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课内阅读的“扣点”教学成都武候区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讲座文稿该论文围绕初中课内阅读有效教学的规律探究,详细介绍“扣点”教学的实践操作策略,具有规律性、操作性、实效性等诸多特点。一、对有效教学规律的认识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弄好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管理人员受这则寓言的影响,提出了管理学中著名的“南风原则”温暖原则。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解读这则寓言的精神。从教育学的角度,这则寓言启发我们:教育教学要尽量避免强制与高压,而要依循规律办事,少走弯路与错路。还有一个故事是疱丁解牛,因为熟悉牛身体的每一处结构、每一道经络,厨师的解剖轻松简单、游刃有余。这篇文言故事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效教学的背后是什么?是科学、规律,是不可替代的学科特点!摸索规律,探究科学,是提升自己职业状态的最为关键的大事,要想自己的教学生涯少一些劳累,就要不断地进入研究状态,依循规律教书可以让我们在漫漫教育生涯中不那么劳烦,苦累,甚至找到一种教育的幸福。二、课内阅读教学的“循规”扣点语文老师的尴尬莫过于阅读与写作,时间、精力花得最多,效果又最不理想的阅读教学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该何去何从?怎样进行有序而有效的精细化阅读教学?怎样科学地编织一张合乎规律、减轻师生负担的“策略大网”?万变不离其中,大道至简,守住基本的常规,是保证教学创新、成功的前提。1、单元目标聚焦,实施“三挖”策略。你可能会埋怨各个版本教材编写的缺陷,但是,我们潜心研究就会发现:教材背后凝聚了编写者的智慧与心血,其后有一张层进的知能训练的规律之网在导引着我们。怎样挖掘这种潜在的规律呢?我将突破口摆在单元阅读训练点上,聚焦单元目标,简化了许多不必要的教学流程,针对性、突破性强。(1)挖单元主题,把准关键词。(2)挖单元提示,抽取训练点。(3)挖篇章异同,提炼共性点。2、课文重点聚焦,实施“三导”策略。围绕单元阅读能力训练点进行教学,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在两个层面的融合,一是宏观、准确把控单元大目标,二是要在课文教学中扎实、灵活地渗透单元阅读训练点,让每篇课文的阅读训练形成目标聚焦,便于重点突破,有效教学。(1)导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快速定向。现行教材每篇课文的正文前均安排有“导读提示”,初中语文课文前的“提示语”主要有简介式、提问式、入情式、比较式四种情况。导读简介式提示语,要教给学生速抓关键词,快速定向的方法;导读提问式简介要教给学生激思存疑,针对性阅读的方法;导读入情式提示要教给学生捕捉感情基调,课前蕴情的方法;导读比较式简介要教给学生寻找差异性,明晰学法的方法。示例:七下一单元第3课丑小鸭的课前提示语导读:“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爱排挤,受嘲笑,爱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不过有很长的路要走”认真细读这段提示语,我们会发现编者的诸多匠心:“排挤”写出了丑小鸭这是一段简介式的导读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切入对课文阅读的思考:抓关键词“排挤、嘲笑、打击”,带着问题深读课文:丑小鸭经历了哪些挫折与不幸?抓关键词“不屈、奋斗”,带着问题深读课文:丑小鸭是怎样面对挫折与不幸的?抓关键词“恒久、梦想”,带着问题深读课文:丑小鸭的梦想是什么? (2)导读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准确定点。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大都富有深意,颇有用处。但是许多教师不太重视对此部分的研究。其实每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都是对单元目标、课文重点的一次聚焦训练,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全部考点及例题,都已分散地归入其中。准确导读“研讨与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准确定点,快速归位的能力。(3)导读课文外的“文常与背景”,知人论世。在教学七下三单元第11课邓稼先时,为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利用晚自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文常与背景”的资料:名人传记:邓稼先与杨振宁、邓稼先生平简介、文化视野知人论世、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差距、走近邓稼先等文字材料,特别是“两弹爆破”视频资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学生深度阅读课文,为邓稼先写颁奖词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此,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6课阅读教学聚焦训练点梳理、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课阅读教学聚焦训练点梳理为例看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策略。七年级下册二单元课内阅读能力训练点一览表单元训练点课 文 题 目课文阅读能力训练渗透朗读指导读出感情6、黄河颂现代诗歌朗读的快慢、轻重和升降。7、最后一课重点导读“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受到文章的感染。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重点对比读“艰难与雄健”,受到文章的感染。9、土地的誓言读出经典写景语段的深沉婉转;读出呼告语段的高亢、激昂。10、木兰诗读出浓郁的民歌情味:读出生活美;读出音韵美;读出通俗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6、黄河颂抓序曲、主体、尾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7、最后一课抓题目审读,寻读归纳:这是节怎样的课;“最后”一词有何深刻含义。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抓题目审读:“艰难的国运”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哪些词句写出了“雄健”?9、土地的誓言抓题目审读:谁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串背景、归内容、悟中心)10、木兰诗抓题目审读:抓“诗”,是首什么诗?这首叙事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抓“木兰”,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揣摩精彩段落关键词句6、黄河颂悟读“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7、最后一课以寻读小佛朗士的心路历程为线,品读6处心理描写、7处细节描写;理解“最后”一词的深刻含义。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引读标题审“艰难”、“雄健”;寻读课文找“艰难”、“雄健”;理解中心悟“艰难”、“雄健”。9、土地的誓言1、品读经典写景段落、抒情呼告段落:“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污秽和耻辱”;2、研读文中高频率出现关键词:声音(9次)、召唤(3次)、呼唤(4次)背后潜藏的深厚感情。10、木兰诗1、精读“准备出征”、“征途跋涉”、“合家欢聚”三个场景,品读女英雄背后的女儿情态;2、体会简笔与繁笔运用的巧妙,从铺排手法中理解浓郁的民歌情味。学习语言运用技巧6、黄河颂体味直白抒情的豪迈奔放7、最后一课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及作用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比喻修辞的妙用9、土地的誓言抒情中的呼告手法10、木兰诗句式运用中的民歌特色:复沓、顶真、对偶、排比七下四单元社戏阅读能力训练总结能力要点策 略阅读方法学生学习成果呈现理解课文内容撰写平桥村简介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阅读理解小说内容的基本方法就是抓住人物在典型环境和情节发展中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小说主题。平桥村我的生活乐土那是一个临海临河偏僻以打鱼种田为主,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但在我却是乐土。不必说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快意,不必说作为远客受到一村老小朋友般的优待,也不必说掘蚯蚓钓呆虾的好玩和陪伴放牛被嘲的无奈,单是月夜乘船到赵庄去看社戏,就有无限的乐趣。好客的平桥村民令我永世难忘,他们纯朴得如一张白纸。客人几乎是公共的,打了太公也不会想到犯上的,钓到的呆虾几乎是归我吃的,为了圆我看戏梦小伙伴是想尽办法的,偷了六一公公的蚕豆说好吃六一公公是激动的。勾画情节发展图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乐土看戏前 好友(归省小住平桥) 趣事 喜扯戏前波折:好事多磨看戏中 欢喜夏夜行船:月色浪漫(赵庄“喜”看社戏) 喜剧船头看戏:期盼连连 惊喜月夜归航:偷豆取乐看戏后(六一公公送豆) 余波拟写平桥人物榜平桥人物榜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孩子王。六一公公: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平桥老人。体会课文思想内容结合课文结尾句,说说那晚的豆好吃吗?那晚的戏好看吗?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1、读鲁迅作品,要善于抓语意看似矛盾的句子,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透彻理解,从而把握作者写作意图。2、由社戏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1、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戏前波折跌宕,历尽千辛愿望成真;戏途分外高兴,月夜景象美妙无比;归程突生事端,偷豆煮吃其乐无穷。看戏前后事情的跌宕起伏,看戏途中美好的江南水乡景象,看戏前后平桥村民的淳朴善解人意,为我留下了美好的生活记忆。正如巴岳山爬过无数次,但集体出游的久违心境,同学老师一同前往的其乐融融,登山路途对自我的不断挑战和超越,中午吃饭男士的君子风度,都让大家觉得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登山体验。对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的留恋和向往,使“我”觉得豆最好吃,戏最好看。2、生活中的某些片断之所以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除这些生活片段本身的“精彩”之外,更多的可能是这个生活片段之外的种种经历给我们的记忆刻上了深深的印迹,比如第一次吃肯德基,鸡肉的味道也许并不怎么样,但那种期盼,那种氛围,那种新奇,那种新鲜的感觉,以及由此牵连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才是真正让你铭刻心间的原因。正如欧阳修游醉翁亭,不是因为醉翁亭怎么样,而是因为游醉翁亭的与民同乐的那份情致,那份满足。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再用感情镀上金色的光泽。即使是忧患的童年,也会因时距而寻觅出忧患余生中的“忧患美”。社戏的结尾,就是诱导人们追忆这种“永远失落的美”,又借助于“人生经验通感”的“导体”,抓住了读者的心。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证明,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是一种证明。品味积累优美语句从“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三个写景片段中任选一个片段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并朗读背诵。品析积累优美语句,可从用词,修辞、手法等角度,体会文句的妙处并背诵。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1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2抓主旨句。主旨句或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抓修辞句。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4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语言积累运用课后心语童年时什么?童年是一条七色彩虹,色彩斑斓艳丽多姿;童年是一首浪漫歌谣,优雅旋律回荡心扉;童年是一瓶陈年老酒,香醇浓郁回味无穷;童年是一条弯弯小船,常驻梦想伴我远航;童年是一只快乐小鸟,张开翅膀翱翔梦乡;童年是一枚小小铃铛,四季常青温馨荡漾。社戏之意不在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诗意的朦胧美社戏写景艺术赏析读社戏描写景色的段落,字里行间总是涌出“诗意”的汩汩清泉。所谓诗意,就是有景象,有情感,即常说的诗情画意。社戏里的景象充满着太多的诗意:扑面吹来令人陶醉的清香,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向船尾跑去却还嫌慢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像一条大白鱼在浪花里蹿,引得夜渔的老渔父停了艇子喝彩的归航。但所有的诗意因月色,特别是江南水乡的水气而变得朦胧而浪漫。“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里;嗅到的、看到的都附上了“水”的魂魄,一切都弥漫自失在朦胧的水气里而不分明。“模糊、漂渺、仙境、红霞”成了观看社戏途中江南水乡的绝对主角。靠近赵庄,“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归航启程,“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中、戏台漂渺如仙境,水气氤氲成江南水乡的“魂”,情致悠悠,难舍依依。正是江南水气氤氲的水乡美景,正是那段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生活,让“我”走遍千山万水依然久久怀念和无限向往。三、拓展训练聚焦,学生形成应考策略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训练。如果仅靠课内阅读难成大气,但是脱离教师导读的课外阅读又怎么规避阅读的泛化与低效呢?我在“课内导法、课外配套、对接中考”上作了一些尝试,让这三块内容努力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训练。为了形成课内阅读能力训练点的真正聚焦,我尝试着让单元阅读测试与单元能力训练点结合起来,达到既拓展阅读视野,又有导向性阅读的目的,形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应考策略。示例:单元拓展阅读配套阅读训练九岁的圣诞老人。九岁的圣诞老人 【美】苏姗帕威尔我还记得和祖母度过的第一个圣诞,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我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般穿过城镇,去找我的祖母。因为我的姐姐对我说:“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这句话对我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她还嘲笑说:“就连傻瓜都知道!”我祖母是个痛快人,从不会说谎。那天我飞奔到她那儿是因为我知道她会告诉我真相。她总是实话实说的,特别是配上她举世闻名的桂皮面包,实话会更为中听。祖母在家,面包还冒着热气,她正等着我呐!我一边大口大口嚼着面包,一边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她。“没有圣诞老人?!”她嗤之以鼻,“胡说八道!别相信那个。这谣言已经流传好多年了,都快把我逼疯了,彻彻底底地逼疯了。现在穿上你的大衣,我们走。”“走?去哪儿,奶奶?”我问。我的第二块桂皮面包还没有吃完呐。“哪儿”原来是克比百货店,这是镇上唯一一家有点百货相的商店。我们走进商店大门,祖母递给我10美元。在那时这可是一大笔钱哪!“拿着这钱,给需要的人买点东西,我在汽车里等你。”说完她转身走出了克比店。我只有9岁,常和母亲一起购物。但自己做主买东西还是第一次,商店里又大又拥挤,满是圣诞购物的人流。好一会儿,我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手里拿着10美元,绞尽脑汁地想买什么东西,给谁买。我把我认识的人一一想了个遍:我的家人、朋友、学校里的伙伴,还有一起去教堂的人。当我突然想到波比德克尔的时候,我有了主意,他是一个有口臭、头发蓬乱的孩子。在波拉克夫人的三年级班上,他坐在我的正后方,波比德克尔没有大衣,他从不在冬天课间出外运动。她母亲总是带口信给老师说他感冒了。但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他没有感冒,他只是没有大衣。我手里捏着10美元,渐渐地激动起来,我要给波比德克尔买一件大衣,我选中了一件红色灯芯绒带风帽的。它看起来够暖和,他会喜欢的。“是给谁的圣诞礼物吗?”我把10美元放在柜台上,柜台后的售货员和蔼地问。“是的,”我腼腆地答道,“是给波比的。” 那个漂亮的售货员冲我笑笑,把大衣包好,然后祝我圣诞快乐。那天晚上,祖母帮我把大衣用玻璃纸和彩带包好,然后在上面写上“给波比,圣诞老人”。祖母说圣诞老人总是要保密的,然后她开车带我去波比家,她解释说这样做以后我就成为圣诞老人的正式助手了。 祖母把车停在波比家旁的街上,她和我悄无声息地潜行到波比家旁的灌木丛中藏好。祖母推了我一把:“好了,圣诞老人。”她低声说,“去吧!” 我深吸了一口气,冲到波比家的前门,把礼物放在台阶上,按响了门铃,然后飞快地跑回灌木丛,和祖母安全地呆在一起。我们在黑暗中屏息等待着,门打开了,波比站在那儿。时光已经过去40年了,但当时和祖母一起守在波比家门前灌木丛中的激动和兴奋丝毫没有褪色。那天晚上我认识到,那些关于没有圣诞老人的可恶的谣言就像祖母说的那样是“胡说八道”。圣诞老人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很好。我们都是他的助手。 (选自环球时报)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故事内容。 2、品味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1)我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般穿过城镇,去找我的祖母。 (2)时光已经过去40年了,但当时和祖母一起守在波比家门前灌木丛中的激动和兴奋丝毫没有褪色。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祖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末“圣诞老人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很好。我们都是他的助手”这句话的理解。 5、怎样理解标题“九岁的圣诞老人”? 单元阅读配套训练答题规律导向1、概括选文故事:关注记叙文六要素,理清答题方向:谁干了什么事或什么事物怎样。2、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1)使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比喻:采用比喻(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感情、行为等,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排比:使句式更加整齐,气势更加强烈,强调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感情。反问:鲜明强烈地写出(什么观点、态度、情感),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夸张: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一般要讲出词语本身的含义,然后分析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答题格式:某某词语本指什么,这里指什么,突出什么或表现(表明)什么?根据词性回答。用词答 题 格 式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某人某物的情状或特点形容词细致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什么特点或心理叠词营造出一种节奏感强的音乐效果拟声词让声音再现,让人身临其境地体会(3)有关人物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语句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写出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4)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3、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总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的,我们要善于察其言,观其行,检索哪些语段是对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对这些段落逐一概括,提取有关词句进行概括。4、关键句段的作用。(1)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句子在两个情节中间:过渡或承上启下;句子在结尾附近: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句子在文章前半部分: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句子在文章后半部分:前后呼应;首尾照应。(2)句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或含义:通读全篇,读透中心;把准关键句段,整合原文信息。5、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文章示例全文的线索大碗和小碗突出主题、点明主旨父亲颂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最后一课反映作者的感情幽径悲剧三、课内阅读教学的创新扣点1、根据主题特点创新能力训练点。第一单元成长主题,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单元训练突破的重点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在许多老师看来,“悟情”好像是一种虚化、泛化的阅读方式,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依循“情感脉络”走入课文,跳出课文进行阅读有些不可捉摸。实际并非如此。我在教学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增加课外导读城南旧事,品味作品中“淡淡的忧愁,平静的悲伤”,在充分渲情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悟读:你从哪些地方读到这种忧愁与悲伤?师生研讨交流,形成了精彩的“悟情”学习成果。带着学生从情感的角度来创新解读课文,领着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实在是创意无限,收获良多。示例:爸爸的花儿落了伤情之美创新解读一、阅读字里行间的伤情之美1、透析课文题目回读深意之美。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有多层含义:实指夹桃的败落;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爸爸的花儿最疼爱的女儿的美好童年消逝,我在苦难与镇痛面前瞬间长大2、穿越字里行间悟读伤情之美。48段:不易察觉的无奈之伤;31 段:直抒胸臆的怀旧之伤;36 段:听唱骊歌的别离之伤;37 段:喜聚交加的成长之伤;45 段:追怀亲人的消逝之伤;5568段:直面父难的镇定之伤。二、把握平实婉约、跌宕有致的手法之美1、插叙手法。以“我”的活动和对往事的回忆为主线,随着主人公的思潮记叙,采用插叙手法,将对现实生活的叙写与往事的加快交错起来行文,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用现实引出回忆,很多回忆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的联系,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2、伏笔手法。多处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典礼之前医院控病,父亲嘱托(回忆)典礼之时钟声响起,回想母亲眼睛红肿(现实)典礼之后匆匆回家,不好预感(现实);目睹花落,即将丧父(现实)课文的这种云淡风轻,平实婉约的写法与全文“淡淡的忧愁,平静的悲伤”的情调暗暗契合,形成一种朴实、真诚的伤情之美。2、根据写作对象创新能力训练点。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是“杰出人物”,单元提示要点是“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一单元,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孙权、吕蒙,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邓稼先,有言之巨人,行之高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贝多芬,有奉献宝贵食粮的文学大家福楼拜。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的是: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挖掘名人伟人身上的精神力量,唤醒学生的成长,真正激活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根据这一单元写作对象的特点,我在单元训练点上作了丰富和创新,补加了三个训练要点:掌握读懂传记类文章的基本策略;学会点评文中人物;拓展人物传记的阅读。以“学会点评文中人物”这一训练点为例。教学11课邓稼先一文时,我将教学主线设计为: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抓出人物的主要事迹,概括人物的主要精神。这一思路紧紧扣住“概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作伙伴研究合同书
- 2025至2031年中国双泡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加氢反应器三通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锦纶四叉五环吊装纺织绳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镀铝湿纸巾袋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迷你苹果双卡电视手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热熔技术布料油漆滚动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版合同:附条件租赁协议书
- 高校商铺装修方案范本
- 会计考证介绍培训
- 《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库房工作日志》示例
- 施工现场防洪防汛应急预案45173
- 大猫英语分级阅读 八级1 Unusual Traditions课件
-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论文
- 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审计程序表
- 保监〔2005〕22号标准
- 哈工大毕业论文微型车转向机设计与应力分析
- 注射用盐酸丙帕他莫简介
- 哈工大阵列信号处理答案
- GB_T 17468-2019 电力变压器选用导则(高清正版)
- 各分部分项工程主要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