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思考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之变,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取得了全面进步。中国正以更自尊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中,这种自尊自信,既包括主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更离不开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和转化传统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与创立和谐文化的正确道路,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冯友兰语),正是由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观念个信仰,才能长久地集聚在一起,保持长期的兴旺发达。兴旺发达。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复合型文化,真正对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首推儒家,以及法家和道家。中国儒家经百家争鸣、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他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维系封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交融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物质。一、 传统文化的深邃哲理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博施于民而济众”(论语雍也)、“节用而爱人,使敏以时”(论语学而)等仁政主张,在当时是极为可贵,即使在今日也同样有积极意义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孔子要求做人的起码准则,在今天全世界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界都把他推为“全球伦理”(普世伦理)中的“金律”,正因为在寻找各民族、个国家的不同文化间可以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推来找去只能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最低最大普遍化准则”。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如果我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现实社会生活人类伦理的“最低最大普遍准则”,虽不能为所有人普遍遵循,但却可起到大大限制”损人利己“的作用。 西方人岁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支配下的东方人和睦的家庭称羡不已。中国文化何以在历史上有一次迷住世人?究其实,正如北京外交学院教授吕乃澄在: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在于积极的人世精神,强烈的道德色彩,顽强的再生能力,以及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二、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达教化天下之目的。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一级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笃行精神。入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和合精神的追求,人本精神的弘扬,都存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 道家的道德修养论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逅之外”。而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修、齐、治、平”的个体过度强调进取有为,谋利计功,易遭挫折与失败,导致精神失衡。这样,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所产生的偏差达到了互补。三、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其独特优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中国,而且流传海外,对东方各国,特别是汉字文化圈几乎带有的普遍的意义。 儒家的敬进、倚重经验的精神培育了东亚民族的务实性格和艰苦奋斗的人生观。韩国人民为了摆脱贫困、振兴民族而忘我工作,致力于经济建设。被称为“师姐最紧张城市”的香港,工人平均工时和日均工时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儒学的重教精神有助于培养人才,促进科技的研究与开发,这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教育十分重视,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学的重教传统,在政府教育投资、普及义务教育、培训职工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儒家“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协调的主张,也使得东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更注意环境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也与西方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即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下独特的优势。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吸收和改造,现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和善于消化的功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成功的文化交流。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整合为一的。中国的古代文化包含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多元化体系,不同文化成分虽然内容特点有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价值系统和模式,有整合为一的共同特征。这种强大的整合力,为我们民族保持和发挥文化优势提供了可能性。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存在,永远或多或少的处在变动中,具有创新的能力。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潜移默化业已积淀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因素,规范和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譬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学说,提倡一种人世精神,它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重义轻利”,倡导以灭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正是在这种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驱使下,才造就中国历史的大批英才名臣和民族英雄;正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思想精华,激发出民族的活力,形成了可贵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四、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的经典内容,值得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透出的完整。和谐、智慧的灵光,对于今日紧张、焦虑、困惑的现代人,无疑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感召。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推进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层面,所以,进行当代文化建设不能(一)、排斥传统文化。历史的唯物的观点看待传统文化 人类历史不能割断,文化史也无法割断。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创咋我们今天的新文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律。在对待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有两种倾向是必须反对的,一种是倾向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过去的文化全是腐朽的东西,主张抛弃文化遗产,割断传统。今日的网络时代,已经对传统文化构成强烈的冲击,不仅因其方式,更主要的是其快捷的节奏,浮乏的形式。另一种倾向是复古主义,认为过去的文化都是好的,对待传统文化采取毫无批判的兼收并存,食古不化的态度,提倡所谓“国粹主义”。这就要求我们面对现实,不可抱残守缺,寻章摘句,若再以今人的身份返回孔子时代去代“圣人”作注,则有悖于时也。中国传统文化要走向现代,发挥它的价值,就必须走更新之路,消除自身同现代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成分,在超越自我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二) 、辩证的理性的方法继承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正本清源,既要继承其真思想,更要适应今天的现实尤其是人类进步的现实,需要的是用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精神,克服今人的缺陷,回归正常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完善谁会与人之间的协调,促进现代文明向着正确的方面发展。 儒家的以德育人自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人类法制化日益完善的今天,过分强调德治则尤为不可,这已是两千多年历史发展证明了的,并且曾出现过矫枉过正的否定。德政治国,是必要的,但不充分,毕竟人格是靠不住的,把大治寄托于贤君命主,结果是满纸发黄的史页上订满了昏王暴君、贪官酷吏的嘴脸,是千百载来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的幻觉,是万民兆姓的悲哀。法治化时代当需法德互济,丢弃儒家思想中重德轻法的传统观念,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代替对个人完善道德的预期,须把德的弹性消解在法的约束里,克服人性的弱点。 中华名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但文化总是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的,我们不能老师沉醉在过去的辉煌之中,还须继承和延续传统文化,病逝之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我更新,奋发进取,以激起民众自尊自强的信心,打开一种新的思维,使古老的传统化为民族兴盛的强大动力。 (三)“扬弃”中创新和转化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中,尤需学习和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改进、提升和补充传统儒学。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做到见贤思齐,不自矜,不自大,如费孝通先生多倡导的那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展中国新文化,在这歌过程中,采擷西方法治民主思想中的自由、平等、公平、进去、竞争、效率、开放、个性解放、个人全面等方面积极的精神和观念意识,融入我们的思想、政治、文化中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为公、自强、诚信、互助、和谐、恻隐、忠恕、以天下为己任等合理成分相兼互补,构成新文化的内涵。 “德不孤,必有邻。”面对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理应顺应潮流,以开放的精神,扬弃的方式,包容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的到来,传统文化必将经过创造性的转换,成为现代及未来中华民族强有力的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特立,但不可独行,保持自己的特质,与直接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相融合,吸收精华,取长弃短。在21世纪人类进步的新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再次现实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并使这一优秀的精神财富宝贵的思想资源成为全人类的共享。 五、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它的结构体系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方向。第一, 热爱祖国,志存高远。伟大诗人屈原为自己的祖国“虽九死其忧未悔”。民族英雄岳飞被母亲刺字明志“精忠报国”。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提出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第二, 勤劳勇敢,坚守节操。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成功的保证,勇敢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中华民族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以大无畏的精神驱除了一次次梦魇;中华民族十分注重节操的陶养,可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世代践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也被千古传扬么?第三, 爱好和平,宽厚仁爱。中华民族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 。“礼仪之邦”、“协和万邦”、“的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中;中华民族对人宽容厚道、关爱他人。对“仁者爱人”与“兼爱”有着独到的理解。并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企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以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第四, 虚心好学,积极进取。孔子及儒家倡行的“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