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苗族岩洞葬浅识.doc_第1页
黔南苗族岩洞葬浅识.doc_第2页
黔南苗族岩洞葬浅识.doc_第3页
黔南苗族岩洞葬浅识.doc_第4页
黔南苗族岩洞葬浅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南苗族岩洞葬浅识杨昌文岩洞葬,是一种选择天然的岩洞、岩厦或人工凿成的壁龛作为墓地,放置棺木但不封闭洞口的墓葬。它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少数民族古老的葬俗。解放后,随着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岩洞葬被大量发现,它的分布、范围、形制、时代、族属正在被逐渐认识,仅目前掌握的资料,这种葬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贵州。而贵州又以黔中、黔南地区最多。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个县市中,除瓮安县还未见到报道外,其他11个县市皆有岩洞葬,现就多年来笔者的考察和接触到的材料,谈点初浅认识,以求教于行家。一、分布1、三都水族自治县,该县岩洞葬主要集中在羊福乡羊福河两岸。仅在羊福乡附近两公里长的河岸上就在200座之多。与羊福河相望的达洛寨(千家寨)北面半华里的山坳中,有一朝南的陡峭绝壁,其上集中了50来座岩洞葬,多数都可到达,少数难以攀登。这里的岩洞葬多数是在石壁上用人工凿成石龛,石龛中放置棺木,少数是利用天然岩洞,经人工加工而成。达洛岩洞葬大多数被破坏,目前仅存二具。其中未见随葬品。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之三记载:“合江陈蒙烂土司,短裙苗死亦不殡,惟置于山峒而已”。合江陈蒙烂土司,即今三都县地。史载和实地考察是一致的。2、龙里县。1986年笔者在龙里县中排、民主两个乡调查得知,中排乡雀笼寨,民主乡干冲、往洒、新场、白岩有岩洞葬遗址。等鱼乍苗族王大智说:“我家祖先的棺木是放在永龙营岩洞”,又说“附近最大的洞是雀笼寨,有洞两个,各宽十多丈,高廿多丈,洞幽难开,险绝难攀”。还得知雀笼寨岩洞葬是杨氏祖人,杨氏居住寨子和洞相距里许。苗族杨开全老人说:“不知多少年代,人死棺材抬到洞里,用木架成横直木架夹垫,重叠放置,层层而上,约两百来具棺材,如果男死,棺前放芦笙一把,让他带到阴间去吹。还说:老人,借您的芦笙去吹,用完后归还”。杨开全补充说,“这是我们祖人一辈辈传下来的,不然,哪会知道这些,不知多少年,洞内失火,棺材全部化为灰烬,现在洞内存的七具棺材是失火后放去的。有人开棺看,随葬品有黄绸古装衣、裙子、手钏、耳环、海贝 巴 ”,而手钏、耳环、为真银,制作精致,式样考究,足见工艺制作水平之高。3、福泉县。八十年代,福泉县文化部门在王卡乡苗族聚居的新寨、头寨、打鱼冲、花牙格棒河、干坝乡谷把、野鸡坡、道坪镇袁家洞及仙桥乡江边等10多处发现有岩洞葬遗址,当地称停尸岩。1987年我和雷广正先生在王卡考察时获悉。花牙何国清说,他曾进去洞中见到手钏、圆珠珠(比黄豆大);时任王卡乡的何乡长说:他岳父王正忠,一次因羊进洞去赶羊时,发现洞中有芦笙一对;岩寨王有心说:“1958年他进到打鱼冲洞中在发现20多盒棺材,重叠放置,并有100多个人的老壳。”又说:“我父亲从前和兰文昌,兰金城一起到洞中,见有20多具棺木,并有一对芦笙放着,芦笙和现在的无异,还能吹出声音。”4、独山县。岩洞葬在该县拉摆寨(基长乡议寨村)当地群众称此洞为棺材洞。洞口正西为一竖洞。洞口高约1.5米,宽约3米。洞内向下两级阶梯,曾任基长区公所秘书梁朝祥于1956年曾进此洞,洞内虽受破坏,但洞中有人骼50具以上,人骨骼均放置在棺内,每棺内平放34人,甚至5人,放置方法是底层平行放置三具骨骼,其上再平放二人,尸体头发尚存,挽成了发鬓尚未松散,1956年后,洞中棺木,全部被熬硝的烧了。从洞内的形状推测,棺木无法运进洞中,只有把木板运进洞内合棺。5、长顺县。天星洞岩洞葬在长顺县交麻乡干贷村,1987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对此洞部分棺木进行正式清理。有棺木96具,堆放在洞内四处,棺木的形制有方棺及框架式棺木两种,多种叠置在一起,随葬品153件,主要是陶瓷器,其次为纺织品(有衣、裙、袜、枕,服饰多蜡染),有少量铜器和竹器。6、罗甸县。罗甸县栗木乡拉来寨、深井乡麻园、田坝乡油尖寨、董架乡簸萁寨及罗苏乡都有岩洞葬分布。雷广正、莫俊卿二学兄于八十年代调查时,县文化馆向他们介绍。过去凡苗族老人过世都是集中在苗寨附近的岩脚或半山腰上的岩洞中,几十或几百棺成排成排地放在洞里,先把棺材放好,然后再将死者放进棺内上盖。在罗甸凡有苗族居住的地方都有这种葬法,最大的要算栗木乡拉来寨及深井乡麻园寨,拉来寨岩棺已被积肥和找硝人损坏,只有麻园岩棺保存得较完整。油尖寨岩洞葬位于大山岩西边的悬岩陡壁下。绝崖高耸,上突下凹,略象屋檐形状,约有10多具棺置于壁檐之下,其中6具较完整,78具枯朽。较完整的6具均用8根横直木架夹垫重叠而放,其中较小一具棺材是用一根整木挖空而成的圆木棺材,另加木盖。棺顺岩壁而放,无一定规则,以能避雨为原则,棺内有人骨,男女可辨,无小孩尸体,衣物已朽毁,没有其他殉葬品。据油尖寨杨国成(苗族)老人(1980年70岁)说:“这些岩洞葬肯定是我们苗寨的,因以前我跟老人去洞中上过坟,已分不清哪具棺是哪家祖先,据老人说,很久以前苗族老人死后,以家族为单位,将死者安放在山洞或岩壁上。先把棺抬到安葬的地方,后把死尸背去装在棺内,一个家族一代人只用一口棺,轮流装殓,等第一代人死完了才最后处理(行二次葬);第二代死了也如此处理。300年前已不炕骨改为土葬。”罗甸一中苗族林昌华同志介绍董架乡岩洞葬时说:董架乡岩洞葬很多,解放前,苗族人曾到一个大岩洞中避难,不小心失火烧了几千具棺材,现要簸箕寨有一大岩洞葬,其中有一具是梁姓家族的最后一个岩洞,葬者梁老五的儿子梁阿能。他是明嘉靖年间生的,距今已17代人。乾隆之后,梁姓才改行土葬。7、惠水县。主要分布在摆金和打引乡董上苗族寨子附近,以摆金岩洞葬最有名。当地称为棺材洞。摆金岩洞葬位于石头寨河对面,离摆金街上3公里,一巨大的石灰溶洞横跨两山之间,洞纵深约百米,高五十米。据当地苗族老人说,1940年前洞中700多具棺木,因年久腐朽,仅存200多具,地面棺板散乱,尸骨狼藉。洞的右壁凹处原有棺木百多具,因地势低矮,容易攀登,棺木大多数被毁或被水冲走,现存棺10多具。棺内有一具女尸,头靠弯月梳枕头,头插土质梳子一把,布枕头内装满稻草,上身衣服镶有花边,下着花裙,全身佩带2组共8只贝壳。又据朱成文、唐世林调查,陪葬品有银花、耳环、项链、银冠、银梳、压顶、披肩、腰带、手镯、芦笙、萧笛、鸟笼、竹木器、陶器、铁器、漆器、铜器、五谷等。据石头寨苗族老人赵兴力说,棺材洞的凉骨是石头寨苗族的祖先。究竟是什么时候安放,连最老的人也说不清,只说说过去老人死了,要先把棺材抬到能避雨的绝壁山洞中,然后把尸体背上去装入棺内,死男人,要在棺材上放下他生前用的芦笙、鸟笼;死者是女人,头上要插一把梳子;绝后的女人连“不染”(贝壳)也要带入棺内。老人去世办丧事,忌荤吃素,出丧,男要举行“砍马”仪式,女的要砍牛。打引乡位于惠水和罗甸、长顺三县交界处,董上村石板寨有上下两个岩洞。上洞有30多口棺材,棺由4块大板(188厘米)和2块小板(长46厘米,宽39厘米)做成,都安装夹板。棺顺岩洞排列,不拉扣拴,不钉木钉,也不重叠放,其中女尸全部穿裙,衣裙均为细麻布制作,并绣有花纹,两脚穿船形鞋、有绑腿和腰带,枕头近似弯月形。据苗族80岁老人梁老五说,董上这带苗族从长顺县打招迁来,至今已10代人。炕骨是梁姓家族中黄牛梁家族的祖先,70年前不兴炕骨了,我们水牛梁不兴炕骨。另外,在摆金棺材洞附近14公里范围同的卡喇关,杉木寨、嘎攘、鸭棚等有4个岩洞葬。8、平塘县。平塘岩洞葬在塘泥乡新店村兴隆坳洞内。洞口高3米,深30多米,宽20米,不规整。棺木多数被破坏,少数完整,也有空棺,有少量衣裙残片,散落洞中。据考古学家席克定考察后认为在此洞中发现有一“二次葬”棺木,此棺长110厘米,高33厘米,宽33厘米,棺内两端,各放置1人头骨,中部放置肢骨及肋骨等,调查时,此棺盖已被打开,但肢骨及肋骨尚未被扰乱,无殉葬品。9、贵定县。在尧上乡茶山五里许的雷钵冲,有一个天然洞,前洞口高十多米,宽五米许,建国初尚有棺材数百具,大跃进时被毁,仅存一具较完整,尸体完好,高1.7米的男性。殉葬品有酒壶、褐色陶罐,青花瓷小碗等。当地苗族认为,他们是白苗,布依族也说,这是苗族丧葬习俗。黔南识略云:“白苗来自粤西,家不闭户”,当地人说改行土葬是清末的事。又在该乡岩英田,右侧有一壁悬岩,半腰有一岩穴,长50米许,宽5米,地面平地,可遮风雨,悬岩下有溪涧。距洞数10米,据调查,有数十具完整尸骨,有大人及小孩,皆是头朝里很整齐的平放着,尸骨旁有手镯、海贝、刀之类殉葬物。1958年修水利被炸毁,尸骨丢下深涧。1982年文化馆姚忠、田纪三前去考察,仅留遗址,一无所获。1984年,笔者在贵定县考察时,定东大岩寨张同志说,在县北部的新巴乡附近也发现岩洞葬。10、都匀市。位都匀、贵定,平塘三县(市)毗边的都匀市石龙乡小冲寨附近一公里处有天然形成的崖洞,当地人称之“埋人洞”,此崖墓墓穴相对高度约一百六十米。崖壁呈灰黄色,四面峰峦迭翠,云封雾锁,为都匀迄今仅存的原始林区。岩墓有南北二个洞口呈弧形,距地面三十四米,高六米,宽七点二米。由北洞口下行十五米,即达陈放木棺的北洞区。北洞区呈弯窿状,直径约一百米,高约五十米。洞区南部乱石雍塞,仅容一人通过,称为冷风口,又称“鬼门关”。由冷风口下行二十米,穿越称为马颈子的倾斜洞段,山洞逐渐开阔,宽处可达四、五十米,向南延伸约二百五十米,通至南洞区。据小冲寨民耿明尧(苗族)称:从前整个洞内陈列满木棺,多达数千具。一百多年前发生兵乱,苗民数百人进洞避难,官兵以木材堵寨两边洞口,放火焚烧,引燃洞内木棺延烧近月。洞内苗民均死于大火,仅一人只身逃出,又据小冲寨民耿文光(苗族,75岁)称:小时尚见棺一千五百具,分列在左右两行,左行重迭四层,右行重迭三层,按家族及辈分排列,四周并有部分散棺,70年前,摆开寨民汤怀珍进洞熬硝,失火引燃木棺,延烧十三昼夜,烧毁木棺约一千具,两次大火引起岩石坍塌,数量不下二千余方。在小冲崖墓的棺内,尸体均取仰身直肢葬式,头朝南向,部分棺内可见棉质腰带、棕质鞋底及衣襟残片,并可见百褶裙残片,裙身为深兰色,距下端二寸许以白色布条嵌边。由服饰形制推断,该墓为苗族墓葬。据小冲寨民耿文双(苗族,78岁)称:该寨先祖均系江西迁来,至今已传十一代,历时三百年,耿氏迁居此地之前,已有杨、坡两性,始居年代不祥。现今崖墓周围数十里内均尚土葬,七、八十岁的老人亦未听说洞葬葬俗,可见150多年前的洞葬即已废止。二:名称解放后,随着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岩洞葬大量地被发现,岩洞葬的分布范围、形制、时代、族属等,正在被逐步认识。但由于研究重点不同,角度不同,所以对此种丧葬习俗的类型功分和名称,亦不统一,有“幽岩葬”、“棺洞葬”、“洞棺葬”、“岩洞葬”、“悬棺葬”、“岩棺”、“崖棺”、“悬棺”。黔南各地有叫棺材洞、仙人洞、炕尸、凉尸、停尸岩。兴此葬俗的人被称为炕骨苗、炕尸苗、炕干苗等等。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黔南岩洞葬发了不少文章,都不约而同的称为悬棺葬。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悬棺葬和岩洞葬是否是一回事,如果不是,黔南到底是悬棺葬或是岩洞葬。这就有正名的必要了。因为不同的名称是代表不同的葬制,而不同的葬制,就可与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地域特点相联系,因而是不该把岩洞葬叫做悬棺葬,更不应该把岩洞葬、悬棺葬或别的什么葬混淆起来,只要我们把这些葬法正确加以区别,并用以对照黔南的情况,问题的答案就十分清楚的。现在,仅就是棺葬、岩洞葬的区别简述如后:1、墓地的选择。悬棺葬选择必在滨临江河大海的悬崖峭壁,人们难以攀登之地。或用人工在岩壁凿龛,或利用天然岩洞作墓室放置棺木。其特点是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突出一个“悬”字。分布面广达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等地。岩洞葬分布集中在我国广西、贵州喀斯特山区,基本与江湖大海无关。葬地选择大多数在山脚、山腰、村寨附近的天然洞或岩厦或经过人工加工的壁龛。2、葬具不同。悬棺葬葬具大多数是整木割制,形制或为船形或为圆木挖凿的独木舟式,一个墓室一棺,平置其中,木板拼合式棺罕见。岩洞葬主要使用一种长方体的、有框架的“吊头木棺”,其棺木是若干具放置于一洞,横竖重叠,堆放在一起。3、尸体处理不同。悬棺葬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之分 ,岩洞葬除个别为“二次葬”外,绝大多数为一次葬。4、年代的差异,我国县棺葬流行年代久远,大约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岩洞葬年代较晚,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包括黔南在内的岩洞葬最早见于明代,从实地考察和文献记载是一致的。5、反映的宗教观念不同,岩洞葬反映的宗教观念带有深厚的血缘色彩,属早期人类社会的鬼魂崇拜;而悬棺葬反映的原则是在鬼魂崇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拜。它是以保护祖先尸骨为主要目的。“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以为至孝”。这个记载说明了悬棺葬所具祖先崇拜性的性质。从以上比较不难看出,黔南目前还只有岩洞葬而没悬棺葬。上述前述的黔南各县葬式应正名为岩洞葬。三、认识贵州岩洞葬,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文献,清代记载较多,但有关黔南岩洞葬的记载,常见的只有几条。如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之三记载“合江陈蒙烂土司,短裙苗死亦不殡,惟置于山洞而已”。万历重刻贵州通志也有类似记载,合江陈蒙烂土,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地。清代的大清一统志云:“克孟、牯羊苗,在广顺州金筑司。择悬岩窍而居,不设床第,构竹第上下,高者百仞”。简述了今长顺县所谓克孟,牯羊苗的岩洞葬。其他县市岩洞葬,多有遗漏,不见史载。解放后,黔南各县岩洞葬的大量发现,无疑地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为民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因而且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意义是不能低估的。从黔南各地发现的岩洞葬遗址,遗物及当地人介绍,文献记载,其岩洞葬主人应是苗瑶先民的葬俗。除荔波县是瑶族先民葬俗外,其他各县市的岩洞葬当是苗族葬习。包括了史称之为东苗(龙里)、西苗(福泉、贵定)、短裙苗(三都)、白苗(贵定)、克孟、牯羊苗(长顺、惠水)、炕骨苗(长顺、惠水结合部及罗甸)等等。兴岩洞葬主要是苗族的依据是:首先,岩洞葬的遗物如穿花裙子、蜡染服、衣服花边、珠子、贝壳(海贝)、芦笙等同现代苗族服饰装束和乐器无别。明代嘉靖图经新志云:“西苗,妇女衣画蜡花,首饰用海贝,青白小珠”。此为实证。其次,岩洞葬遗址附近皆为苗族居住,多数认为岩洞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