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词.doc_第1页
国学名词.doc_第2页
国学名词.doc_第3页
国学名词.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福六极:语出尚书洪范,是箕子传授给武王的治国九法之一,其中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所谓五福讲的是人生五种幸福,即长寿、富有、健康安宁、遵行美德、高寿善终,六极讲的则是人生的六种不幸即六种不幸的事:早死、疾病、忧愁、贫穷、邪恶、不壮毅。其意为教导君王治理国家时要恩用五福,威用六极。冠礼三加: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尊太古之制以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词大意为对即将成年之人的勉励。正三统张三世:正三统、“通三统”即“通三王之统”。“三统”之说源于“三正”。“三正”即以建子、建丑、建寅三个月的朔日为一年之首的三种历法,依次叫做周历、殷历、夏历。夏商周三种历法各成一统,称为三统。为表示尊礼先王,新王立必要封赠前二代王之后人为公,二王后与己为三,称为通天下三王之统。张三世,“三世”说是公羊学历史哲学的理论核心,是古人朴素的进化观。公羊传三次交待“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董仲舒认为其所见、所闻、所见、所闻、所传闻三个时代,即“公羊三世说”,实际上体现了孔子“据乱世”至“升平世”再到“太平世”的历史发展阶段理论,与礼记礼运社会进步以至“大同”的思想是一致的。孔门四科: “孔门四科”是后人对孔子教育分类的总结,有两种说法,一说据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认为其指“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强调孔子的授课内容;另说则据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认为孔门四科其当指“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强调孔门弟子的特长。二说中后者为更多学者认同。法术势:韩非以前的法分三派,其一重术,以申不害为宗。主张以谋驭下,以略用人。其二重“法”,以商鞅为宗。主张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奉法者赏,违令者罚。其三重“势”,以慎到为宗。主张以君主集权,以威势压制臣下。韩非对此三加兼容并顾,在三家基础上又有创新,提出了“法术势”兼具的新学说,他也由此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南华真经:南华真经也就是道家经典著作庄子因其作者庄周在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故亦被尊为南华真经。庄子书分内、外、杂三篇,内篇大体可断定为庄子所作,而外、杂篇则参杂黄老、有庄子后学所作。善用寓言推究义理,思想与老子略有别。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五行:“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八卦:八卦是构成周易卦画的基本符号,是由(阳)与 (阴)两个符号连叠三层构成,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n)代表山,巽(xn)代表风,兑代表泽。周易一书主要由六十四卦构成,每一卦都由六爻构成,也就是说,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三爻的八卦两两重叠而成的,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十翼易传:周易由经与传两部分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辞和爻辞,易传:产生于春秋战国(秦汉),是较早的释易著作,有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因为被附在经后用来解释经,其作用和形式犹如鸟的翅膀一般,所以叫“十翼”。易传只有七部分,即系辞、彖辞、象、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因为系辞、彖辞和象分别为上下两篇,所以加在一起就是十篇。易传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研究周易的专著,在易学史上第一次把周易哲理化,所以其地位相当重要,成为周易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易:郑玄易赞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有学者认为“三易”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卦序以及卦序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 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汉代流传的以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定的尚书。秦时禁绝儒学,博士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中。汉初,亡数十篇,仅存二十八篇。文帝时,闻伏生能治尚书,诏太常使晁错就学。景帝时,鼓励民间献书,出现泰誓,将它加入伏生二十八篇,今文尚书遂成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伏生底本原用秦小篆抄写,在汉初传授过程中改为隶书,故称今文尚书。东汉初,今文尚书的欧阳学最盛,大小夏侯次之。东汉末年,古文尚书大行于世,今文尚书渐衰,后亡佚于西晋水嘉之乱。灵帝熹平时,歐陽氏本尚書刻入漢石經,成為統一文字的官定本,立于太学。所刻今文尚书依据欧阳尚书,与大小夏侯尚书文字有歧异之处也加以说明。今文尚書存現行十三經注疏本中。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是注解中较完备的一种。古文尚书:汉代以先秦古文书写的尚书。相对“今文尚书”而言。西汉文帝时,伏生传授今文尚书二十九篇。武帝末年,鲁恭王毁坏孔子住宅,据说于壁中得尚书,因是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书写的,故称“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比伏生所传多十六篇,共四十五篇。后孔安国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奏请立于学,未被采纳,引起今古文之争。平帝末年,始列于学官,不久即废。西晋永嘉之乱后,古文、今文尚书均佚。东晋王朝下令搜求图书,豫章内史梅赜献孔安国古文尚书,共有经文五十八篇,又有称为孔安国“传”的注,书前有孔安国序。此本一直流传至今。唐贞观年间,孔颖达奉诏撰正义,以它为底本,颁行于世,因而影响极大,后收入十三经注疏,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尚书本子。宋代吴棫较早怀疑其中伪作。明清二代,经梅鷟、阎若璩等人反复考证,遂辨明其为“伪古文尚书”。今文石经:汉灵帝熹平年间刻石的儒家经典。亦称汉石经或一字石经。汉朝博士传经,各依家法师法,章句互有异同,再加以年深月久,辗转传抄,文字多谬。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郎中蔡邕和杨赐等人上书,奏求正六经文字,得汉灵帝允许。蔡邕等参校各家诸体文字的经书,用朱笔以隶书体,将鲁诗、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五经, 公羊、论语两传写于四十六块石碑上,使工匠雕刻,树立于太学门外,成为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后人称之为熹平石经。因经文全部用隶书体书写,又称为一字石经。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经曾几次搬迁,损耗殆尽。宋代以来在东汉太学遗址(今洛阳东朱家屹垱村)屡有残石出土。近人马衡汇集为汉石经集存一书。四端: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出自孟子一书,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理哲学的重要内容。四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即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毛诗序中所提“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河图洛书: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请适当简化)鲁十二公:春秋所载鲁国的十二位国君,按时间顺序依次为:(见世)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闻世)文公公、襄公;(传闻世)昭公、定公、哀公。春秋五传: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春秋曾有五家解经传承:邹氏传、夹氏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无承传之师,夹氏传无解说之书,故此二家其后湮灭无闻。在西汉时期,公羊传、穀梁传的地位均高于左传,被立于学官,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讲授课程。九五之尊:出于易经乾卦第一“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上治也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九五之尊”者,享人皇气运。十三经: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收入孟子)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唐九经:孔颖达等的五经正义,调合了前代的南学、北学,其中易用三国魏王弼注, 书用伪孔安国传, 毛诗用西汉毛公传、郑玄笺, 礼记用东汉郑玄注, 左传用西晋杜预注,然后孔颖达等再通过所撰正义对经书原文以及旧注作进一步解释。在唐代,五经正义再加上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杨士勋的榖梁疏,徐彦的公羊疏等,共合为唐朝的九经正义。唐朝学者们的“正义”和“疏”总结了自汉代以来的经学,对各种经说做了统一工作,并且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唐“九经” 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一说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今文石经(熹平石经):东汉七经“汉石经”,亦称“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学者蔡邕建议对经文精加校勘,契刻在石碑上,共刻了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及论语、孝经等七经,刻在四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