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1页
浅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2页
浅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3页
浅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4页
浅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摘要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制新闻报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于此同时也萌生了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做定性报道:滥用感性词语,抒发个人情绪;报道有失公正平衡,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等问题。本文将以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的法制新闻报道为例,从法制新闻报道规范,以及法制新闻报道中的现代法制精神缺失,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法制新闻 客观性 规范性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媒介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媒介要想抢占市场及受众,就必须加大对新闻时效性和独家性的把握,这就导致了一些媒体为追求实效性,而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做出定性报道,从而使得报道有失公正真实。同时媒体试图以一种大众化的视角报道新闻,力求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其具体表现为硬新闻软文化。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在采写过程中滥用感性词语,抒发个人情绪,以道德标准评论法律问题等等。本文将结合“武大受贿案”的相关报道,分析法制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法制新闻报道现代法治精神缺乏1.1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做出定性报道。法制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除了具有普通新闻关于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等特征。法制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它鲜明的法制性。对于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这篇报道,报道中的“这一消息震惊了高校界”,“消息传开后,武大师生对学校蛀虫被抓表示大快人心”等话语,只是记者的主观,而非调查的结论,它是记者的主观评判,缺乏事实依据,是超越司法程序的定性报道。它是典型的媒介审判。法制新闻报道在传播法律信息,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惊醒舆论监督,弘扬法制精神、保障依法行政,反应社会生活的美与丑,以净化环境,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这种不适当的新闻报道不但无益于形成监督,而且有碍司法公正,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1.2法制宣传意识的淡漠 法制新闻担负着宣传法律内容、传达国家法令,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宣传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解释社会进步的作用。然而现如今的法律新闻报道为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忽视了宪法的普及和行政法的解读。在媒体报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的报道中,整篇文章对案件的事实介绍较多,而对案件涉及的深层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分析较少。这也是法制新闻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写法制新闻, 要避免就事论事、就案写案的肤浅现象。可以说, 每一个案件, 都是激烈矛盾冲突的结果, 记者采写某个案件时, 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深刻的原因, 这样才能将隐藏在深层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述显露出来, 供读者看了受到警示和启迪。1.3忽视保护隐私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对于有意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和其他损失的,我国法律也有诽谤罪的规定。这就要求法律新闻报道者,注意保护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而在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这篇报道中,在不确定报道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以“对于案情还有另一种说法”作为由头,文中曾四次提到“巴能军”,并强调“巴能军送出巨额贿赂”。法治报道由于直接涉及到罪与非罪、等大是大非问题,涉及到人的权利问题,就要求记者必须十分慎重2.法制新闻报道规范缺失2.1滥用感性词,客观性欠缺法制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用新闻事实说话,力求使报道更具客观性。而本篇报道中的“蛀虫被抓”“大快人心”“高官落马”“实属罕见”“纷纷落马”“一锅端”等感性词语的运用,则是记者主观倾向性的体现,它违背了法制新闻报道写作中的客观性要求,也体现了法制报道中用词的不规范。关于法制新闻的语言规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新闻事实的表达要合法,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中不能随便评价他人,更不能做出任何的结论。其次就是词语运用要得当,包括法律词语运用准确,以及词语搭配得当。2.2新闻事实来源不明 法制新闻报道要求所报道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原因等准确,不能模糊。而在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这篇报道中,其以“媒体报道称”作为标题开头,首先就违背了法制新闻内容必须准确,不能模糊的原则。而且在文中记者多次用到了“媒体报道称”、“记者了解到”等指向模糊的语言。在没有经过现场采访的情况下,根据道听途说的情况进行报道,很容易报道内容失实,从而违背了法制报道的社会意义和功能。同时记者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深入采访,很难做出客观真实的报道。2.3 语言规范的同时通俗易懂记者采写的法制新闻, 不光是懂得法律的执法工作者要看, 更多的是一般公民要看。如果我们采写的法制新闻使用的法律概念、法律语言太多, 对一些法律条文缺乏形象化的描述, 一般公民就不太容易看得懂, 以致影响法制新闻的宣传效果。在媒体称武大受贿案源自学生公寓承建行贿语言虽通俗易懂但缺少规范性,以及法律意识的传播。记者采写的法制新闻要有分量, 刊登或广播后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产生“轰动效应” ,一要把握指导法制新闻采写的总方针。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了解中央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 了解当前政法工作方面的中心任务。只有了解这一些, 记者采写法制新闻才能遵循正确的方向。二要把握一个时期法制新闻宣传的重点。法制新闻宣传的重点, 从法制的角度体现了一个时期的工作中心。搞好经济建设, 是我们各行各业工作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 法制新闻宣传的重点应是执法部门如何通过依法办案、严肃执法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典型事例。三要把握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写反映热点问题的法制新闻, 能够表达人民群众的意见结论法制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除了具有普通新闻关于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等特征。法制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它鲜明的法制性。它集合法性、严肃性、公正性、民主性等特征于一身,是涉及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贴近老百姓的法制宣传和推广的新闻报道形式,法制新闻旨在用通俗易懂的法制案例表现专业性的法律知识,来促进人们对于法制的了解和关注,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的过程中,把握好语言的运用,新闻事实的表达合法,词语运用得当,语言通俗易懂的同时,宣传法律内容,传达国家法令,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法制宣传追求的是一种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让人们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而使人们在行为上服从宪法和法律。法制新闻报道,在传播法律信息的同时也起着舆论监督的导向作用,其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进行舆论监督,弘扬法制精神,保障依法行政,保证政令畅通,对执法者实行监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