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_第1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_第2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_第3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_第4页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 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考纲解读】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近几年的命题规律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文言句子翻译。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时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测试的知识是我们“课内”学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的。4从选材上看,除人物传记外,还涉及其他散文。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高考体验】一(2011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810题。江公皋传清蓝千秋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有删节)【注】逋赋:拖欠的赋税。渠魁:首领。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答案:B考点: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理解)。解析:B项趣:c,通假字“促”,催促,督促的意思。文言实词的理解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常用义项,更需要娴熟地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饷应期至,军乃戢 守臣当先以身殉 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 B C D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解析:本题基于对文句翻译理解,如果会翻译,那么就容易入手了。表现江皋的敏慧;表现江皋忠于职守;是柳州人民对皇帝感恩戴德,并不是对江皋。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 福当地百姓。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答案:A考点: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分析综合)。解析: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有误,原文为“公慨然白府”,可见慨然的并非承担赋税,而是对前任县令的遭遇而言。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3分)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答案: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题“之”“走”“耳”为得分点。“之”为代词,代指那些盗贼;“走”译为“跑”,“耳”语气助词,译为“罢了”“了”。题“以”“徇”“是”以及省略句的翻译是得分点。“以”表承接,不译,“徇”译为“示众”,“是”译为“这”,句首为“斥”,动词,缺乏主语,根据上下文判断其主语为江皋,所以应该补全。(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解析:文言断句应考虑动词的位置,如“持”等,再进行主宾的划分,同时要照顾到文言句式特点,如“者也”,以及文言的对称性,如“内志正,外体直”,这些都是断句不可忽视的细节。参考译文: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江皋天性敏锐聪慧,二十岁的时候被乡里举孝廉,不久,中进士,被任命为瑞昌的县令。瑞昌隶属九江郡,依山傍水,民众疲惫不堪又频发盗贼,所以拖欠赋税且日积月累。江公上任的那天,发现前任县令因此被治罪且连累三代人,有一个亲属居然受牵连致死,他的妻子孩子都不能回家,江公感慨于此,于是禀告上级官府,亲自负责民众拖欠的赋税,将前任县令的家眷全部遣送回家。瑞昌县城靠近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以前的水道,江公捐出自己的薪水倡议大家集资修筑堤坝,考虑如何使堤坝坚固长久,当地民众称这个堤坝叫“江公堤”。当时闽楚有警讯,瑞昌与楚地相邻,土匪利用小路打劫,官吏们建议派兵剿灭他们,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就勒令乡里保长宣读告示明示利害关系,派勇敢的壮丁巡查路况,后来抓获了劫匪首领并处死了他,盗贼于是就平息了。不久,江公升官做了巩昌的太守。但是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民众感到疲乏窘困,士兵却更加骄横强悍,有的私自去民间掠夺,也没有人敢呵斥他们。江公例行公事巡行他所管辖的地区考核下属政绩。在郊外,看到几个骑兵飞快地经过他的车队,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四年之后,江公出任柳州刺史。柳州地处偏僻的南方地区,风俗粗犷剽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在柳州镇守,军队中有很多掠夺来的妇女,她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大府(官名),带着军营统帅登记被掠夺来的妇女并到郡上通知此事,请求回家的人根据路程远近派发路费让她们回家,总共资助了数百个人。第二年,柳州统帅去世,军饷没有办法按时发放,士兵们穿着盔甲在军帐前示威抗议,江公很快就出了军帐,和他们定下一个月后发放军饷,士兵们相信江公,慢慢地就解散了示威活动。江公立即快马送信到台省紧急发军饷,军饷如期发放,军队才收敛了。粤西的山很陡峭,柳州更是连山险峻,山石错落,没有办法去砍伐,山上有很多大树。当时皇帝正在修建太和殿,皇帝派来采伐巨木的使者即将到达柳州,柳州人很惊恐。不久,使者到了,江公就询问柳州民众柳州哪里产巨木,命令他在前面带路,江公骑马带着使者前往看巨木场地。行了好几里路,到了绝壁之下,山上石头嶙峋,大树阴森而出,在它的下方就是深谷,马不能前行。江公解下马鞍,蹲在地上稍微休息了一下,然后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露难色。江公说:这是皇帝的命令,巨木如果可以得到,地方长官理当身先士卒。于是卷起袖子拄着拐杖,扶着两个小兵先自登山,使者勉强跟随着他,走了数里,到了陡峭的山下,山石嶙峋,树木繁密挺出,下面临近崖谷,马不能向前走。江公解下马鞍,坐在地上稍微休息,徒步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有难色。江公说:“这是皇上的命令,木头如果能运出,我应当亲自做示范。”于是穿着短衣拿着手杖,扶着两个小吏先登,使者勉强跟随,到了半崖道路断绝,没有放脚的地方。公抬头看着树木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咋舌,大呼立刻回去,说:“这是不能运出的。”江公曰:“木头都在这里,依靠使者对皇上说不能取的的情形。”使者于是返回,上奏免除采购木头,柳州的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在康熙乙未年去世。江公生性廉明,故任官的地方都有声绩。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生性恬淡,通达时务,熟悉吏事。自始至终品格高洁坚守一种节操,贤达的人赞叹仰视他。二、(20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鉴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明经 第:考取。B子无为嫌 嫌:疑忌。C俾其守约束 俾:使D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答案:D解析:方,比拟,相当。高考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B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C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答案:B解析:A项,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B项,于是;C项,表并列/表修饰;D项,在/到。高考考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答案:D解析: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高考考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答案: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解析: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高考考点:文中句子的理解。备考提示: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参考答案:(1)至于你的才能,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警策)?。(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高考考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三、(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注释:誳:弯曲。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涔:积水。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小善 略:简略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略”是“简要”的意思。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备考提示:要将选项答案带入到语境中加以分析。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C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A项,转折,却/顺承,就,B项,介词,给,替/动词,做;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的活用。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然应为却,表示转折关系。备考提示:勾连前后句,可以确定。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在曹子身上得到印证错。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参考答案: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以 修 其 身/然 后 推 以 及 人/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为 词 章/以 钓 声 名/取 利 禄 而 已 也/今 人 之 为 学 者/既 反 是 矣/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具 存 于 经/有 志 之 士/固 当 熟 读/深 思 而 问 辨 之试题分析:单斜线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备考提示: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点以及具有标志性的虚词的用法。【考点精析】第一部分 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知识点一 关于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2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 (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 (鸿门宴)识别通假字的方法:(1)字义分析法。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例如: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分析: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2)字音分析法。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3)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分析:“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词语古义例句今义志记载志怪者也。志向、志气之到去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常作代词、助词果然吃饱的样子腹犹果然。不出所料虽然即使如此虽然,犹有未树也。连词恶何,疑问代词彼且恶乎待哉。恶劣、凶恶无名忘记功名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为人知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变 化 情 况 示 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 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 义转 移涕(古:眼泪;今:鼻涕)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4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引申义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 (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 (成语)掉转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5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指“异”,“不同”)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指“作”,“劳作”)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指“去”,“离去”)(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6兼词诸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穆公访诸蹇叔。 (崤之战)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盍“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青麻头伏焉。 (促织)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旃“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诗经) 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叵“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 居心叵测(成语) 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耳“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解题技巧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 (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 (晏子治东阿)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危乎高哉! (蜀道难)亡去不义。 (鸿门宴)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如: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 愿陛下矜悯愚诚。 (李密陈情表) 其一犬坐于前。 (狼)“愚”:例中作主语,我;例中作定语,我的。例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例,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以官职的任免为例: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辞官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表主管的:知、典、主。跟踪训练(一)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3臣战河南(鸿门宴)(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5吾从而师之(师说)( )6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9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10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此小大之辩也 ( )3而征一国者 ( )4旬有五日而后反 (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8君子生非异也 ( )9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10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 )11或师焉,或不焉 ( )12距关,毋内诸侯 (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14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16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17姜氏何厌之有 ( )1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 )1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20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参考答案:1知,通“智”,智慧。2辩,通“辨”,区别,分别。3而,通“能”,能力,能耐。4有,通“又”;反,同“返”,回来。5无,通“毋”,不要。6涂,同“途”,道路。7有,通“又”;暴,通“曝”,晒;輮,通“煣”,用火烤使弯曲。8君生,通“性”,资质、禀赋。9振,通“震”。10景,通“影”。11不,通“否”。12内,通“纳”,储存。13具,通“俱”;倍,通“背”,背弃。14豪,通“毫”,细毛。15蚤,通“早”。16闵,同“悯”,忧伤,多指疾病死丧。17厌,同“餍”,满足。18阙,通“掘”,挖。19摩,通“磨”。20失,通“佚”。(三)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爱:喜爱、爱好B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C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穿着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加倍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本:树木的根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鄙俗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士兵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使得3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病:疾病B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察:选拔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4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动词,登上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实在、确实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除掉、免去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托词、借口5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B殆有神护者 殆:懈怠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当:执掌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道:学说、主张6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获B秋月春风等闲度 度:过C是已非人 非:不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7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负:违背、背弃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名词,老朋友、老交情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回头D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8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顽固、固执B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家C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国:国都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责备9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假的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路、走小路C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见:见到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解:分割10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当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举:攻下、占领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D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何:多么1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遗憾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胡:什么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或:有时候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即:当1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