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中化学实验专题.docx_第1页
2017年初中化学实验专题.docx_第2页
2017年初中化学实验专题.docx_第3页
2017年初中化学实验专题.docx_第4页
2017年初中化学实验专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2016-2017初三化学期末实验专题北京市西城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除去CO2中少量的CO点燃B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FeSO4加入足量的铜粉C鉴别碳酸钙粉末和氯化钙粉末加入稀盐酸D鉴别硬水和软水加入活性炭20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A镁和铝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B镁在空气中加热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D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实验原理分析37.(5分)同学们用同一套装置分别完成2个实验。【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实验实验过程实验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如右图所示,注射器A中吸入20 mL氧气,注射器B中吸入20 mL 80 的热水,在玻璃管中放一小块白磷将注射器B中的热水迅速推入玻璃管内,白磷浸没水中再将注射器A中的氧气推入玻璃管,使玻璃管中的热水全部进入注射器B,此时白磷开始燃烧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上图所示,在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白磷,两个注射器和玻璃管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60 mL空气。加热装有白磷的玻璃管至白磷燃烧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燃着的白磷熄灭当注射器活塞不再移动时,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2)根据实验2回答: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步骤的目的是_。步骤中,当注射器活塞不再移动时,密闭系统内气体体积为_mL。(3)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有多种。某同学采用如下方法检验:在注射器A和B中分别吸入20 mL的空气,按图所示连接好玻璃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请补全“”包含的操作及现象:_。科学探究38.(7分)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仪器已略去)【猜想与假设】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溶液的浓度、催化剂种类。【实验记录】同学们进行6组实验,实验记录如下:实验序号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303015303030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mL)6x6666水槽中水的温度209070702020锥形瓶中的物质-0.5 gNaCl0.5 gFeCl360 min内产生氧气(mL)0.041.04.512.12.0650.0【解释与结论】(1)实验中应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x是_mL。(2)实验通过测定相同时间内产生氧气的体积来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还可以通过测定_来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3)得出“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大”结论所依据的实验是_(填序号)。(4)通过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反思与评价】(5)同学们认为实验室制氧气,应选择实验而不选实验的理由是_(答两点)。(6)某同学改用右图所示装置代替气囊完成实验,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a将导管伸入量筒,开启控温加热器,滴入过氧化氢溶液 b开启控温加热器,将导管伸入量筒,滴入过氧化氢溶液c开启控温加热器,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将导管伸入量筒1920CB点燃37.(5分)(1)中白磷不燃烧,中白磷燃烧(2)i4P + 5O2 2P2O5 ii. 使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消耗氧气完全)iii. 48(3)缓缓将注射器B中的空气由20 mL推至10 mL,此时注射器A中的空气由20 mL变为30 mL。(操作现象统一)38.(7分) 解释与结论(1)6 (2)产生相同体积的氧气所需的时间(3)(4)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大反思与评价(5)相同时间内实验产生氧气少;需要加热;水蒸气含量高(0,2)(说出一条给1分,只看对的)(6)a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20.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CD一氧化碳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在密闭容器中镁条与充足氧气反应时,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蜡烛CO2玻璃片实验原理分析36(4分)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装置B可以将装置A制得的气体进行净化。(1)甲处放置铁粉和炭粉(两种物质距离0.5cm)。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装置A中生成氧气。当D中长导管有均匀气泡冒出后,点燃a处酒精灯,使两种物质同时均匀受热。一段时间后,炭粉和铁粉先后燃烧,由此现象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炭粉和铁粉是可燃物; ; 。(2)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装置A处甲酸(HCOOH)分解制得一氧化碳,装置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某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未进行尾气处理,应如何改进? 科学探究37(6分)铜片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绿。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变绿的条件。【查阅资料】1.铜绿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碱式碳酸铜能够与盐酸反应。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为一些气体的干燥剂。【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铜片变绿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利用下图1装置分别制取并收集气体于试管中,制取气体原理及收集气体等操作见下表。将收集好的气体,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4个实验,通过控制与铜片接触的物质,进行实验并持续观察实验现象。 图1 图2编号主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甲中盛有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收集一试管气体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2甲中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收集一试管气体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3甲处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收集半试管气体,再换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的装置,继续收集至一试管气体一段时间后铜片变绿4甲处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收集半试管气体,再换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的装置,继续收集至一试管气体,并向气体中加入适量浓硫酸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解释与结论】(1)实验1的目的是验证 。(2)实验2制取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得出“铜片变绿一定与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填编号)。(4)实验4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 。(5)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片变绿的条件是 。【讨论与交流】(6)同学们猜想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此猜想所需试剂是 。20D36(4分)(1)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炭的着火点比铁低 (2)3CO + Fe2O3 3CO2 + 2Fe 在D装置的右上导管口放置燃着的酒精灯37(6分)(1)只与氧气和水接触,铜片不生锈(2)CaCO3 +2HCl = CaCl2 + H2O +CO2(3)2和3(4)氧气和二氧化碳(5)O2、CO2、水蒸气同时存在(6)澄清石灰水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34(3分)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实验1 实验2 实验3(1)实验1: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除了要控制两个盛装气体样品的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 相同。(2)实验2:该实验目的是 。(3)实验3: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还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实验原理分析35.(5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下端始终在液面以下;注射器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将盛有白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打开K,从长颈漏斗向容积为200 mL的集气瓶内加入80mL 约80的热水,浸没白磷.将a端连接盛有50 mL空气的注射器.将注射器的活塞推至20 mL处,瓶中液面恰好低于燃烧匙底部,立即关闭K,观察现象.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 (1)实验前,连接好仪器,关闭K,加水至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该现象说明 。(2)实验中,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对比步骤II和可知,欲探究的燃烧条件是 。(5)步骤,打开K后,注射器活塞最终停在23 mL处,则实际测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科学探究36.(7分)央视频道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据此,某同学取“锡纸”进行了以下探究:探究一:“锡纸”燃烧的原因 “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探究二:“锡纸”中金属的成分【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查阅资料】“锡纸”是锡箔或铝箔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锡(Sn)与酸或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生成+2价锡的化合物【提出猜想】猜想:“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分析与结论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猜想 (填“”或“”)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讨论】 (1)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 (2)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氯化铜 B.硝酸银 C.硫酸钠 D.硫酸亚铁【拓展应用】证明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方案如下,请将内容补充完整。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FeCuAg34.(3分) (1)滴加石灰水的量相同 (2)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合理给分) (3)将无锈的铁钉放在干燥的氧气中(或空气中)实验原理分析35.(5分) (1)装置气密性良好 (2)4P+5O2点燃2P2O5 (3)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液面下降 (4)与氧气接触 (5)18 科学探究36.(7分) 探究一: 温度达到着火点 探究二: 【进行实验】 2Al+3ZnCl23Zn + 2AlCl3 【交流讨论】(1)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2)D 【拓展应用】金属A:Fe 金属B:Ag 溶液C:CuSO4溶液 现象: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银片表面无明显变化丰台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实验原理分析】35.(5分)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和研究CO2性质。A B(1)探究燃烧的条件:进行此实验时,B中液体是热水,底部靠近导管口固定一小块白磷,A中固体为二氧化锰,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滴入A中,打开K1,看到有气泡冒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到 时,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 。(2)研究CO2性质:A中充满CO2,B中是紫色石蕊溶液,打开K,将分液漏斗中适量的水滴入A中,关闭K,充分反应后打开K1,看到的现象是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探究】36(6分)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探究。【实验回顾】(1)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低于1/5,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 ,装置内氧气有剩余;(3)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该实验,并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为5.85。植物油粗铁丝【实验探究1】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右图)。通过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蒸馏水【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是 。蒸馏水浸润NaCl溶液的滤纸(内壁撒有铁粉、炭粉的混合物)【实验探究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装置如右图),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实验前的体积实验后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烧杯内蒸馏水烧杯内剩余蒸馏水131.0 mL90.0mL63.6mL 请写出利用上述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计算式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 (填物质名称)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化学方程式为2Cu+O2+H2O+CO2=Cu2(OH)2CO3)。若将实验探究1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35.(1)2H2O2 = 2H2O + O2 水下白磷通氧气后燃烧 与氧气接触(2)B中液体倒吸入A中,溶液由紫变红 CO2 + H2O = H2CO3 点燃36.【实验回顾】(1)4P + 5O2 =2P2O5 (2)红磷量不足 【交流与反思】更充分消耗氧气(合理即可)100% 【实验探究2】 90.0-63.3 131.0 【结论与反思】铁粉、炭粉、氯化钠的混合物 【拓展延伸】空气中CO2含量只有0.03%,无法完全消耗氧气石景山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试卷19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采用 右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20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B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D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实验原理分析39(4分)利用表中装置进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实验装置实验1 实验2 . 将A试管充满CO2,B试管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密闭下,用针筒将A中部分CO2抽出. 打开K. 将A试管充满CO2,B试管加入稀盐酸. 用针筒向A 中注入适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振荡. 打开K(1)实验1中,用针筒将部分CO2抽出,A试管中分子间隔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实验可以验证CO2与水发生反应,看到的现象是 。(2)实验2中,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中,打开K后发现A中液面上升后又下降,有气泡产生,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科学探究40.(6分)生活中铜制品放置久了,表面会产生绿色的铜锈。某实验小组分别对铜锈的组成和铜锈蚀的条件进行了探究。探究1: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进行实验】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对铜锈进行加热,观察到试管口有水珠生成,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经检测,黑色固体为氧化铜。根据实验,铜锈由_元素组成。探究2:铜发生锈蚀的条件是什么?【查阅资料】亚硫酸钠(Na2SO3)、氢氧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常温下:亚硫酸钠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猜想与假设】铜的锈蚀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利用如下图装置(铜片长度均为4 cm,试管容积均相同,1和2中未标注的液体为加热后冷却的蒸馏水)进行了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一个月。1 2 3 4 5实验现象:只有实验1中铜片小部分发生了锈蚀。【解释与结论】(1)实验4的目的是 。(2)对比实验1和5,得出的结论是 。(3)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锈蚀的条件是 。【反思与评价】(4)对实验进行反思后,同学们认为实验 可以不用进行。(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铜发生锈蚀的方法 。1920CC 39(4分)(1)变大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Ca(OH)2 + CO2 = CaCO3+ H2O CO2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使A中压强变小,打开K后,B中盐酸流入A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CO2,使A中压强增大,导致A中液体流入B中40(6分) 探究1:C、H、O、Cu (1)探究在有O2和H2O无CO2时铜片能否生锈(2)铜生锈与氧气有关 (3)O2、H2O、CO2同时存在 (4)2 (5)隔绝氧气(或保持干燥或隔绝二氧化碳等)北京市昌平区2016- 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期末考试实验原理分析36.(4分)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步骤I.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步骤II.将盛有足量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向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步骤III.打开K1、K2,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0mL。aK1 K280oC的热水盛有足量白磷的带孔燃烧匙 A B(1)步骤中,关闭K1、K2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对比步骤II和III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K2,观察到 ,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37(7分)铜片在潮湿的空气中久置,表面会产生绿色的铜锈。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打磨光亮的铜片【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铜生锈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铜片接触的物质,利用右图装置(铜片长8cm,宽1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7个实验,并持续观察30天。编号主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充满纯净的O2铜片均无明显变化2充满纯净的CO23充满经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4加入蒸馏水5mL(液面未浸没铜片),再充满O25加入经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5 mL,再充满CO26充入10mL O2,再充入10mLCO27加入蒸馏水5ml,再依次充入10mL CO2和10mL O2铜片生锈,且水面附近锈蚀最严重【解释与结论】(1)实验3中,要使用经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原因是 。(2)实验5的目的是 。(3)通过上述实验,得出铜生锈的条件是 。【反思与评价】(4)请写出一种防止铜制品锈蚀的方法 。(5)查阅资料可知,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由此,你认为上述实验中只需进行实验 (填实验编号),就可探究出铜生锈条件,理由是 。(6)与以上进行的实验对比,你认为铜片在通常状况的空气中,生锈非常缓慢的原因可能是 。点燃36.(4分,每空1分)(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4P+ 5O2 2P2O5(2)与氧气接触(3)量筒B中的水倒流回A中约40mL,剩余液体体积约为160mL37(7分,每空1分)(1)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2)探究铜生锈是否是H2O与CO2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他答案合理给分)(3)需O2、CO2、水蒸气同时存在(4)涂油(其他答案合理给分)(5)5和7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中含有碳、氢元素,由元素守恒可知,铜生锈的过程中一定有CO2与H2O参加反应,故只需要进行实验5和7即可知道铜生锈条件是否需要O2的参加(6)空气中O2、CO2、水蒸气的含量较低北京市通州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实验原理分析34(4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白磷和氧气的反应,装置中试管内液面与试管外相平。(1)白磷在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2)打开a、b两侧的止水夹,从b处通入氧气,可观察到试管内液面_,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3)白磷开始燃烧后,停止通入氧气,关闭a侧止水夹,观察到以下现象:开始时试管外的液面下降;白磷熄灭后,会看到_。开始时试管外液面下降的原因是_。科学探究OFSCl35(7分)小明从科普读物上获知,元素周期表中对角相邻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由此,他猜想氯气的性质可能与氧气相似,并进行实验探究。(1)小明回顾氧气的性质,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氧气发生反应的是_(填字母序号)。a.木炭 b.红磷 c.铁丝 d.二氧化碳 e.一氧化碳(2)探究氯气和氧气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小明计划研究3种物质与氯气的反应,初步形成两个方案:方案1选用木炭、红磷、氢气,方案2选用铁丝、氢气、甲烷。最后他认为方案2优于方案1,请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说明其理由是_。氯气铁丝探究氯气能否与铁丝反应将铁丝伸入氯气中,没有明显现象。但小明认为这不能作为判断氯气与铁丝能否反应的证据。理由是二者可能发生了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或_。氢气由此,小明改进后进行实验,发现氯气可以和铁丝反应。探究氯气能否与氢气反应氯气将燃着的氢气放入盛有氯气的瓶中,观察到苍白色火焰,小明由此推断氯气可以和氢气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为进一步探究氯气的其他性质,小明又做了以下实验,请补全实验报告中的操作及现象。资料:i.通常情况下,氯气呈黄绿色;ii.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物质变红。操作现象结论取两个集满氯气的集气瓶,振荡观察到加入水的集气瓶中气体颜色变浅,液体变为浅绿色氯气能溶解于水氯气加水后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取集气瓶中部分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氯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具有和漂白性无明显现象34.(1)4P+ 5O2 2P2O5 (2)下降 (3)右侧导管的下口有气泡 ,白磷燃烧产生热量,压强变大35.(1)d (2)物质种类多(即有单质又有化合物等)点燃没达到反应条件(或温度不够、需要点燃等合理给分)Cl2+H2 2HCl(3)向其中一瓶中加入水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酸性 北京市怀柔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质量检测【实验原理分析】33.(5分)右图所示装置中的现象是实验过程中呈现的实验现象,请回答相关问题。(1)多孔铜制隔板上面若放置石灰石,打开止水夹M,取下左侧的橡胶塞,向U型管内加入稀盐酸,U型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段时间后,关闭M后,呈现如图所示的现象的原因是 。(2)多孔铜制隔板上面若放置白磷,U型管内注入80的热水,U型管右管内热水浸没白磷,此时的实验现象是 ,打开止水夹M,经M处向U型管内不断充入氧气后的现象是 ,此实验可证明燃烧条件之一是 。【科学探究】34.(6分)化学实验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瓶沼气池中气体(图1中的A),为检测它的成分,进行下列探究实验活动。(资料: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猜想与假设】是CH4; 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实验和推断】将A中的气体依次通入B、C中,在D处点燃。 A B C D 图1图2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后面的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 (填序号)“注水装置”。 (2)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A中的气体中含有 气体。 (3)装置C作用是 。 (4)当D处倒扣的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当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大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实验结论是 ,其理由是 。我对此实验的改进建议是 。【实验原理分析】33.(5分)(1)CaCO3+2HCl=CaCl2+H2O+CO2 关闭M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使右侧馆内的压强增大,将液体与固体分离(2)白磷熔化,但不燃烧 白磷燃烧 与氧气接触【科学探究】34.(6分) (1) (2) CO2 (3)除净二氧化碳 (4)猜想或正确 由现象可知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则推断出反应物一定含碳、氢元素,CH4符合要求,故正确,又因为水蒸气可能干扰生成物的水,所以也可能正确 在C和D之间添加一套除水的装置。密云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实验原理分析】35.(3分)以下是同学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实验。(1)实验1中,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的是_(填烧杯序号),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_。(2)实验2中, 将适量干冰放入一个玻璃碗内,并用蘸有洗涤灵溶液的布条擦过碗口,形成一层薄膜,过一会看到_,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_。36.(2分)实验室用右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老师准备了四个用石蕊溶液浸染过的紫色棉花球,其中A、B为干燥的石蕊棉花球,C、D为湿润的石蕊棉花球,为了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酸”,四个棉花球应分别安放在右图装置中的哪个位置上,请在右图标记出来(在对应位置写出所选棉花球的编号即可)。预期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科学探究】37.(6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的以后,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质疑,又提出了以下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真的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了吗?设计实验利用如右图1的实验装置,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选用同批次的颗粒状和块状大理石,分别与10%、7.5%、5%、2.5%、1%的稀盐酸(每次用量均为70ml)进行实验。每一组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采用连续收集的方法,即收集完第1瓶马上开始收集第2瓶.顺次完成直到不再生成二氧化碳为止,并记录收集满每一瓶二氧化碳的所用时间,如表1。表1 连续收集二氧化碳时各瓶所用的时间盐酸的浓度/%石灰石的形状瓶子序号123456789101110颗粒989121420192130195块状12121619222437561777.5颗粒1311121517265555153块状15131517212332551195颗粒1418183263块状2031592.5颗粒43块状46611颗粒块状注:表中“”表示该瓶气体未能收集满,空白表示实验已结束。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还要考虑气体的收集率的问题,即:由此将表1中部分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2。表2 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收集率 盐酸浓度/%107.55石灰石形状颗粒块状颗粒块状颗粒块状理论计算的产生气体总体积/ml224116491099实际收集的气体总体积/ml1450130513051305725435收集率/%655879796640提出问题除此之外,收集的时机是否会对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的纯度造成影响呢?设计实验利用浓度传感器,将第一步实验中“7.5%的盐酸与块状石灰石”的一组实验中第1、2、3、4号集气瓶进行测定,并将二氧化碳的浓度记录在表3中。瓶序1234CO2的浓度/%52.685.292.393.6根据以上那个探究过程,结合数据回答以下问题:(1)图1的锥形瓶内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2)制备二氧化碳时选择浓度为_% 的盐酸最为适宜;当选用适当浓度的盐酸后,石灰石的形状对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_(填“有”或“无”)显著影响。(3)若要收集得到浓度比较高(80%以上)的二氧化碳,对收集的时机你有怎样的建议:_。(4)依据探究过程说一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能不能选用排水集气法呢?说明理由_。35.(1)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隔绝了氧气)(2)薄膜鼓起36.处填写干的棉花团,处填写湿的棉花团即可; 现象:两个干的棉花团不变色,下面湿的棉花团先变红,上面的湿的棉花团后变红(或不变色)。37.(1)CaCO3 +2HCl=CaCl2 +H2O +CO2 (2)7.5 无(3)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收集(学生只要写间隔一段时间即可,具体写出秒数也可)(4)能,只要选用适当的浓度的稀盐酸在适当时机收集即可北京市海淀区2016-2017初三化学期末试卷26.(2分)联欢会上,萌萌给同学们表演了魔术。她先向烧杯中倒入无水乙醇,将布手帕放入其中,完全浸透,取出手帕,轻轻挤干,用镊子夹住,从下方点燃,片刻后,手帕烧成灰烬(如图1所示)。之后,她向另一只烧杯中倒入白酒,取另一块材质、大小完全相同的手帕重复上述操作,火焰熄灭后,手帕依然完好如初(如图2所示)。已知:白酒由乙醇和水组成。 燃烧时 燃烧后 燃烧时 燃烧后 图1 浸过无水乙醇的手帕燃烧 图2 浸过白酒的手帕燃烧(1)白酒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2)布手帕“烧不坏”的原因有 。27.(2分)在我国,用金属制造硬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了延长硬币的使用寿命,请分别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用于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应具有的性质。 (1)从物理性质的角度分析,应具有的性质是 。(2)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应具有的性质是 。37.(3分)某同学为了探究铁钉生锈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现象铁钉无明显变化铁钉生锈铁钉无明显变化铁钉生锈,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 (1)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2)增加实验的目的是 。 (3)实验中,导致“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侧液面下降”的原因是 。38.(3分)用右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其中,、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1)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实验现象为 ;除此 之外,该实验还能研究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2)某同学将变红了的棉球用吹风机烘干后,观察到棉球又 变回紫色。但是,他认为此现象不足以说明“碳酸受 热发生化学反应”,理由是 。实验原理分析39(4分)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研究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Y型管白磷红磷 (1)当H2O2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检查上述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方案是 。(3)向Y型管中挤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烧杯中白磷不燃 烧;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此现象能够证明的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若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