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_第1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_第2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_第3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_第4页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20092018年考题及评析2009高考真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 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答: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2010年浙江考试说明例卷中的论语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升堂入室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 共同特点: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评价:略。)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真题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参考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解题思路:第一问要求理解题干语段内容,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唤醒平日的背诵积累,便可写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二问要求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也是考查内容理解,分值为3分。首先明确这里的“它们”应该指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题干中欧阳修的话,然后分别阐述这两句话的内涵,即它们所表达的思想,要点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明确他们区别在哪里;还要揭示出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即欧阳修在这句话中阐述的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交友价值观正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2011年考试说明例卷(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4分)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 _(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_ 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_23(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1分)(2)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3分)24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3分)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真题(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 韩非子: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解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显然孔子提倡的的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2012样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23、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答出共同点,给1分)24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答出1点,给2分)2012真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1) (2)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23(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2013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2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1分)2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分)答案:23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意思相近即可)24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答出不矛盾给1分,答出含义给2分,答出区别给1分。)2013真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德秀撰西山读书记)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答案:23颜子 恶衣恶食24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2014高考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注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醯(x):醋。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答案:择友。解析: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不难概括。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是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第一问主要考查考生对于文段内容的理解,读懂文意是前提。第二问是侧重表达自己的看法,点出孔子的观点及目的。两题都要扣住孔子的“直”来回答。2015高考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一句的注释。(2分)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案23.浩然之气解析:结合课文,利用成语和名句可以想到这四字。24.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此题是浙江省暂别“论语”后的新命题。这次命题选用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也即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的解读。在设题上注重中学教学和高考选拔双重实际,连接课内外,彰显文化性,以填空、概括等“半刚性”题型进行考查。 2016高考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答案】去无用之费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参考译文】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2017高考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2分)2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21.(2分)德行言语22.(4分)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2018高考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