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pdf_第1页
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pdf_第2页
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pdf_第3页
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 张 全 陈传礼 曲靖师范学院外语系 云南 曲靖655000 摘 要 从简要概述有关中国英语的研究入手 指出受到汉语干扰 尤其是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中 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 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 逐渐得到了英语世界的认可 日趋频繁的国际交 流导致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融合趋同 扩大了借词的接受空间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 异化应成为汉语文化 词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但同时应注意把握异化适度的原则 关键词 翻译 中国英语 汉语文化词语 异化 中图分类号 I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9128 2004 01 0052 04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英语热 在中国一浪高过一 浪 随着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经济的崛起 21世纪东西 方的语言文化交流将成为世界经济文化活动的主流 在中国 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并作为对外交流的媒介 来运用的国际语言 加之受汉语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 因此中国人必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使用英语 此外 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中 国特色 对这种有汉文化色彩的英语 有人冠之 中国 英语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使中国英语影响越来越大 已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 可 以说 中国英语在中国人与外国人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 际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文化语境的变化 正改变着人们对中国英语固有的历史偏见 中国英语获 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汉译 外中的异化与归化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 二 中国英语的概念 人们曾用Chinglish或Chinese English戏称中国人早 先所讲的不符合英语规范的 洋泾浜 英语 二十多年 前 葛传规 木先生首次将 中国英语 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 提出 并把Chinese English和China English区别开来 葛 先生认为 China English主要是指英语中表达中国特有 事物的词汇 诸如 八股文 eight legged essay 四个 现代化 four modernizations 秀才 Xiucai 等 1 后来 汪榕培先生断然肯定 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 明确 提出对中国英语应该大胆接受 因为它从语音 词汇 语 法和语用方面都存在社会文化基础 是不可避免的语言 文化现象 2 1993 年 李文中发表了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 语 一文 将中国英语定义为 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表达 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 通过音 译 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 点的词汇 句式和语篇 3 可见 李先生把中国英语的 范围扩大到了句法结构和语篇层次上 也区别了中国英 语与中式英语 并强调中国英语不像中式英语那样受汉 语干扰 对此 谢之君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 中国英语和 中式英语都存在汉语干扰 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 鸿沟 4 张培成也提出了类似看法 认为 中国英语与 中式英语只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 而在许多 情况下 我们把变异看作中国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也只 不过是我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的结果罢了 5 杜争鸣从 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寻找中国英语 洋泾浜式的混合语 和过渡语的异同 三者虽然都用来指不同的英语变体 但又都有着相似之处 即都存在汉语的影响 具有不同 程度的中国式的语言思维模式特点 是英语同中国结合 的产物 6 可见 人们对中国英语的性质 界定及表现形 式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但同时又都说明了一个不容争 辩的事实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 且受到了汉语一定 程度的干扰 中国英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 第2卷 第1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 2 No 1 2004年2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Feb 2004 收稿日期 2003 11 04 第一作者 张全 1962 男 云南石林人 副教授 硕士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化现象 那么作为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中国英语受到汉 语的某些干扰是自然的 并且这种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也 渐渐获得了英语本族语言的认可和接受 7 笔者认为 由于对中国英语的定义和界定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我们 现在暂没必要过分纠缠于 中国英语 的概念层次的讨 论 也无须太多关注中国英语 中国式英语 洋泾浜英语 和过渡间的异同 最值得人们着重关注的应该是对中 国英语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 肯定其不可替代的交际价 值 探索其理论及使用范围 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 交际目的 我们认同谢之君先生的看法 中国英语是中 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变体 这种干扰 表现在语音 词汇 句法及篇章等各个层面上 尤其词汇 层面上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主要探讨中国英语词汇 层面上的汉语文化词语异化翻译问题 三 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 中国英语既然作为英语的一种区域变体 它首先在 词汇层面上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因为语言中的词汇最为 直接地反映着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和发展变化 各地各民 族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事物需要表达 形成区域性英语 词汇不可避免 这种词汇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反 映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词语 陈建明指出 所谓 文 化词语是指蕴涵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 8 汉语文化词 语是中国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其英译 形式构成了中国英语中特有的词语 由于通讯 交通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国际间的 政治 经济 文化各方面的交往日趋紧密和频繁 当今世 界的发展由于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世界已 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生活在这个地球村的成员们不仅 在政治 经济等方面逐渐相互影响 在文化领域更是呈 现出融合会通的趋势 此文化全球化的大语境扩大了 中国英语的接受空间 为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提供了更 大的自由度 增加了其异化翻译的可接受性 此外 中 国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和国际影响的日趋扩大终将成 为西方人尊重汉文化习俗 接受汉文化观念的内在动 力 由于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化交 流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异化 翻译趋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成为全球化时代汉语文 化词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 它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 换 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间的转换 这一点已成为当今中 国翻译界的共识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 就很自然 地产生了这么一个问题 怎样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有较大差异的文本 对 于这一问题 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 主要有两种对立 的意见 异化与归化 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 文化的语言特点 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归化则指在翻译 法上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 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 方式 前者主要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9 学术 界对这两种翻译策略或方法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结果 表明 这两种矛盾的策略各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不 同的译本在目的语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二者并不完全对 立 而是互为补充的 在中外翻译史上 无任何纯粹用 归化或异化翻译的作品 只是存在主次之分 任何矛盾 的两个方面都有主次之分 异化与归化也不例外 翻译 的根本任务是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 欲达 此跨文化交际目的 无疑必须走异化的途径 因而异化 也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归化作为解决语言障碍的 折中 手段 也就成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10 这也是采用 异化手段作为汉语文化词汇翻译的基本策略的又一重 要原因 由于翻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这 种交流使人们对互相间的民族文化有所了解 不同文化 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理应 是平等的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 的特质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 能 11 平等相待意味着互相尊重 那种仅从目的语文化 出发 置源语文化的实际于不顾 一味迎合目的语读者 的接受方便 以至用源语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源语文 化的做法 是一种不尊重源语文化的行为 从某种意义 上讲也是一种不尊重读者的行为 这种过度归化的译 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 是对译文读者的蒙 骗 12 例如 红楼梦 中刘姥姥语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由Hawkes译为 Man proposes G od disposes 这一过度归 化的译文掩盖了刘姥姥佛教徒的文化身份 易使英语本 族语读者似乎认为刘姥姥是一位基督教徒 而产生文化 误读 杨宪益夫妇用异化法把该句中的文化词汇 天 译为 Heaven 较完整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同 理 过分的异化 即不顾读者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一味追 求跟原文的形式对应 结果导致译文晦涩难懂的做法 也是一种不尊重目的语文化的行为 严格说来 这种译 法不能算是我们所说的异化翻译 而只能称作流于表象 的 伪异化 翻译 例如 挥金如土 就不应异化翻译为 35 张 全 陈传礼 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spend money like dirt 因为这里的形象词语 土 并不传 达多少中国文化信息 完全可以套用英语中的形象词 water 再如 吃醋 一词若不是出现在专门介绍中国成 语典籍的情况下 是没必要采用异化策略直译为 drink vinegar 的 因为仅从字面上来看 不谙中国文化的英语 读者很难把它与 产生嫉妒情绪 多指在男女关系上 联系起来 所以 为了交际的有效性 一般意译为 be jealous 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 我们虽然主张文化的平 等对话 但实际上存在着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 入侵 的 问题 从19世纪初算起 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接触已 有180多年的历史 那时中国在许多方面与欧美相比均 处于落后的地位 中国从国外引进的著作和思想远远 多于输出的 而翻译外国的著作和资料也比对外翻译的 多 中西两种文化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彼此吸收了对方 的文化 丰富了自身的语言表达 但客观上 汉语受英 语的影响远远大于汉语对英语的影响 13 仅以词汇为 例 大量来自于英语国家的词语 像Windows 98 VCD NBA等频繁出现在近年来书报上 现代生活中常见的 卡拉OK T恤 CT扫描 泡Bar 等也深深地烙上 了英语渗透的印迹 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并接受英语 作为国际语言的同时 我们决不能丧失自己的文化 也 不能容忍英美文化主宰世界 在全球化的文化大潮流 中 肩负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双重任务的译者 不仅 要向本国读者介绍外域的语言文化 丰富本国的文化内 容 而且还要把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 弘扬本国的文 化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要以原文的语言文化为主 要归宿 即采用异化手段为基本翻译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 在翻译实践中语言的异化 必须注 意度的把握 14 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也不例外 适 度异化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之一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自 始至终不仅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 而且还面临着 度 的把握 通过选择 在接近作者和接近读者之间找 到一个 融会汇点 即 度 换言之 异化时不妨碍译 文的通顺易懂 归化时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身份 由于汉 语文化词汇往往蕴涵着一定的中国文化信息 所以翻译 时我们主张应力求最大限度的异化 尽量保留中国文化 色彩 从中西文化交流史来看 翻译中异化的东西要经 历一个排斥 接受 融合的过程 异质 的语言 精华将逐渐被同化吸收 而不符合社会历史条件和语言 发展需要的东西则会逐渐被淘汰 如汉语文化词语 纸 老虎 的英译 paper tiger 在经历了一场与 scare crow 的 抗争之后 才得到了西方社会的广泛认可 再如 承载 当代中国文化内涵的 关系 一词 其异化翻译形式 Guanxi 也逐渐取代 relationship 频繁出现于英美报刊 逐渐赢得英美人士的认可 应该强调的是 汉语文化词 语翻译中的过度异化也应视为一种不尊重目的语文化 和译文读者的行为 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 西方 人对中国龙文化会逐渐熟悉起来 并在对 dragon 和 龙 的文化含义之间建立起关联 从而在潜意识中对 dragon 一词植入中国 龙 的含义 但这种趋势能否促 成英语国家广大读者最终接受中国龙文化 目前尚难观 测 前景不容乐观 15 P196 因此 不可不顾译文读者的排 斥心理 不宜把所有含有 龙 的汉语文化词语都千篇一 律地异化英译为带有dragon的词语 笔者认为 至少目 前还不宜不加解释或附注 硬将 望子成龙 译为 to long to see one s son become a dragon 将 龙袍 译为 dragon robe 等 四 结语 众多学者在对 中国英语 的研究中得出这一现象 是客观存在的 并对其积极作用予以 肯定 这可以成 为汉语文化词语异化翻译的主要依据之一 随着全球化 进程的加剧 语言文化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从而增加了 语言的可译性 扩大了异文化的接受空间 作为一种跨 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 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交流文化 以 促进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然而 各民族文 化间的差异构成了国际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 也给 翻译带来了挑战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 我们认为汉语 文化词语翻译的基本策略应当是异化 但异化必须适 度 异化的语言在标准英语的基础上夹带中国特点 不 仅有利于弘扬中化民族文化 弥补汉语在世界范围影响 较弱的缺憾 同时对英语也是一大贡献 丰富了英语的 内容 汉语文化词语异化翻译的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制 约 值得进一步探讨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英语系高 一虹教授和姜望琪教授的指导 作者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葛传规 木 漫谈由汉译英问题 A 中国译协 翻译 通讯 编辑部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 C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 90 2 汪榕培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 J 解放军外语学 45红河学院学报 2004 1 语言研究 1994 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院学报 1991 1 1 8 3 李文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J 外语教学与研 究 1993 4 18 24 4 谢之君 中国英语 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 体 J 现代外语 1995 4 7 11 5 张培成 使用目的与国别变体 也谈中国英语 现代外语 J 现代外语 1995 3 16 21 6 杜争鸣 中国英语问题及其它 J 外语教学 1998 3 6 14 7 陈林汉 外国人怎样评价两份中国英语报刊 J 现代外语 1996 1 44 46 8 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 版社 1995 8 9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归化 J 外 国语 1998 2 12 19 10 孙致礼 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J 山东外语教学 2001 1 32 35 11 顾嘉祖 跨文化交际 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 文化 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王东风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A 郭建中 文 化与翻译 C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13 黄金祺 应当肯定 西译汉化 现象的积极面 J 中国翻译 1988 1 39 47 14 徐丹 文化融合中的语言异化问题 J 中国科 技翻译 2000 5 49 52 15 左飙 论文化的可译性 A 杨自俭 英汉语比 较与翻译3 C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96 责任编辑 路 伟 China English 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loaded Words ZHANG Quan CHEN Chuan li English Department Qujing Teachers College Q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