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道德经_的诗学特色与翻译_杨柳.pdf_第1页
_道德经_的诗学特色与翻译_杨柳.pdf_第2页
_道德经_的诗学特色与翻译_杨柳.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 第6期No 6 2011 2121 道德经 又名 老子 是一部意义深邃的 哲学著作 被尊为 天书 哲学诗 在中国乃 至世界文明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全书仅五千 余言 却句句精妙 饱含哲理 不仅解释宇宙万物 之源 而且探讨自然与人生之理 阐述道家无为而 治的思想 道德经 自传世至今 已有 300 多个 译本 是除 圣经 之外翻译最为广泛的文学作品 其整体的诗学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字词 方面 其核心词意义拥有阐释的无限性 这与 道 德经 原本传达的哲学意义密不可分 在句法方面 文短意长 对句非常丰富 极富语言美和音韵美 而在修辞方面 则集中了排比 比喻 顶针 回环 等多种修辞手法 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的修辞都 能在 道德经 中寻到足迹 然而 道德经 本 身的诗学特色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诗学 特点却未能受到研究界足够的关注 本文正是针 对这种情况 从字词 句法 修辞三个方面来分析 道德经 英译本是如何体现或改变原本的诗学特 色的 进而分析翻译文本在跨国流动过程中的诗 学策略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一 多样性与开放性 字词层面的诗学翻译 道德经 作为一部哲学著作 特点之一在于 其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 这既是 道德经 的魅 力之一 同样也是翻译的难点之一 在词汇的翻 译层面上 道德经 体现出诗学的多样性和开放 性 既体现了汉语诗学的特点 同时又反映出汉 语意义的深广 道德经 共分为 81 章 每一章 字数不多 多者 80 余字 少者 20 余字 间错而不 断 往往中间还押韵 以增加文章的音乐性 这样 一来 译者对于字词的斟酌就要相当谨慎 比如 德 道 天下 等字词的意义在不同译者的翻 译中就不完全相同 在翻译中体现出的诗学特征 也大不一样 以下 仅以 道 德 两个字为例 进行具体讨论 道 在 道德经 中共出现了 76 次 由于其 意义的复杂多样 道 的翻译也体现出了多维性 在尼特 宾纳 Nitter Bynner 1944 年出版的译本中 书名 道德经 被译成了 The Way of Life 首句 道 可道 非常道 被译成 Existence is beyond the power of words to def ine 道 变成了 Existence 在布莱 克尼 R B Blackney 1955 年的译本中 这一句 又变成了 There are ways but the way is uncharted 在 维克托 H 梅恩 Victor H Main 1990 年出版的 TAO TE CHING 中 同样的原句被译成 The ways that can be walked are not the eternal way 国内出版的任 继愈的注释本的英译为 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 张德勋 2000 104 在道教中 道 是道教教义的核心 代表着本源 本性 是宇 宙的本源与主宰者 既指 宇宙 的本体 又指 自 然 的规律 而在词典中 道 的本义是指 道路 这也是起初的众多译者们选择 way 来翻译 道 的原因 然而 如果我们试图用 道 来描述世界 本 体 之义时 way 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译法 因此 早在 18 世纪 道 就以音译 Tao 的方式进入了英 语世界 道 译成 Tao 的好处是保留了 道 在 道 德经 中的原汁原味和声音效果 其陌生的诗学效 果更容易引起读者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 从表层结 构来分析 Tao 却不再具有直接提示 道路 这一 意义的效果 也无法反应出 道 的哲学深意 因此 笔者认为 在 道 字的翻译上很难找到一种两全 齐美的方法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 道 在英 文中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 再来看 德 字在翻译中是如何被诠释的 道 德经 中的 德 在不同的章节中有不同的含义 而 德 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老子诗学完全对应 的词 就现有的几个版本而言 大多数的 德 被 译为 virtue 但这只能说明 德 字的基本含义 而不是所有的含义 阿瑟 韦利 Arthur Waley 将 德 翻译为 power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 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韦利将这一段译为 the man of highest power does not reveal himself as possessor of power 这里 韦利将 德 译为 power 除了上文 提到的原因外 相信韦利也是将 上 直接与 君主 这一至高的权力象征相联系 直接将 上德 译成 highest power 而林语堂则译为 superior character 强调 德 是一种人性的内在特征和高贵品质 而对于 德 字的翻译争议更多源于是否应该以 通假字来理解 德 通假字是古汉语诗学的独有 形式 在翻译中对通假字采取何种解释体现了个人 道德经 的诗学特色与翻译 杨柳 衡浏桦 南京大学 摘 要 本文从诗学的视角来考察 道德经 原本及译本的诗学特色 以及译者们采用的翻译诗学策略 通过对 道德经 中字词 句法 修辞三个层面诗学翻译特色的分析和策略的研究 揭示不同的诗学翻译策略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道德经 诗学 文学翻译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873X 2011 06 0021 03 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2 的诗学观念和态度 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说道 圣 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 亦善之 德善 这里 德善 通常被理解为 德 是好的 译为 virtue is good 但有些译者认为这样 的解释并没什么实质意义 他们主张这里的 德 与动词 得 相通 因此 德善 的意思就成了 得 到了善 译为 he obtains goodness 从几种典型的译本中可以看出 德 的翻译 差异相比于 道 字更甚 这正是由于不少译者增 加了对 德 的通假字的理解 由此可见 中文诗 学的开放性本身赋予了原文多重理解的功能 而 译者的不同理解也会造成许多不同的解读和翻译 二 破与立 句型层面的诗学翻译 道德经 不但内容丰富 其句型也是别具特 色 每每三字 四字构成对句 文字优美 朗朗上 口 这样的句型特点对译者的挑战远胜于字词 因 为原文中的对句数量非常多 而很多对句从汉语 诗学的角度来讲非常精彩 但要在英语中找到对 应的句型却决非易事 因此 对于某些句子 译者 必须采用 破 的手法 重新打破原文的句式 以 实现翻译的转换 而对于另一些本意模糊的句子 译者会通过增减词语来重构语言 本雅明曾把 纯 语言 比作 花瓶的神韵 原作和译作都是这个 花瓶 的碎片 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碎片粘 合起来 但在这个粘合的过程中 有的碎片是无法 完全复原的 因此 粘合后的花瓶的神韵与原来的 花瓶的神韵是不会毫无损减的 这样 译者的任务 就不是去寻找相同的碎片 而是去寻找形状不同 且相互吻合的碎片 杨柳 2009 81 在下面的 一例中 译者们显然是 破 了原文的句型 立 了新的诗学形式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蔽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第二十二章 韦利译文 To remain whole be twisted To be come straight let yourself be bent To become full be hollow Be tattered that you may be renewed Those that have little may get more Those that have much are but perplexed 韦利 1999 47 汪榕培译文 Yield and you will remain intact Bear wrongs and you will be set aright Accept disgrace and you will be respected Wear out the old and you will obtain the new Be content with little and you will gain more Have too much and you will be confused 转引自王平 1996 59 首先 从韦译本来看 他未将原文的三字骈句 照搬 而是打破这种句型 没有原文每句三字的工 整 也没有任何的音美表现 其次 韦译本采取了 倒装的句式 前半句采用了短语 后半句采取单词 实现了 级 的转换 而汪译本打破了原文的骈句 结构 却不像韦译本那样 参差错落 同上 58 两个版本的翻译采取了不同的句型 韦利采取的是 to be 汪榕培采取的是 verb and you will 而原文 结构则是 形容词 连词 形容词 可见 原文 诗学特色在两个译本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我们再反观一个 立 的例子 看看译者们 是如何通过 立 一个句型来实现诗学的传递的 古今诗学体系的差异在理解上给读者带来了障碍 古汉语比较简洁 经常省略主语 谓语动词及其他 句子成分 因此 当两个字或者两个词直接放在一 起时 就使不同的读者在判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时有了不同的理解 下面 我们来看看 心善渊 这个结构的翻译发生了什么变化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 善能 动善时 第八章 陈荣捷 Wing tsit Chan 译文 In his heart he loves what is profound 陈张婉莘 Ellen M Chen 译文 His her mind is good deep water yuan 转引自苗玲玲 2002 136 从译文中可以看出 陈荣捷将 善 看做是动 词 心 被译为副词短语 in his heart 善 表示 love 这里的句型变为 在心里他爱渊 而陈张 婉莘将 善 看做是形容词 译为 good 心 译 为 mind 句型则变为 心是善的渊 由于古今句 型结构的不同 同是 心善渊 三个字 翻译的时 候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构 这样的诗学变形不 仅涉及到译者自身的翻译策略 也与汉语诗学本 身的特点和变化息息相关 三 陌生化与改写 修辞层面的诗学翻译 修辞 无疑是 道德经 诗学的经典部分 而对于修辞形式的翻译 大体可以分为陌生化和 改写两种 下面 笔者以比喻和对偶的翻译为例 加以说明 一 陌生的比喻 道德经 中的智慧不仅在于它能传递博大精 深的思想 更在于它能用小小的比喻将复杂的道 理简单化 其中深意耐人寻味 而这些比喻不仅 在中国人看来颇具深意 对外国人来说也是新颖 无比 例如 老子说 治大国 若烹小鲜 小 鲜 即新鲜的小鱼 意思即是在锅里烧煮新鲜的 小鱼 切忌用猛火 否则 小鱼轻则失去鲜味 重 则被烧焦烧糊 治国也是如此 不能心急火燎 对于重大的决定一定要细心谨慎 韦利将此译为 Ruling a large kingdom is indeed like cooking small f ish 1999 126 林语堂译为 Rule a big country as you would fry small f ish 1948 277 可见 对 于这个比喻 译者都直译为 cooking f ish 保留了 中国味 而保持中文比喻本身的含义 使得原文 的诗学形式和深远意义加以传达 这对目标语读 者来说就形成了陌生化效应 使异域读者在接受 中国文化思想的同时也领略到中国语言的形式 2011年 第6期No 6 2011 2323 美 曾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国情咨文中 也曾引 用老子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 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二 改写的对偶 对偶 源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与心理学上的 联想作用 对偶言简意赅 和谐动听 对偶要求上 下两句在结构上相同或相似 字数相等或基本相 等 这种非常考究的形式给翻译带来了挑战 比如 祸 福之所倚 福 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韦 利 译 文 It is upon bad fortune that good fortune leans upon good fortune that bad fortune rests 韦利 1999 123 林语堂译文 Disaster is the avenue of fortune And fortune is the concealment for disaster 林语堂 1948 266 上例中的对偶 祸 福 相对 倚 和 伏 互相呼应 虽然采用的是两个不同的字 但 表达的实则是同一个意思 而对于韦利的英译 虽 然字数相比原文有所增加 但是改写时采用了从 句的句型 It is that 前后两句形成了很好的对 应 bad fortune 和 good fortune 形成了对照 bad 和 good 与原文 福 祸 遥相呼应 读起来朗朗 上口 林语堂也采取了改写的策略 其改写表现了 他对于英语极高的驾驭能力 原文的 倚 和 伏 两个动词直接用两个名词 avenue 和 concealment 实现了转换 在牛津词典中 avenue 的释义为 a possible way of achieving something 而 concealment 的释义为 the act of hiding sth the state of being hidden 这与原文福祸彼此相依的含义非常吻合 由于没有使用动词 译文显得简洁流畅 和原文的 诗学特点更加接近 可见 对于部分修辞格 翻译时保持陌生化无 疑是上上策 而对于一些极具中文特点 不改写就 无法加以传达的修辞格 改写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而无论是保持陌生化还是改写 目的都是为了传 达原文的文学深意和文化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来 说 上述的几种诗学策略都是值得赞赏的 四 翻译诗学策略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从以上的研究中 不难看出两个翻译与诗学的 问题 它们与文化的有效传播息息相关 道德经 诗学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有些词无论采取 何种方式翻译都很难传递其完整的意思 如 道 还有些词 由于不同的译者的理解和解释不同 译 文不同也在所难免 如 德 但是 也正是由于 诗学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才给了众多译者和学者 翻译和研究 道德经 的空间和动力 这无疑推动 了 道德经 文本的传播和发展 在诗学策略上 破 与 立 是在句型翻译方面表现最为显著的 两个特征 对于紧凑连贯的对句采取 破 对于 简洁的句型采取 立 彼此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 地表达原句的含义 对于修辞格的翻译 无论是采 用陌生化或是改写的策略 都是为了达到文本和 文化的传播目的 原汁原味还是本地话语 译者的 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原文辞格是否具有可译性 另 一方面则与译者本身的诗学偏好有关 在 道德经 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们采取怎样 的诗学策略首先和 道德经 本身的诗学特点息息 相关 其次也和译者本人采取的诗学态度和面对的 诗学环境有关 对于 道德经 的翻译来说 译者 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直译还是意译 我们 不难发现 大部分情况下 译者都是采取意译 而 对于一些用词简单 且古今意义变化不大的词 采 用直译也是可行的 而直译很多时候更利于保留原 文修辞格的特点 比如对偶 排比多数要靠直译才 能保留修辞格的诗意 其次 是改写还是陌生化 从上文各个译者的翻译来看 更多的译者采取了贴 近现代生活的方式 但尽力去保留古文原有的风 格 在走向现代读者的同时 保留好 道德经 本 身的风味 让读者既能理解 道德经 的哲学深意 又能了解其语言的精妙 再次 是形似还是神似 形似和神似之间很多时候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韦利就明确表示 他翻译 道德经 不是把它当作 文学作品来翻译的 而是要传达原文的哲学思想 是一种 文字翻译 林语堂这样的译者 就比较 追求 形 与 神 的统一 而要使译本获得较好 的接受 文化获得较为真实而诗意的传播 适当的 诗学策略则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系南京大学 985 三期课题 跨文化与全 球化 项目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 考 文 献 李贻荫 金百林 D C Lau 妙译 道德经 J 外语教学 1 1995 2 苗玲玲 译可译 无常译 谈 道德经 翻译中的译者 2 主体性 J 学术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