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丁德全Emai cdddq Tell 0314 2156006 H 2009年11月15日于北京 从五方面谈学习体会 第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的信息资源和有关文件第二部分对高职精品课程的几点认识第三部分课程建设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对2008年度 2009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书的内涵理解及填写建议第五部分建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的几点体会 第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信息资源和文件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网站 http 166 111 180 5教育部有关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审的文件2003年以来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网站进入途径当年国家精品课程申报 评审 公示的相关信息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推荐信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研讨信息2008年度 2009年度公示的国家精品课程部分省市精品课程网站信息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网站及各省精品课程网站等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审的文件 国家精品课程启动的有关文件 2003年4月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 2003 1号 200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教高厅 2003 3号 2004年3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补充规定的通知 教高厅 2004 13号 国家精品课程当年申报和评审的文件 教育部办公厅2009年度 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高职 2009 2009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文件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高职 2009 共有6项 一级指标 和15项 二级指标 及 特色及政策支持 一级指标 一 课程设置 二 教学内容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四 教学队伍 五 实践条件 六 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 二级指标指出主要观测点 并给出了评审标准和分值 2009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1 课程负责人 2 主讲教师 3 教学队伍 4 课程设置 5 教学内容 6 教学方法与手段 7 实践条件 8 教学效果 9 特色与创新10 课程建设规划 11 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12 其它说明 第二部分对高职精品课程的几点认识 一 精品课程应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二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导向的重大变化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四个问题 一 精品课程应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水平 建设目的 最大限度地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评审强调三个关键问题 优秀教师建设和主讲课程 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资源免费开放 因此 必须在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 高职精品课程应达到6个一流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已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重要标志 二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导向的重大变化 从2007年起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贯彻教高 2006 16号文件精神 课程建设理念发生重大变化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 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 课程设置合理 符合科学性 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方法与手段 教学效果显著 具有示范 辐射作用 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高职高专 2007 说明 1 申报课程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详见评审指标 2 申报课程应由学校 行业 企业共同参与建设 课程负责人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 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 组织与实施 3 课程网站应至少提供有该门课程的课件 案例 习题 实训实习项目 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 4 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 不超过40分钟 和课程教学录像 不超过15分钟 其中 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 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 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 并附相应文字说明 2008年度 2009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今年 月 日下午 温家宝总理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 讲到教育存在的问题时 非常诚恳地表示 感到很内疚 并指出 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要注重启发式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自由的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 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 学习化 时代 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生存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然而我们的课程教学 质量观却以内视质量为主 轻视外视质量和个视质量 学校努力坚持自己的知识标准 这些知识主要为学科教学所需 而非为社会职业 企业和从业者 所需 历来重视理论知识传授 强调技能人才培养 进而又重视技能要求 但大多数教师对职业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不甚熟悉 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远未得到社会认可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 建设精品课程 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四个问题 建设高职课程首先必须十分清楚下面四个问题 1 培养哪些人 生源基础和特点2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3 如何培养 学习何种课程 培养过程和方法4 培养保障条件 师资 设施 环境 经费从事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教育都必须研究这四个问题 然而 部分学校 教师的现状并不理想 1 高职教育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我们大多数学生在学科教育中不够成功 他们的特点 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性课程的学习不太适应 学科性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够高 具有适应形象思维的特点 适于 在做中学 真的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学习类型和方法 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 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更聪明 怎样促进每一个人实现其自己最好的发展 2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 某行业或职业领域 生产 建设 管理 服务 第一线需要的 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从事 某类具体职业岗位 高技能专门人才 学生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首先会 怎么做 经验 怎样做得更好 策略 然后知道 是什么 概念 为什么 原理 首先是实践能力和实践知识 经验 然后是理论知识 事实上 许多教师即使口头认可 内心并不赞成 3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多年来 一直在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局部调整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课时 增删教学内容 增设课程等 理论课程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主流思路 降低理论深度 加大实践学时 改革以 数量 变化为主 引进国外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例如北美的CBE模式 澳大利亚TAFE课程模式 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 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等 多数移植 水土不服 学习先进理念 全面重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 变化 课程架构的逻辑基础是工作的相关性而不仅是知识的相关性 工作相关性的改革很难 必须适应中国国情 探索中国特色 教育部教高 2006 16号和教高 2006 14号文件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教高 2006 16号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 每个专业带动区域和行业内3个以上相关专业主干课程水平的提高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教育部财政部教高 2006 14号文件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 2007年度 2008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函 2006 44号 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 参照职业岗位要求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每个专业建设3 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 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教高厅函 2007 47号 教高厅函 2008 18号 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 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 职业教育课程类型和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强调教学意识 而缺乏课程意识 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课程理论和课程知识 课程改革包括三个层次的探索 课程类型 课程模式 课程方案 对课程类型的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形成的基础 对课程模式的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形成的核心 对课程方案的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应用的实践 什么模式课程更适于学生特点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需要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型和模式 课程类型与课程模式及其演变的关系 核心课程 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 课程重心放在科技 经济 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设计上 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 把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围绕解决问题交织综合起来 随着过程问题的复杂化 不断提高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 强调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 以学生群体的需要为教育的基础 体现教与学 学与用的结合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困难在于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 教师必须深入实际 了解社会问题 结合教学要求编制课程 第三部分课程建设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 一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二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三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四 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理念1 课程开发遵循 设计导向 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2 职业能力开发的职业教育理念3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4 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5 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6 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 教高 2006 16号文件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不能是一种终极性学习方式 而应该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方式 是持续人一生的学习方式 终身学习必须要求打破某一种教育机构垄断教育的局面 实现社会处处是教育 社会无处无教育的学习化情景 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的自己的教育 要求由传统教育中重视人的 受教育权 向重视人的 学习权 转变 以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育理念 转变角色 实行新的功能定位 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 使 教学 向 学习 转换 让青年为进行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而有所准备 二 多元智能理论冲击传统智能理论和IQ方法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 加德纳 智能的结构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人的智能包括 音乐智能 身体 动觉智能 逻辑 数学智能 语言智能 空间智能 人际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 自然智能 存在智能 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 而是相对独立的 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 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 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表明 1 智能需要有具体的生活情境才能表现 2 智能的核心能力是个体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能力 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性作用 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 其中 开启经历和关闭经历就是两个重要的变化过程 是个体智力发展的转折点 前者起到开启智慧的作用 激励人争取成功的欲望 后者起到扼杀智慧的作用 通常与耻辱 内疚 恐惧等消极经历有关 它会中断一个人某种智力发展的路程 不要让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再次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享受智慧开启经历 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把学生造就成自信 有创造性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三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1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 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2 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境中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 情境 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学习 可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3 学习是一个协作的过程 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 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 4 学习是一个个人活动的过程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制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建构主义启示我们 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成为课程改革的强劲动力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 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个体是在建构知识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 学 的过程中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信息的加工是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进行的 当老师把自己的加工强加给学生的时候 就剥夺了学生创造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 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 提供资源 在传统教学观中 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 而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 这样做虽然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 但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法把知识和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小部分 认为如果掌握了所有这些小部分 结合起来就掌握了全部 四 现代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理念 1 课程开发遵循 设计导向 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2 职业能力开发的职业教育理念3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4 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5 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6 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1 课程开发遵循 设计导向 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设计导向 的职教观 设计导向 或称创新导向 构建导向 的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 本着对社会 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 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 这意味着 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简单地适应技术的发展及职业工作任务一时的要求 必须关注工作 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再仅仅是未来作为 工具 的技术工人 而是在各个社会领域里技术设计和创造的潜在参与者 学习内容不再局限在技术的功能方面 而是涉及技术发展的社会过程 一般是职业实践中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 2 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社会需要的 岗位人才 职业人 能生存能发展的 社会人 经济全球化要求的 国际人 要突破 知识 技能 取向 课程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 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 职业技能 注重实用 职业资格 注重资质 职业能力 注重内化 培养的从业者应该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职业能力从内容角度分为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从性质角度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 专业和职业特有的能力 和关键能力 跨行业 跨职业 跨专业的能力 职业能力的发展始于个人经验 最终还要回归到个人经验 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系统的专业知识 才能达到专家的技术水平 3 课程方案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或项目课程模式 学习领域 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 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 基准学时 三部分构成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是工作过程导向的 设计出发点是职业 行动领域 的运行过程和工作过程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 课程方案对有关数学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内容以及安全技术 经济 法律规章 企业管理和生态观点的教学 是采用一体化的方式进行的 在我国国情和多数高职院校目前条件下 多数专业课程可以探索建设和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课程方案 师生通过共同实施完整的 项目 来源于真实产品或具有整体特性的经营 服务项目或者适于教学的仿真项目 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 4 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 或项目化 的课程设计 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 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 或仿真的工作任务 产品 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课程回归社会职业 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课程 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 过程性知识 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 实践知识 为主 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 理论知识 为辅 学生与生俱有的自然形成的认知心理顺序与自然形成的工作过程顺序是一致的 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 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 学与做融为一体 对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真知灼见 温家宝总理 教 学 做不是三件事 而是一件事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 在做中教才是真教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 教学 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求知 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桥梁建筑学家 工程教育家茅以升先生 学的对象是理论 习的对象是实践 因此在学习里应求其统一 一个阶段里不能不有一定的次序 于是发生学和习的先后问题 这里主张的 是先习实践课程 后学理论课程 由 知其然 达到 知其所以然 是 学而时习之 的大翻身 欲避免空而且泛的毛病 惟一方法即是先习而后学 所学的以所习的为依据 5 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工作和学习步骤 资讯 计划 决策 实施 检查 评估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 为了行动而学习 通过行动来学习 在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 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的合作 学生经历自我建构的过程 在自己 做 的实践中 习得职业技能 掌握实践知识 从而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 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 实施和评估的能力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 学习舞台的导演 有优质的教师资源 才能有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 6 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 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共同开发学生工作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方法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 共同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 合作建设教材等教学资源 共同制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共同制订学生工作和学习的考核评价办法 在企业环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校企合作育人 共同管理和监控教学运行 校企互相兼职 共建共管课程教学 岗位培训和合作技术开发的专兼职队伍 教育理论主要学习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由雅克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 U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埃德加 富尔1972年组织提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报告 U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刘来泉选译 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 2001 选自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U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赵中健选译 21世纪的高等教育 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选自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 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U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美 霍华德 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 智能的结构 U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美 霍华德 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新视野 U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高文等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 U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顾明远 孟繁华 国际教育新理念 修订版 U 海南出版社 2003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理论 实践与创新 U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课题组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 U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U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姜大源 职业教育研究新论 U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王军伟 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 U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四部分对2008年度 2009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书的内涵理解及填写建议 要认真研究和深入理解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高职 2009 学校精品课程评审标准 2009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学校精品课程申报用表明确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 导向 填写高质量的课程申报书 建设丰富资源的课程网站 是申报成功的保证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高职 2008 共有6项 一级指标 和15项 二级指标 以及 特色及政策支持 一级指标 一 课程设置 10分 二 教学内容 25分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25分 四 教学队伍 20分 五 实践条件 10分 六 教学效果 10分 以上综合评分100分占90 特色 50分 及政策支持 50分 占10 每项二级指标指出主要观测点 并给出了评审标准和分值 一 课程设置 1 有2个二级指标 课程定位 和 课程设计 共10分 指标1 1 课程定位 4分 主要观测点 性质与作用评估标准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 且与前 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申报表 4 1课程性质与作用 栏目填写建议 1 本校的办学服务面向定位 课程所服务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表述 3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 职责及职业能力分析4 专业学生基础和智力特点分析5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本课程与前导课程 后续课程的关系 必然显明专业的课程体系 6 课程目标 如何表述 要防止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目标 课程目标的表述 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 把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 职业能力目标 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 要突破 知识 技能 取向 课程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其中 隐性能力难于检测 核心课程目标书写格式 更多采用 能或会 动作要求 程度副词 操作动词 操作对象 的格式 减少使用 了解 熟悉 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 例如 能 会 操作 使用 动作技能 能 会 分析 判断 智慧技能 叙述 记录 陈述性知识 能说明 描述 解释 解释性知识 要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 既要重视外显化 行为化的职业技能 职业资格要求 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 过程性 动态性 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的认识水平 知识增长与更新速度前所未有 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活力 过程性知识 实践知识 是随情境而变化的 过去课程过份强调知识 技能的确定性 导致教学内容存储和灌输的倾向 一 课程设置 2 指标1 2 课程设计 6分 主要观测点 理念与思路评估标准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充分体现职业性 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申报表 4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栏目填写建议 关于课程设计的理念终身学习的教育观 重视学生的学习权 使 教学 向 学习 转变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 形象思维型智能特点 适宜成长为技术 技能型人才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 主动构建属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1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遵循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结合专业表述前 设计导向 的职教观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 2 公共课 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工具作用 能力培养作用 高等教育文化修养和素质培养的作用 不但要培养社会需要的 岗位人才 职业人 更要培养能生存能发展的 社会人 经济全球化要求的 国际人 申报表 4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栏目填写建议 关于课程设计的思路1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过程 或项目 导向的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 建设课程 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或调研会成果的基础上 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描述方案思路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选择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或项目 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教学内容组织安排的思路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设计思路等 2 公共课程 基础课程的学科课程改革建议 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主要开展模块式 融合式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改革 部分教学内容可设计为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部分内容模块放在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中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学习 实施课程合作教学模式 有些学科系统化课程可以安排在学生具有相关实践经验之后开设 二 教学内容 1 有 内容选取 内容组织 和 表现形式 3个二级指标 共25分 指标2 1 内容选取 10分 主要观测点 针对性和适用性评估标准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能力 素质要求 选取教学内容 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申报表 5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栏目填写建议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经过典型职业工作调研 分析 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表述必须与实际工作过程 或项目 相联系 要将工作过程作为核心 不要按照学科体系知识和技能的分类确定学习情境 按照学习情境或项目 逐项详细介绍选取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以过程性知识 实践知识 为主 陈述性知识为辅 即以实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 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要遵循情境性 科学性 人本性三个结构性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要求 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区域行业的特征 我们往往习惯于固守理论知识第一的观点 慎用未理解的概念 有的课程仍是学科体系 仅强调了技能训练 就将章节改称 学习情境 模块 注意课程中概念的一致性 二 教学内容 2 指标2 2 内容组织 10分 主要观测点 组织与安排评估标准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 序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教 学 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实训 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申报表 5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填写建议 按职业工作过程重构知识体系 整合 序化具体教学内容 学生分组工作 学习的组织形式及规模 可操作性 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中 过程性知识 实践知识 和理论知识并重 学习内容组织顺序首先是过程性知识 课程学习内容的表述应当是发展性的和开放性的 工作对象 工具 工作方法和劳动组织 以及 工作要求 中确定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形式上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学习情境 或项目 排序由浅入深 从简到繁 先易后难 知识学习要求 最初是职业经验性知识 最终是基于经验的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 实践性学习包括工作本位学习 真实情境 和学校本位学习 模拟情境 课程学习不同于工作过程中自然的学习过程 要超越特定工作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 必须对学生的个性要求 学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属地的区域特征 都予以考虑 项目教学课程 个人理解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工作过程导向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 项目 来源于真实科技 经济 生产和生活 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将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 从信息的收集 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完成后的检查评价 都由学生独立负责 不是指教师带着学生边讲边练的训练 如何选择适合的项目 如何设计与实施 对教师的要求 从简单 容易的项目入手 学生经历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自主学习的并不简单的过程 程序完整 工作规范 组织严密 作风严谨 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积累经验 增强自信 随后逐步增加难度和复杂程度 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自我构建真正属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成长为自信 有独立能力的实践专家 作为导师 教师的责任更重 工作难度更大 二 教学内容 3 指标2 3 表现形式 5分 主要观测点 教材及相关资料评估标准 选用先进 适用教材 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课件 案例 习题 实训实习项目 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 符合课程设计要求 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申报表 5 3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栏目填写建议 选用先进 适用教材 分析选用教材的适用性及解决办法 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及相关教学文件 教师手册 学生手册 工作页 学习指南 学习情境实施指导书等 多媒体课件 案例 习题 试题 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料 教学相关资料齐全 符合课程设计要求 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查看课程网站上相关教学资料是否齐全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保障及使用情况 如参考文献 专业期刊 专业网站 重视课程开发 学习领域 项目教学 的课程中学习情境是变化的 不过分强调教材的作用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有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环境 4个二级指标 共25分 指标3 1 教学设计 8分 主要观测点 教学模式评估标准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申报表 6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栏目填写建议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规模 学生特点 对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评价 考核进行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在教学模式设计中应用现代教育理念 对本课程采取的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简要介绍 本课程运用的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引导文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 案例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实训作业法 社会实践等主要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 实施过程 实施效果 教学评价 考核的方法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2 指标3 2 教学方法 6分 主要观测点 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估标准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灵活运用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 角色扮演 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乐于实践 提高教 学效果 申报表 6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填写建议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举例说明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 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引导文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 案例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实训作业法 社会实践等 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发展职业能力 如何因材施教 首选的介绍思路 对应每一个具体学习情境 或项目或某几部分重要教学内容 介绍所运用的多种教学方法 也可以 对应每一种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举例说明 教学评价 考核的多元性等改革措施和效果 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应在课程网站提供佐证材料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3 指标3 3 教学手段 6分 主要观测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评估标准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建立虚拟社会 虚拟企业 虚拟车间 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取得实效 申报表 6 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栏目填写建议 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 基本特征是教学的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助学 助教课件 仿真与虚拟现实等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重点支持 学 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与作用的不同 可分为课堂演示型 自主学习型 操练练习型 教学游戏型 模拟实验型 资料工具型等多种类型 信息化教学强调以学为中心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 学 而非重在 教 强调 协作学习 包括生生 师生 教师之间以及跨年级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协作和共享 以 任务驱动 和 问题解决 作为学习和活动的主线 在相关具体意义的情境中学习策略与训练技能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4 指标3 4 网络教学环境 5分 主要观测点 网络资源建设和硬件环境评估标准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架构合理 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 并能有效共享 申报表 6 4网络资源建设和硬件环境 填写建议 校园网络硬件环境建设情况 建有运行良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课程网站 介绍课程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情况 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好 对外开放 能有效共享 网络课程具备跨时空 对象广 资源丰富 多媒体 教学情境多样 学习方式多样 师生角色多样 信息更新发布迅速等特点 最突出的优点是开放性 交互性 共享性 协作性 自主性 四 教学队伍 1 有2个二级指标 共20分 指标4 1 主讲教师 10分 主要观测点 师德 能力与水平评估标准 师德高尚 治学严谨 执教能力强 教学效果好 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 成果显著 与企业联系密切 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 成效明显 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申报表 要求 除课程负责人外 根据课程实际情况 填写1 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填写内容与课程负责人要求相同 1 1基本信息职业资格证书 工作简历 含专兼职在行业 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 2教学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课程 含课程名称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主持和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含课题名称 来源 署名次序 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含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 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 不超过五项 1 3技术服务 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及效果 含项目 培训名称 来源 年限 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专业技术论文 含题目 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表彰 奖励或获得的专利 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 不超过五项 申报表 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精品课程建设和申报的负责人 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负责人应为本领域影响较大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高级职务教师 有一定 专兼职 职业 企业 工作经历和行业影响力 应通过申报书和课程网站 全面 详细 准确体现 1 课程建设水平 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设计和实施 2 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及成果3 技术开发或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及效果4 行业 企业的专兼职工作经历 很重要 基础课建设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应具有专业背景 四 教学队伍 2 指标4 2 教学队伍结构 10分 主要观测点 双师 结构 专兼职比例评估标准 专任教师中 双师 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 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 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申报表 教学队伍情况 3 教学队伍情况3 1人员构成 含兼职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领域 在课程教学中承担的任务 兼职教师在行业企业中所任职务3 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双师 结构 专兼教师比例 学缘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3 3近五年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不超过十项 主持或参与的技术开发 技术服务 培训 项目 完成情况及成果 效益 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实践教学 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 双师结构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若干方面 分别介绍 3 4师资培养近五年师资培养情况 包括职教理论水平 专业技术水平提高 教学能力 职业能力培养等 五 实践条件 1 有2个二级指标 校内实训条件 校外实习环境 共10分 指标5 1 校内实训条件 6分 主要观测点 设备与环境评估标准 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 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 设备 设施利用率高 申报表 7 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栏目填写建议 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对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改革能够提供相应的支持保障作用的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环境与条件 主要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 实践教学基地的职业氛围和内涵建设 仿真类型有物理仿真 实物模拟仿真 费用很高 半物理仿真 混合仿真 费用中等 和计算机仿真 数字仿真 费用不高 计算机仿真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型教学媒体 可以改善传统教学 创设探索性学习情境 五 实践教学 2 指标5 2 校外实习环境 4分 主要观测点 建设与利用评估标准 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 布点合理 功能明确 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 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 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申报表 7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栏目填写建议 校外实习基地环境与条件 布点合理 功能明确 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 专业核心课程要将在校外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作为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校企密切合作 保证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 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社会资源利用情况 六 教学效果 1 有2个二级指标 教学评价 和 社会评价 共10分 指标6 1 教学评价 5分 主要观测点 专家 督导及学生评价评估标准 校外专家 行业企业专家 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 申报表 8 1校外专家 行业企业专家 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栏目填写建议 应列举校内外教育专家 行业企业专家的姓名 职务 评价意见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校内学生评教方案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学生评语 校外专家 行业企业专家 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 课程网站应有佐证材料 六 教学效果 2 指标6 2 社会评价 5分 主要观测点 社会认可度评估标准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 实训 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 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 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申报表 8 2社会认可度 栏目填写建议 实训实习效果 实训 实习产品 作品或服务 评价 能够体现应用价值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情况 获取率高 学生在相应专业技能竞赛中的成绩情况 获奖率高 七 特色及政策支持 1 特色与创新 50分 专家依据 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中9 1的总结介绍和课程网络资源情况评分 申报表 9 1 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9 1 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在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 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并在本表4 8栏中未见表述 栏目填写建议 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条件 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课程网站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突出改革成果建议不要受最后一句话 未见表述 的限制 申报表中关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有关描述及教师成果介绍应该能够对课程特色提供支持和佐证 在课程网站上最好要有更为详细的特色项目专题介绍 2 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50分 专家依据 申报表 中 11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打分 申报表 11 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栏目填写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在学校的重要地位 学校对课程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建立组织机制 投入机制 激励政策 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精品课程奖励兑现情况 学校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申报校级精品课程介绍课程所在教学系部的支持 第五部分建设高职精品课程的几点体会 一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二 坚定信心 增强竞争力三 制订高质量的课程标准四 建设丰富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五 精心准备和制作 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说课录像 一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一 真下决心 按照课程开发规范思路 走出去 请进来 向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学习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二 查找精品课程建设申报不成功的可能原因 1 认真学习 提高申报表填写质量 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2 发动课程教学团队全体专兼职教师 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队伍团结 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3 精心设计和建设课程网站 形成丰富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4 学校必须有保障队伍和保障措施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紧跟形势 虚心学习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 坚定不移地推进各类专业各类课程的改革 本科教育改革 回归工程 探索 做中学 的CDIO conceive构思 design设计 implement实施 operate运作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 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认真学习必要的教育基本理论 课程基本理论的知识 深入理解教育理念的内涵 弄清基本概念 认真研究探讨构建较为理想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经过努力可行的条件 分步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改革 公共课程 基础课程是不可缺少且十分重要的 但是必须推进改革 公共课程 基础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都要建设学习领域的课程吗 不要一刀切 任何课程模式都不是万能的 切忌不分课程门类 课程类型都十分牵强地搞成一种模式 课程建设千万不能搞运动 行动体系和学科体系与教育类型 层次的关系 初等职教中等职教高等职教工程教育学术教育 行动体系 学科体系 理想状态大约各占一半 二 坚定信心 增强竞争力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点课程申报书撰写要点 设计理念先进 思路清晰内容选取适用 组织合理方法行动导向 主体构建队伍资料翔实 表述严谨条件功能明确 体验真实效果评价优良 社会认可课程网站建设要点 不能满足于 至少 要求应提供的课程材料 体现为教学服务 为评审专家着想 方便专家评审 显示课程亮点 内容 方法 条件 工学结合 2006年至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高职高专分专业配额表 所属大类基本配额2006年入选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农林牧渔39 47 6101318交通运输59 38 414128生化与药品37 27 37107资源开发与测绘28 17 3464材料与能源19 24 25710土建77 43 5111413水利16 6 1311制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菜调度主管述职报告
- 初中英语教案反思
- 彩色的象教案反思
- 互联网的组成说课稿
- 和许多小班说课稿
- 书店安全消防施工合同
- 数码俱乐部会员停车场地租赁合同
- 珠宝公司配电房安装协议
- 精密仪器顾问合同
- 交通枢纽供暖设备安装合同
- 新能源汽车简介PPT课件: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 无砟轨道底座板首件施工总结(最新)
- 初中英语短语大全(常用短语词组)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全册)
- psv500b硬件手册多功能全场扫描式激光
- 东风10DD内燃调车机车中修技术要求
- 倍福TwinCAT ADS通讯-高级语言
-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实验设计及研究毕业论文
- 小学美术第16课-画音乐ppt课件
- 深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版本
- SMT钢网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