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对联辞格.doc_第1页
第四课 对联辞格.doc_第2页
第四课 对联辞格.doc_第3页
第四课 对联辞格.doc_第4页
第四课 对联辞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 对联的常用辞格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修辞技巧特多。讲对联辞格就是讲对联的修辞技巧,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用字、遣词和组句)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可以说一个不懂得修辞技巧的人,是难以对出令人叫绝的对联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作得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语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对联同诗词骈赋一样,为凝缩的艺术,特别要讲究修辞技巧。对联具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写作技巧是特有的,其主要表现方法在于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对联除了兼有其它文体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外,自身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段和方法,这些修辞手段都是能够帮助我们强化主题,加强对联的表现力,是我们学习对联和赏析对联的基础,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就可增加对联的情趣,增强表现力。一、用字格 读故事,明联理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幼时思维敏捷,一次先生授课时见他挠痒,先生便挖苦说: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李听了很生气,眼珠一转随口对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先生逗学生,反被学生辱骂,非但不恼火,却当众对学生大加赞赏。 联海泛舟这一课里,我们讲点最基本用字技巧。在对联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用字的技巧也有很多讲究。对联的用字技巧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而生发的,由此产生的名堂和花样是联迷们孜孜以求、津津乐道的东西,既是他们借以炫耀于人的珍奇,又是刁难他人的法宝。属于用字技巧的大致有: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嵌字、数字等。1、叠字格 就是将某个词语加以重叠,叠字在对联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对联在使用迭词时有两种情况。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副对联题于杭州西湖湖山春社。上联“翠”、“红”、“处”、“莺”、“燕”,下联“风”、“雨”、“年”、“暮”、“朝”,每一个词语都重迭了。这些词语若不都加以重迭,念起来连话也不通;重迭之后,不仅自然顺畅,展现的画面也非常清晰。另一种情况是如: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且到这凉亭坐坐;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暂把那笑话谈谈。这副对联旧时题于某地一路亭。单是“坐”和“谈”,表示的时间可以比较长,但“坐坐”和“谈谈”,表示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暂,程度就由深变浅了。再如: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浙江杭州西湖)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 高高下下树。(浙江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2、复字格 将一个或几个字反复出现,叫复字。同一个字虽反复出现,但只要构思精妙,手法新颖,反而让人感到返而不厌,复而不俗。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复的。例如: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这副对联题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关帝庙。上联重复“赤”字,下联重复“青”字,皆为单字重复。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 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这副对联题于四川云阳张飞庙,下联重的“绝世”,下联重的“有声”,都是以两字为单位的。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上联重的 “月明”,下联重的 “山秀”。此联中还有复字,二者综合,读起来音韵和谐,情趣盎然。七年级上(综合实践活动4103)国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征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3、拆字格 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也是我们常见的机巧联创作的手段之一。例: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例: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 凤”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凡、鸟二字组成繁体字“鳳”)。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港口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例:有水有田方有米添人添口又添丁这是一副婚姻联。夫妻二人分别姓潘和姓何作者在姓上大作文章,而且拆字所组之意既合理又吉祥。融汇得体,准确无误。上联是“潘”字的拆字,下联是“何”字的拆字,真是妙趣天成。4、拼字格 也叫合字,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如: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又如:此木为柴山山出烟火成烟夕夕多白水作泉日日昌5、拆拼结合 一联中融合拆字有拼字两种形式:例: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上联“因火”拼“烟”,“若”字易“苦”;下联“舛木”拼“桀”,“全”拆“人王”。也有辗转相拆的情形: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这副对联,上联“寸”和“土”为“寺”,“寺”又与“言”成“诗”;下联“木”和“木”为“林”,“林”又与“示”成“禁”,都连拼了两次,而且是层层递进的。因析字属于技巧对联,在使用时,在确保折字结构应对的时候,尽可能顾及到联律。还可有一些权宜处置。根据内容的需要,叙述可以不完全按照字的书写顺序。尽可能顾及到联律。根据内容的需要,叙述可以不完全按照字的书写顺序。例: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百年匹配,己酉两命相当上联中的“孩”,若按其书写顺序,当为“子亥”。但干支纪时,“亥”是一天末尾的时辰。“子”是一天开头的时辰,彼此交接,总是由“亥”到“子”,这里写作“亥子”。“配”字也一样。干支相配,只有“己酉”没有“酉己”,所以这里也是把“己”写在“酉”之前。为使上下相应,有些说法也可以变通。例如: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冯”字的左边并非“二”,“驯”字的右边也并非“三”,但“冫”是两笔,“川”是三笔,分别包含有“二”和“三”的数,于是加以变通,说成“二”和“三”。“二”和“三”说得过去,后面的“五”自然也没有问题了。有时甚至可以只讲一个字的一部分。例如: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这副对联,上联只讲头三字的左边,下联只讲头三字的上部。一点、两点、三点,是说“氷”(而今写作“冰”)是一点水,“冷”是两点水,“酒”是三点水。百头、千头、萬头,是说“丁”是“百”字头(“”),“香”是“千”字头(“丿”),“花”是“萬”字头(“艹”)。这种只讲字的部分情形,虽与正规的析字差别较大,但它还在“拆”的范围,不过别具一格而已。6、同旁格 这类对联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横同、竖同等)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有些人为了弄这样的机巧,胡拼乱凑,言不达意,且美其名曰“机巧”。例:寂寞寒窗空守寡惆怅忧怀怕忆情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是可以的。例:王老者一身土气朱先生半截牛形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诙谐,令人发笑。例: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ch wi wng ling)四小鬼,鬼鬼犯边明朝天启年间,宰相叶向高一次外出,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在谈笑中,叶宰相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听了,心里明白他说的意思,便指着他家的房子笑着说了一联: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一听,翁正春出的上联,他经过思索,便对说: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二人会心一笑,当晚,叶向高便在翁正春家住了下来。7、同音格 同音是指把一个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安排在一副对联内,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饥鸡盗稻童筒赶鼠暑凉梁客咳惊 上下联前六个字是三对同音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肯鸭头,鸭头咸,丫头嫌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麻姑吃蘑菇,蘑菇鲜,麻姑仙这是联内同音字自对。8、多音格 有的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重叠使用,形同音不同,在对联中就出现了让人莫名其妙而一旦明了就更觉精彩的情形,如濒临山海关的孟姜女庙的对联中,“朝”和“长”都连续重叠: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其中处于单数的“朝”与“长”和处于双数的“朝”和“长”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选自现行四年级上语文园地2)从前,有位老太太开了一个豆芽店,开始生意清谈,老太太为此很苦恼。一天,一个老先生路过店铺,见此情景,就为老太太出了一副对联,说来也怪,从此,豆芽店的生意兴隆起来了,这副对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聪明的同学们,你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吗?9、镶嵌格 镶嵌格又叫镶名格,是把特定的字、词(人名、地名、数目、中药名、书名)巧妙地藏嵌在上下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嵌字有多种方式,既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分嵌首尾,以嵌句首为常见。嵌字联暗喻褒贬,读来浑然一体,词妙句绝。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遍旧山河这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副对联,联首巧嵌毛泽东主席的名字,歌颂了毛泽东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中国的丰功伟绩。中正不正总裁独裁这副对联嵌入蒋介石的字(中正),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进行辛辣讽刺。坐北坐南吃西瓜,皮往东放自上自下看左传,书向右翻。上联嵌入东南西北,下联嵌入上下左右。上联“吃西瓜”,下联 “看左传”,一俗一雅,一野一文,巧妙而自然。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上联嵌入三个农事节气:大寒、霜降、小雪。下联在相应的位置也嵌入三个节日:端午、清明、重阳,组句自然,浑然天成。五十年代,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湖南视察工作时即兴吟诵对联,是一段颇具情趣的佳话。据说,有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同车游览长沙市容,车行至湘江橘子洲畔,毛泽东诗兴勃发,提出要与周恩来作对联,并随即吟出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小车离开橘子洲,直驶市区各处名胜古迹,行至天心阁,恰遇一群鸽子从阁中飞出,周恩来见景立即悟出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作得如此工整对仗,又珠联璧合,还巧妙地镶嵌了地名“橘子洲”和“天心阁”,足见两位伟人文学艺术功底之深厚。一副对联到底按哪种方式嵌名,嵌在什么地方好,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不能单纯搞文字游戏。而且,字光嵌入还不够,要化入。也就是要同前后文水乳交融,浑成一体。为嵌而嵌,只嵌不化,就会显得生硬。在运用这种艺术技巧时,这一点应当十分注意。刘振威先生在对联中的“镶嵌格”一文中,根据诗中嵌名的规矩,列举十几种“镶嵌格”(即“嵌名”)的名称。这些名称是: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下联的第一字者,叫鹤顶格(即上文所谓“丹顶”)。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下联的第二字者,叫燕颔格。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下联的第三字者,叫鸢肩格。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下联的当中一字者,叫蜂腰格。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下联的第五字者,叫鹤膝格。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下联的第六字者,叫凫胫格。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下联的最后一字者,叫雁足格。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联第一字、下联最后一字者,叫魁斗格。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联最后一字、下联开头一字者,叫蝉联格。将所需要的字,镶嵌在上联第二字、下联第六字者,叫云泥格。若所镶的人名或地名是三个字,镶嵌时上联首尾各嵌一个,下联中间嵌一个,或者相反,下联首尾各嵌一个,上联中间嵌一个字者,叫鼎峙格。将所嵌的人名或地名分散嵌于联中而不拘一定位置者,叫碎锦格(即“散嵌)。上面十几种镶嵌格,都是以七言句为基础来谈的。能用这些传统名称,当然好;若不用,也没有关系,只要在实际上懂得嵌名是怎么回事、怎么嵌法就行了。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牛刀小试1、上联是:踏倒磊桥三块石(又是那个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由三块巨石砌成桥,故名“磊桥”。有一天,李调元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用三块小石头,搭成一座小石桥。不小心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李调元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他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若他能对上,就放你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踏倒磊桥三块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李夫人听说原由后。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开。不算数”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难住。亲爱的同学,几百年后,你能帮李学政一把吗?试试看。 2、(2009年叙永县小考卷)上联:一明分日月下联:五岳 (这里缺三个字,你能补上吗?)3、判断下列习作采用了什么辞格?天上重天,谁游九天之上?府中结府,意视诸府其中苏朝云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华天宝水尾者乡,茂林万顷,人杰地灵邱大章天连水尾水连天,府上送钱送上府13级1班 贺钰川天上神仙思凡府,府中俗子想净天13级1班 罗张燕泸州酒,酒久醇香,香飘十里天府人,人仁博爱,爱传四方13级6班 刘坤4、试试你的应对能力2007年“鑫益杯”泸州市第三届中小学生楹联竞赛题初中组:自撰一联,将“书声朗”三字写入其中(每句不少于7个字);应对下联:临江听渔歌唱晚 背一背笠翁对韵上卷五微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雉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二、用词格 读故事,明联理。1、 一位姓石的先生正在讲课,见有只母鸡啄食到学堂门口,他一砖头扔去就把鸡打死了,满堂学生吓得目瞪口呆。先生不仅毫无怜悯之情,反而出了个上联让学生对:细羽家禽砖后死母鸡的小主人也在学堂念书,看到先生无端打死母鸡,十分气愤,对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工整严密,无可挑剔,先生自取其辱,面红耳赤,又不便发作。 连海泛舟在这一课里我们讲用词技巧。这里的用词技巧主要指的是对联的用词在词性、词义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主要有工对与宽对、正对与反对、无情对等。1、工对 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香。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 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有人为周恩来总理写的挽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联中的“生为国家”不仅对下联的“功同五岳”,而且还与本句的“死为人民”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5、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宁为玉碎,不作瓦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腐败分子,严惩不殆;廉政清官,倍加褒扬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6、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杜甫) 承接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因果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并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递进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7、回文对 所谓回文联,即上联顺着念,下联倒着念,联意都讲得通,言之成理,不违常情。如: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第一联是北京前门大碗茶公司的门联,意思很好,但小有遗憾,上联最后一字是平声;第二联是写在福建厦门鼓浪屿上的,联意很雅,平仄对仗也很工稳。第三联是茶馆通用联,联意很雅,平仄对仗尚欠工稳。还有一种回文对,上下联都以中间一字为中心,其左右的字音对称。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书翰林书 这是字音的回文,上下联顺着念倒着念字音都是一样的,倒过来看却讲不通。 上下联都以中间一字为中心,其左右的字音、字形都对称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字音和字形都是回文,实在难得。但仍可挑剔:“上海”也可叫“海上”(沪上),都是名词,而“香山”是名词,“山香”却是主谓词组;“自来水”和“碧云寺”虽都是名词,而“自来水”是普通名词,“碧云寺”是专用名词;“来自海上”和“云碧山香”结构不同,意义也不对仗。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一次路经“天然居”酒楼,触景生情,兴致大发,想出一个回文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群臣中纪晓岚略一寻思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后来一书生见了,不服气,也自拟了一个下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8、顶针对 所谓顶针,上联句末尾字正好成为下联的冠首字,承前启后,环环相扣,这样的联又叫连环联。用于顶针的可以是单个字也可以是复合词或词组。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选自现行四年级上语文园地8)【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上联,唐对下联。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四海皆春 春不老九州同乐 乐无穷普天同庆近水远山 山有色西亭东廊 廊亭烟(江西九江烟水亭联)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选自现行五年级下语文园地3)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两边的楹联)从前,有个大贪官。他告老还乡后,在六十寿辰时大宴宾客,一乡绅出句恭贺,并求下联,上联是:寿比南山松,松不老,老来坐享皇天荣华富贵,贵客满庭,庭前芝兰八百,百龄再仰仙翁润泽上联运用顶针的手法,出联后无人能对,大官命人悬联于门口征对。当地有位不媚权势的秀才见了,挥毫续成下联:福如东海水,水长流,流去尽是黎民血泪忧怨,怨声载道,道旁冤魂三千,千刀当剐老贼心肝秀才题后,拂袖而去,百姓无不拍手称快。9、无情对 无情对作为“内容相关”要素的特例,别具情趣。不过需留意:无情对和“内容不相关”的“准对联”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无情对要求上下联尽可能字字相对,且最好是小类相对(名词即为义类相对),但是联意却毫不相干。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树”“果”皆草木类;“已、然”助词;“半、一”数字;“寻、点”转义动词;“休、不”副词;“纵、相”副词;“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如果不能字字相对,词组也必须是同一小类: 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葡萄”“苹果”是不能拆开单字相对的联绵词,但两者均属水果。此例其他字词的对应情况:“珍瑞”,同小类的形容词;“妃士”,人称代词;“脸牙”,人体部位。 无情对常使用借对(借义)手法。即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例如: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阁下”,既为一种尊称,又指楼阁之下。李,既指李姓,又指李树。先生,既指一种尊称,又指首先长出。 无情对最好也能遵守平仄规则,如以上两例。打破平仄规则并非不可,但不提倡有意为之。例: 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巧用酒名的别解来对天象。尽管上联平收且三平尾,但整体平仄还算协调。 无情对中,也有对句意思与出句能作牵强配合的,例: 水发千支终入海,风流万种尽归天。下联的意思,很明显是嘲笑“风流人物”要“归天”的,但若要强词夺理的话,也未必是不能说得通:风无论怎样的流动,最后还是要归到天上去。 如果出句求无情对,要求出句尽量无歧义,否则便无趣。即便出句是平收,也应作为上联。例:黄花绿帽若出句为有歧义的“绿帽”则无情之趣尽失。“出句大雅,对句大俗”是无情对的常用手法。例: 关山悬冷月开水泡冰茶 白日放歌须纵酒黑灯跳舞好揩油 谁惜小家碧玉他拿大户黄金 根据“出句大雅,对句大俗”的技巧,即便出句是平声收尾也应作为上联。病例: 抱狗说行旅亲人解放军此例即为应该上下调换的例子。因为先读此上联会让人不解,会失去不少趣味。无情对创作中的其他几个误区: 1、只求字字工对导致句义生涩、牵强或不完整。 无情对的词义搭配应该自然通顺,不能连句中也出现“不相干”的词义搭配,以致整句话不知所云。病例: 帝王脚下过佛祖心中留先想到没有歧义的一句话作为出句,再琢磨对句,这的确是无情对创作手法的一种。此作能看出先想到的是“佛祖心中留”这句佛家常用语,如果是则应作为上联。为求字字工对,“帝王脚下过”句义不够明确,是否指“地下埋有许多前朝的帝王,被今人踩在脚下”?像这种让人揣摩不透联意的对句是失败的。天高皇帝远池浅王八多(生造的因果关系) 一江春水向东流两河秋波朝北动(对句字字工对,联意却不知所云) 2、只求句义完整和不相干,而部分字词没有工对。 这种情况不仅显得趣味性不足,更糟糕的是导致“既不是无情对,内容又不相关”的重大失误。病例: 且罢晨妆学手谈休到密室作耳语(“密室晨妆”不是义类工对) 马月猴年虎岁天时地利人和(除了“时”字外,其他均未小类工对)五粮铺绿野千里共婵娟(“绿野、婵娟”不是义类工对) 夫妇二人转黑白双面胶乍一看似乎是标准的无情对,也多少有些趣味,但是“黑白夫妇”不合无情对要求,误将并列词组的句内工对应用到无情对中,这种情况值得注意。此例中“胶”对“转”也不工,严格说来“面”对“人”也不是义类工对。 3、只注意到字字工对,而出对句联意却有明显关联。这样对出的句子不是无情对,无趣。病例: 无联不成对有偶才变双(出对句联意明显有关联) 武大郎生气刘三姐养颜(仍然是联意相隔不够) 4、两言、三言的普通词汇对仗不能作为一幅完整的无情对作品。只有将单字拆开后能构成有完整意义的单句(主谓句式或省略主语的动宾句式)时,才能作为完整的联作。 病例:金牙银耳(尽管有趣,但仅是一个偏正词组,严格说来不能构成“联句”。如能组合到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则大妙) 马头琴鱼肠剑(仍是词汇相对,尽管是两种不相干的东西,但是不能构成联句,趣味性也不够。)下面两例尚可:赞美歌德(动宾句式:赞扬美国,歌颂德国) 风云浪笑(主谓句式:风在说话,浪在笑)牛刀小试 听一听: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黄星岩随园偶成云:山如屏立当窗见 / 路似蛇旋隔竹看。厉樊榭咏崇先寺云:花明正要微阴衬 / 路转多从隔竹看。二人不谋而合。然黄不如厉者,以如字与似字犯重。后人常以为戒。”这段话说明在诗中对仗要避免同义词相对,用“似”对“如”,虽字形字音不同,但字义相同 ,亦不可取。这似乎有点苛求,连大诗人也难免的事,我辈怎能不犯?但应该看到,要避免合掌,就要从避免同义词相对做起。试一试: (选作一题)1、上联:稻谷飘香,香透三山五岭下联: 2、酒城双江,双江流水,水终归五湖四海泸州一窖,一窖飘香,香惠存万世千秋13级6班 刘坤2007年“鑫益杯”泸州市第三届中小学生楹联竞赛题高中组:以2008年奥运会为题自撰楹联一副(每句不少于9个字);应对下联:园近沱江,天光照影看明月小学组:(1)以环保为主题自撰一联(每句不少于5个字)(2)应对下联:白鹤高飞玉龙舞 背一背笠翁对韵上卷六鱼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鸡冠对凤尾,芍药对芙蕖。周有若,汉相如。玉屋对匡庐。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 三、 修辞格 读故事,明联理。1、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亦颇有才貌一日佛印去看苏轼,不巧撞到苏小妹在床帐中偷懒未起,遂取笑:烟笼芍药。 苏小妹想起那天看见他在河边洗头的样子,笑对:水漂葫芦。 佛印自讨没趣也笑了。2、有一日,苏轼和佛印和尚在河边散步,苏轼见一只狗在啃骨,遂出: 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从容把写有苏轼诗句的扇往河上一扔对曰: 水流东坡诗(尸) 二人会心一笑,继续前行。 联海泛舟这一课,我们来讲修辞技巧。属于修辞技巧的大致有:比喻、设问、反问、排比、夸张、比拟、借代、衬托、用数等。1、比喻格利用两种事物的类似处加以比较说明,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从而使事物更生动、更具体,给人的印象更明显、更深刻。比喻中被比较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对象叫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连词叫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如、似、若、犹、像、比等。比喻中有本体和喻体,也是我对联时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1)明喻:因设喻比较明显,又称直喻。联中本体、喻体都会出现。例如贵州黄果树观瀑亭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联中“水”、“霞”是本体,“棉”、“锦”是喻体,“如”“似”是喻词。杭州云栖寺联: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而在对联创作中,明喻也可不用喻体,本体和喻体直接组合成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而显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表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再看: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2)暗喻:也称隐喻,直接指出本体就是喻体。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直接连接而省去喻词,或用“是”“乃”“作”等词语连接。如:如燕王朱棣应朱元璋对句: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把马尾作线,龙袍比比作金。宝塔七层,高举金鞭对白日;长城万里,倒生牙齿啃青天。联中将宝塔喻为“金鞭”,将长城垛口喻为“牙齿”。 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牡丹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选自原大纲语文课本第八册积累运用3)上下联中把日照纱窗,黄莺、蝴蝶飞来反射其上的映像隐去,直接说成芙蓉花、牡丹花;把雪落板桥,鸡犬经过,留下的脚印直接说成竹叶、梅花。极其形象生动,让人联想回味。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锣嘴敲锣稻草捆秧父报子,竹篮提笋母怀儿(选自原大纲语文课本第12册积累运用4)上下联中,把“马过木桥”发出的嘚嘚声隐去,直接说成“打鼓” 声,马“蹄”比喻为鼓槌。“鸡啄铜锣”发出的哐哐声隐去,直接说为“敲锣”声,鸡“嘴”比喻锣锤。多么形象生动,怎不让人联想回味?(3)借喻:借喻中本体和喻体关系密切,把本体省去,只说喻体,也不用喻词,实际上把喻体直接当本体来说。例如河北赵县赵洲桥联: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不用任何比喻词,直接借“碧玉环”取代桥洞,借“苍龙背”取代桥身。2、设问格以疑问的方式代替直接的陈述,既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加强印象。1、有问无答:有的上下联全设问而不作答,也无须作答。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有的上联设问而不作答。(这种比较常见)杭州西湖飞来峰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作者以西湖景物落笔,全盘提出疑问。这种方式常给人以朦胧神秘的色彩,把答案留给读者,使人们产生无尽的悬念。2、有问有答:即:一联发问,一联作答。如南海倒坐观音庙联:问大士缘何倒坐?恨凡夫不肯回头。3、前问后答:上下联中,分别前句设问后句作答。如一酒楼兼营伞铺: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问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上联言雨伞功能,下联言酒馆兴隆,并劝谕世人,幽默诙谐。再如清大学士彭元瑞自勉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3、反问格即反诘,是无须回答的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其答案本身包含在反问的句子中。1、肯定句反问:这种形式表达否定的内容。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上联用一反问句:当年用人民血肉之躯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如今还在吗?下联感叹而语,只有那千里寻夫的孟姜女仍然活在后人心中。2、否定句反问:这种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为了加强语气,对联用反问时,也常用“怎”“岂”“谁”“安”“哪”“何”“难道”之类的词。如吴作人题蒲松龄故居联: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上联反问,说明世上没有真鬼狐,作者的用意在于醒世。下联反问警告:玩弄心术者,任其如何乔装,画皮终会被剥掉。与设问中的前问后答不同之处,在于后分句,也不承担回答的任务。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在于:设问主要是为了吸引和启发读者,反问则是为了给读者以感染。另一区别是反问不需作答。4、排比格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节奏一致的平行短句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或相关联意的修辞手法。排比可以起到增强语势、加深情感、强调事理的作用。排比联中的排比相数至少有三相,其形式整齐、结构严谨、联意连贯、节奏鲜明,有一气呵成之势。这里有几个概念: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节奏一致的。排比相数至少有三相。如邓石如题碧山书屋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姻、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山东日照鱼骨庙戏台联:无多地方,可以国,可以家,可以江山社稷;几许时间,忽而秦,忽而汉,忽而唐宋元明。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写排比联,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要注意各相排列顺序,可按时间空间前后或大小排序、年龄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排列,要有层次和规律。5、夸张格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食物的某些特征。1、扩大夸张: 将所写对象的特征、性质、作用、程度,尽量往大处、深处、重处、好处加以扩大。如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玉清、太清、上清谓之“三天”,言极高之境,“九霄”即九重天。一开门,就到了九重天之上,说明泰山之高。通过夸张,表现泰山巍峨,高耸入云。2、缩小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尽量往小处、少处、弱处、浅处、轻处加以缩小。例如镇江甘露寺联:六朝山色收杯底,千里江声到枕边。六朝山色是“大”,收到杯底,就是缩“小”了。千里江声是“大”,缩“小”到枕边。通过这样的缩小,反而突出了甘露寺的高大。再如峨嵋山顶宫殿灶房联: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大千世界藏于以粒米中,巍巍乾坤置于半边锅内。这种缩小的夸张,意在说“米”“锅”之大。运用夸张作联,也要注意一个问题,要尽量把握分寸,不可无限扩大缩小。象我们生活中一样,你夸别人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具体环境为依托,令人感到夸张得体,真实自然。6、比拟格在想象中把人当物,或把物为人,或把此物当彼物的修辞手法称为比拟。(1)以物拟人:a、以无生物拟人化:例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青山都是无生物的。再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同样,春风、夜雨也是是无生物。风和雨根本不会“放胆”和“瞒人”这里完全拟人化了,将春天的自然规律描绘的惟妙惟肖,生动形象。b、以有生物拟人化:例如: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呈水面,朱笔点天文。藕、荷是有生物的,将它们拟人化,可以“通地理”、“点天文”。(2)以人拟物:例如:甘当教授因传道,愿化春泥犹护花。这里就把人当春泥(物)来描写。(4)以物拟物:以甲物当乙物来描写。例如: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以云拟兽,以月拟弓(5)人、物混拟:即拟人、拟物两种修辞兼用。例如;苍松翠竹为三友,月地云阶漫一尊。上联拟人,下联拟物。再如:上联拟物,下联拟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拟物:把清风、明月拟为无价之宝。下联拟人:把山、水比拟成有情义之人。7、借代格不说出事物的原名而借用跟它有关联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也就是换个说法,故借代也称“换名”。原事物称作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称借体。为什么要运用借代呢?可使对联的语言富有变化,造成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的广泛联想。(1)以具体代抽象:例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借“黑发”代替本体青年;借“白首”代替本体老年。试想一下,如果改成:青年不知勤学早,老朽方悔读书迟。效果明显不好了再如:引万道清泉,浇祖国孩子;倾一腔热血,育大厦人才。如果改成:引万道清泉,浇祖国花朵;倾一腔热血,育大厦栋梁。一定会更好(2)以抽象代具体这里有个故事,于谦小的时候偷了花藏袖子里,被老师发现了,就是写石灰吟的那个,老师随即出了个上联:小孩子暗藏春色于谦随口对曰:老大人明察秋毫其中以“春色”代花。(3)以全体代部分这里也有个故事,张居正与顾璘赏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