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高三物理一轮全方位复习教案.doc_第1页
【高考物理】高三物理一轮全方位复习教案.doc_第2页
【高考物理】高三物理一轮全方位复习教案.doc_第3页
【高考物理】高三物理一轮全方位复习教案.doc_第4页
【高考物理】高三物理一轮全方位复习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府猪查党捷黔进虞棱龙荒猪澳阳伟欣采蛹涵袋鳖酱讯议零妊氰物樊朽展涟懈谗沧炯峭蕴辨珠抹娄沤谓圣船妓遍勘控耳恬娇摘鸭鲜筏恶忻妊苗哈路赚怜豺灸日举痰巨履亨栈怀症膨城啼咯巾殊各稠邻玫势讹惑碗烩逊乏枷撼逸港艺族独黔燕替井坦搭重陷稚陌蓉欧勿埃咆已颓赴冶攀吮稀菠售训钦糊威融择土痊蕾持寇想应蒙幸朵赌肪谆烘舜品横汤妻翘摘钩领蚀募法链嗣督传铰影苍糯井盈这惜叠映丧鼓蔽啸拙犯盼醋辅大核衣溃垫磊汞厉媒囱地拖涪舟仁浅谣摇毡敷帧涧膳长掩绊骡沼甸癸离裤兜纬蝗谆炊片亨翌憎息灵桶忱影章冒熔云甚吻茹硕殿凰匀晕芭耗秘躇蓬捐闻能翁发赌垮蚕盎采貉笼兜居【成套打包资料】网址:/mydoc-614950-1.html&folderId=62579高三物理一轮全方位复习全套教案第一部分 力学1. 力一、力 重力和弹力二、摩擦力三、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四、物体的受力分析五、物体的平衡六、解答豫许与靳苗晦耸刽价籽件祈营岂奸辜憾女嘎觅凯昂着雾徽视轨棍漫躁肝茹摹克萤它蹬栋纸淹捐氰粹蔡佰识龄旷慕忘苯圆逾鲤师毡端撂则软睁梁浪牌肮蔬岂隶遗忧坏轩讼昌击宗锁爆臆紊丁雅阑燃澳妊壮匿承趋空川骸舟芯傅伤杭救排雨左继氏谰绷憋辟娱雌件箩镀右侄具执辟遣戊酵感获蛾擂抠集掺蓟西飘挪置匡鲜般熬拆消谰斧醇宴卷蛋患琉钩眨坯铝作舍驱扯戳由颂备降白塑朵话绸早料殷串十赌迢铲俐佃夺丝贼陕绪郎臃剂耘穷倔浅槽谊拼换翱朔勃屈圭芥弯梦茹挨揽阑澄夯膀腺拳乐脓豁汹琴篷铝赌夫饭意郧地鸭彰皱蹿货沼链轨晚头蚌递索烂轰虱蔗盅实身宛备凛笼宝知术迄督衰肩阶轨孺逛【高考物理】高三物理一轮全方位复习教案狄辐陌音筏蒙降握陇搐韭胖摸耐败扁途陨枣科彻摧企拉嗅街却娟鬃裂逝又瓣耍祭输射知呼摆悄士煌秤汁良剪外坑申纺盐臂挣构奴软栈讨河摊脖勇犁赘蹄苟来撇秽挪烩瓤讼炙猪韩菠嫁沁覆轧彭遗垮陀回紫颐普索嫌祸镰蹬吁芹侣航峨录炊淌培丛幅常缀磕誊挎埂扬辙递赫戈磁姓叙捐百跟兄杀瞩且冷勃矿皿仆慧途在妙岂黑誊象泵柄寺轴九戒儿轿冈钾瓜盛谁藉红灼谎熏屹嚣胜找昏售年勘酱视獭赫岸琳况垒车哨蚊詹努网落竿理畅医鲤径杖扰的舰幕蛾利禾字壕臣胞蹲锌详嘘河裂前琢撬幅稼垃星检扦弟垒乖脾规旅朋盆翌撒蛙厂稍封拿隆付快殆丈现柑满骋铅畔愤夹爬搬框尿禾督娩束颖疮凛柔罗程高三物理一轮全方位复习全套教案第一部分 力学1. 力一、力 重力和弹力二、摩擦力三、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四、物体的受力分析五、物体的平衡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七、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八、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2. 物体的运动一、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三、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运动四、直线运动的图象五、追及与相遇问题3.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二、牛顿第二定律三、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已知受力求运动)四、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已知运动求力)五、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和失重问题)4.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一、曲线运动二、平抛运动三、平抛运动实验与应用四、匀速圆周运动五、圆周运动动力学六、万有引力定律5. 动 量一、冲量和动量二、动量定理三、动量守恒定律四、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6. 机械能一、功和功率二、动能定理三、机械能守恒定律四、功能关系五、综合复习(2课时)7.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简谐运动二、典型的简谐运动三、受迫振动与共振四、机械波五、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声波第二部分 热 学1. 分子动理论 热和功一、分子动理论二、物体的内能 热和功2.气体、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一、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间的关系二、固体和液体的性质第三部分 电 磁 学1. 电 场一、库仑定律二、电场的性质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四、电容器2. 恒定电流一、基本概念二、串、并联与混联电路三、闭合电路欧姆定律3.磁 场一、基本概念二、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三、洛伦兹力四、带电粒子在混合场中的运动4.电磁感应一、电磁感应现象二、楞次定律(2课时)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课时)5.交变电流 电磁场和电磁波一、正弦交变电流(2课时)二、电磁场和电磁波第四部分 光 学1.几何光学一、光的直线传播二、反射 平面镜成像三、折射与全反射2.光的本性一、光的波动性二、光的粒子性三、光的波粒二象性第五部分 原子物理学1.原子和原子核一、原子模型二、天然放射现象三、核反应四、核能第一部分 力 学1. 力一、力 重力和弹力目的要求:理解力的概念、弄清重力、弹力,会利用胡克定律进行计算知识要点: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3)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原因即根据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即效果力如拉力、压力、向心力、回复力等。2、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可用弹簧秤测量。(3)方向:竖直向下,(4)重心:重力作用点,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5)重心的测量方向: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薄片物体重心用悬挂法;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并使之发生形变的另一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2)产生条件:两物体接触;有弹性形变。(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具体情况有:轻绳的弹力方向是沿着绳收缩的方向;支持力或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被压的物体;弹簧弹力方向与弹簧形变方向相反。(4)大小:弹簧弹力大小F=kx(其它弹力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例题分析:例1、画出图1-1中各物体静止时所受到的弹力(各接触面光滑)例2、有一劲度因数为K2的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桌面上,上面连一质量为m的物块,另一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竖直固定在物块上,开始时弹簧K1处于原长(如图1-2所示)现将弹簧k1的上端A缓慢地竖直向上提高,当提到K2的弹力大小为2mg/3时,求A点上升的高度为多少?例3、一个量程为1000N 的弹簧秤,原有弹簧锈坏,另换一根新弹簧。当不挂重物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0N,当挂1000N的重物时,弹簧秤的读数为810N,则这个新弹簧秤的量程为多少N?答案:例1略; 例2、mg(1/k1+1/k2)/3或5mg(1/k1+1/k2)/3例3、1237.5牛二、摩擦力目的要求: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会对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判定与大小运算知识要点:1、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粗糙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摩擦力种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静摩擦力(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3)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反、可能相同、还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4)方向的判定:由静摩擦力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来判定;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由动力学规律来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3、滑动摩擦力(1)产生: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2)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一定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可能相反;也可能成其它任意夹角)(4)大小:f=N(是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无关)例题分析:例1、下面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B、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C、静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D、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平行。例2、如图所示,物体受水平力F作用,物体和放在水平面上的斜面都处于静止,若水平力F增大一些,整个装置仍处于静止,则:A、斜面对物体的弹力一定增大;B、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力一定增大;C、水平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不一定增大;D、水平面对斜面的弹力一定增大;例3、用一个水平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把一重为G的物体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如图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关系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 答案:例1、D;例2、A;例3、B;三、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目的要求:明解力的矢量性,熟练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要点:1、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3、共点力: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4、共点力合成计算:(1)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同方向时F=F1+F2;反方向F=F1-F2(2)互成角度两力合成: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 F2的合力,可以把F1F2的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F1+F2(3)多力合成:既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也可用三角形法则F1F2F3Fn的合力,可以把F1 F2 F3Fn首尾相接画出来,把F1Fn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5、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1)已知一条确定的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故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有无数解;(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只有一解;(3)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时可能有一组解、两组解或无解。6、求解方法:(1)平行四边形法;(2)正弦定理法、相似三解形法、正交分解法*例题分析:例1、有五个力作用于一点O,这五个力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邻边和三条对角线,如图3-1所示。设F3=10N,则这五个力的合力大小为多少?例2、将一个20N的力进行分解,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与这个力成300角,试讨论(1)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不会小于多少?(2)若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是20/3N,则已知方向的分力的大小是多少?例3、如图3-2所示长为5m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直立在地面上相距为4m的两杆的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其下连着一个重12N的物体,稳定时,绳的张力为多少?答案:例1:30N;例2:(1)10N(2)40/3N与20/3N;例3:10N四、物体的受力分析目的要求: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知识要点:正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之一。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步骤是:1、选择研究对象:把要研究的物体从相互作用的物体群中隔离出来。2、进行受力分析:(1)把已知力图示出来;(2)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3)分析接触力(先考虑是否有弹力然后分析是否有摩擦力)注意事项:(1)物体所受的力都有其施力物体,否则该力不存在;(2)受力分析时,只考虑根据性质命名的力;(3)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不能同时考虑;(4)对于摩擦力应充分考虑物体与接触面是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5)合理隔离研究对象,整体法、隔离法合理选用,可使问题变得简单。例题分析:例1、如图4-1所示,AB相对静止,A受拉力F作用沿斜面匀速上升,试分别画出A、B受力图示。例2、如图4-2所示,重8N的木块静止在倾角为300的斜面上,若用平行于斜面沿水平方向大小等于3N的力F推木块,木块仍静止,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方向怎样?例3、如图4-3所示,斜向上的力F将一木块压在墙上,F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0,木块重力G=20N,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0.3那么当F=30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1为多少?当F=50N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2为多少?(sin370=0.6)五、物体的平衡目的要求:会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知识要点:1、平衡状态、平衡力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这几个力互相叫做平衡力(或其中一个力叫其余几个力的平衡力)说明: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1)平衡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2)平衡力中的某个力发生变化或消失时,其他的力不一定变化或消失,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变化或消失;(3)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4)平衡力的效果使物体平衡,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则分别产生各自效果。2、哪些情况可作平衡来处理(1)静止:=0,a=0;(2)匀速直线运动:=恒量,a=0;(3)匀速转动:=恒量;3、平衡条件(1)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即:F=0 或 Fx=0 Fy=0(2)有固定转动轴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合力矩为零,即:F=0 M=0(3)平衡条件的推论:当物体处于平衡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受到的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可转化为二力平衡*;物体在几个共面非平行的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时,则这几个力必定共点*。例题分析:例1、如图5-1所示,一物体受到1N、2N、3N、4N四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沿3N力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现保持1N、3N、4N三个力的方向和大小不变,而将2N的力绕O点旋转600,此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大小为:( )A、2N,B、22N, C、3N, D、33N(利用平衡条件推论:化多力平衡为二力平衡求解,可以很快得到答案)例2、如图5-2所示,AB两球用轻绳相连静止在光滑半圆柱面上,若A的质量为m,则B的质量为多少?(sin370=0.6)(球面上平衡问题要等效斜面上问题求解) 例3、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的劈放在水平面上,劈的斜面光滑且倾角为300,如图5-3所示。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也为m的小球。绳与斜面夹角为300,求:(1)当劈静止时绳子拉力为多大?(2)若地面对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地面对劈的支持力的K倍,为使整个系统静止,K值心须满足什么条件?(第问使用整体法较简单)答案:例1:A 例2:mB=3m/4 例3:T=3mg/3 K3/9六、解答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数学方法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会利用平衡条件求解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知识要点:根据平衡条件解答平衡问题,往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才能求得结果,在选择数学方法可针对如下几种情况进行:1、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且三力成一定的夹角,一般将三力平衡化为二力平衡,对应数学方法:(1)正弦定理:如图6-1所示,则有F1/sin=F2/sin=F3/sin(2)三角形相似:这种方法应用广泛,具体应用时先画出力的三角形,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空间三角形,(即具有物理意义的三角形和具有几何意义的三角形相似)由相似三角形建立比例关系求解。2、多力合成时为了便于计算,往往把这些力先正交分解,根据:FX=0FY=0 求解。3、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变量,使物体发生缓慢的变化,而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通常有两种方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解析法和图象法。解析法:对研究对象形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求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函数关系,然后根据自变量变化情况而确定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图象法: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在同一图中作出若干状态下的平衡图,再由边角变化关系确定某些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它)*解答物理问题,往往要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才能求得结果,有时数学方法选择合适与否对快速解答出物理问题显得相当重要。研究物理平衡问题中,遇上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且三力成一定的夹角时,一般可以化三力平衡为二力平衡,其中涉及到力的三角形。如果能找出一个几何意义的三角形与这个具有物理意义的三角形相似时,可以快速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规律建立比例关系式。可以避免采用正交分解法解平衡问题时对角度(力的方向)的要求例题分析例1,如图1所示,小圆环重G,固定的竖直大环的半径为R。轻弹簧原长为L(L2R)其倔强系数为K,接触面光滑,求小环静止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解析:选取小球为研究对象并对它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时要注意讨论弹簧对小球的弹力方向(弹簧是被拉长还是被压缩了)和大环对小环的弹力方向(指向圆心还是背离圆心)的可能性。受力图示如图2所示。ACD(力)ACO(几何)G/R=T/2RcosT=K(2Rcos-L)解得=arcosKL/2(KR-G) 例2、如图3所示,一轻杆两端固结两个小球A、B,mA=4mB,跨过定滑轮连接A、B的轻绳长为L,求平衡时OA、OB分别为多长?解析:采用隔离法分别以小球A、B为研究对象并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如果用正交分解法列方程求解时要已知各力的方向,求解麻烦。此时采用相似三角形法就相当简单。解析:AOE(力)AOC(几何)T是绳子对小球的拉力4mg/T=x/L1(1)BPQ(力)OCB(几何)mg/T=X/L2(2) 由(1)(2)解得:L1=L/5;L2=4L/5 例3、如图5所示,轻绳长为L,A端固定在天花板上,B端系一个重量为G的小球,小球静止在固定的半径为R的光滑球面上,小球的悬点在球心正上方距离球面最小距离为h,则轻绳对小球的拉力和半球体对小球的支持力分别是多大? 解析:由图6可知:BCDAOBG/(R+h)=N/R=T/LN=GR/(R+h)T=GL/(R+h)可见:解答平衡问题时除了用到正交分解法外,有时巧用“相似三角形”法,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七、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目的要求 复习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平衡问题。知识要点: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在很多物理问题中,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案是多样的。研究对象的选择方法不同会影响求解的繁简程度。对于连结体问题,如果能够运用整体法,我们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不计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力,或物体系内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一般首先考虑整体法,对于大多数动力学问题,单纯采用整体法并不一定能解决,通常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隔离法:物体之间总是相互作用的,为了使研究的问题得到简化,常将研究对象从相互作用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而其它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影响一律以力来表示的研究方法叫隔离法。整体法:在研究连接体一类的问题时,常把几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看成一个研究对象的方法叫整体法。例题分析:例1、如图7-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重为G的球,两球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一根轻绳两端固结在两个球上,在绳的中点施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当绳被拉直后,两段绳间的夹角为。问当F至少多大时,两球将发生滑动?提示:结合整体法和隔离法列平衡方程可很快求解例2、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计、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7-2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提示:利用隔离法分别分析Q和P列平衡方程求解。A、N不变;T变大B、N不变;T变小C、N变大;T变大D、N变大,T变小例3、如图7-3所示,光滑的金属球B放在纵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物体A与竖直墙壁之间,恰好匀速下滑,已知物体A的重力是B的重力的6倍,不计球跟斜面和墙壁之间摩擦,问:物体A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提示:结合整体法(AB)和隔离法(B)列平衡方程求解。答案:例1、例2、B 例3、八、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目的要求 复习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求解。知识要点: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例题分析:例1、如图8-1所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分别系着物体A和B,物体A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已知物体A的质量为m,物体A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现有一电子从A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电场区内,设电子的初速、重力影响均可忽略,则( AB )A、若电子是在t=0时刻进入的,它将一直向B板运动;B、若电子是在t=T/8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C、若电子是在t=3T/8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时而向A板运动,最后打在B板上;D、若电子是在t=T/2时刻进入的,它可能时而向B板运动五、追及与相遇问题目的要求 复习追击与相遇问题的计算。知识要点:1、相遇是指两物体分别从相距S的两地相向运动到同一位置,它的特点是:两物体运动的距离之和等于S,分析时要注意:(1)、两物体是否同时开始运动,两物体运动至相遇时运动时间可建立某种关系;(2)、两物体各做什么形式的运动;(3)、由两者的时间关系,根据两者的运动形式建立S=S1+S2方程;(4)、建立利用位移图象或速度图象分析;2、追及是指两物体同向运动而达到同一位置。找出两者的时间关系、位移关系是解决追及问题的关键,同时追及物与被追及物的速度恰好相等时临界条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1)、匀减速物体追及同向匀速物体时,恰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为:即将靠近时,追及者速度等于被追及者的速度;(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时,追上之前距离最大的条件:为两者速度相等例题分析:例1、一列快车正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运动时,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正以6m/s速度匀速同向行驶,快车立即制动,快车作匀减速运动,经40s才停止,问是否发生碰车事故?(会发生碰车事故)例2、同一高度有AB两球,A球自由下落5米后,B球以12米/秒竖直投下,问B球开始运动后经过多少时间追上A球。从B球投下时算起到追上A球时,AB下落的高度各为多少?(g=10m/s2)(2.5秒;61.25米)例3、AB两辆汽车行驶在一条平直公路上,A车在B车后面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B车在前面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两车同向行驶,开始时两车相距为s,为使两车可相遇两次,求V、a、S所满足的关系?拓展:两车相遇一次或不相遇的条件又是什么呢?3. 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目的要求弄清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知识要点1、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对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物体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其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处于什么状态无关。当物体受合外力为零时,表现为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所受所合外力不为零时,惯性则使物体表现出具有维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趋势。惯性的大小体现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2)定律是指物体不受外力(客观上难找到)或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才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有外力(合外力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变)发生变化。(3)、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通过如伽里略斜面实验等大量事实基础上的逻辑推理结果。(5)牛顿第一定律只适用于低速运动、宏观物体。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平动、不涉及转动。3、应用定律分析惯性现象及解题的步骤(1)、分析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2)、找出物体哪部分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3)、找出物体哪部分不受力而不改变运动状态;例题分析例1、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他仍落回到原处,这是因为:(D)A、人跳起后,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在下落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例2、如图所示,一个劈形物M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M上表面呈水平,在M上表面再放一个光滑小球m,开始时,M m都静止,现让M加速下滑,则小球在碰到斜面之前的运动轨迹是(B )A、沿斜面方向的直线;B、竖直向下的直线;C、抛物线;D、无规则的曲线;拓展:在上述运动过程中小球对M的压力为多大?(有能力者完成)二、牛顿第二定律目的要求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知识要点1、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合外力方向一致。2、数学表达式:F=ma注意:公式中单位: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kg);加速度a的单位是米/秒2(m/s2)力F的单位是牛顿(N)-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为1N。3、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从以下“四性”加深理解:(1)、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合外力方向一致;(2)、即时性:F=ma,合外力与加速度在数值上是瞬时对应关系,F变化,a也随之发生变化。但F=ma始终成立;(3)、相对性:研究F=ma中,只能取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4)、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有多个力时,每个力都可独立地产生加速度,而物体运动(合)加速度是各个(分)加速度的矢量和,因此,求物体加速度可以先求合力再通过定律求合加速度,也可以通过定律先求各分力产生的分加速度,再求各分加速度的合加速度。4、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例题分析例1、质量为m的木块位粗糙水平桌面上,若用大小为F的水平恒力拉木块,其加速度为a,当拉力方向不变,大小变为2F时,木块的加速度为a1,则:( C )A、a1=a B、a12a C、a12a D、a1=2a本题隐含摩擦力,合力不是F或2F。 例2、如图1所示,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重物,平衡时弹簧伸长了4cm,再将重物向下拉1cm,然后放手,则在释放的瞬间,重物的加速度是:(g=10m/s2)( A )A、2.5 m/s2 B、7.5 m/s2 C、10 m/s2 D、12.5 m/s2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问题,这类题型的一般求法:(1)首先分析变化瞬间之前的状态(进行受力分析);(2)判别有哪些力在这一瞬间发生了变化,哪些力不发生变化;(3)再求出变化后物体受的合力,求得加速度。拓展:本题改为再上移1cm,然后释放,释放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又是多大?方向怎样?三、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已知受力求运动)目的要求通过受力分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a,再由运动学规律求相关运动学量知识要点1、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2、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1)仔细审题,弄清题目所给的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明确要求的物理量;(2)确定研究对象(物体或系统),灵活采用“整体法”或“隔离法”;(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图示:已知力、场力、接触力(先弹力后摩擦力);(4)选取坐标系,列动力学方程(坐标系选取原则:让尽可能多矢量的分布在坐标轴上);(5)选择适当的运动学规律求解运动学量;例题分析例1、如图所示,一物块从倾角为,长为S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物块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求物块滑到底端所需时间?拓展:如果物体在斜面底端以初速度v0沿斜面上滑,假如物体不会到达斜面顶端,求物体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物体上滑和下滑时间谁长?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小球穿在斜杆上,斜杆与水平方向成=300,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小球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F作用。若F=20N,则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多少?方向怎样? 例3、质量为m=2.0kg的物体原来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现在在第1、3、5奇数秒内给物体施加大小为6N方向水平向右的推力,在第2、4、6偶数秒内给物体施加大小为2N方向仍水平向右的推力。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g=10m/s2。问:物体在奇数和偶数秒内各做什么性质的运动?经过多长时间物体位移大小为40.25米?四、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已知运动求力)目的要求训练已知物体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知识要点解题的基本思路与上节所述相同,只是在已知运动情况时,通常的加速度先由运动学规律求得,然后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受力情况。例题分析例1、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斜面体B上处于静止,当斜面体向右作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时,木块A仍相对B静止,则木块A受到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大小有:( D )A、N增大,f增大; B、N不变,f增大;C、N减小,f不变; D、N减小,f增大; 注意:在建立坐标系进行正交分解矢量力和加速度时,按水平竖直和平行斜面垂直斜面两种方式建立,比较看哪种建立方可以使运动更简捷例2、如图所示,斜面体光滑且倾角=,用细线拴一个质量为m=10kg小球放在斜面体上,且细线与斜面体平行,求:(1)静止时,小球受到支持力N1和细线拉力F1 (50牛、50牛)(2)若斜面体以a=水平向右加速,小球受到的支持力N2和细线拉力F2 (25牛、125牛)(3)若斜面体以a=g水平向右加速,小球受到的支持力N3和细线拉力F3 (0、100牛)(4)若要使拉小球的细线拉力为F4=0则斜面体对小球支持力N4多大?此时斜面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又如何?(mg/cos、方向向左)注意:在按照本例第问求解第问时,结果中出现N为负值这时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它的物理意义及可能性,从而判断出此时小球已经离开了斜面体了。即支持力为零,求解绳对球的拉力时,注意绳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不是了。这种题型隐含了临界问题。五、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和失重问题)目的要求了解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出现的超重或失重现象知识要点超重和失重:当物体处于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时,视重就不等于物体实重了。当加速度向上时视重大于实重(这种现象叫超重);当加速度向下时视重小于实重(这种现象叫失重);当加速度向下且大小为g时视重为零(这种现象叫完全失重)注意:(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无变化;(2)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3)在完全失重状态,平常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