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寂寞》课件 语文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语文《寂寞》课件 语文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语文《寂寞》课件 语文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语文《寂寞》课件 语文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语文《寂寞》课件 语文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寂寞 卞之琳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分析意象特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分析诗歌意境特点 三 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 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五 意象特点的分析 六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 寂寞 寂寥 的内涵 导语设计 寂寞是柔软的 寂寞像温水 像轻风 你感觉不到它 在这个充满坚硬物质的世界里 它的确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寂寞本身却是敏感的 它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 辛劳地寻找着自己的寄居地 它像一汪清泉似的 不经意地浸润着你的身体 当你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 你这才意识到 寂寞已经无可挽回地侵占了你的精神世界 卞之琳简介 卞之琳 1910 12 8 2000 12 2 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 祖籍江苏溧水 曾用笔名季陵 诗人 汉园三诗人 之一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 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 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 西语教授 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人物生平 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 较多地接近英国浪漫派 法国象征派诗歌 并开始新诗创作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 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深受赏识 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 诗刊 上发表 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因为这段经历 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 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 受过 新月派 的影响 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 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 联想丰富 跳跃性强 尤其注意理智化 戏剧化和哲理化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 诗意偏于晦涩深曲 冷僻奇兀 耐人寻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1949 1952 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二级 享受终身制待遇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 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现任顾问 曾作客英国牛津 1947 1949 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 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 随军 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 任讲师 副教授 定级教授 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著有诗集 三秋草 1933 鱼目集 1935 数行集 收入 汉园集 1936 慰劳信集 1940 十年诗草 1942 雕虫纪历1930 1958 1979 等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 自成一格 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 是30年代中国文坛 现代派 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 诗风有所转变 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 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 追求文字的奇巧 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诗人主张 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 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 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 孜孜不倦地探索 艺术过程 中的转化与表现 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 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 内容方面 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 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 在半个多世纪中 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 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 对中国象征主义 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 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 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1 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 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 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 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 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 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 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 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3 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 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 死亡动作 眼神 心理是怎样的 3 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分析意象特点1 寂寞 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 诗中 蝈蝈 夜明表 等意象有何作用 小孩子是被 寂寞 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 是一个 寂寞 的载体 蝈蝈 夜明表 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 死时的寂寞 2 诗歌 寂寞 是如何营造意境 表现 寂寞 这样一个主题的 一首八行的诗歌 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 充满了感情 诗歌从孩童写起 似乎暗示着 寂寞 与生俱来 长大后 日夜操劳 夜间也不得停歇 与夜明表时时为伴 依然是寂寞 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 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 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 本诗选取了 蝈蝈 墓草 夜明表 这样几个意象 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 诉说着生也寂寞 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 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从结构上说 跳跃性非常大 乡下与城里 童年与成年 古老与现代 生与死 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 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宏大的背景下 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 3 怎样理解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以不休止的 夜明表 衬托出静态的死亡 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 死亡的寂静被加深 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 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这句话看似一种客观 冷静的陈述 像一种事实报告 冷静到极点 然而 此时无声胜有声 它对人的心灵的冲击是如此的强烈 这样不动声色的陈述 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 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 在回顾自己30年代初的写作时 诗人说他 较多寄情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 小人物 此诗就是一例 这句话虽然没有点明死因 但这么年轻就死去 无论出自什么原因 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 为此 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 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 联系 寂寞 一诗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寂寞情结 寂寞 一诗感叹人生短促而时光无限 寂寞伴随人的一生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寂寞的 屈原是寂寞的 楚国上下 燕雀乌鹊 巢堂坛兮 阴阳易位 惟屈原独醒 司马迁是寂寞的 为著 史记 匍匐于地奋笔疾书 身受奇耻大辱而不改其志 令世人不解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豪放不羁与封建世俗不和 自然寂寞无比 古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 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古镇的梦作者 卞之琳 分析意象特点1 梦 指什么 如何理解 做着梦似的 瞎子 更夫 敲不破别人的梦 敲沉了别人的梦 指人们贫瘠 封闭 空虚 迷蒙 麻木的生活状态 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 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 瞎子 更夫 敲不破 敲沉了 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浸沉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程度之深 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痛的悲剧情感 2 古镇的梦 反复强调瞎子 更夫 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表现了什么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表明人们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 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 痛苦与悲哀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什么人家门关得严密 答案可以见仁见智 或许不得而知 也许这正是此诗的妙处吧 3 如果用 古镇的梦 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这首诗意境的特点 你认为哪一个词最合适 说说理由 寂寥 诗人巧妙地利用瞎子的算命锣与更夫的梆子这两种声音的传导 来营造悲剧艺术的氛围 古镇上 无论是白天 还是夜里 都一样的寂寥 一样的清冷 一样的凄凉 这两种特有的声音 使人会产生一种空灵 寂寞之感 在这空灵 寂寞中生存着的中国平民百姓是多么的贫瘠 封闭 愚昧 空虚 诗的第四节中一个特写 一个病儿的母亲的话 三更了 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 更加重了古镇的悲剧气氛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人们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不知生活在梦中 还是梦在生活中 这些正是 寂寥 所在 4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有何用意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封闭的沉寂的古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