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厨师的祖师爷.docx_第1页
谁才是厨师的祖师爷.docx_第2页
谁才是厨师的祖师爷.docx_第3页
谁才是厨师的祖师爷.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才是厨师的祖师爷?三百六十行,除了“行行出状元”外,也各有各的祖师爷。就烹饪行业而言,其祖师爷,依时代的先后,计有彭祖、伊尹、易牙及詹王四位,合称“四大厨神”。其中广为世人所熟知的,首推伊尹,其次为易牙。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汤的阿衡(即宰相),其名为伊,尹是官名。据吕氏春秋的说法,他本是个弃婴,因有侁氏(即有莘氏)女子在采桑时发现,乃献给她的国君,国君交给烰人(即庖厨)抚养至成人。汤求才若渴,闻伊尹贤能,请有莘氏让贤,但有莘氏不肯。此时,伊尹亦有意愿追随商汤。汤于是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请娶其女为妻,有莘氏大喜,派伊尹为陪嫁的媵臣,这是他们君臣遇合之始。 真相到底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情节,却精采绝伦。汤得伊尹后,便在太庙斋戒沐浴,点燃火炬祭祀,并以牲血抹身,以示崇隆尊重。明日设朝相见,伊尹乃“说汤以至味”。汤闻其言后说:“这些美味可以获致吗?”伊尹回道:“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接着他开始长篇大论,表示三群之虫,水居者味腥,肉玃者味臊,草食者味膻,即使有些臭恶,只要用对法子,都可变成美味。大凡味道之本,水为先决条件。五味三材(五味为咸、苦、酸、辛、甘,三材是水、木、火),九沸九变,全靠火来调节,有时得用武火,有时须用文火,掌握其中诀窍,才能减腥、去臊、除膻。若想要调和其味,必须用甘、酸、苦、辛、咸这五味,量的先后多少,其中虽然细微,但有一定准则。它们在鼎中的变化,可精妙到颠毫,就算心里有数,言语无法说明,心思不能晓喻,其精微之处,就好象射箭、驾车一般,也如同阴阳的变化与四时的运行。所以,其滋味才久而不坏,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过,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番话打动了商汤,于是任命伊尹做宰相。伊尹主政,国家大治,经革命后,代夏而有天下。商汤去世,伊尹续秉国政,历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之后,太甲即位,“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流放的三年间,伊尹摄行政权,主持国事,诸侯来朝,百姓归心。等到太甲“悔过自责,返善”,伊尹将他迎回,并还政给他。太甲乃“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造就太平盛世。太甲崩后,子沃丁继位,伊尹死于任上。他总共辅佐过五位天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愧为一代名相兼名厨。 我们现由伊尹所说的烹调理论及他对食材的了若指掌观之,实已掌握美味的关键所在,学养丰厚,并世无双。可见,想要成为名厨,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同时还要有选材眼光。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说:“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伊尹得兼二者之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利称其为“烹调之圣”,实非过誉之词。 伊尹亲炙的美味,见诸史料者有鹄鸟(即天鹅)之羹,商汤尝罢大悦,对他和羹调鼎的工夫非常推崇,经进一步深谈后,才知这位烹饪高手尚有安邦定国之才,遂委以宰相之职。在楚辞天问中,有“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之句,指的即是此事。今“割烹要汤”、“调和鼎鼐”、“伊尹事汤”等成语,皆典出于此。又天鹅不浴而白,一举可致千里,食之益人气力,可利五脏六腑,现在岭南之地,仍以它为珍馐,足见影响深远。 伊尹的著作,除赫赫有名的“伊训”外,据晋人皇甫谧甲乙经序等文献记载,伊尹对本草的药性及食品卫生亦有相当研究,曾著有汤液经传世。 与伊尹在食界等量齐观的历史人物当为易牙。其事迹载于左传、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子、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论衡等古籍中。他老兄烧菜、辨味的工夫,的确高人一等,故孟子谓:“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台湾地区餐饮烹饪界,至今仍多以易牙为行业祖师,年年举行祭拜,四时香火不绝。 易牙,雍人,名巫,又名雍巫,狄牙。他不只精于烹调,而且长于辨味。在调味方面,“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见王充论衡谴告篇);辨味本领更是高强,“淄渑之合,尝而知之”(见列子)。淄水、渑水皆是齐国境内的河流,将这两条河的水放在一起,他居然能辨出何者为淄水,何者为渑水,百不失一。原本为寺人(即太监)的他,有宠于齐桓公的夫人长卫姬(即卫共姬),后因寺人貂的引荐,才有机会献珍馐给齐桓公品尝。齐桓公好吃,便说:“子善调味乎?吾尽尝天下之味矣,唯蒸婴儿之味未尝。”善于逢迎的易牙,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从此之后,亦有宠于齐桓公。 齐桓公有吃消夜的习惯,只要夜半不嗛(即肚子饿),易牙就使出浑身解数,“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齐桓公食之而饱,才心满意足的睡上一觉,“至旦不觉”。易牙自从抓住齐桓公的胃后,晚年昏庸无道的齐桓公,居然异想天开,想让易牙出掌政权,成为继伊尹而后的庖厨宰相,乃趁着管仲卧病将死之际,问他说:“群臣当中,谁可为相?”管仲回道:“知臣莫如君。”齐桓公便提出心中第一号人选,说:“易牙如何?”管仲不以为然,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齐桓公接着举出开方及竖刁,管仲都表示反对。等到管仲一死,易牙等三人遂得以专权,齐国开始动荡不安。 两年后,齐桓公亦卒,原先已树党争立的五公子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互相攻击。原即受宠于长卫姬的易牙,乃先下手为强,与竖刁杀群臣,立公子无诡为国君,太子昭投奔宋襄公。宋襄公便率诸侯兵送太子昭而伐齐。齐人恐慌,乃杀其君无诡,立太子昭为国君,此即齐孝公。 失去政治舞台的易牙,据说跑去彭城(今江苏徐州),师承彭祖厨艺,终成一代大厨。故有诗云:“雍巫善味祖彭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不过,易牙的为人固然令人不齿,但高超的手艺却获后世的认同。早在北宋时,杂曲太平歌词中的“十女夸夫”,便将易牙列为厨行祖师。另元末明初韩奕所撰的食经,更名之为易牙遗意,其推重可知。 彭祖原名籛铿,乃帝颛顼的玄孙,因其“好和温和”,受帝尧的赏识,受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故又称彭铿。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与道家的始祖老子齐名。据晋人葛洪神仙传的说法,他“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其出处应是楚辞天问所记载的:“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彭铿因在商代为守藏史,在周代时担任柱下史,活到八百岁,由于高寿,故称之为“祖”。神仙传形容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丧妻四十九,失五十四子”此外,他也经常独自云游,不乘车马,并有“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的能耐,且深得养性之方,是以“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所记虽荒诞不经,却充满着神话色彩。不过,后世养生长寿之书多托名彭祖所撰,其较著者,有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及彭祖养性备急方等。 雉羹烧得一级棒的彭祖,其另一名菜为羊方藏鱼,灵感却来自其子夕丁。相传,有一天夕丁捕获了一条鱼,请其母烹制,其母正煮羊肉,便将羊方剖开,将鱼藏在肉中,等到菜烧熟后,母子二人共食,吃得津津有味。彭祖恰巧返家,闻羊肉有异香,问明其中缘由,马上如法炮制,果然鲜香非凡,此菜经历代传承改进,现成为徐州传统名馔,与徽菜中的鱼咬羊及京菜中的潘鱼齐名,号称鱼羊合烹的三大美味。 比起前三位厨神来,詹王的事迹不显,亦未见诸史册。话说隋文帝曾问一位姓唐的御厨,什么东西最好吃?他回答是盐。隋文帝不悦,以戏君之罪,将他给杀了。从此之后,御厨们不敢在菜中放盐,以免惹祸上身。隋文帝食而无味,终悟其中的奥妙,遂封该御厨为“詹王”。另一说谓詹王本名詹鼠,并非什么御厨,只是个流浪汉。隋文帝因御厨们烧制的菜肴不对胃口,乃张榜招贤。詹鼠揭榜入宫。隋文帝便问他:“何物滋味最佳?”他答以“饿”最好吃。于是带着皇帝出城,走遍大街小巷找“饿”。等到皇帝饿坏了,詹鼠就拿出预备好的油饼给他充饥。皇帝终于明白,人肚子一饿,吃什么都香,为了志此奇缘,便封他为“詹王”。其实,这番话是有道理的,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即说:“食无精粝,饥皆适口。故善处贫者,有晚餐当肉之语。”又有一说,认为詹王的由来,乃唐玄宗给湖北应山的一个詹姓厨师封过王,世称詹王。然而以上三者,皆不可考。 现在民间祭祀“詹王”之俗,自立秋当天起,连续四十八日。所有饭馆、酒馆信奉的厨师,无一例外。另据采风录的记载,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尚有“詹王会”,供奉这位“厨师菩萨”,贩售各种食物。而这一天,往往又是厨师收徒和出徒谢师的日子,热闹异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