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件(52张).ppt_第1页
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件(52张).ppt_第2页
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件(52张).ppt_第3页
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件(52张).ppt_第4页
岳麓版必修3:第二单元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课件(52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9课 新知预习 巧设计 名师课堂 一点通 课堂小结 建通史 基础等级 发展等级 重点诠释 考点全解 创新演练 大冲关 一 诗经 楚辞与汉赋1 诗经 1 地位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2 内容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 共305篇 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诗歌总集 2 楚辞 1 产生 战国时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 采用楚国方言 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 代表作品 屈原的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 3 楚辞与 诗经 的不同 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 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屈原 离骚 3 汉赋 1 产生 汉朝政治统一 经济发展 广筑宫室 田猎 巡游之风兴盛 赋应运而生 2 特点 赋是一种专重铺陈排比 的文体 它是吸收了先秦 诗经 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文采华丽 二 唐诗 宋词与元曲1 唐诗 1 唐诗繁荣的背景 繁荣 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制度的确立 2 唐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杜甫 白居易 2 宋词 1 词的起源 词有的源于民间 又称 长短句 便于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 并可配乐演唱 2 主要代表人物 李清照 辛弃疾等 科举取士 李白 苏轼 3 元曲 1 兴起 元代兴起的新诗体 是在宋词 金元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 2 兴起背景 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民族分化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 心情压抑 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 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俚曲俗谣 三 明清小说1 背景明清时期 大批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阶层崛起 2 主要成就 1 长篇小说 出现了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等风靡全国的四大名著和 等 市民 红楼梦 儒林外史 2 短篇小说集 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 续刻拍案惊奇 等 3 历史影响明清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的优秀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又一瑰宝 聊斋志异 文学撷英 1 柳永词不同于晚唐五代婉丽绮靡的文人词 在词的形式上创制慢词 拓展词的时空领域 题材内容上 大量深入描写男女之情 市井都市生活 语言上 采用大量民间口语 极为通俗 材料中柳永的词风有什么特点 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材料中柳永的词描写市井生活 吸收民间口语 表现出市民情趣 说明了宋词适应了社会娱乐消费的需要 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2 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平江举行 与会代表专家学者围绕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 杜甫诗歌与和谐社会展开讨论 并取得了极大成果 开展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杜甫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尊称 诗圣 其诗作因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而被称为 诗史 开展杜甫研讨会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其关注现实 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 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从而更好地繁荣杜学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开展杜甫研讨会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加快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一 词曲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的原因一切文学艺术形式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文学的发展应从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等方面寻找原因 1 市手工业 商业经济的繁荣 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同时 市民阶层的扩大 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 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 加上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词和曲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宋代著名诗 词 人陆游 辛弃疾的作品都渗透出浓厚的忧患意识 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国家危亡 民族矛盾尖锐b 土地兼并 社会矛盾激化c 政治腐败 经济崩溃d 战乱频繁 百姓的苦难 解析 文化是对当时政治 经济的反映 根据陆游 辛弃疾作品内容与主要特点以及题意 浓厚的忧患意识 可知 他们迫切希望建功立业 实现国家统一 这反映了国家的分裂及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 a 二 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 政治上 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达到了顶峰 2 在思想领域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 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在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4 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 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 5 明清社会矛盾加深 一些文人写出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2 有人认为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 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 通过家庭 爱情 婚姻的纠葛变化 盛衰兴亡 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 展现时代风尚面貌 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导致明清小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b 商品经济发展c 拜金主义盛行d 轻商思想淡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决定了政治 思想 文化的状况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反映到文学领域则表现为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答案 b 典题例析 例1 随着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 下列作品中 与之相符的是 解析 本题较简单 根据所学随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城市得到发展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学形式出现 如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等 本题应选d项 答案 d 题组冲关 1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 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b 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c 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d 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 根据所学 a项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的背景是国家统一 国力强盛 b项唐代诗歌繁盛的背景是唐代政治 经济 文化繁荣和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 c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的背景是南宋偏安一方 民族矛盾尖锐 文学家感叹国破家亡 d项元代杂剧的兴盛背景是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等 据此本题选d项 答案 d 2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 诗 词 曲 小说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反映了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城市经济的繁荣a b c d 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 反映了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与城市经济发展 市民力量壮大有关 故 正确 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与皇权的强化和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没有关系 故 错误 答案 d 典题例析 例2 宋人称 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 与 学士词 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 李煜b 李清照c 陆游d 辛弃疾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的文学成就 意在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 柳郎中词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说的是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 学士词 唱大江东去 说的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 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人物中只有辛弃疾属于豪放派 故答案为d 答案 d 题组冲关 1 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一历史名人是 a 苏东坡b 李清照c 辛弃疾d 陆游解析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说明此人的词风为豪放派 继东坡 是指在苏东坡之后 由此可以判断是辛弃疾 答案 c 2 明中后期 以市井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 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 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 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 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 海外冒险的理想 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满足了世俗社会的文化渴望b 反映了文人自身的精神诉求c 体现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d 对官场腐败 政治黑暗的强烈控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世情小说描述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满足了世俗社会的要求 婚恋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 蔑视金钱等级体现了对官场腐败 政治黑暗的控诉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3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 离骚 材料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3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 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请分别指出其作品的体裁 2 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 3 从材料2 3看 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时代特征 4 从以上描述中 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 第 1 问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出判断 第 2 问屈原的 离骚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 第 3 问李白的诗豪迈奔放 想象丰富 手法夸张 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 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 人民安居乐业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 南宋辛弃疾的作品表现出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民族的屈辱 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 4 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诗歌作为思想文化是对当时政治 经济等社会背景的反映 同时它又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 可以看出政治 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答案 1 屈原 楚辞 李白 唐诗 辛弃疾 宋词 2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 句式灵活 易于表达情感 离骚 3 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 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 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 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 政府苟且偷安 外族侵扰的特征 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4 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文化上 1 春秋时期的 诗经 战国时期的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形式 它们都蕴涵着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风情 2 明清小说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纳入创作视野 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 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政治上 1 汉武帝时期 国家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 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2 唐代国家统一 政治清明 科举考试中 以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