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建筑保温系统防火技术规范(8月11日).doc_第1页
山东省建筑保温系统防火技术规范(8月11日).doc_第2页
山东省建筑保温系统防火技术规范(8月11日).doc_第3页
山东省建筑保温系统防火技术规范(8月11日).doc_第4页
山东省建筑保温系统防火技术规范(8月11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备案号:DB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 37/ XXXX2015建筑保温系统防火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of building insulation system2015 - XX - XX发布2015 - XX - XX实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DB37/ XXXX2015 前 言本规范是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建筑节能实际情况,由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提出,经广泛调查研究,参照了国内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写完成。本规范为我省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防火设计;5 施工防火;6 防火验收。本规范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1 对于火灾风险较高的场所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防火要求;2 提升了保温装饰板的防火安全要求;3 引入了热固性与热塑性保温材料的防火差异性。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4.0.1、4.0.2(1、2、3)、4.0.3、4.0.5、4.0.6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地址济南市历城区经十东路2218号;邮编250101;电子邮箱),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山东省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参编单位: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市公安消防支队。主要起草人:盖永兴、周其波、韩晓杰、张少晨、王琳、叶明、辛波、孟海奇。主要审查人: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4 防火设计.45 施工防火.6 5.1 一般规定.6 5.2 材料堆放.6 5.3 施工防火要点.66 防火验收.8附录A 建筑保温系统防火验收记录9本规范用词说明10引用标准名录11附:条文说明12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 requirements34 Fire protection design45 Fire safety management on site6 5.1 General requirements.6 5.2 Material storage.6 5.3 Fire safety in construction.66 Fire safety acceptance8Appendix A Fire safety acceptance sheet of building insulation system .9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10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1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2231 总 则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建筑保温系统防火的法律法规,规范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1.0.2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及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工程。1.0.3 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 语2.0.1 建筑保温系统 building 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将多种材料安装在建筑构件上,具有保温性能的系统,一般包括建筑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芯保温和屋面保温系统,简称建筑保温系统。2.0.2 保温装饰板 insulation decorative boad在工厂预制成型的板状制品,一般由保温材料,装饰面板复合而成,具有保温和装饰功能的复合板材。2.0.3 热固性保温材料 thermosetting insulation materials制品分子链是交联网状结构,材料遇火时表面形成炭化层,不熔化、无熔融滴落物产生的有机保温材料。如:硬泡聚氨酯(PUR),硬泡聚异氰脲酸酯(PIR),酚醛泡沫(PF)。2.0.4 热塑性保温材料 thermoplastic insulation materials制品分子链是线型结构,遇火收缩、熔化,有熔融滴落物产生的有机保温材料。如: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石墨改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SE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3 基本规定3. 0.1 建筑保温系统中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宜为A级,不应低于B2级。设置保温系统的基层墙体或屋面板的耐火极限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有关规定。3. 0.2 当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宜为热固性保温材料。4 防火设计4.0.1 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其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4.0. 2 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宅建筑:1) 建筑高度大于100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2) 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100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3) 建筑高度不大于27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2 除住宅建筑和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其他建筑:1) 建筑高度大于50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2) 建筑高度大于24m,但不大于50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且应采用热固性保温材料;3) 建筑高度不大于24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3 当使用保温装饰板,且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B1,B2级时,应采用热固性保温材料。4 对于住宅建筑,当建筑高度大于54m,但不大于100m时,宜采用热固性保温材料。4.0.3 除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有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高度大于24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2 建筑高度不大于24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4.0.4 建筑外墙采用保温材料与两侧墙体构成无空腔复合保温结构体时,该结构体的耐火极限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当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B1,B2级时,保温材料两侧的墙体应采用不燃材料且厚度均不应小于50mm。当采用不同于本条规定的其他构造方式时,应对复合结构墙体进行耐火极限的检验。4.0.5 建筑外墙采用内保温系统时,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燃油、燃气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场所以及各类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避难走道、避难间、避难层等场所或部位,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 2 对于其他场所,应采用低烟、低毒且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的保温材料;3 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做防护层。采用燃烧性能为B1级的保温材料时,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4.0.6 既有住宅建筑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且应采用热固性保温材料。4.0.7 除第4.0.4条规定的情况外,当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燃烧性能为B1、B2级的保温材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除采用B1级保温材料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公共建筑或采用B1级保温材料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外,建筑外墙上门、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0.50h; 2 应在保温系统中每层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防火隔离带的高度不应小于300mm。4.0.8 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在其表面设置防护层,防护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包覆。除本规范第4.0.4条规定的情况外,当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应小于15mm,其它层不应小于5mm。4.0.9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的空腔,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4.0.10 建筑的屋面外保温系统,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1.00h时,不应低于B1级。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的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作防护层,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当建筑的屋面和外墙外保温系统均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屋面与外墙之间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mm的不燃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进行分隔。4.0.11 电气线路不应穿越或敷设在燃烧性能为B1或B2级的保温材料中;确需穿越或敷设时,应采取穿金属管并在金属管周围采用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措施。设置开关、插座等电器配件的部位周围应采取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措施。4.0.12 建筑外墙的装饰层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不含涂料),但建筑高度不大于50m时,可采用B1级材料。5 施工防火5.1 一般规定5.1.1 建筑保温工程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管理应由施工总承包和分包单位共同负责。总承包单位对建筑保温工程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负总则,并应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由各分包单位具体落实,并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监督管理。5.1.2 监理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实施监理。5.1.3 施工单位应根据建筑保温系统类型和保温材料特点制定施工方案,方案中应包括相应的防火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应急预案。5.1.4 外保温工程施工前应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以及灭火、疏散相关的消防演练,并实施专项安全技术交底。5.1.5 施工作业现场应配备消防器材,灭火器配置数量应符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中的规定,并指定专人维护、管理、定期更新。5.2 材料堆放5.2.1 施工现场保温材料应按燃烧性能分类储存在专用库房,库房应由不燃性材料搭设而成,具备通风功能。储存B1、B2级保温材料的专用库房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 存放场所为禁火区域,应远离火源禁止吸烟,其周围应有显著的禁火标志;2 存放场所内不应放置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3 存放场所应配备种类适应的灭火器、砂箱或其他灭火工具;4 保温材料远离灯具,并进行必要防护。5.2.2 保温材料在施工现场临时存放时应采用不燃材料完全覆盖;5.2.3 施工单位采购保温材料应按需分别采购外墙保温材料和屋面保温材料,材料包装应有明显“墙面专用”或“屋面专用”标志;施工现场保存保温材料也应按照“墙面专用”或“屋面专用”标志分开保存,以免混用或错用。5.3 施工防火要点5.3.1 外墙保温系统施工应分区段进行,并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保温材料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抹面处理。5.3.2 需要采取防火构造措施的外保温材料,其防火隔离带的施工应与保温材料的施工同步进行。5.3.3 施工现场的动用明火作业要满足以下要求:1 施工作业安排时,宜将动火作业安排在使用可燃建筑材料的施工作业前进行。确需在使用可燃建筑材料的施工作业之后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2 焊接、切割、烘烤或加热等动火作业前,应对作业现场的可燃物进行清理;作业现场及其附近无法移走的可燃物应采用不燃材料对其覆盖或隔离。3裸露的可燃材料上严禁直接进行动火作业。外墙保温系统施工区域动用电气焊、砂轮等明火时,应确认明火作业所涉及区域内的使用的B1,B2级保温材料已覆盖了抹面层或界面层,并设专门的动火监护人,配备充足的灭火器材。4 动火作业后,应对现场进行检查,并应在确认无火灾危险后,动火操作人员再离开。5.3.4 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及时清理遗留在施工现场的废弃保温材料。5.3.5 施工现场的应设置防火安全警示标志。6 防火验收6.0.1 外墙保温系统防火验收应与外保温工程质量验收同时进行。6.0.2 防火验收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进行。6.0.3 防火验收时,应按本标准附录A的要求填写验收记录。6.0.4 防火验收应从核查资料、现场检查和材料复检等三方面判断其防火安全是否合格。6.0.5 主控项目1 保温材料进场应进行质量验收。核查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型式检验报告。核查数量:按材料进场批次核查。2 保温材料应进行燃烧性能见证取样复验。核查方法:核查见证取样复验报告。核查数量:符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的有关规定。3 应对外保温隐蔽工程进行验收。核查方法:检查隐蔽工程施工记录。6.0.6 一般项目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防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本规范的相关规定。检查方法:钻芯取样法。检查数量:符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的有关规定。6.0.7 应对外保温工程防火安全进行验收,验收时应检查下列文件和资料:1 外保温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关于保温材料的防火设计要求以及施工单位的资质证明;2 保温材料进场验收记录,包括清单、数量、进场批次、合格证以及型式检验报告;3 保温材料的现场见证复验报告;4 现场检查记录以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5 其他的必要验收资料。附录A (资料性附录)建筑保温系统防火验收记录工程名称分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序号检查项目名称检查内容记录检查评定结果综合防火验收结论:验收单位建设单位:(单位印章)项目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施工单位:(单位印章)项目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监理单位:(单位印章)监理工程师:(签章) 年 月 日设计单位:(单位印章)项目负责人:(签章)年 月 日本规范用词说明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引用标准名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建筑保温系统防火技术规范DB37/ XXXX-2015条文说明制订说明建筑保温系统防火技术规范DB37/XXXX-2015是山东省消防总队,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第xxx号文公告批准,发布。本标准是在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为基本要求,结合我省建筑保温容量大的实际情况,对火灾风险比较高的地方提出更加严格的规定。本规范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1 对于火灾风险较高的场所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防火要求;2 提升了保温装饰板的防火安全要求;3 引入了热固性与热塑性保温材料的防火差异性。为了便于建筑设计,施工,验收,监督等部门相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本规范编制组按照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了解释。但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目次1 总则.152 术语.163 基本规定.174 防火设计.185 施工防火.21 5.1 一般规定.21 5.2 材料堆放.21 5.3 施工防火要点.216 防火验收.231 总 则1.0.1 本条规定了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建筑保温的目的除了满足节能的要求外,还要使保温系统达到防火的安全性。近年来建筑保温的防火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火灾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影响极大,引起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规范我省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我省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保温系统。包含了对墙体和屋面保温的防火要求。对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的防火要求也须按照此规范执行。1.0.3 此规范是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为基础,满足了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更加严格的防火要求,标准内容涉及到了防火设计,施工防火要求及防火验收,这三者是一个系统要求,缺一不可。2 术 语本章对在本规范中使用的几个专业技术术语,作了明确的定义,明确了热固性保温材料和热塑性保温材料的种类。2.0.1 对建筑保温系统做了概括性的定义,通常的建筑保温分为墙体和屋面保温,一般墙体保温系统包括了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夹芯保温,屋面保温主要以外保温为主。2.0.2 保温装饰板具备了保温和装饰的功能,保温层和装饰层在工厂预制成一体,保温层的材料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保温材料,装饰层材料有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保温层和装饰层可通过粘合剂粘结在一起,也可以是保温材料在发泡过程中直接和装饰层粘结在一起,如聚氨酯保温装饰板。.4对热固性和热塑性保温材料做了明确定义和分类。热固性材料和热塑性材料的定义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塑料可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为线型聚合物,受热时可熔融,流动,可多次重复加工成型;热固性塑料是体型聚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固化成型,此后不再能加热塑化,重复成型。所以,区分热塑性和热固性保温材料首先要从分子结构来进行区别,热固性保温材料是体型分子结构,而热塑性保温材料是线型分子结构。热固性和热塑性保温材料的遇火表现是不同的,热固性保温材料遇火时表面形成炭化层,不熔化、无熔融滴落物产生;而热塑性保温材料遇火收缩、熔化,有熔融滴落物产生。热固性保温材料一般是指硬泡聚氨酯泡沫(PUR)、硬泡聚异氰脲酸酯泡沫(PIR)、酚醛泡沫(PF)。热塑性保温材料一般是指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石墨改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SE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国内权威消防研究机构如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对采用热固性和热塑性保温材料的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包括标准的窗口火试验即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试验方法GB/T 29416-2012、实体建筑的火灾模拟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热固性保温材料时,在不设置防火隔离带的条件下,也能满足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要求,充分验证了采用PUR、PIR、PF等热固性保温材料的系统的防火安全性能更为可靠。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改性EPS泡沫,如真金板,一般是无机材料、热固性材料等改性的EPS,作为保温材料使用的真金板,主体结构是热塑性的EPS,无机材料、热固性材料是分散体;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没有经过大量充分的研究,保温系统的防火稳定性还存在不可靠性。从严格意义上讲,真金板不属于热固性保温材料。本规范中的热固性保温材料是指硬泡聚氨酯(PUR),硬泡聚异氰脲酸酯(PIR),酚醛泡沫(PF)。不包含改性EPS泡沫,如真金板。3 基本规定3.0.1 本条款对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做了基本规定,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一致。一般建筑保温火灾事故都与采用了不合格的易燃保温材料有关,所以,规范要求建筑保温材料宜首选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燃烧性能B2级起步,严禁使用B3级的保温材料。3.0.2 大量保温系统防火实验包括窗口火实验即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试验方法GB/T 29416-2012,实体火实验等都验证了热固性保温材料的防火安全性要优于热塑性保温材料,所以,宜采用热固性保温材料来提升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4 防火设计本规范的防火设计是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的基础上,引入了热固性保温材料条款,对火灾风险比较大的地方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目前建筑保温系统的大型火灾实验主要有窗口火实验即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试验方法GB/T 29416-2012,实体火实验等。热固性和热塑性保温材料的系统防火性能区分,在这几种大型火灾实验中都有所体现。窗口火实验是模拟室内火灾蔓延到室外,对外墙保温系统进行攻击,最终通过一定的判据来判定整个系统的防火性能,是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实验方法即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试验方法GB/T 29416-2012。经过窗口火实验证明了热固性保温材料如B2,B1级的硬泡聚氨酯,硬泡聚异氰脲酸酯和B1级酚醛泡沫薄抹灰系统在不做防火隔离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窗口火实验;而B1级的EPS,XPS薄抹灰系统在不做防火隔离带的情况下,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了轰然。实体火实验是在四川消防所实体火实验基地进行的,实验装置按照实际的民用建筑建造,模拟室内火灾向室外蔓延时,外墙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结果证明了热固性保温材料如B2,B1级硬泡聚氨酯,硬泡聚异氰脲酸酯,酚醛薄抹灰系统在不做隔离带时,可通过实验,有效防止了火灾的蔓延;而热塑性保温材料如B1级的EPS,XPS薄抹灰系统在不做隔离带时无法通过,出现了火灾蔓延,火灾风险很大。以上大型火灾实验都充分证明了热固性保温材料的防火安全性要优于热塑性保温材料。所以,在火灾风险比较大的地方应该采用热固性保温材料。.3是关于外墙外保温体系的防火设计要求。4.0.1 本条为强制性标准条文。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强制性条文6.7.4条等同。本条款是针对外墙外保温人员密集场所的防火要求。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容易导致群死群伤,故本条要求人员密集建筑或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其外墙外保温材料应为A级。4.0.2 本条第13款为强制性标准条文。本条是对非幕墙结构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防火要求。对于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即保温材料和基层墙体及防护层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系统,该空腔不包括采用粘贴方式施工时在保温材料和墙体找平层之间的空隙。1 本款为强制性条文。是对住宅建筑的防火要求。在我国高度大于27米,但不大于54米的属于二类高层民用建筑,高度大于54米的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所以,根据不同高度住宅的火灾风险的差异性,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要求不同。 2 本款为强制性标准条文。是对公共建筑的防火要求,与住宅建筑相比,公共建筑具有更高的火灾危险性,因此对除了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非住宅类建筑和场所,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本条款比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强制性条文6.7.5条更严格的是,在火灾风险比较大的,高度大于24米,但不大于50米的公共建筑,当使用B1级保温材料时,应为防火性能更好的热固性保温材料。3 本款为强制性标准条文。是对保温装饰板的防火要求,对于保温装饰化板,系统构造和与薄抹灰明显不同,当保温层采用热塑性材料,遇火时保温材料出现熔融情况,饰面层就存在脱落的风险,同时火焰会在空腔中快速蔓延,而热固性保温材料遇火时不会熔融,滴落,能够较好的保证体系的完整性,火灾风险较小,所以,对于保温装饰板,要求保温层是热固性保温材料。4 本款比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强制性条文6.7.5严格的是,高度大于54米,但不大于100米的住宅建筑,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火灾风险较大,宜使用防火性能更好的热固性保温材料。4.0.3 本条为强制性标准条文。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强制性条文6.7.6条等同。是指幕墙系统与基层墙体间存在空腔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幕墙保温系统一旦被引燃,其烟囱效应极易造成火势快速发展,迅速蔓延。由于火势夹在基层墙体与幕墙面板之间而难以从外部进行扑救,因此要严格限制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同时,要求在空腔处要采取相应的防火封堵措施。4.0.4 本条所规定的保温体系主要为墙体复合保温、夹芯保温、自保温等系统,保温层处于结构构件内部,与保温层两侧的保护层和结构受力体系共同作为建筑外墙使用,但要求保温层与两侧的保护层及结构受力体系之间不存在空隙。该类保温体系的墙体同时兼有墙体保温和建筑外墙体的功能。本条中的“结构体”是指保温层及其两侧的保护层和结构受力体系一体所构成的外墙。外墙体保温系统采用不同于本规范规定的其它构造方式时,应对结构复合墙体进行耐火极限等防火安全性检验。当采用不同于本规范规定的其它构造方式形成的复合保温系统通过了复合墙体耐火极限等防火安全性检验,并经专家论证后,方可使用。4.0.5 本条为强制性标准条文。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中的6.7.2条等同。是对建筑外墙采用内保温时的防火要求。由于保温材料设置在建筑外墙的室内一侧,如果采用可燃,难燃保温材料时,遇热火燃烧分解产生的烟气和毒性比较大,对于人员安全带来较大威胁,因此,本条规定在人员密集场所,要采用A级材料,其他场所要尽量采用低烟和低毒的材料。4.0.6 本条是强制性条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进行节能改造的同时有人员在室内活动,火灾风险大,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属于高风险情况,除了国家的基本规定外,要求采用燃烧等级不低于B1级的保温材料,当采用B1级保温材料时,应采用防火性能更好的热固性材料。4.0.7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中的6.7.7条等同。本条主要针对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应加强防火构造,提高门窗的抗火能力,设置防火隔离带,其中对窗的防火要求是为了防止室内火灾在短期内蔓延到室外,防火隔离带可有效防止火灾在保温系统中的蔓延,以提高外墙外保温系统整体的防火性能。对窗的耐火完整性要求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镶玻璃构件耐火实验方法GB/T 12513中对非隔热性镶玻璃构件的实验方法和判定标准进行测试,门的耐火完整性按照国家标准门和卷帘的耐火实验方法GB/T 7633的有关规定进行。4.0.8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中的6.7.8条等同。本条通过对防护层材料和厚度要求,加强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为避免建筑室外火灾危险引燃建筑外墙保温材料,故要求建筑首层外墙保温层的防护层厚度应大于首层以上外保温防护层的厚度。4.0.9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中的6.7.9条等同。幕墙系统与基层墙体之间的空腔是火势沿建筑竖直和水平方向蔓延的最大隐患,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封堵的防火材料应为不燃材料。4.0.10 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中的 6.7.10条等同。是关于屋面的防火要求,由于屋面保温系统的火灾危害低于外墙,且当保温材料覆盖在具有较高耐火极限的屋面上时,对建筑内部的影响不大,所以,对保温材料燃烧等级的要求较外墙低,为了防止外墙和屋面的火灾蔓延,当外墙和屋面都采用B1,B2级材料是应该设置相应的防火隔断。4.0.11 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中的6.7.11条等同。电线老化或过负荷运行发热容易引发火灾,因此,不应在可燃保温材料中直接敷设,而需要应用金属穿管保护。开关,插座等相关电器配件也可能因为过载,短路等发热引发火灾,所以,在安装开关,插座等电器配件的周围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不应直接安装在难燃或可燃保温材料中。4.0.12 本条内容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中的6.7.12条等同。外墙饰面层材料选用不当可能导致外墙火灾事故发生,对外墙饰面层材料做出规定,是为了有效抑制火焰沿外墙面的蔓延,当建筑高度超过50m时,外墙饰面应采用不燃材料,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时,饰面层燃烧性能等级可降低,但也不应低于B1级。装饰材料不包含外墙表面用的饰面涂料。5 施工防火安全本章节对施工过程的防火安全进行了规定,主要涉及了一般规定,材料的保存,及施工过程的要求,参考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5.1 一般规定.2主要明确建设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消防责任。施工现场一般有多个参与施工的单位,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防火实施统一管理,对施工现场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等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避免各自为政、管理缺失、责任不明等情形发生,确保施工现场防火管理落到实处。5.1.3防火技术方案是施工单位按照相关规范编制的,重点从技术方面预防火灾的发生,应该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场的重大火灾危险源、可能导致火灾发生的作业及活动进行编制,应具体规定施工准备、材料堆放、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火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应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规定施工人员在具有火灾危险场所或实施具有火灾危险工序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才能为施工现场提供技术指导。5.1.4 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至关重要,目的在于普遍提高施工队伍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扑灭初期火灾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从根本上杜绝消防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对象是全体施工人员,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如何预防火灾、如何扑灭初期小火,如何逃生自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5.1.5 施工现场的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是对施工现场火灾预防的弥补,是现场火灾扑救的主要依靠,因此施工现场必须配置足够的灭火器材。消防器材专人管理和维护,是保证消防器材需用时有效的重要手段,要保证所用灭火器适用并有效,而非形同虚设。5.2 材料堆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