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_第1页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_第2页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史以来,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以及对外与各个国家民族各方面的交往都抹不开翻译的痕迹。有交流的地方就有语言,有语言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翻译。翻译从来不是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的方面,它更是不同文化交流之后融合发展的一种产物。根据中国翻译简史中的论述,我国的翻译历史记载最早且较为详细的存在于周代,其余远古历史不可考,夏、商的翻译史也光有少数史料的不完全记载。此后根据书中描述的由远古至我国“五四运动”期间,我国翻译史共经历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在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第二次主要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第三次主要是近代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最早的翻译史发展中,根据周代的史料记载,因为当时的各民族已经逐渐融合发展,共同接受管理,因此由于语言不同带来的交往的诸多不便也逐渐显现出来,于是相应的产生了一类人,他们主要被成为“象胥”。中国翻译简史这本书中关于此处的史料引用非常详细,“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而现在主要的理解为“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其中这类官员对于不同地区民族的翻译又对应了不同的称呼,例如对于东方民族语言翻译者被称为“寄”,而对于北方民族语言翻译者被称为“译”。由此可见,尽管当时的翻译文化并不完善,但也有一套基本的发展道路,对于翻译者的分工也有了较为基本的分类,各司其职,以便达到“术业有专攻”的效果。根据书中介绍,当时的翻译者也被称为“舌人”, 韦昭 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这样的称呼就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略微显得不雅,同时也显现出当时的翻译者的受重视程度也许远没有我们如今的翻译者所受到的重视程度高,这也体现了我国翻译史的不断变化发展。在我国翻译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来临之前,我国的翻译也在不断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周代之行人为典客,又另设典属国。”“西汉因秦制,初涉典客”。西汉时期由于同西域匈奴交往日益紧密,且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始通西域,更加促进了翻译的发展。书中写到,当时的翻译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译员也在不断的增多,然而当时的历史记载却大多都对译员避而不提,对于其翻译的材料记载的大多模糊不清,材料原文本以及译本现在也很难分别,这其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翻译应当只是一种实时的需要,因此没有作为特别的文本详细记录下来。或者当时的翻译人员因为其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对于翻译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也没有过于重视自己的翻译成果,再加上当时的世人整体对于译员这一类人的忽视,使得当时的翻译尽管有所发展,但也发展缓慢。根据文中论述,翻译的材料丰富多样,其中翻译较多的是一些诗集,其中可见当时的文学翻译其实已有发展,不过由于译员的不重视,且自由选材的方式,体现出当时翻译的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因此也说明当时翻译的发展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译员个人兴趣爱好的需要,而非一种政治文化交流的要求,更加使人感叹当时译者的伟大。关于我国翻译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时期,书中例出了大量的史料记载,其中指出由于当时的经文翻译较多,且记录很多不可考,因此关于我国最早的佛经译本究竟是浮屠经还是四十二经存在颇多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要从东汉桓帝开始。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后来在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时,最早开始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进入统治阶层。统治阶级了解到佛教所宣扬的教义和思想都能够极大的方便统治者的管理,于是更加促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有了后来佛经的翻译的发展。唐代是我国佛经翻译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以著名的玄奘为代表,亲自去往天竺,在那里学习多年,凭借自己深厚的佛教底蕴和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参与并组织了大量佛经的翻译,此后我国翻译活动逐渐增多,翻译发展迅速,总结了大量翻译方法和要素。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问题,且这些问题大多“前无古人”,致使很多翻译无法寻找参考资料或者参照物。这些问题其中包括专有名词不好翻译,不好理解,究竟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很难做出抉择。书中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阶段以安清和支娄伽谶(即支谶),支谦等为代表,其中安清翻译偏直译,虽然多数时候说理明白,条理清晰,但仍无法避免直译的弊端,有些句子过于注重结构,误解词意,导致句子的翻译令人费解,晦涩难懂。而支谶翻译力求还原经典,多采用音译为主。与支谶同属西域月支人的支谦也翻译了大量经典,但却和主张“质派”的支谶不同的是,支谦更主张“文派”,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也力求全部翻译,从中国人的角度使得佛经更加便于中国人的理解。关于历史上著名的“文质之争”,我认为,每个人关于翻译以及原材料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翻译的方式也会有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的文化底蕴不同,因此无论“文派”,还是“质派”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该片面的根据某一个人的言论,或者某一特殊材料的翻译而确定“文派”或者“质派”,也有很多情况需要二者的结合才能使得译本更加容易被人所接受。第二阶段以释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代表,其中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为后人的翻译提出了重要的注意要点。他所提出的关于佛经翻译的重难点非常清晰,也因此,他的佛经翻译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我认为尽管翻译的材料不同,翻译的人员不同,但很多情况下,不同人在翻译时所遇到的翻译的难题却几乎是一致而持久的。鸠摩罗什作为杰出的佛经翻译者,他对于翻译非常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注重自己的翻译所得,并且适时的摒弃前人关于翻译的不正确言论。我认为翻译的文本虽然是面向大众的,但是翻译过程中还是很大程度受限于译者的,译者的理解也很重要,所以我认为对于一个译者而言,不仅要总结前人的经验,更要在自己翻译的过程中,摸索出自己的翻译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翻译难点,在正确看待前人总结,尊重原文本的同时,也要注意领悟适合自己的翻译方式。举一个很实际的例子,“90后”中国译者和“70后”中国译者同样翻译哈利波特这本书时,翻译也许会有很大的不同,“90后”中国译者可能会在其中使用网络流行词汇便于同一年龄阶层的“共鸣”,而“70后”中国译者可能更加注重文本务实的翻译。第三阶段就是我国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代表人物玄奘为我国佛教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正因为他卓越的能力,使得当时的翻译有了巨大的发展,“译场三迁”体现了当时的佛经翻译得到的极大重视,也是我国翻译在当时得到分工合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大体现。玄奘对于佛经翻译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的翻译方法。我认为一个译者能够对一篇材料总结出许多不同的方法是一个译者能够做到的最尽心尽力的事,他对于翻译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也使后人收益良多。翻译的工作从来不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一种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过程,对于翻译工作的研究应该不仅仅是查找一些资料,引用一些前人的翻译而做出的,更应该是译者自己反复原材料使其烂熟于心后恍然大悟的一种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的产物,更应该是时间的反复的成果。第四阶段主要是宋朝,宋朝的佛教发展几乎遍布全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因此当时的佛经翻译的也几乎发展较为良好。此后我国翻译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主要是在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当时由于西方的经济科技发展,许多西方传教士认为中国有利可图,于是大量来华,由此推动了中国翻译的发展,这一期间中国的翻译主要是东西方之间的科技交流。我国翻译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存在于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当时无数能人志士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鼓舞,大量学习西方文化,同时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以求振兴中华。其中代表人物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成为后人翻译的重要准则。关于“信、达、雅。”严复指出:“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我认为大多时候最难做到的应当是“雅”, 很多时候一篇原材料拿到手上的时候,自己阅读的时候很能够理解文中大意,如果转述给他人听或者只是粗糙的翻译出来也没什么难题,可是当我们考虑到措辞和语言的使用,句子的结构调整时,通常会使我们寸步难行,即使文意呼之欲出,也无法做到“雅”。我认为做到“雅”,需要非常大量的对于所需要译入语的了解,需要大量的文学底蕴和铺垫。就像做英译汉的翻译时,很多时候,不管怎么翻译,总感觉少了汉语文章的那种优美和质感,总感觉缺乏韵味,我知道这是我对于中国诗词名著经典阅读的缺乏,也明白这种缺乏如果不去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