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1页
重庆市巫山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2页
重庆市巫山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3页
重庆市巫山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4页
重庆市巫山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巫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必须使用2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涂黑。3主观题必须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拜谒(y) 绯(fi)闻 伶俜(png) 脉膊 兵慌马乱b杯杓(sho) 尸骸(hi) 附(f)心 踌蹰 瑕不掩瑜c教诲(hu) 伉(kng)俪 踯躅(zhzh) 修茸 忍犹攘诟d弄(lng)堂 渐(jin)染 镂(lu)刻 作揖 匪我愆期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数不尽的离奇念头,光怪陆离的幻象,奇异的声响,一齐向她袭来,使她感到恐惧。b美国军事顾问预订本月底结束他们目前在菲律宾的任务,不过雅罗育已呼吁举行更多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目标的联合演习。c李优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张永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d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是( ) a我已经老了,在人来人往的大厅,有一位老人他向我走来,他说我认识你,那时的你还很年轻,很美丽,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追求者,不过跟那时相比,我更喜欢现在你这经历了沧桑的容颜。 b“以前在家里,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当兵,要去打仗?是想当英雄?我总是笑而不答,我不想做英雄,也没人是英雄。只不过为了那些在战场的弟兄,我要回去,带他们出来!”(黑鹰计划) c我不是个大馋鬼,我也不是什么都吃。我只是个行为艺术家指着前面的食物说我在完成我的作品。 d他可以把神赐给人类的火,运用得出神入化,烧出堪称“火之艺术”的超级菜式,他究竟是神仙的化身,还是地狱的使者?没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每个人都给他一个称号“食神”!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信息化的今天,中秋民俗依然活跃在全球华人中间,它是华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节日。b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20个国家、400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c习近平不但读书多,而且对文学有很高的鉴赏力,譬如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时,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深度,托尔斯泰有广度,他个人更喜欢托尔斯泰。d苏东坡不但对天下苍生满怀悲慨和同情,而且对自己的苦难也能够超脱淡然,对所有交往的人总是非常多情。5下列依次在处填入的句子,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 ,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 。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 ,铺天盖地,人就陶醉得有些许震撼。a娇嫩,柔弱,让人怜陆 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花朵沉淀成醇酒,叶子燃烧成花朵b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叶子燃烧成花朵,花朵沉淀成醇酒c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叶子燃烧成花朵,花朵沉淀成醇酒d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花朵沉淀成醇酒,叶子燃烧成花朵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诗的境界(节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知觉”见出了诗的境界。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c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诗。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注 三晋:韩、赵、魏三国 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谢曰 谢:道歉。 b于是引兵而西 引:率领c老臣罢病悖乱 罢通“疲”,疲劳,疲乏 。 d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言不用,因谢病 不如因善遇之b.归老于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以其无礼于晋d.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伏尸而哭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b. 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c. 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第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12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3分)翻译 荆闻王翦益军而,乃悉国中兵以拒秦。(4分)翻译 (3)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3分)阳羡作南唐书,辞严义正。然于二主之文才未尝不痛惜也时家国阴阴如日将暮二主乃别有一番闲心寄之词调竟以此获不朽矣。1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_,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2)我戍未定,_。 (采薇)(3)_,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4)兄弟不知,_。 (氓)(5)_,口如含朱丹。 (孔雀东南飞)(6)荆轲和而歌,_。 (荆轲刺秦王)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可以预约的雪林清玄(1)东部的朋友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回走了三趟。(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于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15.怎样理解文中“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这句话的含意?(4分)_ _ _ 16.文章围绕“预约”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6分) 17.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6-10段所用材料的作用。(6分) 18. 文中“常”与“变”的内涵分别是什么?作者认为我们应怎样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7分)_ _ _ 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共3小题)19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4分)要求: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句式一致;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雨巷 康桥 橘子洲 大堰河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20.请分别解释加点词语“人家”在下列四种不同语境中的含意。(4分)文康儿女英雄传:“嘱咐他见了姑娘,千万莫问他有人家没人家的这句话,是个入门问讳的意思。”朱自清笑的历史:“又过了三四年,她们告诉我,姑娘人家要斯文些,笑是没规矩的。”你爱我吗?我知道你一定会说“是的”,我也一定会相信你的话;可是也许你起的誓只是一个谎,人家说,对于恋人们的寒盟背信,天神是一笑置之的。“老公,几点下班呀?人家想死你了!”“说正事!”“人家在淘宝上看了个包包,今年新款,特别漂亮,还是限量的。”“说重点!”“就是有点贵,要1800。”“这不是重点!”“把你手机上刚收到的银行验证码发过来”答: 21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4分) 201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段中华和同事在长江宜昌段 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监测。从10月31日至12月28日,监测人员始终未能发现 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产卵期中没有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也没有发现幼鱼踪迹,可以确认, 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段中华认为,“没有自然产卵,意味着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数量无法得到补充,如果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 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亿年的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国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物种。答: 七、写作(本大题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与但丁、莎士比亚齐名,被称为世界诗坛三大巨匠之一的歌德,享年83岁,就在他逝世前的7个月,才完成了大型歌剧浮士德下卷的创作补写完了难度较大的第四幕,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了自己的颠峰。 他的好友爱克曼在问及歌德的创作经验时,歌德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创作好比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我又推上去。” 歌德的回答非常简单,却给人很多启迪。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 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巫山中学2017级高一第二次语文月考答案3.【答案】d【解析】a“他说”后加冒号,后面文字加引号亦可,因为后面文字属于直接引用;b第一个问号改为句号,c双破折号改为括号。4.a项,“民俗”不能是“节日”,搭配不当; b“给予”的主语残缺。d.递进关系不成立5c(抓住春天和秋天“花”的特点,进行比较选择确定;再根据语言衔接通畅的要求,注意“顶真”修辞手法确定。)9a(辞官)10c(a 于是,趁 b 在,对c 因为 d 转转连词,修饰连词)11b(王翦请田宅是为了让秦王不猜忌自己)12.(1)秦始皇以灭掉了韩、赵、魏三国,使燕王逃跑了,同时多次战败楚军。(走、数各一分,文意一分)(2)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益、悉、以各一分,文意一分) (3)阳羡作南唐书,辞严义正。然于二主之文才/未尝不痛惜也/时家国阴阴/如日将暮/二主乃别有一番闲心/寄之词调/竟以此获不朽矣。13.(1)【答案】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最后作者写了面对人生的不可预约,该如何认识和对待生命里的“恒常”与“变化”。(每点2分,共6分)17.内容上: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了两年中“我“与朋友们人生的“变”(因缘的变迁离散离散),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2分) 形式上:与上文菅芒花可以预约形成对比,引出下文“我”对生命中“常”与“变”困局的思考(为下文写“我”对生命中“常”与“变”困局的思考作铺垫)。(2分,对比1分,引出下文或者铺垫1分) 效果上:写我与朋友人生的亲身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2分)18.(1)“常”,指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一种理想的恒常生活状态。“变”,指的是人们在生命历程中不愿面对的种种变化。(每点1分,共2分)(2)作者的态度:有悯恕之心。要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有欣赏之心。要善于体味欣赏变化中的美丽。有希望之心。要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点1分,共3分。) (3)能选择一种态度,并举出生活实例,谈出对待人生中的“常”与“变”的态度的理解。(2分)19.【答案】示例:1: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 2:雨巷,你的凄婉迷离,你的幽怨冷漠,不正好应和了我彷徨的心境吗?(符合意象特征1分,句式1分,修辞:拟人、反问各1分)20. 未婚前的夫家 表示身份 别人,他人 对对方称自己21. 野生中华鲟莫被检测到自然繁殖活动22. 像这一篇材料作文,首先就要弄清歌德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是个比喻,它把创作的过程比作上山推石头,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这就道出了创作的艰辛。伟大的作家总是为自己树立更高的创作目标,向更大难度的创作高峰挑战,这样才能创作出更为辉煌的作品。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会经历反复的失败,甚至创作出现迂回、倒退的情况也是有的,但真正伟大的作家不会失去向上攀登的意志,这就需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歌德创作的秘诀原来也就在这里。这是我们对材料喻意的理解,是为材料作文的第一步定位。紧接着是提取论点。歌德成功的秘诀实际上印证了一个普遍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没有上山推石头的那股韧劲和毅力,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推理,论点就可以提炼出来了。比如“百折不挠方为英雄本色”、“坚忍不拔才能走向成功”、 “人生就是要向自我挑战”、“挑战人生的极限”、“人生的目标永远在巅峰”等都可以作为论点。【参考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在这样的情势下,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