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_第1页
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_第2页
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_第3页
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_第4页
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庆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物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就不能只片面地强调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还必须担负起的德育的任务。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有自己的特点,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在物理知识中往往是以隐含状态存在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挖掘,为了帮助教师提高物理教学中德育实效性,特制定本指导纲要。本纲要包括物理学科中的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两大部分。一、物理学科德育范畴初中物理学科进行德育教育,从以下几方面研究:(一)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在物理教学中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中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贡献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讲述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从而数量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我国古代及当代的物理学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科学家爱国敬业的事迹、关注环境保护等。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物理在祖国建设和最新科技成果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我国物理学家对祖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生动例证,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了社会主义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刻苦学习的目的。(二)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信念,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精神。物理学的内容、方法和特点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方面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有益于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物理学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促进科学态度的培养。(三)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科学方法是一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人们认识、适应、利用自然的有效工具。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物理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要充分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科学抽象和理想化的方法、数学的方法、假说的方法等。(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论,具体有下列几个主要方面: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法的联系发展观、对立统一观、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实践观、辩证认识论等。(五)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教育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包括广泛的兴趣,执著的追求,坚强的意志,求异的思维,质疑的习惯等,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地兴趣、大胆质疑的习惯、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善于交流、合作的品质,利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社会责任感。二、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主题章节科学内容德育要素操作建议1.1走进神奇体会神奇以从天到大地、从山峰到河流的顺序,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学习可以解释神奇,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对自然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做出适当的解释;简单解释雷鸣与闪电现象,指出这是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是天宫发怒。1.2探索之路人类对于神奇现象的探索是一个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过程。用多媒体、纪录片、传记片等反映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以图片或文字材料介绍哥白尼为坚持日心说而被教会迫害的故事。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以图片或文字材料简介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的事迹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坚强自信的科学态度以图片或文字材料简介居里夫人发现镭的事迹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的科学合作精神上网搜寻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世纪之争”给学生做简要介绍 2.1动与静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以多媒体展示运动的世界和相对静止的现象科学方法以实例或多媒体等手段,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怎样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以体会运用特定的概念及数学工具来描与研究运动的科学方法。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乐于参与、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和积极合作意识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小组就同一任务进行测量,得出结果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2.3快与慢安全意识在介绍汽车速度仪时,在网上下载飙车过程中速度仪示数的视频文件,帮助学生理解速度仪示数反映汽车速度的大小,并体会速度过快会很危险,培养安全意识。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不迷信权威,不凭空猜测,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世界观。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速度是否变化及如何变化,可以先猜想再设计实验,并计算出各段速度进行对比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利用校园里百米跑道实验探究百米跑时速度是否变化以及怎样变化,得出附合实际的结论。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热爱自然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各种美妙,让学生体会自然界的美3.2乐音与噪声树立环保意识用多媒体播好听的乐音和令人烦燥的燥声;出示不同等级的燥声对人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声强仪测试课间教室或走廊的燥声等级,并在班级讨论该怎样做。3.3超声与次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超声波的用途和次声波的危害与应用,并在全班进行交流。4.1光的传播体会自然界中绚丽的色彩,感受自然的可爱。用多媒体播放“湖光山色”来引入新课。体会科学方法模型法在光学研究中的应用。讲解引入“光线”对于研究光现象的好处。4.2光的反射体会定量研究在物理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渗透。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测量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用分组实验的形式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分析结论是否可信,研究实验中一些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4.3光的折射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实验:“折射断笔”和“硬币显形”. 通过由折射引起错觉的小实验,认识折射现象,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探究的兴趣,探究得到折射规律后,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并解释生活中折射现象,如:露珠上的风景、晚上星星眨眼睛、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变高了、池水变浅、海市蜃楼、日出(可结合动画课件演示分析成因)体会科学方法并乐于合作交流探究实验至少要做三次,用烟雾显示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经,用肥皂水显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经。4.4光的色散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彩的光世界。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色散实验,体会到白光并不是纯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按要求调制几种颜色的颜料(先猜再调),画简单的水彩画。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成像规律,实验中或许会遇到失败,教师可鼓励学生分析原因,找对策,重新调整及实验,最终获得成功。4.6眼睛与视力矫正珍惜生命,关爱健康,自觉保护视力。分析近视的成因及用眼不注意造成近视的一些做法。介绍预防近视的措施和注意事项。4.7神奇的“眼睛”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介绍利用神奇的“眼睛”看到的微观和宏观世界,多媒体出示一些特殊效果的照片,展示宇宙、大自然及生命的美和神奇,体会神奇的“眼睛”的妙用。5.1力唯物主义教育在讲力的概念后,简介牛顿把世界第一推动力归为神的错误认识。5.2怎样描述力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讲解力的单位时简介牛顿的生平。5.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培养爱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弹簧的伸长和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进行指导。体会物理中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弹簧测力计中弹簧长度可测,而力的大小却看不到摸不着,用弹簧长度的变化来间接量度力的大小是一种转换法5.4来自地球的力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在探究重力和质量关系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分析哪些数据是相似的,哪些数据表现异常,并体会只做一、两次实验得出的一两组数据是不能概括或总结得出结论的。5.5科学探究:摩擦力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探制变量法。先让学生猜想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控制其余各因素相同,只改变一个因素,研究摩擦力与这个因素的关系。体会转换法的应用摩擦力看不见摸不着,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间接反应摩擦力的大小,但要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方法是转换法。注:此概念在教学中不要向学生介绍。6.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敢于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从生活中的错误认识(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出发,再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揭示错误认识,推翻错误认识,建立运动和受力的科学联系,形成正确的观点。培养学生在真理面前敢于向权威说“不”。查阅关于伽利略对科学的执着,学习他那种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6.2力的合成认识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对合力有感性认识,通过探究,知道合力并不是另外的一个力,只是效果上可以取代原有力的力,再从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找到此类实例,感受合力的道理。6.3力的平衡能够公开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图6-26的探究实验可由教师做演示,并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做好记录,班级可视情况进行分组,组内进行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在班级进行总结与汇报。7.1质量学习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科学抽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给出一些实例,指导学生从物质的形态、形状、空间位置、温度等的变化中提取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变这一本质的认识,从而认识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培养认真、细心的态度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由各组测量相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再将各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通过再次测量得出近似结果;教学中提醒学生,天平比较精密,量筒是玻璃做成的,易碎,使用中要注意爱护。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习应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从多组数据中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把比值与物质的种类联系起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唤起对自然奥秘探究的兴趣列举自然界中一些物质的密度,特别是密度非常大的物质和密度非常小的物质,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中物质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学生分组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并公布数据。7.4阿基米德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对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并指导学生对三个探究实验过程合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价,进一步进行改进。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偶然性之中存在必然的辩证关系。阿基米德从澡盆溢水这一偶然发现,找到了如何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进而鉴别了王冠的真假,在此基础上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7.5物体的浮与沉爱国主义教育在介绍浮力应用的过程中,查找并补充我国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浮力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学科用趣味浮力实验引课。如铁在水面上漂浮、自制潜水艇实验、茶叶在水里的浮沉、鸡蛋在水中的浮沉等。8.1压强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中常用的科学方法用实验引入新课,学生捏鸡蛋:(1)用两指捏;(2)把鸡蛋放入掌心用力捏。讨论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只取决于压力的大小,还与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通过压力小桌实验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进行一步给出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比值法定量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培养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和科学素养。截取美国大片K19中潜艇被压瘪的片段并播放给学生,引入液体压强,并体会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在此基础上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8.3空气的“力量”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用生活中的器材做几个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分析吸饮料、拔火罐、吸盘等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离不开物理的道理。8.4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初步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秘,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体会知识是有用的。1、设计三个趣味实验硬币“跳高”吹一张下垂的纸吹两张下垂的纸来引入新课。2、解释趣味现象:非洲草原犬鼠洞穴;打卡片游戏等3、播放飞机起飞、行车带起烟尘的视频,分析道理。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激发爱国热情介绍我国古代用来捣米的舂和用来提水的桔槔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认识杠杆的基本特点后,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机械,指导学生从中辩认出杠杆,并说出杠杆的几个要素。感受知识就是力量给出阿基米德一个人推动三桅大船的材料9.2滑轮的应用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辩认滑轮,探究滑轮的特点后,再分析生活、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如窗帘滑轮装置、神仙葫芦、起重机等。 9.3做功了吗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知道了怎么才算做功以及怎么计算功之后,教师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登楼、走路、做俯卧撑、引体向上等,让学生计算功,进一步体会什么叫做功以及怎样计算功。 9.4做功的快慢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以数据给出两个做功的实例,联系速度的定义方法去比较做功的快慢,使学生体会做功的快慢不是单由做功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由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来决定的,进一步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9.5提高机械功的效率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以房屋装修,想把砂子运到三楼为例引课,由学生想出多种方案,再给出数据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选出最优方案。结合生活中常用机械,设想出多种方案提高机械效率。9.6合理利用机械能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理解机械能基本概念后,播放我们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及回收和“嫦娥一号”的录相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机械能的转化,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科技的蓬勃发展。主题章节科学内容德育要素操作建议11.1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培养观察、分类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把固体分成两类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习惯通过多媒体展示云、雨、雪等现象;通过人造“雨”雨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模型法在物态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物态变化体验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养成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生产生活问题的习惯演示干冰升华,制造舞台烟雾效果,并介绍人工降雨11.3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多媒体课件展示雾凇和山中雾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介绍电冰箱原理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11.4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正确的科学观,有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状况,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人类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2.1温度与内能体会科学方法类比法在内能研究中的应用。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比较机械能解释内能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形成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通过多媒体介绍温度计的种类及发展历程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合作交流意识和敢于放弃和修正自己的观点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评估逐渐渗透12.3内燃机体会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环保意识介绍汽车尾气中的成分,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以及北京奥运会期间使用的交通工具,人们正在设法改进和减少尾气的污染12.4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增强节能,环保意识了解热机的效率,不要浪费无谓的能源,提高热机效率迫在眉睫;通过视频观看燃料燃烧引起的污染景象13.1电是什么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庆的夜景,同时介绍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电,体会电的重要性;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静电实验,体会科学的真实性以及与生活的距离13.2让电灯发光体会科学方法-作图法在电学研究中的应用。讲解引入“电路图”对于研究电学现象的好处。培养安全操作意识介绍电路连接时操作错误引起的后果13.3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合作交流的意识,勇于克服困难和探索精神;体会物理的神奇与伟大通过学生连接电路逐步培养,分析讨论常见电路的连接情况,如节日彩灯、路灯、家庭用电器等13.4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体会科学方法类比法在电学研究中的应用用水流类比电流进行讲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互相监督,不能随意更改数据并公布数据,大家评估13.5测量电压经历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探究中,通过器材的选择,数据的处理,电路连接的方法等逐渐培养14.1电阻和变阻器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识在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中,通过交流与合作来逐渐培养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探制变量法。先让学生猜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控制其余各因素相同,只改变一个因素,研究电阻大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14.2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渗透量变引发质变的哲学思想探究欧姆定律,根据实验记录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意识介绍欧姆,让学生认识科学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讲述他善观察和思考,勇于探索的故事14.3伏安法测电阻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和科学态度在实验操作中,明确要求,逐渐培养和渗透14.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认识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对总电阻有感性认识,通过探究,知道等效电阻接入电路后电路的电压和电流与原来几个电阻串联时的相同,在效果上可以代替原来的多个电阻。14.5家庭电路培养安全意识可通过图片或漫画或网络视频让学生了解用电的安全隐患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15.1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制定方案的创造力,产生对实验探究的亲近感通过探究中方案的设计,体会控制变量的思想,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只要方案合理可15.2电流做功的快慢体会物理条件和物理现象之间存在某些的因果关系,渗透唯物辩证法,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探究用电给煤油加热,煤油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了,分析原因是电能转化来的,进而找到原因和等量关系,在此过程中逐渐渗透15.3测量电功率渗透量变引发质变的哲学思想通过探究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据记录的电压和电流值得到功率值,发现灯的亮度随功率的增大而变亮16.1磁是什么体会科学方法模型法在电磁学研究中的应用。讲解引入“磁感线”对于研究磁现象的好处。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搜集并介绍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发明创造16.2电流的磁场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偶然性之中存在必然的辩证关系。介绍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历史过程,说明科学发明中“机遇”的意义和作用16.3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感受物理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通过学生体验电动机的转动,和电动机的出现给社会带来发展和进步,逐步进行渗透17.1电能的产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提高环保意识通过电池和火力发电,是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电的需求增多,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介绍一节电池如果流入大地造成污染的后果17.2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领略物理学家艰辛的奋斗历程和执着的科学态度,树立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网络搜集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历史,介绍他的生平,对学生进行渗透17.3点从发电厂输送到家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了解两种高压触电的形式以及通过视频或图片对学生进行高压电方面的安全教育18.1感受信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介绍从古到今信息的记录和传递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例如印刷术等18.2让信息飞起来感受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体验科技力量的伟大,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上网搜集电磁波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科技上的应用,例如,军事上、航天上及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等领域18.3踏上信息高速公路体验科技力量的神奇与伟大,但其是一把“双刃剑”,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讨论信息时代的利与弊,进行渗透19.1我们周围的材料关心科技前沿,树立科学无止境的意识;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调查物质的弹性、硬度、延展性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如生产出记忆性材料恢复活动材料等。同时介绍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带来的危害19.2半导体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技的兴趣,感受科技力量的伟大与社会共同的发展以半导体在各领域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例如,半导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条形扫描仪,电脑等19.3探索新材料展现物理广泛的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激情通过多媒体想学生展示超导和纳米材料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纳米导线、量子磁盘等20.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学习科学家勇于向未知领域探索和挑战的品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介绍永动机的神话以及焦耳、麦尔等科学家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贡献及他们不懈探索的精神20.2能源与社会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有环保意识组织学生观看宇宙与人;收集资料,讨论能源开发和利用给社会带来进步的背后的一些隐患。20.3开发新能源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通过搜集资料和阅读教材了解新能源开发的科技前沿状况,进行讨论,要有忧患意识教学设计:“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大庆一中外国语 尚基成一、课前准备1、弹簧秤、溢水杯、小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铁架台,小桶各一件。2、自制有关投影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阿基米德原理,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心理品质。3、情感态度目标:渗透阿基米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探索精神。4、德育目标: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学会交流合作;学会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三、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探索出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内容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索出阿基米德原理2、如何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五、教学过程(一)运用实验和猜想:设疑激趣,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铁块放在水中要下沉,而放在水银中会如何?为什么轮船也是钢铁制成的为什么却能在水面漂浮呢?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二)设计实验,探索规律:实验1:将同体积的两种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观察浮力大小,可证明浮力和浸入液体的物体种类的关系。相同条件不同条件G物浸没在水中弹簧秤读数F1F浮=G物-F1结论相同体积物体都浸没在水中铜块铝块实验2:将同一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清水或酒精中,观察浮力大小,可证明浮力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相同条件不同条件G物浸没在液体中弹簧秤读数F1F浮=G物-F1结论同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清水中酒精中实验3:将同一金属块,改变其浸入水中的体积,观察浮力的变化,可证明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条件不同条件G物浸没在水中弹簧秤读数F1F浮=G物-F1结论同一物体浸在水中浸入1/2全部浸入实验4:将同一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观察浮力大小,可证明浮力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关系。相同条件不同条件G物浸没在水中弹簧秤读数F1F浮=G物-F1结论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浸没水中离液面5cm浸没水中离液面10cm学生归纳: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及物体的种类无关。质疑:那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何定量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实验5:(三)实验结论: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F浮=G排液=液gv排、教师总结:这个规律就是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我们称阿基米德原理。分析阿基米德是如何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启发学生要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告诉学生科学的发现就在你的身边。(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打捞沉船?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学生讨论)六、课堂训练例:将质量是2.34千克的钢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突出阿基米德原理及公式,理解V排、G排的含义。八、课下作业理论推导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空气的“力量”一、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 空气的“力量”是安排在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学生是在已经学习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新课学习的。大气压强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活、生产有密切联系。由于大气压强不同于固体和液体压强那么直观形象,易于感知,它看不见、摸不着,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生活中大气压强作用的例子很多,所以在课前准备时,我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做一些学生比较熟悉、随手可得的小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既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既是科学目标,又是德育目标)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过程中,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意识的参与到探究与合作、处理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去,体验培养技能、获取知识的快乐。由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体现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易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有关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初步知识,同时初步学习了在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的知识,较为完整地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尤其是前一节液体压强的知识,所以对本节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和大气压强值的测定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要注意复习旧知识,做到恰当而有益的迁移,但同时要让学生正确牢固地树立新概念,防止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概念出现 “负迁移”,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和技能达到顺利的“内化”,因此,教学重心不宜提得过高,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调整教学内容、步骤和设计教学方法,力争使学生“奋力一跃”后,便可达到学习目标要求,让学生切实尝到经努力后“成功”所带来的喜悦。3.教具准备:教师做演示大气压强用的教具有:玻璃杯、水、白纸、广口瓶、熟鸡蛋、酒精、棉花、细沙、火柴、镊子、透明盛水桶、量筒、红墨水、注射器、矿泉水瓶、模拟马得堡半球实验、金属盒气压计等。学生每两人一组随堂实验用的教具有:橡皮碗吸盘、饮料、吸管、矿泉水瓶等。此外,为了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还需利用多媒体课件。4教法选用课堂中使用观察法、实验法等直观教学手段,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部分的过渡、衔接,均采取启发式的教学,做到恰当铺垫,适时点拨,以确保学生在探究新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维护,必要的讲授、讲解都要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展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2)知道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知道大气压强与液体沸点的关系。(3)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托里拆利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3)通过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4德育目标通过对空气的“力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是科学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求异的思维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三、教学重点:1. 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及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四、教学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五、教学过程1.前置补偿:复习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学习新知识在有机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做好本节应学知识的铺垫)2.导入新课:由实验设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表演小魔术: 火瓶“吞”蛋。学生看到现象后充满好奇,老师借机设问同学们想知道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请和老师一起来学习新课空气的“力量”。3.导学达标:由我们生活的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引导学生分析估测充满我们教室的空气的质量,使学生吃惊地发现看不见、摸不着、几乎平常到被我们忽略的空气其实是有质量的。当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猜想:空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不会也像液体那样对它所作用的面积上产生压强呢?(1) 怎样证实有大气压强?介绍能够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最著名的实验马得堡半球实验(图片)请两名力气较大的同学给大家演示模拟马得堡半球实验,分析得出将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是空气的“力量”大气压强。生活中能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教师演示实验: a.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b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分组实验:将装满水矿泉水瓶盖旋紧后,用圆规尖在瓶身上扎个小孔。观察水会不会从小孔流出来?为什么?若打开瓶盖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后,激发学生利用桌上简单器材和自己的文具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确实存在。各小组互相讨论协作看哪组想的最多!并请代表回答。不足部分再共同补充。同时将导入新课时演示的火瓶“吞“蛋”加以分析。学生活动:分析实验成功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注意:必须出现压强差大气压才显露出来)分析与论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探究中出现这些“神奇”现象的原因都是大气压强。小结:和液体一样,由于受到重力且易流动因此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2) 怎样测量大气压让各组“吸盘模拟马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