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doc_第1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doc_第2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doc_第3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doc_第4页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亲爱的同学们:考试中请一定静心阅读、仔细审题、认真答卷。语文试卷还要特别做到:字迹美观(一律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卷面整洁、文笔优美、谢绝空题。希望你能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得 分评卷人一、积累与运用(18分)1.请用正楷字,笔画清晰地填写相应的诗文名句。(6分)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A. 田圃(p) 襁褓(qing) 亵渎(d) 陨落(yn)B. 征引(zhng) 恣睢(c) 萧索(su) 旁骛(w) C. 拮据(j) 抽噎(y) 栈桥(zhn) 鄙夷(b) D. 忐忑(t) 沙哑(y) 发窘(jing) 谀辞(y)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孤军奋战 断章取意 恪尽职守 媚上欺下B. 怒不可遏 歇斯底里 无与伦比 不求甚解C根深底固 恼羞成怒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D. 重蹈覆辙 化为乌有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 得分评卷人4.某中学将开展一次以“品味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参与这次活动的准备工作。(4分)【妙解汉字】 请在下列句中的画线处再举一个例子,展现汉字的特点。(2分)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形象、有意义、有声音的。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山”字,中间高两边低,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休”字,多像一个人背靠着枝繁叶茂的大树,歇脚乘凉,好不惬意;再如 。【宣传汉字】一项调查显示:“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汉字书写状况令人堪忧,请你创作一条宣传规范汉字书写重要性的标语。(20字以内)(2分) 205.名著阅读(4分)甲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乙曰:“谁能当之?”甲以手指乙,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甲耳!”乙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乙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甲笑曰:“丈夫亦畏雷乎?”乙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甲遂不疑乙。A上面选段出自三国演义,文中人物甲是 (人物姓名),乙是 (人物姓名)。(2分)B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人物乙在这一情节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2分)二、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一)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得 分评卷人6“千骑卷平冈”一句中,“卷”字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7.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B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C“亲射虎”是诗人以刘备自喻,暗示自己也有刘备那样的雄才大略。D本词作者是苏轼,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二)隆中对(节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座 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生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得 分评卷人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时人莫之许也( ) 将军宜枉驾顾之( )9.翻译句子。(2分)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10.选文重在刻画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在上述两段中提到徐庶?说说你的理解。(3分)(三)齐庄公出猎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得 分评卷人11.下列各句中的“为”与“而必为天下勇武矣”中的“为”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若为佣耕 C.以君为长者 D.愚以为营中之事12.我们熟知“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这个成语,在这个小故事中齐庄公则是因为螳螂_ 的举动而评论其“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并以_ 的举动赢得了人心。(用原文填空)(2分)三、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一)筷子漫谈(17分)“出身山野入厅堂,不见餐桌不起床。百姓王侯频握手,人间美味它先尝”。这个耳熟能详的谜语说的就是筷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餐都离不开筷子,它与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船行要快,不能“住”。因箸与“住”同音,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再加上竹字头(筷子是竹子做的),造了一个“筷”字。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全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明了。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直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A) 。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 (B) 的精神。得 分评卷人1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筷子”写了哪些内容,填写到对应的方框中。(2分)名称由来 器形变化 文化内涵 1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段的表达作用。(3分)15.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16.阅读文章第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已知”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17.根据文意,为第段(A)(B)两处补充句子或填写词语,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顺。(写到下面的横线上)(4分)(A) (B) 18.下面四个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筷子”,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B选文第段,通过“筷”字的由来,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汉字具有表音和表意的功能。C选文第段,作者告诉我们: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D选文多处引用史书中的资料以及诗词等,丰富了说明内容,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权威性和可信度。(二)爱的移位(19分)孙道荣每晚,儿子都要回家,看望独居的老父亲。儿子摸摸藤椅,轻轻摇了摇,藤椅吱呀吱呀地响。儿子弯腰检查,发现藤椅一条腿上的藤条,松了。每次回家,儿子都要仔细地查查,老父亲坐的椅子,是不是结实;门把手,是不是牢固;柜子,是不是稳定。老父亲老了,即使在家里移动,也得依靠那些能够随手抓到的东西,使一把劲。他得确保老父亲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稳固、结实,以免老父亲使用时发生意外。这把藤椅是老父亲最喜欢坐的椅子,他坐上面读读报纸,坐上面看看电视,坐上面打个盹,坐上面发下呆,坐上面思念母亲在儿子的印象中,老父亲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是在藤椅上度过的。藤椅陪伴了他二三十年,也许更久,现在它有点松了,不再像以前那么牢固了。儿子赶紧找来工具,先用铁丝将藤椅的腿绑牢,然后,用旧衣裳撕成的布条,一层一层地缠起来,这样,藤椅就既结实,又不会伤着老父亲了。若干年前,年轻的父亲自己动手,用木头做了几把轻便的桌椅,专门给儿子用。年幼的儿子很调皮,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的玩具,小椅子也不例外。害怕椅子太重,砸伤了孩子的脚,所以,年轻的父亲特地找来质地最轻的梧桐木,做成了几把椅子和一张小桌子,并且耐心地将每一个角,都磨圆,这样,即使孩子碰着了,也不至于弄伤他。儿子走进书房。老父亲一辈子爱书,一堵墙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老父亲现在还经常找几本出来读读。每隔一段时间,儿子都会帮老父亲整理、清理一下书架,将老父亲常翻的一些书,移到书架的下层,这样,父亲拿起来方便,就不用自己登高去翻找了。老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每登高一次,都会增添一份危险。为了防止老父亲爬高,儿子将家里的东西,都尽量往下搬,移到伸手可及的地方,这样,老父亲需要什么,随手打开柜子,就可以拿到了。可是,倔强的老父亲,有时还是会偷偷地站在凳子上,找这找那,这让儿子非常担心,他几次“严厉”地“警告”老父亲,若是再站凳子的话,他就将书架上面几层给封死,以杜绝危险的发生。若干年前,儿子从蹒跚学步,到自如地奔跑跳跃,正一天天长大。儿子给这个家,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但是,这个调皮的男孩,也因此造成了一次次险情。好奇心使他什么东西都要看一看,什么东西都要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玩一玩。为了不伤到他,年轻的父亲只能将家里一些易碎和危险的东西,往高处藏:放在茶几上的玻璃杯,都移到了柜子上;摆在桌上的花瓶,挪到了橱顶上;开水瓶藏在了厨房平台的最里层。可是,这一切反而更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年轻的父亲越将东西往高处藏,孩子越想看一看,他趴在桌子或柜子沿上,踮起脚尖,再踮起脚尖,然后,伸手去探,去摸,去捞,去勾“啪!”一个玻璃杯碎了;“哗啦!”一个装满东西的盒子摔到了地上。年轻的父亲看到孩子的模样,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佯装“严厉”地“警告”他,再这样小心揍屁股。而他从没有因此打过孩子,他怎么能够阻止一颗向往、好奇、长大的心呢?将家里认真检查了一遍之后,儿子来到客厅,在沙发上坐了下来。老父亲正在看一部重播的古装历史剧,他对这种古装戏其实没什么兴趣,但他还是每晚陪老父亲看上一集。有一次,老父亲对打着盹的他说,你累了,赶紧回去休息吧。他惊醒了,对老父亲说,回去只能陪她看煽情的肥皂剧,您就让我在这儿多看一会吧。老父亲乐了,女人都这样,你娘在世时,不也喜欢看那些电视吗,你要让着点她。儿子点点头。儿子和老父亲,继续有滋有味地看着电视。若干年前,儿子上中学了,学业越来越紧张,应试、升学,将儿子和全家人的弦,都绷得紧紧的,特别是高考之前那段时间,家里的空气沉闷得就像炸药,随时都会被点爆。人到中年的父亲和母亲,在家里走路,都是踮着脚尖的,生怕轻微的响动,影响了紧张复习的孩子。一次,儿子惊讶地发现,家里的电视机很久都没有打开过了,他问父亲,你们怎么不看电视了啊?父亲不屑一顾地说,电视节目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难看,看就生气,不如不看。儿子信以为真。直到他高考结束那天,家里的电视机,才和父母的笑声,一起重新响了起来。夜慢慢深了。儿子将老父亲搀扶上床,然后,告别老父亲,轻轻带上门,回自己的家去了。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都 。儿子翻了个身,又沉入甜甜的暖暖的梦乡,他不知道这一切。得 分评卷人19.通读全文,完成填空(6分)儿子为父亲做的事儿子的形象父亲为儿子做的事父亲的形象帮父亲修藤椅将易碎品放置高处为儿子学习不看电视搀扶父亲上床20.赏析句子,说说表达效果(3分)这把藤椅是老父亲最喜欢坐的椅子,他坐上面读读报纸,坐上面看看电视,坐上面打个盹,坐上面发下呆,坐上面思念母亲21.文中多次运用了呼应,请在文中用“ ”标出与第段画线句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22.发挥想象联想,根据语境补出第段文中省略内容。(3分)若干年前,每个寒冷的冬夜,父亲都 。23.“爱的移位”,你准备好了吗?结合原文与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60字左右)(4分)材料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材料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材料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时,家庭成员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60字得 分评卷人四、作文(60分)24. 请根据下列要求完成作文。请以“成长中,那朵美丽的浪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600字700字800字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年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评分意见一、积累与运用 (18分)1.按要求默写。(略)评分意见:本题共6分,每题1分。要求书写认真、工整,凡错字、漏字、添字、字迹模糊者不得分。2.答案:A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3.答案:B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4. 示例:“采”字,多像一只手在树上摘东西。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答题时要注意突出所选汉字的结构特点,意思要连贯,语句通顺。示例一: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中华文明。 示例二: 汉字润心灵,好字伴成长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紧扣宣传的主题“规范书写汉字”1分,语言要简洁凝练符合字数要求1分。5A曹操 刘备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每空1分。B从文中“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巧借闻雷来掩饰”,可以看出刘备机智过人;从文中“从容俯首拾箸”可以看出刘备处变不惊、从容淡定。评分意见:此题2分。 能答出“机智过人”与“处变不惊、从容淡定”两层意思并结合原文分析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2、 古诗文阅读(16分)6“卷”是“席卷”的意思,在这里是说作者率领随从纵马狂奔,越过小山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出猎的人数之多,行走之快,突出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和抖擞的精神,与上文的“狂”字相照应。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卷”的原意1分,“人数之多、行走之快”1分,突出精神1分。7C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8.承认,同意 拜访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9.诸葛亮(就)是卧龙。将军你是否愿意见见他呢?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字词落实准确,语句流畅,重点词语“岂”翻译正确,且判断句要补充“是”。10.首段提到徐庶确信诸葛亮有此才能,为下文他郑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作铺垫,与第二段写刘备对徐庶的器重,都是对诸葛亮非凡才能的侧面烘托。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能答出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即可得分。11.B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12.“举足将搏其轮” 、 “回车而避之”。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附译文: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称为螳螂的东西。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庄公避开螳螂是因为他尊重勇士。在他看来,“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他看到了小螳螂的大勇敢。三、现代文阅读(36分)13.悠久历史 制作材料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4.选文第段,作者引用与筷子相关的谜语开头,生动活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筷子,并引出下文“筷子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联系”的详细介绍。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谜语开头,激发阅读兴趣”1分,“点明说明对象”1分,“引出下文”1分,一定要结合文章分析,否则酌情减分。15.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全国各地所生产的名筷的不同种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的广泛,表明我国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说服力强。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举例子”1分,结合文意分析表达作用2分。16.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目前为止所知道的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若删去,就变成“云南一墓”中的铜筷一定是最早的铜筷,表意太绝对,表述不严密,与事实不符。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解释词语1分,语境意1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所以不能删掉1分。17.示例:(A)筷子挺直,宁折不曲。 (B)默默为他人奉献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空2分,符合文意1分,语句流畅1分。18.A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19儿子为父亲做的事儿子的形象父亲为儿子做的事父亲的形象帮父亲修藤椅体贴孝顺专门给孩子做轻便的桌椅细心疼爱孩子帮父亲整理书架将易碎品放置高处陪父亲看电视剧为儿子学习不看电视搀扶父亲上床冬天给孩子盖被子评分意见:本题共6分,每空1分。概括准确,语言流畅,抓住人物形象特点。20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父亲一天的琐事,看似繁杂,其实是父亲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写照,表现了儿子对父亲关注与关爱。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排比1分,主要内容1分,表现儿子对父亲的关注与关爱1分。21.照应了“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