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宰相制度演变.doc_第1页
两宋宰相制度演变.doc_第2页
两宋宰相制度演变.doc_第3页
两宋宰相制度演变.doc_第4页
两宋宰相制度演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 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两宋时期,宰相制度从名义到部分实质内容,都是承袭了隋唐的三省制度,只不过此时的三省制度正处在演化衰变的阶段,职官和机构设置乃至宰辅的称谓都不断更变,其总体趋势是三省走向合一,三省制蜕变为一省制。1、唐五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制健全之后,又开始向后期形态演变。这种演变,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三省制向二省制、一省制过渡。其演变的动机是便于皇帝对相权的控制和提高权力运作效率。演变的结果是形成“皇帝专权群相分权政事堂集权”之中央集权新体制。这种演变,大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了宋代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三省首长仅存虚名,或作为一种清闲高贵的荣誉虚衔,而渐渐与宰相无关。皇帝往往用其他品位、职务较低的官员临时差遣为宰相,遂成制度。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处的“平章事”乃商量处理国家大事之意,“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一直沿袭至宋。唐长兴四年(933)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643),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品位高者亦如此。简称“同三品”。名实不相符,必然缓慢地导致内容的改变。多以他官临时差遣,意味着三省首长和职能的淡化和虚化。唐代中叶以后,三省制逐渐向二省制、一省制演化,首先从真正任宰相者的称呼上反映出来。第二,三省合并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三省分权,带来部门之间的权利之争,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病。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使中央权力行之有效,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在禁中,尚书在宫外,尚书省的权力首先被削弱,这也与前代三省演变的轨迹相合。高宗弘道元年(683),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中书权势凌驾门下之上,成为事实上的首相。三省议事和首相的作用,使得三省渐渐趋同。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三省向着名存实亡的方向发展,决策机构渐趋混一。2、宋代宰辅制度的沿革。宋代宰辅制度,沿袭唐五代而加以完善发展,正处在三省制变化衰落的阶段。它虽然围绕三省制设立官制,但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宰相的机构和名称也多次改变。又增加了枢密院设置,分掌军政,号称二府。宋代官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161职官志)将唐朝以来的临时差遣演变为固定制度上文强调“宰辅”,是因为宋代增加了副宰相之职参知政事和一个枢密院机构。宋代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二府的正副首长都是宋人所说的宰辅,宋人所编的一切宰辅年表,二府长官的姓名都要列入。除宰相外,其余通称“执政”。也就是说,二府长官共同组成宰辅领导班子。在这个班子中,有时强调集体的领导作用,有时突出个人的领导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宰相制度沿革。宋代宰相制度的沿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阐述。第一,北宋前期制度。北宋前期沿袭唐五代制度,“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宋会要职官1之68)揆之史实,北宋前期无以中书令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虚衔。偶有以侍中为宰相者,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2三省曰:“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山堂考索续集卷30官制门曰:“宋初三省长官皆为空门,不与朝政,其命官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惟其真拜侍中则不带平章,然前后所除亦不过五人。”宋会要职官1之16详细叙述说:中书令国朝罕除,侍中虽常除亦罕预政事,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亦有不带昭文馆大学士而为监修国史者;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两学士并监修国史并除焉。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即宋代一般设二位宰相,有时设一相或三相。设三相时,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次相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如果只有二相,往往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它情况较少见。宰相兼馆职,也始于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修文馆;武德九年(626),改称弘文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为避唐中宗兄李弘之讳,改称昭文馆。此后,或改称修文馆、或为昭文馆,到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改称弘文馆后不变。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中书令李峤领修文馆大学士,开宰相领弘文馆大学士之端。北宋为避太祖父亲赵弘殷之讳,改弘文馆大学士为昭文馆大学士。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设史馆,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监修国史,开宰相监修国史之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始设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以中书令张说领集贤院学士,开宰相领集贤院大学士之端。唐代后期到五代形成宰相的三个兼衔,依次为: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首相领弘文馆大学士,次相监修国史、再次领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的含义很清楚,昭文馆和集贤殿都是皇家图书馆。所以“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宰相监修,但提大纲。”(合璧后集卷42史馆)三馆主要用于储备人才,且为皇帝备顾问。第二节 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 两宋时期,宰相制度从名义到部分实质内容,都是承袭了隋唐的三省制度,只不过此时的三省制度正处在演化衰变的阶段,职官和机构设置乃至宰辅的称谓都不断更变,其总体趋势是三省走向合一,三省制蜕变为一省制。1、唐五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唐代三省制健全之后,又开始向后期形态演变。这种演变,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三省制向二省制、一省制过渡。其演变的动机是便于皇帝对相权的控制和提高权力运作效率。演变的结果是形成“皇帝专权群相分权政事堂集权”之中央集权新体制。这种演变,大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了宋代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三省首长仅存虚名,或作为一种清闲高贵的荣誉虚衔,而渐渐与宰相无关。皇帝往往用其他品位、职务较低的官员临时差遣为宰相,遂成制度。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处的“平章事”乃商量处理国家大事之意,“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一直沿袭至宋。唐长兴四年(933)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643),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品位高者亦如此。简称“同三品”。 名实不相符,必然缓慢地导致内容的改变。多以他官临时差遣,意味着三省首长和职能的淡化和虚化。唐代中叶以后,三省制逐渐向二省制、一省制演化,首先从真正任宰相者的称呼上反映出来。 第二,三省合并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带来部门之间的权利之争,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病。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使中央权力行之有效,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在禁中,尚书在宫外,尚书省的权力首先被削弱,这也与前代三省演变的轨迹相合。高宗弘道元年(683),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中书权势凌驾门下之上,成为事实上的首相。三省议事和首相的作用,使得三省渐渐趋同。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三省向着名存实亡的方向发展,决策机构渐趋混一。2、宋代宰辅制度的沿革。 宋代宰辅制度,沿袭唐五代而加以完善发展,正处在三省制变化衰落的阶段。它虽然围绕三省制设立官制,但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宰相的机构和名称也多次改变。又增加了枢密院设置,分掌军政,号称二府。 宋代官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161职官志)将唐朝以来的临时差遣演变为固定制度 上文强调“宰辅”,是因为宋代增加了副宰相之职参知政事和一个枢密院机构。宋代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二府的正副首长都是宋人所说的宰辅,宋人所编的一切宰辅年表,二府长官的姓名都要列入。除宰相外,其余通称“执政”。也就是说,二府长官共同组成宰辅领导班子。在这个班子中,有时强调集体的领导作用,有时突出个人的领导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宰相制度沿革。 宋代宰相制度的沿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阐述。 第一,北宋前期制度。 北宋前期沿袭唐五代制度,“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宋会要职官1之68)揆之史实,北宋前期无以中书令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虚衔。偶有以侍中为宰相者,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2三省曰:“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山堂考索续集卷30官制门曰:“宋初三省长官皆为空门,不与朝政,其命官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惟其真拜侍中则不带平章,然前后所除亦不过五人。”宋会要职官1之16详细叙述说: 中书令国朝罕除,侍中虽常除亦罕预政事,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亦有不带昭文馆大学士而为监修国史者;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两学士并监修国史并除焉。 春明退朝录卷上载: 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 即宋代一般设二位宰相,有时设一相或三相。设三相时,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次相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如果只有二相,往往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它情况较少见。 宰相兼馆职,也始于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修文馆;武德九年(626),改称弘文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为避唐中宗兄李弘之讳,改称昭文馆。此后,或改称修文馆、或为昭文馆,到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改称弘文馆后不变。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中书令李峤领修文馆大学士,开宰相领弘文馆大学士之端。北宋为避太祖父亲赵弘殷之讳,改弘文馆大学士为昭文馆大学士。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设史馆,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监修国史,开宰相监修国史之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始设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以中书令张说领集贤院学士,开宰相领集贤院大学士之端。唐代后期到五代形成宰相的三个兼衔,依次为: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首相领弘文馆大学士,次相监修国史、再次领集贤院大学士。 监修国史的含义很清楚,昭文馆和集贤殿都是皇家图书馆。所以“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宰相监修,但提大纲。”(合璧后集卷42史馆)三馆主要用于储备人才,且为皇帝备顾问。 第二,神宗改制。 唐中叶以后至北宋的宰相制度之沿革,使三省制的内容起了很大的变化。北宋前期的中书门下,已非真正意义上的三省制。宋人对此屡有意见,多次提出恢复古制的主张。一种意见是要求恢复到三省制以前的原貌,嘉祐三年(1058)十二月知制诰刘敞等上条奏说: 唐制虽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为宰相,然尚书、中书之名,本非宰相之实。即欲改正官制,仍须别立政事府,如丞相之类。(长编卷188) 对官称的名实不相符合,宋人也提出意见,嘉祐三年(1058)十二月,翰林学士韩绛言:“中书门下,宰相所职,而以他官判省,名不相称,请更定其制。”(长编卷188)神宗改制,就是出现在这种背景之下。 元丰三年(1080)六月,“诏中书置局详定官制,命翰林学士张璪、枢密副都丞旨张诚一领之”(长编卷305)。元丰五年 (1082)四月,颁布新官制,“诏中书五月朔行官制”(长编卷325)。官制变革,据说其中许多直接是神宗的构思,史臣称神宗“将定官制,独居閤中,考求沿革,一年而成,人皆不知。”(长编卷353) 官制改革,其意图是恢复完善的三省制度。三省分权制衡,且使官职名实相符,既可以减少重叠的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又可以平衡宰相之间的权力,避免独相专权局面的出现。所以,神宗以三省首长为宰相,去掉差遣名称,而以本官治本省或本部门之事。三省首长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依然官高不除。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首长;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首长,“门下、中书省执政官兼领尚书省者,先赴本省视事,退赴尚书省”(长编卷323)。又长编卷327载元丰五年(1082)六月诏: “自今事不以大小,并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复奏,尚书省施行。三省同得旨事,更不带三省字行出。”是日,辅臣有言:“中书独取旨,事体太重。”上曰:“三省体均,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复之,尚书省承而行之。苟有不当,自可论奏,不当缘此以乱体统也。”先是,官制虽仿旧三省之名,而莫能究其分省设官之意。乃釐中书门下为三,各得取旨出命,既纷然无统纪。至是,上一言遂定体统也。 尚书省左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二省长官,意味着尚书省并不独立行使职权,尚书省依然有虚化的倾向,只是其下属的各个机构已投入运作。中书省仍然权重一时,门下省有时也形同虚设(详说见后)。 改制完毕,机构尚在磨合阶段,神宗已有悔意。神宗认为改制后公事“日告留滞,比之旧中书稽延数倍”,“意颇悔改官制”,宰相蔡确等“虑上意随欲罢之,乃力陈新官制置禄,比旧月省俸钱二万余贯”,官制变革因此才得以推行下去(长编卷326)。 第三,建炎改制。 神宗改制后,宰相称谓还有数次改变,然制度内容不变,宰相制度的改变则只有一次。 其一是政和二年(1112)九月,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皆虚其位;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宋徽宗是宋代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一位皇帝,勇于改作,然所做的都是表面文章,而没有实际意义。其二,靖康元年(1126),因金人入侵,徽宗匆匆传位其子。朝中大臣开始清算宣政年间奸佞的所作所为,十一月,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官制。其三,宋高宗南渡后,试图恢复北宋前期的太平景象,在宰相制度和称谓上也做恢复原状的变革。建炎三年(1129)四月,尚书左、右仆射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时合并中书与门下二省,基本上恢复到神宗改制前的状态。其四,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朝廷认为诸种称谓皆不符合古制,尚书左、右仆射复改称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遂为定制。 将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列成简表,附录于此: 时间宰相机构宰相副宰相建隆元年(960)至元丰五年 (1082)四月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相、史馆相、集贤相)乾得二年(964)四月设参知政事元丰五年 (1082)四月至政和二年(1112)九月三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政和二年(1112)九月至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同上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同上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至建炎三年(1129)四月同上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上建炎三年(1129)四月至乾道八年(1172)二月三省(中书与门下已合并)左仆射、右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二月至宋亡同上左丞相、右丞相同上 平章军国事。 哲宗元祐元年(1086)五月,朝廷增设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重事,用来安排德高望重的老臣,以三朝老臣文彦博首任,位居宰相之上。诏:“可一月两赴经筵,六日一入朝,因至都堂与执政商量事。如遇军国机要事,即不限时日,并令入预参决。俸赐依宰臣例。”(长编卷377)元祐三年(1088)四月,再以吕公著为同平章军国重事,“仍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议事。”(长编卷409)事实上,文彦博并不过多参与朝廷政事参议和决策,只是偶尔提供咨询意见等,年龄和精力已经不允许他参政,他自己也懂得谦让。吕公著虽然更多地参预了朝政,但是大量的日常政务,他也是置身事外。元祐时设立此职,更多的是“优待元勋重德之意”。 南宋以后,权臣往往借用“平章军国事”的名目操纵权柄,成为真正凌驾宰相之上的又一级行政领导。开禧元年(1205)七月,韩侂胄拜平章军国事,“一日一朝,尚书省印亦纳于其第,宰相仅比参知政事,不复知印矣。”(朝野杂记乙集卷13)咸淳三年(1267)正月,贾似道拜平章军国重事,虽号“三日一朝”,其实在私邸决国事,独揽大权。这时的平章军国事,相当于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北宋“政和初,蔡京自杭州还朝,何执中已任左仆射,难以去之。遂改令仆之名,冠以公相之号,总领三省,废尚书令,自治令厅。”(宋会要职官1之43)“特许三日一造朝”, “三日一知印当笔,不赴朝日, 许府第书押”(宋会要职官1之32)。这里“公相”的意义和作用都相当于南宋权臣所拜的平章军国事,所以,宋会要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称其“侵紊”宰相职事,即事实上的宰相。 执政。 宋代将副宰相和枢密院正副长官一概通称为执政,与宰相一起组成宰辅班子。曾巩隆平集说:“以参知政事、枢密使、副知院、同知院、签书院事,并为执政官。”宋史职官志中也有类似记载。关于副宰相和枢密院长官,以及他们与宰相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还有详细讨论,此处只是简单地提一提各自的称谓。副宰相,有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等。枢密院正副长官,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知(领、判)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等。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名义上恢复三省,实际上趋于一省,次相以兼中书侍郎因请旨而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徽宗时,一度将首相改为太宰,次相为少宰。 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一省。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未变(左。右丞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官,宋为中书的长官)。 宋朝还有一些特殊宰相官称。蔡京权势最盛时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吕公著曾以元老任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南宋韩侂胄当权时,曾任平章军国事。他不用军国重事称号,因为加上重字测权力受限制,只能过问重事;用同则权力不专。蔡、韩的称号都是权臣耍弄权术的一种伎俩,并非宋朝常制。 枢密院的由来,也不一般。唐朝有左、右内枢密使,向由宦官担任。唐朝后期的枢密院是在三省之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是在宰相之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之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把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杀掉,改用文士为枢密使;同时使枢密使由全面掌权改变为专管军事。宋朝继承了五代的制度,也设立了专管武事的枢密院这一机构和枢密使这一职官。二府制下枢密使的设置,分了宰相的权,形成文武分权;同时又侵夺了原来专管军事的兵部的权力,宋朝枢密院长官自称本兵。 枢密院长官的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署)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专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改制时,曾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有人建议把权力合并于兵部。神宗强调祖制,他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因而元丰改制时唯独把枢密院这一机构保留了下来。宋朝的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制特点。 宋朝有宰执这一提法,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宰指宰相,只限于同平章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及南宋的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左、右丞相等首相和次相。副相包括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与枢密院正副长官,合称执政。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权力不能合在一起,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宰相与枢密院长官不相通气,对军事指挥不利,于是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兼职没有形成制度。到了南宋,一些权臣如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都曾以宰相兼任枢密使,但还不是定制。宁宗以后,宰相兼枢密使才成为定制。宰相不能兼枢密使,是防止大臣权重威胁皇权。后来权臣兼任两职,确实曾使皇权受到影响。2008-2-7 18:03 回复 晨之晖 5位粉丝 2楼一、二 府 制 (一)中书省与枢密院 二府,指中书省与枢密院。宋以二府长贰为宰执,学者称为二府制。 二府制渊源于晚唐及五代而大备于宋,余波及于辽、金、元,明以后则废除。二府制之精神在于中书省主文,枢密院主武。宋史职官志说: 朱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枢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同书: 国朝革五代之弊,文武二柄,未尝专付一人。 五代以至唐末虽已有枢密院,然元固定职掌,都承担宰相的责任,而其权势则与中书省互为消长。到了宋代才定制,中书省主文,枢密院主武,二府分职,互不相侵。 二府设官,中书省有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 (二)二府分职的破坏 宋初,二府制设置之始,分职极严,两府各尽其职,互不相关。真宗成平(9981003年)时期,田锡上书曾言:“枢密公事,宰相不得预闻;中书政事,枢密不得预议;以致兵谋未精,国计未善。”二府这种严格的分职,当然是宋天子本人集中央政权于一身的结果,其余政事,遂产生了流弊。例如景德四年(1007年)中书命秘书丞杨士元通判风翔府,而枢密院也于是时命之掌内香药库,两府不通气,宣敕各下,互相抵触。杨士元的任命发生如此矛盾以后,诏令从斯时起,中书所行事关军机及内职者,报枢密院;枢密院所行事关民政及在京朝官者,报中书。于是二府行事,相互有个招呼。但是此后这种分职的界限渐渐打破。这年命宰臣王旦监修两朝正史,同时知枢密院王钦若、陈尧叟及参知政事赵安仁并修国史,于是枢密得干预文史之事。文武之分职便不严了。 仁宗庆历以后,除元丰官制施行之初,曾严申三省二府权限区分外,其余诸轫,二府分界都不甚严,有以下史实: 一是枢密院长官有由中书省长官兼任者。宋太祖开国之初,以宰相魏仁浦兼枢密使,宰相范质、王溥兼知枢密院事。这是沿袭北周旧制,非宋代之制。所以仁浦等罢相后,宰相便再不复兼枢密使。至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时西面西夏崛起,北面契丹威胁,宋得西、北二边用兵。富弼乃上书说边事系国家安危,前朝曾有范质、王溥以宰相兼知枢密院事的先例,如今兴兵打仗,宜令宰相兼领。帝同意此议,令中书同议枢密院事。当时宰相是吕夷简,不敢骤然答应,表示顾虑“枢密谓臣夺权”,但谏官都认为以当时的形势,宰相应当过问兵事。于是降制以宰相“判”枢密院。但又有谏者说,中书及枢密院两府,地位均等,“判”字用辞太重,于是改为“兼”枢密使。此后枢密院长官,或由宰相兼,或不由宰相兼,并无定制,因时而定。 二是二府属官亦未能严分职守。例如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参知政事,以富弼为枢密副使。时西北有事,帝乃命富弼主北方事,令仲淹主西方事。可见参知及副使的权限划分,乃以地域为依据。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以史嵩之参知政事督视京湖江西军马,又兼督视淮南西路、光、蕲、黄、夔、施州军马,这是参知政事可以主武事的又一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创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命知枢密院陈升之、参知政事王安石共领其事,后叉以枢密副使韩绛继陈升之,这是二府官属共领一事,职守不分文武的例子。 三是二府会议。二府会议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依条制规定必须会议,如神宗定制,政事分两种,小事二府各自执行,大事必须三省(即广义的中书)与枢密院同议进呈请旨。另一种情况是条例虽元规定,但特旨命令必须会议。第三种情况是,既无条制规定,也无特旨命令,而二府长官认为有必要而自动会议者。 四是二府官员志同则互相援引,旨异则彼此排挤。例如仁宗天圣中张士逊拜相,乃枢密使曹利用之推荐。这是志同则相互援引之例。仁宗时参知政事丁度,以与枢密使夏竦议事不合而辞位,神宗时枢密使文彦博以与宰相王安石争新法不合而免官,都是旨异则相互排挤之例子。 五是二府职官,可以沟通升迁。如果说中书省主文事,则当官的应以相为主枢密院主武事,当官的应以将为主;一将一相,一武一文,各有专职,不能沟通。但事实则不然,进中书省者未必皆文臣,进枢密院者未必皆武将。宋代中书省设官,有同平章事及参知政事;枢密院设官,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及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及签书枢密院事及同签书枢密院事;都可以叫宰执。宋代爬上宰执地位的人,大率多由同签书、签书进身,升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再升为参知政事,或又迁升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最后升为平章事。这样看来,二府各级官职排列,与其说是两个系统,勿宁说是一个系统。那么,中书与枢密院两个衙门,就官员的迁升渠道而言,好像竟是一个机关了。 根据上述史实,可知在宋代,二府制的文武分权只是有名无实。我国古代宰相之职权,以秦汉时为最大,可说在天子一人之下,无所不统。那时天子之于宰相,一般还很信任,即所谓“丞相奏事,靡有不听”。史家认为这种“屈君伸臣”的风气,是“君道无为”的一种表现,对于秦汉时期的政治,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三省制,把一个统一的无所小包的相权分为造命、审复及执行三个部分,虽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而相权经此一分划,则削弱不小。但高高在上的天子,则可以更为集权于其手中,而避免大权旁落,君权得以进一步伸张。到了朱代,宋太祖鉴于唐末及五代时期政局紊乱,内则权奸肆炎,外则藩镇跋扈,乃进而尽收地方之权于中央,复收中央之权于君主,于是君主绝对专制之局面已成。而在相权问题上,宋初,极力维持唐末所谓中书、枢密二府文武分权的体制,以便天子可以在上从中制衡驾驭。但国家之政治军事本难截然分开,而宋代立国之初,就连年在边境用兵,国之宰臣焉有不过问兵事之理,于是徒使两府文武之分流于形式。及至南宋高宗建炎中金兵威逼。一面诏李邴、滕康权知二府(中书、枢密院)事,奉隆佑太后转移至洪州,一面置御营使司,以中书长官兼使,随驾总齐军政,专主兵柄,则二府已合而为一了。但宋代之二府制,其余渡则及于辽、金、元三朝。2008-2-7 18:07 回复 晨之晖 5位粉丝 3楼(三)二府人选的限制, 二府为宋代之宰执,其职权甚大,对于选人二府之人员,亦有种种限制。 仁宗皇替二年(1050年)诏外戚不得任二府,这是明禁外戚任二府的诏令。如:徽宗大观时郑居中以皇后族罢知枢密院事,高宗绍兴时孟忠厚以太后族罢枢密使;孝宗乾道时钱端礼以太子岳父罢参知政事,都是实例。 高宗绍兴中秦桧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其子熹欲回避父子关系,辞去知枢密院事。这是父子不同任二府首长的例子。但在此之前的徽宗宣和时期,蔡京为太师总治三省事时,是称首相,其子攸则为少师领枢密院事,这是父子同时任二府而不回避的例子。外成任二府首长的例子也有。须知封建社会,一切政令出自天子,本身并无严格的制度可言。即使有些制度(多以皇帝的诏书为制),也不能认真严格的执行。 宋代的中书省与枢密院虽称是对掌文武,合为宰执,但体势并不均等,而是重文轻武,也就是说,中书省长官同平章事较之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为重。神宗时文彦博为枢密使,陈升之为同平章事,阜帝以为文彦博为当朝重臣,令升之位于彦博之下,文彦博坚持推辞,奏日:“国朝枢密无位平章上者,臣忝知礼仪,不敢紊朝廷大典。”帝乃不再坚持。 二、中 书 省 (一)中书省的设官 宋中书省与唐中书省不尽同,宋中书省实包括唐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宋中书省设官共有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三种。三省之中,以平章军国重事最高,同平章事次之,参知政事又次之。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八月以张说为中书令、刘幽求为左仆射,乎章军国大事,为宋代平章军国重事之渊源。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以平章事工旦为太尉侍中,参决军国重事,是宋置此官之始。惟当时旦未受。及仁宗朝吕夷简实受此职后,继受此职者,北宋哲宗朝有文彦博、吕公著;南宋宁宗朝有韩伲胄,理宗朝有乔行简,度宗朝有贾似道,恭宗朝有王蝓等。平章军国重事率由平章事升任,其地位之宠隆,礼遇之优渥,亦非寻常可比。平章军国重事普通设一人,惟哲宗元祜中文彦博、吕公著同时为之,是特殊情况。至其权势如何,则臣人而异。乔行简为之则与左右丞相李宗勉、史嵩之参掌国政;文彦博、吕公著为之则恬退自处,罕预政事;王煸为之,被制于宰执陈宜中而见罢;至吕夷简、韩惋胄、贾似道为之,则主国之大政。 宋于平章军国重事之官并不常设,故实不能谓为正常宰执。正常宰执承晚唐及五代之旧,采用分而复合的三省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别置参知政事以佐之而为执政。自神宗元丰改官制后,其名称及制度数次更易。 (二)中书省名称的更易 宋初,以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宰执,至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六月,诏中书详定官制,五年,官制成,废同平章事及参知政事之名不用,十三省置侍中、中书及尚书二令而不除人,别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复另置中书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参知政事。徽宗政和三年(儿l3年),时蔡京当国,率意自用,欲更置官名以继元丰之政,遂以三公为真相,仍立三孤为次相之任,更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门下中书侍郎如故,罢尚书令不置官。宣和七年(1125年)四月,复元丰官制,三公只为阶官,不领三省事,而以太宰、少宰为宰相;又复尚书令之官,但虚而不授。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复元丰三省官名,改太宰、少宰为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诏改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左、右仆射同平章事,改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省尚书左、右丞不置,于是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之名又被引用,一复元丰未改官制前之旧称。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同平章事为左、右丞相,自此以后,终宋之世,再无更动。 (三)三省的关系 2008-2-7 18:14 回复 晨之晖 5位粉丝 4楼三省的关系,宋初,一仍唐旧,仍为分而复合之制度。神宗改官制,不但改变了称谓,也改变了唐代之三省制度。当时王琏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相,蔡确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确欲排硅,使硅不参与造命之议而便于自己独揽大权,遂坚持原来“中书主造命”之说,而将门下排除在外,不得与闻造命。这样一来,凡事皆由中书一人取旨,门下审复、尚书执行,各有分司,三省权限划分甚严。至哲宗元柿,新党下野,司马光痛斥三省分职,述其弊端,因请令三省合班奏事,分省治事,三省又有结台之势。徽宗政和中,太师蔡京、太傅王黼皆总治三省,则三省关系益见密切,至平章之名复用,则唐世分而复合之制度又行出现,而终宋之世,不复再分。 宋代,同平章事谓之宰相,参知政事谓之执政,两者合称宰执。宋初能为宰执韵,必须名播天下,然后才能正位,否则难免受讥笑。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以吕蒙正参知政事,因蒙正系年轻新近执政,便受到朝官讥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帝欲以蒙正为相,特拜元老赵普为首相,对蒙正进行帮、带。淳化四年(993年)苏易简以名望未著,强得执政,卒受轻视。理宗时中右丞相赵葵以非由科目出身,遭人议论,竟而辞位。 自元丰改官制以来,宋的宰相皆有左右之分,左高于右而号称首辅。未改官制之前,虽皆都称同平章事,而视其任使如何,宰相亦有首贰之别。如太宗以赵普、吕蒙正同为宰相,以赵普为首辅;仁宗以王曾、吕夷简同为宰相,以曾为首辅。 宋代宰执任期,无明确规定,全凭君主的信任与否而定,其短暂的只出任一两个月就罢相。 三、枢 密 院 (一)枢密院设官之历史回顾 唐代宗永泰中置内枢密使,以宦官担任。开始未设司局,仅房屋三间,作贮藏文书之用。职责主要是按收奏表向内进呈,经皇帝批复后,通知中书、门下执行。其称渭也不一致,永泰中董廷秀称参掌枢密事,元和中刘光琦、梁守谦称枢密使,长庆中王守澄称知枢密事。文宗太和以后,枢密皆为帝王亲信所占,其权势竞能罢相、任官。此后便形成了誊密的权力,屡与宰相的权力相消长。宰相有权则枢密势弱,枢密有权则宰相势弱。至宋初,将两者职责划定分管文武二柄以后,才不再相互侵夺。 唐枢密使设官一二人不等,均以宦者担任。昭宗末年,朱温大诛宦官后,乃以心腹任之。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梁有见于唐的弊端,不用宦者。但未重视枢密的存在,乃改名崇政院,以蒋翔、李振为崇政使。圣上有旨固然先宣之宰相,但宰相如有所请,必须先告知崇政使,由崇政使请旨后再向宰相传达,形成崇政使驾凌宰相之上的形势。但当时崇政使只能在内谋划,对朝政自能施加影响,尚不能对外行使权力。 后唐复枢密使之名,其任重于宰相,宰相这时已完全失去权力。史称庄宗时,郭崇韬为使,位兼将相,权侔人主,宰相豆卢革以下皆倾附之,以郭父讳“宏”,遂奏请将“宏文馆”改为“崇文馆”,其权势之大有如此者。明宗时安重晦为使,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将其马衔至重晦之前,重晦即在御史台门前斩马延而后奏,其跋扈可以想见。 后晋初亦有枢密院,枢密便多以宰相兼之。高祖天福中桑代翰以宰相兼枢密使,看到人民困穷,劝帝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使数年之间,中国稍安。后用刘处谦为枢密使,不称职,遂废枢密院。枢密权势不能与后唐并论。 后汉枢密使握大权。高祖时杨郇为使,总领机要。隐帝时郭威为使,当其率兵平三叛归时,西京留守同平章事王守恩肩舆出迎,郭威还认为无礼,即命白文珂代其职务。可见当时枢密之权无异人主,不待诏便可更易大臣。 后周亦有枢密使,有专任者,也有由宰相兼任者。 五代诸僭国,亦有设枢密官的,不过称谓不一。前蜀称判枢密院;吴称内枢使;南唐初沿吴制,称枢密使,有单拜的,也有宰相兼的,但都参与国政;后蜀则称知枢密院事。 2008-2-7 18:14 回复 晨之晖 5位粉丝 5楼(二)宋枢密院设官 枢密使与枢密副使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对持文武二柄,是为二府。元丰改官制时,议者欲痿枢密院,将其职守划归兵部。神宗不从,理由为“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经宋之世,枢密院未尝问废。宋枢密院长贰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旧制把枢密院使、副使及知院事、同知院事更迭设置,不并置。置枢密使则不置知院,置知院则不置枢密使。但有使则置副使,有知院则置同知院。若置知院,则所有当时为使者都改为同知;若置使,则所有当时为同知者都改为副使。但是自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以后,由于王安石的党派纠纷,上述制度便被破坏,枢密使、枢密副使、知院、同知院同时并置。 枢密使设员一二人不等,亦间有三人者。如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时曹彬、楚昭辅已为枢密使,复拜石熙载为枢密使是。枢密使有由宰相兼者,有单拜者。其地位在北宋时期,班宰相以下;在南宋时期则与宰相同班。但枢密使仍为执政。盖宋代中央政府中居宰执地位之要职者,其官员种类甚多,有平章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等名称,而统名之日宰执。其中只有平章事可称为宰相,而枢密使以下都是执政,合称宰执。 枢密副使设员l、2、3、4人不等,一般以设二三个副使为多。自唐设枢密副使以来,直至五代、后晋都未设,至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才设此官。枢密副使为枢密使的副贰,若能取得君主的宠爱,也能主持大政。如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对当时时政颇多谋划,帝对任枢密使的章得象、晏殊、杜衍反而不予理睬。这当然也是封建社会君主绝对专制“用人惟其所好”的寻常事。宋枢密置使则置副使,故副使时设时罢而始终未废。至南宋高宗绍兴叶|叶以后,枢密不论置使与否,其贰均称同知枢密院事。 知枢密院事与同知枢密院事 后晋天福初,桑维翰以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知院才从此得名。宋初,枢密院置使,无知院之官。自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九月枢密使王显出镇,乃以张逊知枢密院事,是宋置知院之始。从此以后,知枢密院事常与枢密使更迭设置,其中也有并置的例子,而至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以后,并置之例便多了。同知枢密院事,五代前没有,至淳化二年,以温仲舒、寇准同知枢密院事,同知始定名。宋初,必须置知院才有同知院,自南宋高宗绍兴中叶以后,柩订院无论置使与否,皆可置同知,然其地位则为贰。 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的设员,一二人不等,问也有设三四人者。知院职掌为佐天子执兵政,同知院为副。凡边防军务常与三省分别禀奏,遇有要事则与宰相执政合奏。 签书枢密院事与同签书枢密院事 “签书”本是行使职权的一个过程,也不专用于枢密院,凡机关衙门皆可签书。神宗改官制,规定凡兵政小事,枢密院可独自执行,遇有大事,三省签书后送枢密院执行。宋制:凡国家大事,尚书省六曹拟抄,左、右丞相签书,仆射书检。 枢密院置签书枢密院事始于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年官制施行时,枢密使、副使及签书都废除不设,元裙初年复置。徽宗以前,拜签书院事者少,钦宗以后拜之较多。签书院事亦为执政官,有的出督军马,有的出使外国,有的还有跃而居宰相之职的。签书置官一般为二员。 宋初,未置同签书枢密院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命郭逵担任此职,为置官之始。同签书亦为执政官,设一、二员不等,有时也缺任,但其职位也很重要。 宋代之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虽品位有高下,世俗均称之为枢密。枢密院除上述官员外,另有其他属官,例如:枢密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副丞旨、枢密院检评、枢密院编修等。 宋枢密院原分四房办公,元丰官制施行,更分为十房,即:北面房,南面房,支差房,在京房,教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等。后又增支马、小吏二房,凡十二房。 (三)枢密院之特殊性质 枢密院虽与中书对执文、武二柄构成宋代宰执总体之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又有其特殊性质。原来枢密院渊源于唐末之内枢使,唐内枢使多以宦者为之,与诸内使并为内侍。有宋一代枢密使及副使虽改用士人担任且其地位跃为执政,然历史的沿革因循仍未摆脱原来的内侍痕迹。例如按宋制,每国有忌日,宰相必至相国寺行香,而枢密院的官皆不得参与。直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二月始由枢密院奏准参加,又如每逢大宴,作为宰执成员的枢密使及副使并不就坐,而是侍岛殴上。宴罢,退至御厨,与内使一同赐食。又如每逢春秋皇上赐衣,枢密使亦与诸内使同受领同谢恩。这都是沿袭旧的制度。此外,南宋孝宗隆兴以来,定朝臣四参之仪,自宰臣至于郎官、御史皆班列殿庭拜午,惟枢密立殿而不参与,都是由于沿袭旧习的缘故。 由于枢密的这些特性,以及其他的原因,学者或认为枢密不应跻身宰相之列。实则,若从枢密在整个中央政府中的职能与地位来考察,枢密应划在执政的官序以内,而成为宰执的一部分。 枢密院以在京辅弼为职,但在必要时也有出外任事的。例如,枢密可以出督军马。凡枢密之官,上自使副,下至同签书院事,皆可奉派外放。如孝宗时的张浚、高宗时的赵鼎、以及开禧一年督视江淮军马的丘密等都是。又如,枢密也还可奉命出使或兼任地方官长。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以李埴同知院事宣抚四川,宝稿六年(1258年)以枢密使贾似道宣抚两淮,以陈锖为知枢密院事外放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以马光祖知院事兼知京师临安府等皆是。宋代官制 之 宋朝宰相制度 宋朝宰相制度概而言之,宋代宰相制度大体有五次变动。 第一次是北宋初,宋神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