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1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需要收集哪些资料?以XX县为例。作业2 请说明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依据,以XX县为例。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要求;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有: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作业3 说明我国为什么要保住18亿亩的耕地资源?首先,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的耕地面积最低是18亿亩。因此,保住18亿亩耕地,就使粮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其次,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耕地减少过快,在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另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稳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以有效抑制建设占用土地的过度需求,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同时减少土地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已从1995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人均耕地更是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增地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同时,近年来,我国部分耕地质量降低,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持续提高难度加大。造成目前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非农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损毁,补充耕地主要是开发、整理和复垦三项因素。但受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条件以及环境效应的影响,未来耕地补充的能力有限。从土地开发看,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不到5000万亩。从土地整理和复垦看,受资金、政策等条件的限制,通过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规模有限。总之,目前我国耕地总量逐年减少,后备补充能力有限,形势非常严峻。作业1 如何理解土地集约与节约?节约用地是指建设项目用地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用地,不得宽打窄用,浪费土地。它是一个微观概念,针对具体项目,通过一些具体的规范、技术指标来保证实现。集约用地是粗放用地的对称,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节约用地目的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是一个宏观概念,针对区域土地利用,不针对具体项目,比如城市体系分布是否合理就涉及用地是否集约。作业2如何解决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中建设用地指标已经超过规划指标问题。作业1如何制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投标文件,文件一般包含哪些内容?一, 制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投标文件一般包括:1投标邀请书2投标须知3评价方法4技术规范5成果及工作时限6合同格式7投标文件格式8资格审查格式二, 招标文件的内容: 招标文件的内容: (1)招标文件的装订,除本款下述各卷册的内容外,招标人 在招标期间发出的补遗文件和其他有效函件,均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2)投标人应认真阅读招标文件中所有的条款、格式和规范, 并按招标文件的规定与要求编写投标书,如果投标文件和招 标文件的规定与要求不符合,投标人应自行负责。凡与招标 文件的规定有重大不符的投标文件,将按规定办理; (3)投标人应认真检查招标文件是否完整,若发现缺页或附 件不全时,应及时向招标人提出,以便补齐。三, 招标文件的澄清和解答: 招标文件的澄清和解答: (1)要求对招标文件进行澄清和解答的投标人,应在送交投 标文件截止期至少15天前,将要求澄清和解答的问题(传真、 信函)送达招标人,招标人应在投标截止期15天前,将书面 答复以编写的补遗文件方式送达所有投标人。投标人在收到 该书面答复(补遗文件)后应立即以传真等书面形式向招标 人确认收悉。 (2)投标人对招标文件所做出的推论、解释和结论,招标人 概不负责,投标人由于对招标文件的任何推论和误解以及其 他原因所造成的后果,均由投标人负责四, 招标文件的修改: 招标文件的修改: (1)在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期15天之前,招标人可能会因种种 原因,包括按本须知招标预备会期间提出的问题,以发出补 遗文件的形式对招标文件进行修改。 (2)补遗文件须以书面或传真的方式发给所有获得招标文件 的投标人,投标人收到补遗文件后,应立即以书面或传真方 式通知招标人,确认已经收到补遗文件。 (3)3该补遗文件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具有约束作用。 (4)为使投标人编写投标文件时有充分时间对招标文件的修 改部分进行研究,招标人可以自行决定,酌情推迟投标截止 日期,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已购买招标文件的投标人。作业2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不同?市(地)级规划: 它是由省级规划向县级规期过渡的中间层次,其中,市( 地)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中心城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属于管理型规划。市(地)级规划的主要任 务是在省级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分析市(地)域土 地的供需情况,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供需总量指标,提出 各地域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管理措施,重点确定中心城市建设 用地规模和范围,处理好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的关 系,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的重点地区。并将耕地等重要土地资源的控制指标分解到县 级政府,为全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管理和社会经济 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市(地)级规划作为一级较大区域的规划, 要注意处理好本地区与周边地区在中心城市职能、产业结构、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县级规划: 它属于管理型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县级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地)级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研究确定 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 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划定各类土地用途区,为利用 土地和审批各类土地利用项目提供依据。县级规划要体现定 性、定量、定位、定序的要求,其总量控制指标应落到实处, 尤其对于城镇用地,不仅要有全县(市)的城镇用地总规模控制, 而且要有每一个城镇的控制指标。在土地的开发、整治、保 护等方面,县级规划要具体确定重点项目的类型、时序、规 模和范围。作业1:以广州市为例,请用相关的对广州市(或你熟悉的地区为例)进行土地利用现状作分析。作业2:广东省XX县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乡人民政府批准后进行实施。但却接到县人民政府“关于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效的通知”。问:其原因是什么?如果广东省授权XX县享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那么XX乡人民政府应如何补办?作业1 以你熟悉的地区为例,阐述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和战略措施,并说明理由。作业1、如何基于GIS技术实现土地质量评价?以信息技术和模型为支撑、以数据库为平台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案对各类土地资源,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质量等级利用GIS及统计软件,在数据库中完成数据的储存与调用,并提交数字化土地质量评价图 土地质量评价过程中综合利用了MAPGIS软件,建设数据库采用的VisualFoxPro和统计用的DPS软件评价方法作业2、土地质量评价有何实际意义?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例进行说明。1、查阅相关文献,对土地利用预测的方法进行总结。2、我国到2020年要保18亿亩的耕地目标,是如何预测出来的?请说明理由。18亿亩是根据五组数据测算出来的:第一,耕地数。美国卫片测出中国耕地有21亿多亩,国家土地管理局调查测算后得出,净耕地数量是19.7亿亩。第二,人口数。根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40年或2050年,人口高峰为15亿16亿。届时城市人口有10亿多,农村人口5亿左右。第三,城乡建设用地数。当时城乡建设用地有3.8亿亩,参照当时美、日等发达国家实际占用水平,根据前几年城乡建设新占用土地中耕地与非耕地比例,到2040年,城乡建设用地还要占用耕地2亿多亩。还有退耕、灾毁等减少耕地1亿多亩。第四,耕地后备资源数。全国适宜开发耕地的资源,包括农田整理、废弃地整治,满打满算有2亿多亩。第三与第四组数据增减相抵,到2040年,能保有耕地18亿亩。第五,粮食需求数。按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参照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每人每日需要的食物热量(中等需要量),每年人均需要粮食500公斤,15亿人需要7500亿公斤。但是我国粮食总产量多年徘徊在5000亿公斤。如果能提高土地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50多年时间,增加2500亿公斤粮食量是可能的,18亿亩耕地保15亿或16亿人吃饭还是可以的。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际工作中,土地利用结构往往只体现当地领导者的意愿,当规划者与领导者想法冲突时,规划者应该如何解决此类矛盾?2、你认为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如何才是最优化的?以你熟悉的地区为例。1、我国为什么用要保护15.6亿亩基本农田?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一、我国耕地的现状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1.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0753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29.7%,中产田占30.3%,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0.0853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65%。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2、你认为基本农田保护区指标如何划分比较科学?一是有精准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作基础。耕地入选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主要依据是其区域作为耕地利用的优势性,包括地理位置、耕地质量、土壤肥力,即光、热、水、土资源的相对优异特性。与此同时,还包括其区域土地利用的相对优异特性,耕地比重大、集中连片、优质高产高效。这些优异特性的科学表现形式是耕地质量分等成果。耕地分等成果是当前国内最具权威、最有可信度的反映耕地质量的数据,定量、定位地反映出了区域耕地的空间质量分异情况和规律。目前为止,全国基于二调成果的耕地质量分等成果已经完成。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中,理应以分等数据作为基本依据。二是有科学的空间分析方法作支撑。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理论、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证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比如,基本农田聚集区的筛选研究,就是依据二调耕地图斑、耕地分等成果,参考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使用空间聚类方法,筛选出耕地比重大、质量等级高、累计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基本农田聚集区,作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先备选区。而耕地质量高但空间分布不连片,或空间分布连片但质量较低的耕地,在高标准建设和实施永久保护上都有一定难度,长期来看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生产,不作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备选区。备选区确定后,再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对备选区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考虑城市发展边界、居民点分布和农民意愿、生态红线等条件,按照科学民主的程序,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地。三是有合理的建设制度和管控规则作保障。从我国耕地集中区的现实条件看,传统农业优势集中区的土地利用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黄淮海农区土地利用比较乱,细碎化严重;长江中下游农区建设用地比重大,农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东北农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农田基础设施差,水土流失风险极大。永久基本农田备选区确定后,必须制定有效的管理与建设规则。首先,严格管控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使区内耕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建设用地只能退出,不能进入。其次,严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区内基本农田质量等级,加强土壤地力培育养护和合理利用,不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再次,分级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国家立法保护百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省立法保护十万亩以上的,市保护万亩以上的,县保护千亩、百亩以上的。3、请你谈谈对当前基本农田异地置换的看法。在项目建设当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那基本农田能不能置换?需要占用基本农田应该如何调整补划? 基本农田调整补划主要是指一般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将项目用地外非基本农田的优质耕地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原则调整为基本农田,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上总体平衡。实际上此种情况仍然属于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还须按照相关程序报批,经国务院批准。总结起来,针对项目建设占用基本农田问题可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供参考: 1、按规定程序报批 针对占用基本农田面积较大情况,必须安规程序上报,经国务院批转后方可占用,同时补划数量和质量相当的优质耕地作为基本农田。 2、调整土地规划 针对地方重点项目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可申请调整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项目地内基本农田调出,进而取得项目建设用地空间。 但是,由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上都是刚刚批复实施,原则上新批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内不得调整,所以此方法实施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项目开发商与当地政府部门深入沟通,争取政府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项目给予相关支持。 3、“小面积”调整 针对占用基本农田面积较小(一般小于10亩)的情况,一般为项目红线范围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有少许交叉,项目红线范围压占少许基本农田。此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一般会视项目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情况给予一定支持,允许从项目外区域补划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1、你认为如何保护土地整理区内农民的利益问题?土地整治中,在拆除农民旧房子时,要统筹考虑农民新居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给予考虑,在项目申报时确立安置区建设点,并搞好新村庄规划。农民新居的规划要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布局,使居住和生产相结合,如建设老年新居,要从农村老人生活习惯出发,体现人文关怀。其次,农民新居建设要体现当地民俗风情。过去农村旧村庄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民房屋建设是前庭后院,占地大而全。为避免和防止农民新居“重复昨天的故事”,浪费土地。基层政府要加强农民新居建房指导,如采用统建、自建方式。自建也要求农民按照房屋图纸统一放样,并交纳房屋立面和土地面积保证金,以防止农民“拆一占一”。应该看到目前农民生活富足,建房面积大了,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人口相对于以前大户家庭少了;农民对公共设施要求高了。结合农房功能需求,为农民统一设计,免费提供图纸,并加强农村建筑队伍管理,引导科学建房,使农民新居环境优美,达到改善居住条件,又能享受现代文明。四、要强化落实管护,兑现奖惩项目通过验收后,必须落实项目投资所形成的路、灌排设施等固定资产的管护责任人。项目区内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管护的责任人。对于新开垦的耕地,交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发包经营,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保护,不得弃耕抛荒。项目后期管护需要来落实。今后的管护资金,可由集体经济组织在收入的承包金中解决,项目承担单位不再负责。费用也可根据项目规模大小,在预算中列入专项维护费用。进而明确落实项目涉及到的村为管护责任单位,兑现奖惩。调动群众参与工程管护的积极性,让群众真正成为土地整治项目受益者。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项目建设中建设群众满意工程,使群众了解政府花钱为百姓办实事,从而对工程管护有一定责任意识,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国土部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项目区进行抽查,对项目区的设备、耕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五、要典型引路,分步实施2、以广州市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城中村整理3、国外土地整理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3. 1 建立健全土地整理法律政策 土地整理涉及到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者乃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这些利益仅靠政策、行政法规去调整是不够的,必须有整套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来调整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在法治社会中,更要求土地整理全过程必须按法律规范进行。通过相应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使土地整理开发过程更科学合理,有根有据。在法律的监督下,规范土地整理的作业流程和实施要点,从土地整理区的选定,到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实施及实施后的监督管理都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另外土地整理面广量大,涉及到的部门、行业较多,所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应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不仅包括土地整理的原则、规划编制、主管部门、工作程序、成果认定与配置以及资金筹措等内容,还应包括有利于协调不同部门、行业间共同合作的内容,也应包括能着重农民意愿,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3. 2 重视土地整理的权属调整 土地整理实际上也是土地权属调整的过程,如何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土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之一。土地整理中权属调整的顺利进行,对促进我国农地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而拥有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明晰的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产权主体才能在未来收益和现时代价之间综合权衡。因此,要充分实现产权明晰,避免产权共有,使土地整理区域内原有产权者的权益得到保障。我国应从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从维护农民合法土地经营权的角度来认识土地整理中权属调整的重要性并进行权属调整。另外还应明晰土地整理收益分配关系。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农地整理激励机制。3. 3 拓宽土地整理融资渠道 农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开展农地整理的关键。国外土地整理成功的经验表明:实施土地整理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政府措施,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资金体系,才能使土地整理按照符合长远和全局利益的要求实施。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渠道稳定了,搞好土地整理才有物质保障。德国的土地整理费用一般由政府资助80%,对于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护,全部由政府资助。俄罗斯土地整理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联邦政府、联邦主体预算及订户。然而,受历史和现实各种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对很多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经济发展仍较落后。资金缺乏是进行农地整理的最大障碍和关键制约因素。所以我国开展土地整理首先要解决资金从何而来的问题。国外在土地管理中推行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银行制度乃至土地资本的运营、土地税收等都对我们建立土地整理基金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我国的土地整理应当体现政府的投入为引导,同时还应考虑其他筹资渠道,包括开发、信贷等专项资金,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主要是投工投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当作适量的资金投入,即建立以国家和地方投资为主,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的投资模式,形成国家、集体和农户三方为主体的投资体系,加快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建设步伐,共同做好土地整理。3. 4 重视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整理过程改变了地表生态系统,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景观格局的变化、原有水系的改变等。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西部和农村,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若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不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破坏自然生态,那么我国生态环境前景令人堪忧。由于土地整理项目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直接、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这些影响,将有助于更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因此,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应作好土地整理生态评估,重视中低产田改造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大力营造防风林、生态林。从而通过土地整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通过土地整理不仅增加有效耕地,而且改善村容村貌,同时更新人们的观念,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3. 5 积极推动土地整理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可使土地整理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尊重公众利益和有效限制行政也就是公众参与所追求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与有效的公众责任”。无论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的角度,公众参与项目决策和发展规划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公众参与提出意见,在项目运作中起到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使可行性研究更加完善,规划方案更加可行,项目设计更加科学,措施更为得力;一旦项目实施,也会因为有公众、特别是当地百姓的直接参与而更加顺利,使项目少走弯路,节省投资,使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土地整理是一项“ 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为农民办好事,就要让农民多参与,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推动土地整理向前发展的一种更科学、高效的方式。3. 6 高度重视土地整理规划 科学规划是搞好土地整理的重要环节,做到从规划抓起,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地整理工作,防止各自为政,无序开发整理的现象。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村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工作,做到:首先要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进行整理。并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订近期、远期开发整理和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其次要根据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科学划分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分类实施。第三是要结合城市、村镇建设规划,统筹城乡用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最后还要围绕土地整理规划,综合考虑各种工程措施,做好工程设计,确保工程按设计实施。1、以广州市为例,谈谈该如何进行内河整治。2、以你熟悉地区为例,列举出该如何加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1、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我国人均居民点用地的面积?2、如何看待“地王荒”现象?1、该如何缓解广州市交通拥挤状况?广州拥堵点治理是广州市关于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的实施方案提出的主要措施之一,结合其他措施的同步实施,用3年的时间逐步消除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瓶颈,缓解中心中心城区交通节点拥堵,改善交通状况,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3.1 以点带面 通过对关键拥堵点的治理,消除路网中的通行瓶颈和不利因素,从而提升整个路网的交通运行状况。 3.2 消除主要矛盾 交通流具有不确定性,决定了交通系统是个动态变化的集合,拥堵点会随着时间和地理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拥堵点的治理措施应针对交通矛盾最为突出的情况,消除主要矛盾。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总体效益最大化 交通系统是包括人、车、路、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综合体,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因此交通拥堵点治理应充分权衡,合理调整各方面的利益,以交通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3.4 综合治理,促进城市发展 通过加强各类城市交通设施的有机衔接,营造安全、舒适、快捷的交通出行环境,满足各种交通参与者的需求,为城市的日常运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4.广州交通拥堵点治理的对策措施 该工程主要通过六大类措施,提高道路的交通供给,充分利用道路的空间资源和交通的时间资源,均衡路网饱和度、提高交通安全和顺畅性。 4.1 车道数不足,通过压缩车道宽度、局部扩宽改造,增加车道数。 4.1.1 保持现有道路宽度不变,通过调整车道功能,增加路段车道数 如A路,现状为双向三车道,在现有道路宽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车道功能,引导非机动车道利用绿道行驶,将机动车道变为双向四车道。 4.1.2 消除瓶颈路段,匹配前后路段的车道数 如某B路-C路立交合流段,C高架南往北为两车道,地面道路也为两车道,而两者的合流段仅有三车道,车道数由四车道变为三车道,形成交通瓶颈。通过迁移部分路中绿化带,并压缩车道宽度,使瓶颈路段变为四个车道,配合前后车道数。 4.1.3 局部扩宽改造,增加路口进口道车道数 如D路-E路立交桥底,现状东往南左转为两个车道,通过迁移部分桥底绿化带,扩宽进口车道宽度,变为三个左转车道。 4.2 交通组织较为混乱的片区,通过组织单向微循环,减少冲突点,优化区域路网交通组织。 如F片区,为典型的方格路网格局,通过组织单向微循环,充分挖掘支路网的通行潜力,优化区域出入交通。 4.3 若通过拥堵点本身的治理很难解决其拥堵问题,通过重新组织周边路网的交通流,利用路网分担节点或路段的交通压力。 如G-H片区,G片区现状I路、J路的交通拥堵严重,而旁边的H路网的交通流量不大,通过重新组织区域路网交通流,引导部分车辆利用H路网通行,减缓拥堵路段的交通压力,均衡路网交通流量。 4.4 合理渠化路口,优化车行轨迹,在保障行人安全的前提下,使车辆有序高效的通过路口。 如K路-L路路口,通过在路口设置四个渠化岛,合理分配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者的道路资源,达到人、车、环境三者的和谐。 4.5 禁止部分转向、部分车型,提高通行效率。 4.5.1 禁止路口部分进口道左转,原左转车道利用路段掉头或周边路网绕行,减少信号相位,缩短信号周期。 如M路-N路路口,通过禁止东西向左转,原左转车辆利用O高架桥底掉头,将原有四相位控制缩减为三相位,并增加了直行车道数。 4.5.2 禁止大型车利用高架桥或部分路段通行,提高行车速度。 如P立交禁止大型车通过高架桥通行,引导大型车利用地面道路或周边路网通行,提高高架桥的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 4.6 通过合理设置人行过街、公交停靠站的位置,优化人行过街与公交站点的衔接。 如Q路-R路路口,小区集中在路口南侧,公交站点也设置在路口南侧,而只有路口北侧有人行过街,通过将人行过街调整到南侧,优化人行过街与公交站点的衔接。2、我国各类交通用地布局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合理规划?将目前的运输布局与综合运输布局的长远目标相比较,可以看到这种布局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许多的弊端,具体为:(一)规划的前瞻性不够,不能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运输布局要与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一方面运输布局要适应已有的生产力布局,另一方面未来的生产力布局应以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取整体的国民经济效益最好,运输费用最低。这就要求我们的运输布局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而且要比较准确的预判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过去规划的交通网络虽然保持了适当的超前性,但是在寿命期内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造成了对经济的制约。鉴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企业竞争的全球化、供应链全球化、能源消耗将逐渐减少、生产速度会越来越快、用户需求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将要求企业以快速高效节能为核心竞争力。临空型经济的份额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将会加大,要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运输手段与之相配合。(二)布局不平衡,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和竞争无序1各种运输方式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了东南密西北疏、东南到西北路网密度逐步递减的布局特点,这种布局不仅仅体现在某一种运输方式上,而是各种运输方式同时存在。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据测算每增加一个运量给拉动1.6个GDP的增长(注),运输资源的占用优势必然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而运输资源占用较少的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由于现代产业的高度专业化,分工更加明细,产业间的关联度特别高,运输资源缺乏的地区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的进一步分工难以形成,从而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造成东南部发展快,西北部发展缓慢,并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2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范围有一定的重合,在过渡区域会存在竞争,当布局不合理时则会产生竞争的无序化。东南密西北疏的布局导致东部和南部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过度从而造成运输资源的浪费;西北部路网密度稀疏的地区各种运输方式竞争不足,部分地区由一种运输方式所垄断,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和运输企业的发展壮大。(三)布局不完善,影响城市运力调度和城乡一体化建设高速公路尚未成网,混合交通严重;铁路通道布局需进一步完善,西北区、西南地区通道能力不足;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码头能力不足,枢纽港出海航道满足不了船舶大型化的需要;运输主通道与次干线、支线难以高效衔接,目前我国的公路总里程虽然较多,但是国道、省道部分路段交通量超过了设计通行能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山区公路通达度不够;与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机场、码头等不能有效衔接。没有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城市交通网在城市内部仍以道路为主、辅以少量轨道交通,只有北京、广州、上海等具有比较完善的轨道交通,在结合部与其他运输方式没有高效衔接,交通分配与诱导不合理导致交通堵塞、城市空间狭小,运力调度困难。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旅客换成和物流中转的作用,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与支线衔接的功能;部分旧的铁路站场的建设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旅客换乘和物流中转的作用;造成干线与支线在布局上无法衔接,现今的物流组织方法无法实施。农村仍然与快捷运输通道无法有效连通,农村与城市的二元格局依然无法打破,无法形成城乡一体化。(四)布局不协调,部分运输方式尚未充分发展运输通道的运输方式比较单一,还没能形成多种运输合理共存的运输通道。具体来讲,长江缺乏沿江铁路与水运一同组成运输大通道;超大型城市之间缺少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相配合组成的运输通道;大部分中等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缺乏航空运输支线等。水运绝大部分在东南和东北部,并且由于地区、行业等原因,水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有航运条件的部分河流没有通航或者航道级别太低,有88%左右的航道属于低级别的航道。管道3/4在西、北部,成品油管道偏少。2006年统计的管道运输总量仅占总的运输周转量的1.52%,运量的1.58%,而美国在197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20%以上,管道运输的比较优势远没有发挥,潜力非常大。管道运输的落后导致油气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抬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五)运输枢纽设置不合理,与综合运输体系不配套我国目前建设的运输枢纽按照为不同交通运输服务分为六类,铁路枢纽、公路枢纽、航空港、港口、管道泵站和公交枢纽,目前铁路有50个枢纽,其中10个主枢纽;公路有140个,其中45个主枢纽;水运主枢纽50个;航空港147个,其中主枢纽57个;每个城市都有若干个公交主枢纽,但是它们还不能有效配合。除了管道泵站以外,其余五种运输枢纽都应该主动协调,但是目前我国设置的运输枢纽还缺少综合性运输枢纽。影响各种运输方式发挥最大的效能,难以实现综合运输的分工与协作;在城市,铁路主枢纽、公交主枢纽、物流中心与公路主枢纽各自为政,不能够高效相互衔接,信息化网络无法互联互通,极大限制了客运的周转及货物的集散。枢纽的不协调导致远距离运输高效快捷和经济的要求无法实现,城市内交通不能合理分流和综合调度、造成交通堵塞。(六)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干线网络密度和国土覆盖面还比较低、尚不能满足人们普遍出行服务的需要,在出行高峰期出现铁路、民航、公路等客运方式的一票难求;大宗货物的运输时间过长,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物流支出占GDP的比重相距8%-10%。虽然已经形成了近600万公里的运输线路,但是绝大多数质量不高,真正承担能源和原材料运输任务的仍然远远不足。部分铁路干线的运量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其设计能力,甚至有个别线路超过了它的运输能力。总的运输线路里程为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对量上讲,路网密度也明显低于许多国家1、如何加强水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依法依规加强计划与预算管理,规范水利基本建设资金安排的程序;健全建立水利建设资金的申请与拨付制度,严格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加强财会机构建设,规范银行帐户管理,保证水利建设资金安全完整;建立健全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报告制度,各级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加强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的信息管理工作,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责任制度,并作为党政领导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等。2、如何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工作?1、做好严格的质量监理工作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需要建立监督参建单位的质量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市场的合作,真正实现市场对工程的良好监督,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手段,从而实现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工程监理可以满足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理的要求,同时对工程质量进行阶段性的监督,因此要把工程质量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上,加强质量监督。2、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责任制非常重要,要想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就必须强化各种安全生产的措施,根椐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事故预案,并加强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并且完善各项施工安全技术的具体内容,能够提高安全事故需要应急的管理,给水利工程建设的预案提供更多的保障。随着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高质量、安全性的建筑有利于经济水平提高,反之就会危害国家与社会。有些企业在追求利益和施工速度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设计的问题,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故。3、加强建设项目人员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想及时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就需要有序地开展工程方面的建设,建设单位也可以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兒童視力保健》课件
- 《抗菌药物概论课件》课件
- 蜂产品课件蜂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现状及检测
- 保险基础知识课件-保险的性质、功能及作用
- 奥数鸡兔同笼课件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课件
-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习题课课件
-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共37张)
- 植物提取物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2024年全国爱耳日活动方案(34篇)
- 大学生计算与信息化素养-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招聘3人(共500题含答案解析)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题含答案附详解
- 2023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开招聘部分新机制合同工20名高频考点题库(共500题含答案解析)模拟练习试卷
- 2023年国开大学期末考复习题-3987《Web开发基础》
- 《骆驼祥子》1-24章每章练习题及答案
- 《伊利乳业集团盈利能力研究》文献综述3000字
- 货车安全隐患排查表
- 《战略三环 规划 解码 执行》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减盐防控高血压培训课件
- 2023年百一测评-房地产企业岗位招聘工程副总经理笔试试题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口算题和应用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