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概说.doc_第1页
《史记》概说.doc_第2页
《史记》概说.doc_第3页
《史记》概说.doc_第4页
《史记》概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記概說【引子】 【名稱】 【流傳】 【內容】 【體例】 【性質】 【宗旨】 【價值】 【 附錄】史記上繼春秋,而始創紀傳體,列正史之首。宗旨厥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中國傳統史學了奠立基石。優美生動的文筆,與左傳並列為史傳 敘事的兩大典範之作。引子撰述原委報任安書: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脩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已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此文初載於漢書司馬遷傳,後又收昭明文選,兩篇文字略有出入,茲依據昭明文選引)趙翼: 司馬遷報任安書謂身遭腐刑而隱忍苟活者,恐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論者遂謂遷遭李陵之禍,始發憤作史記,而不知非也。其自序謂:父談臨卒,屬遷論著列代之史;父卒三歲,遷為太史令,即紬石室金匱之書;為太史令五年,當太初元年,改正朔,正值孔子春秋後五百年之期,於是論次其文;會草創未就,而遭李陵之禍,惜其不成,是以就刑而無怨。是遷為太史令,即編纂史事,五年為太初元年,則初為太史公時,乃元封二年也。元封二年至天漢二年遭李陵之禍,已十年。又報任安書內謂:安抱不測之罪,將迫季冬,死卒然不諱,則僕之意終不得達,故略陳之。安所抱不測之罪,緣戾大子以巫蠱事斬江充,使安發兵助戰,安受其節而不發兵。武帝聞之,以為懷二心,故詔棄市。此書正安坐罪將死之時,則征和二年間事也。自天漢二年至征和二年,又閱八年。統計遷作史記,前後共十八年。況安死後,遷尚未亡,必更有刪訂改削之功,蓋書之成,凡二十餘年也。一、名稱(一)史記原是史書的泛稱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史記六國年表序: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二)原稱太史公書史記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漢書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三)東漢已有史記之稱,隋唐以後漸成專名桓帝時東海廟碑:闕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東門闕,事在史記。 靈帝時漢執金吾武榮碑:闕幘傳講孝經論語漢書史記左氏國語。(金石粹編卷12)隋書經籍志:史記一百三十卷(目錄一卷,中書令司馬遷撰)。陳直:司馬遷自定原名為太史公書。嗣後西漢諸儒多沿用此名稱,一變為太史公記,再變為太史記,三變為今史記。二、流傳(一) 傳布漢書司馬遷傳: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漢書東平思王宇傳(宣帝子劉宇,成帝時曾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帝問於王鳳):王鳳曰: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漢書敘傳:班斿以選受詔進讀群書,上器其能,賜以祕書之副。時書不布,自東平思王以叔父求太史公諸子書,大將軍白不許,語在東平王傳。(二)亡篇班彪: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衛宏: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東萊呂氏曰:以張晏所列亡篇之目校之,史記或其篇具在,或莫具而未成,非皆無書也。衛宏漢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本紀,極言景帝之短及武帝之過,武帝怒而削去之。衛宏與班固同時,是時兩紀俱亡。今景紀所以復出者,武帝特能毀其副在京師者耳,藏之名山固自有他本也。三內容(一)就文獻之采集而言: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秦焚書以後,倖存的古代文獻經漢初以來各帝近百年之整理搜尋,包括六藝經傳與百家雜語種種散佚的典籍漸漸復出,藏於皇宮祕府,而由太史令掌管。司馬談、司馬遷相繼擔任太史令一職,故得以利用石室金匱之書撰述史記。除了古籍,司馬遷又藉著遊歷訪察,搜求口述史料,以資補充或考信。(二)就時間之長度而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史記記事始自黃帝,下迄於司馬遷當代亦即漢武帝時代(元狩或太初年間)。它記錄的歷史長達二千多年,流貫五帝夏商周秦漢各王朝,是一部通史。(三)就空間之廣度而言:以漢民族傳統活動領域中原為主,而旁及於朝鮮、匈奴、大宛、西南夷、南越東越等四夷之地。這是當時所知的天下(參下引Burton Watson、杜維運、張大可語)。(四)就人物之層級而言:包括帝王、諸侯、將相卿大夫酷吏、學者、文士、滑稽、佞宦日者、商人等等,可謂遍及各階層(參下引張大可語)。(五)就行事之類型而言:包括政治軍事外交學術文化習俗,以及經濟活動等。Burton Watson: 司馬遷寫了一部世界史。他的歷史的大部分是中國史,此乃由於他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人類進步與文明的最高峰,而且他也最知中國。但是他擴展其省察到各方面,包括了韓國東南亞以及中國北部西部等地區的敘述。換言之,他似乎盡其詳的慎重描繪中國邊疆以外的地方,祇要他有可靠的知識。例如,他未言及東方的日本與西方的歐洲,幾乎可斷言不是由於缺乏興趣,而是由於缺乏資料。 (中譯依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一冊引)杜維運: 司馬遷是一位最有世界眼光的史學家了,他寫了一部時間、空間極為遼闊的世界史他寫大宛列傳,寫大宛以外,兼寫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條枝、大夏、身毒等國,就所知的世界以寫其歷史,是司馬遷的歷史世界。張大可: 史記體例完備,內容豐富,包羅萬有,貫穿古今。它上起黃帝,下迄太初,匯總古今典籍,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成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古代中國通史,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劃時代的偉大創造。諸如經濟、政治、文化、學術、民族、社會以及自然界的星象、曆法、地理、地利等等,無所不備。人物除帝王將相之外,還記述了起義領袖,如項羽、陳涉等,下層社會的俠客、醫卜、商賈、俳優、博徒、漁夫、獵戶、妓女、姬妾等等,凡在人類活動中起過作用的人物都敘入史中。也就是說,司馬遷創作的史記雖然以帝王將相為中心,但它卻擴大範圍,描寫了整個社會的各階層。司馬遷不僅首創民族史傳,記載周邊各民族的歷史發展;而且記載了國外民族,遠及中亞,是他當時所理解的世界範圍,使史記具有古代世界史的意義。四體例史記太史公自序: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1,運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張傳璽: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司馬遷生活的當代。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列傳分為單傳、合傳、附傳、類傳等四種形式,記述公卿將相和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以及一些邊遠部族的情況。本紀世家、列傳的名稱雖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人物傳記。這種以紀傳為主,各個部分互相配合的史著體例,就是紀傳體。就史書編纂體裁而言,史記屬紀傳體通史。史記上記軒轅,下至於茲,流貫各王朝,記二千餘年之人物行事,是為通史。紀傳體實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合構歷史的整體;綜合五體言之,除表、書外,大抵以人物為中心。五、性質漢書敘傳:漢紹堯運,以建帝業。至於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探纂前記,綴輯所聞,以述漢書,起于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司馬遷雖曾任太史令一職,但撰作史記既非職責所司,非承上所命。如班固所言,這部書不是官修,而是私作!司馬遷撰作史記,他的意向則是繼春秋。太史公自述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乎?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孔子作春秋,與史官記事不同,屬有所為而發的私家撰作;而且,春秋長於治人,有撥亂返正之經世關懷。司馬遷撰述史記,意欲繼春秋而協六藝,乃有意效法孔子私家著史之精神,承續六藝經學的文化傳統,寓有經世贊治的抱負。六宗旨王鳴盛: 司馬遷創立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體例,後之作史者,遞相祖述,莫能出其範圍。自言述而不作,其實以述兼作者。張大可: 太史公自序概括史記的創作宗旨有四點。(1)罔羅天下族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即總結古今一初人間社會史事,考治亂之源。(2)究天之之際,承敝通變,即探討天道與人事的關係,展現歷史的變化和發展。(3)確立以人物為中心述史體系。司馬遷認為運行無窮的歷史,並不只是帝王的政績,那些輔弼股肱之臣的言論行事不應泯沒。他在史記中創作了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4)拾遺補藝,創一代典籍春秋之後,成一家之言。上述寫作宗旨,概括來就是,司馬遷要完成一部以人事為中心的包容百科全書知識的通史。司馬遷宣稱他的史記就是繼春秋,述往事,思來者。春秋寓褒貶,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史記繼春秋就是要明是非,為後王立法,為人倫立準則。述往事即志古,指史記所包容的全部歷史內容。思來者即自鏡,是司馬遷熔鑄在史記中的理想,指洞察歷史未來的變化。司馬遷認為,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洞察事勢變化,借前車之鑒,可以避免覆敗之禍。史記著重寫變革的歷史,並以人物為中心,在治亂二字上下功夫,意義在此。 史記既然是私家著作,司馬遷自有其撰述宗旨,有述的一面,也有作的一面。就述而言,太史公自序篇末所謂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是也,以繼承傳統為職志;就作而言,報任安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足以概括,具有開創的意義。列表如下:宗旨述: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成一家之言:治作: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七價值鄭樵: 司馬氏世司典籍,工於制度,故能上稽仲尼之意,通黃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故謂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五百歲而在茲乎,是其所以自待者已不淺。 班固: 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杜維運: 近人王國維利用甲骨文資料,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兩篇文章(見觀堂集林卷九),證實史記殷本紀所記殷代帝王的世系,大致正確可信。湯至帝辛三十傳,在甲骨文中,皆可得其名,與史記殷本紀所載大致無異。由是可知史記所記商代歷史的可信程度。由是也可知史記的真實,能經得起地下資料的考驗。梁啟超: 史記創造之要點,以余所見者如下:一、以人物為中心。歷史由環境構成耶由人物構成耶此為史界累世聚訟之問題。以吾儕所見,雖兩方勢力俱不可蔑,而人類心力發展之功能,固當畸重。中國史家,最注意于此,而實自太史公發之。其書百三十篇,除十表八書外,餘皆個人傳記,在外國史及過去史籍中無此體裁。以無數個人傳記之集合體成一史,結果成為人的史而非社會的史,是其短處;然對於能發動社會事變之主要人物,各留一較詳確之面影以傳于後,此其所以長也。長短得失且勿論,要之太史公一創作也。二、歷史之整個的觀念。從前的史,或屬於一件事的關係文書如尚書;或屬於一時代的記載如春秋及左傳。史記則舉其時所及知之人類全體自有文化以來數千年之總活動冶為一爐。史記實為中國通史之創始者。三、組織之複雜及其聯絡。其本紀及世家之一部分為編年體,用以定時間的關係。其列傳則人的記載,貫徹其以人物為歷史主體之精神。其書則自然現象與社會制度之記述,與人的史相調劑。內中意匠特出,尤在十表。表法既立,可以文省事多,而事之脈絡亦具。史記以此四部分組成全書,互相調和,互保聯絡,遂成一部博大謹嚴之著作。後世作斷代史者,雖或于表、志門目間有增減,而大體組織,不能越其範圍,可見史公創作力之雄偉,能籠罩千古也。四、敘列之扼要而美妙。後世諸史之列傳,多借史文傳人;史記之列傳,惟借人以明史,故與社會無大關係之人,濫竽者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