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文澜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简体字、繁体字不必你死我活 徐宗俦近几年来,汉字的繁体与简体之争,这一百余年未中断的争论又热闹起来,从祖国大陆到海峡对岸,再到但凡有华人用华文说华语之处都在对此道长论短,莫衷一是。这充分说明,炎黄子孙们,在为有以汉字为核心代表的中华文化而骄傲。文字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汉字的演变史,也始终与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以繁体字为代表的汉字是世界上各种现存文字最独特的,简体字虽源于历史上人们自行简化的手书体,但它毕竟还是以繁体字为基础的,不能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去否认简体字。而在汉字的广泛推广与使用上,简体字功不可没。我国推广简体字五十多年来,13亿人口中的文盲越来越少,外国人学汉字也越来越从简体字中受益匪浅且学者日众。但是,把汉字的“繁”与“简”,扣上“正统”与“山寨”之说,也是大有人在的,甚或还有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自己是“简体字的深受其害者”,无视简体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发挥的作用,让人感到惊愕,甚至嗤之以鼻!至于 “海峡那边”有人把汉字的“繁”与“简”,上升为两岸恰如“你是你,我是我”、“一边一国”的“佐证”,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可以为此“得意”,却绝对不得人心。平心而论,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的继承与发展,没有继承谈何发展?繁体字、简体字完全可以共存共荣,并行不悖。前者形意与形声兼备,用于书写特别是用于艺术类的创作(像字画、广告),那种中华文化的传统韵味妙不可言;再说,习惯于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同胞加上海外华人也有好几千万之众。简体字读、认、书写皆好学、好记,且书写效率极高。在对常用的两千多个汉字笔画所作研究的粗略统计中发现,简体字平均笔画至少比繁体字少了1/3,有的笔画少了百分之八九十!书写效率的提高,对现代社会将是何种概念,不言自明。此外,简体字也绝非毫无艺术性可言,我们可以看看庞中华硬笔书法字帖、沙英男在光明日报上的题字以及其他作品,多为简体字,同样不失隽秀飘逸。看来汉字书写之好与不好并不在于繁与简,而全凭自已的艺术功底,切莫“人笨怪刀钝”。繁体字、简体字各有千秋,围绕它们的歧见应止步于学术争论,绝不可偏执地情绪化,更要彻底地摈弃在这一问题上的泛政治化倾向。因此,笔者对台湾马英九先生倡导的“识正书简”,颇有同感。“识正书简”是个好主意!它跳出了“非此即彼”那种形而上的思维观,没走要么废“繁”要么废“简”的极端;它倡导习惯于繁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能写简体字;习惯于简体字的,尽可能做到能认能读繁体字;让各地的各种正规出版物依惯例,各得其所,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最为重要的是,“识正书简”将会成为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汉字使用者认同中华文化传统的最大“公约数”。 (选自环球时报,有改动)1以下对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简体字平均笔画比繁体字减少了很多,书写效率明显提高,对现代社会有重大意义。b繁体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简体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c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优势:繁体字有艺术性但不便书写,简体字便于书写但没有艺术性。d简体字是以繁体字为基础,并且在被大部分华人使用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借传统的名义否定它。2下列对原文“识正书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识正”就是认识正体字(繁体字),“书简”是指书写(可以)写简体字,印刷体则用正体字。b“识正书简”中的“正”指正体字,也即繁体字,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从汉字发展的渊源来看并无不妥。c“识正书简”也是一种折中方案,“繁简”并行不悖,是大陆和台湾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d“识正书简”是马英九基于两岸统一这一政治因素的考虑而提出的一种解决“繁简之争”的方案,具有建设性。 一、 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德秀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开元中,从乡赋,岁游京师。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登第后,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刺血画像写佛经。久之,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州南和尉。佐治有惠政,黜陟使上闻,召补龙武录事参军。德秀早失恃怙,缞(旧时的丧服)麻相继,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族人以绝嗣规之,德秀曰:“吾兄有子,继先人之祀。”以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求为鲁山令。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汝郡守以客礼待之。部人为盗,吏捕之,系狱。会县界有猛兽为暴,盗自陈曰:“愿格杀猛兽以自赎。”德秀许之。胥吏曰:“盗诡计苟免,擅放官囚,无乃累乎?”德秀曰:“吾不欲负约。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兽而还。诚信化人,大率此类。秩满,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杳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岁属饥歉,庖厨不爨,而弹琴读书,恬然自得。好事者载酒肴过之,不择贤不肖,与之对酌,陶陶然遗身物外。琴觞之余,间以文咏。率情而书,语无雕刻。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天宝十三年卒,时年五十九,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士大夫高其行,不呼名,谓之元鲁山 。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注解:板舆: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爨(cun),烧火做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庐于墓所 庐:房子 b族人以绝嗣规之 规:劝告c会县界有猛兽为暴 会:恰逢 d好事者载酒肴过之 过:拜访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元德秀“高行”的一组是( )(3分)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佐治有惠政,黜陟使上闻,召补龙武录事参军。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a. b. c d.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5分)译:_(2)士大夫高其行,不呼名,谓之元鲁山。(5分)译: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病 牛李 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8.“力尽筋疲谁复伤”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5分)答:_。9.“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境界? (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土地平旷, 。(2)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3)王曰:“善。”乃下令:“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4)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文学作品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品 质(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 每种靴子都要!”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2)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永远的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b王国维可以说是坚守民族文化而死,向王国维先生遗体告别时,学生们三鞠躬,而陈寅恪三跪九叩,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既是帮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理由,也是诚心之言。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e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2)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何作用?(6分)(3)通过本文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6分)(4) 文章结尾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结合全文,谈谈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以及对你的启示。(8分) 五、语言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b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虽说在各个领域都有长足发展,但在诸多最尖端的高科技领域,在和欧美诸强较量时,仍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c作为小品大户,赵本山几乎成了春晚的“泰山”, 缺席今年的春晚固然让很多人觉得遗憾,但他毕竟不是神,总有图穷匕见的一天,观众也终究要面对“后本山时代”。d襄阳“诸葛亮文化节”如期举行,在盛大的演艺晚会上,来自海内外的诸多明星次第登台,为古城人民奉献了一道歌舞大餐,现场观众欣赏得淋漓尽致,无不陶醉其中。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a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b今年11月25日,因为叙利亚没有签署阿盟提出的和平调解协议,阿盟拟定了对叙利亚的一系列制裁办法,包括对叙利亚央行实施交易禁令。c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是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延续,将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性文件。d中国商务考察团发现,从千里之遥运到泰国的中国大蒜,个儿大白净,却因为淡而无味,价格竟比泰国本地大蒜便宜四到五倍。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鉴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她不便批评如今的专家、教授、院士, , , 。 , , 。以平实捕捉深刻,用冷静促成思考,润物无声,一点不虚张声势,却让读者在阅读之后于静谧中省醒。借文学之力猛批“学院风”,可谓用心良苦、构思精妙 像小棉袄,贴在读者身上,暖暖的,令读者会心一笑 对眼下“忽悠专家化”、“行骗院士化”等丑恶现实做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经典医方书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断层解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富阳二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高考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施工消防教育培训
- 湛江市大成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试题
- 2025年探讨合同争议解决的法律适用
- 2025年度市级合作伙伴合同 标准版 模板
- 2025电竞馆转让协议合同
- 2025年预约合同效力解析-商业物业租赁合同效力纠纷问题
- 2025商场摊位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广州民用房屋租赁合同样本
- 家庭暖通合同协议
- 心力衰竭填空试题及答案
- 全新机房搬迁协议合同
- 《美的电器审计案例》课件
- 2025-2030中国冰鞋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与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育才中学2025年中考数学一模试卷(含答案)
- 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心得体会
- 网络运维方案
-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 2025年0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31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