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的设计与研制.doc_第1页
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的设计与研制.doc_第2页
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的设计与研制.doc_第3页
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的设计与研制.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的设计与研制.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收稿日期:2003-05-12.基金项目:上海应用物理研究中心基金资助项目(00JC14029);复旦大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EX12357)光电器件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的设计与研制张荣君,周鹏,李莉,王松有,陈良尧(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433)摘要:常用的反射偏振器是利用Brewster角原理,由被抛光的介质基底表面及透明或吸收基底镀以薄膜而组成。文章给出了一种在红外区直接在Si晶体表面应用Brewster角原理使P分量反射后受到抑制,从而得到S分量反射的新型红外偏振器的设计与研制实例,并对其性能做了简单的物理测量。关键词:偏振光;红外偏振器;布儒斯特角;反射偏振器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868(2003)06-0399-03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Novel Infrared Reflection PolarizerZHANG Rong-jun, ZHOUPeng, LI Li, WANG Song-you, CHENLiang-yao(Department of Op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N)Abstract:A conventional polarizer is composed of a polished dielectric substrate and/or a coatedtransparent or absorption substrate based on Brewster reflection theory. In this paper, a newtype of reflectionpolarizer is introduced, which is directly made with the Si surface in the infrared region. As a result, apolarizerwithS componentreflection restrained P componentreflection is obtained.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of this new polarizer are given.Key words:polarized light; infrared polarizer; Brewster angle; reflective polarizer1引言在许多红外光谱学测量中,常常需要用到红外偏振器来满足实验条件。比如,在使用旋转偏振器类型的椭圆光谱测量中1,需要对各种材料的椭偏参量和进行精确测量,来获得材料的复介电函数和其他光学常数,进一步由此研究材料的光学性质和应用。一个良好性能的偏振器还有助于利用椭偏术更好地研究处于各种不同环境中的半导体表面及金属表面的氧化问题。同样,在材料的表面以及微电子学研究中也广泛地用到椭偏光谱学的方法。2工作原理应用半导体材料作为基底利用Brewster角原理构成反射偏振器已有报道2。另一种最简单的反射偏振器是在基底镀以透明的薄膜而构成。这种反射偏振器工作的机理是在薄膜中对于某一种偏振分量相消干涉的结果,或至少是部分相消干涉的结果。当P分量被抑制时,未被抑制的S分量达到较高的反射率。应用介质基底的这种类型的偏振器,如利用镀于玻璃上的TiO2薄膜等。我们采用了一个在红外区直接在Si晶体表面应用Brewster角原理使P分量反射后受到抑制,从而得到S分量反射的新型红外偏振器。根据Brewster角反射原理,当光以Brewster角B入射到界面时,B=tan-1n,式中n是基底的折射率。P偏振分量在反射光中被抑制,而S偏振分量的反射率可由下式给出3:Rs=n2-1n2+12(1)在红外区,Si和Ge这样的半导体材料变为透明并且具有必要的高折射率值2。Ge在红外光谱范围(2399半导体光电2003年第24卷第6期张荣君等: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的设计与研制00013 000 nm)折射率n=4,由公式B=tan-1n知B=75.96,Rs=7785%。利用Ge晶体作为反射偏振核心部件的文章已有报道4。但由于Ge单晶的表面性质不够稳定,所以我们不采用Ge晶体。经实验测量Si在红外区域的折射率如图1所示1,Si在120m波段红外区折射率约为3.43,由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得B=73.70,Rs=7098%(=6 000nm),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实验需要。由图1可知,根据Brewster原理,所设计的偏振器可适用在很宽红外波长范围内,对于S光反射率保持在69.2%72.1%。对于空气和Si界面,p偏振与s偏振的强度反射率Rp和Rs随入射角的变化可以用图2来表示5。由图2可知,入射角在76.13时,p达到了最小值。图1Si在3 0009 000 cm-1光谱区的折射率图2p、s偏振的反射强度随入射角的变化3偏振器的设计与制作在实际的器件研制过程中,Si晶体的工艺制备难度较高,也是相当关键的因素,往往正是由于工艺制作的困难,导致晶体不可能非常完美,从而需要很精细的调试。图3所示为该新型红外反射偏振器的几何光学设计示意图。图3中,红外波长的光矢量以Brewster角入射,S光在三角形硅晶体一侧表面直接得到反射,反射到镀金薄膜的反射镜上。我们利用红外椭偏仪(IRSE)1对金膜进行了测量,实验证明用金膜作为反射镜,在红外区有良好的反射性能(R95%)。并且我们同时在红外区对Ag膜进行了测量,反射率R97%,但由于Ag表面易氧化,明显没有Au表面性质稳定,为了系统的稳定性,采用了反射率不是最高但性质稳定的Au膜作为反射镜。对比测试结果如图4、5所示。图3新型红外反射偏振器的几何光学设计示意图图4Au在3 0009 000 cm-1光谱区的反射率图5Ag在3 0009 000 cm-1光谱区的反射率精确设计调节Si晶体与Au膜的相对位置,使得S光在经Au膜反射后,由Si晶体的另一侧表面反射至原入射光的延长线上,即沿原光路传播。而P光则由于折射与原光路分开。由此结构设计得到完全的红外S偏振光。整个装置被安装在经精密计算后设计的金属圆筒中。在偏振器的研究中,我们实际采用的晶体几何参量具体分别为CD=14.36mm,DEC= 16。因此,在ABC中,AB=BCtan 74;在ABO中,AB=OBtan 58。所以,OB=BCtan 74tan 58=12CDtan 74tan 58=1.09CD=15.65 mm,OC=OB-BC=059CD=847 mm,OD=OC+CD400SEMICONDUCTOR OPTOELECTRONICSVol.24 No.6 Dec.2003=2283 mm。4偏振器的制作与主要技术指标图6为应用Brewster角原理而制作的Si晶体,晶体研制完成后,将其安装在经过具体计算的金属圆筒里,偏振器的总体外形如图7所示。图6应用Brewster角原理而制作的Si晶体图7封装后的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为了调节光路,使经过反射的偏振光为完全偏振光,必须将偏振器在一个稳定的支架上进行调试。要将出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实际上就是调节反射用金膜的高度和倾斜角,如果金膜和晶体底面完全平行,高度达到所计算高度,那么,理论上讲我们就一定会得到完全的S偏振光。当然实际上工艺水准总有偏差,这时怎样来调节使其符合理论计算和预期值就非常重要了。我们采用OZ Optics Ltd.(Canada)所生产的Fiber optics Stable Source作为稳定连续的激光输出源,利用光纤将其引至三维精密光学调节架上,以便调节使光路准直。在调节反射金膜时,我们采用内嵌式弹簧来调节金膜高度和仰角,利用拓宽螺孔的办法来调节金膜于圆筒的相切程度。这样,我们能够完全调节反射金膜的所有自由度,从而使光路达到预期值。另外,我们设计的红外偏振器不同于国内外光学公司生产的偏振片,在红外区用光学玻璃所做的偏振片很稀少。而且偏振片很大程度上依赖光轴的取向,当偏振片旋转时,出射光会随之发生改变。调节后的偏振器与其旋转无关,也就是说,当金属圆筒做周期性旋转时,出射光的强度和偏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这一点在实验系统中非常重要。调节过程完毕后,我们还测量了所设计的偏振器的一些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表1新型红外反射式偏振器的性能指标直径/mm长度/mm中心主偏振光偏心度/偏振度反射率/%55.0 105.00.01 10-4745结论利用在红外区(120m波段)半导体材料光学常数缓慢变化的规律,成功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基于双Brewster角反射方式的硅晶体的新型红外偏振器,其性能参数达到了设计要求,且具有以下特点:(1)良好的温度特性,工作时不需要冷却;(2)很宽的光谱工作区,能满足多数材料光谱测量需要;(3)经两次Brewster角反射产生极好的偏振性;(4)入射光和出射光在同一光路,光路调节简单,使用方便;(5)易于取材,便于大量制作和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Xia G Q, Zhang R J, Chen Y L, et al. New design of thevariable angle infrared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er using doubleFourier transformsJ. Rev.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00,71(7): 2 677-2 683.2Driscoll W G, Vaughan W. Handbook of optics M.Edition. New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8.3钟迪生.高效红外反射偏振器的研究J.红外技术,1998, 20(5):6-10.4Luttmann M, Stchle J L, Defranoux C, et al. High accuracyIR ellipsometer working with a Ge Brewster angle reflectionpolarizer and grid analyzerJ. Thin Solid Films, 1998, 313-314(1): 631-641.5Azzam R MA, Bashara N M. Ellipsometry and polarizedlightM. New 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