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印刷机的三维造型及其运动模拟说明书.doc_第1页
标签印刷机的三维造型及其运动模拟说明书.doc_第2页
标签印刷机的三维造型及其运动模拟说明书.doc_第3页
标签印刷机的三维造型及其运动模拟说明书.doc_第4页
标签印刷机的三维造型及其运动模拟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色不干胶标签印刷机械 标签印刷机的三维造型及其运动模拟 摘 要印刷机由原动部分(原动机)、传动部分(传动装置)、工作部分(给纸、湿润、上墨、印刷、收纸等机构)所组成。印刷机的原动部分是电动机,一般做匀速圆周运动。通过传动部分,把原动机的能量传递给工作部分,使各个工作机件都能按照工作要求 ,做周期性的、紧密协调的、准确的机械运动、以完成印刷任务。因此,要使用好印刷机,首先要了解印刷机的传动系统和各机件的传动和衔接关系。本设计专门围绕印刷机主体传动部分,分析印刷机主体机构的传动路线、零件成、机构设计及合成运动系统。在设计中注重各机构的功用和熟识相应的设计理论。Abstract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Mechanics and Packing Engineering school mechanism 03 classes) Move part of the original printing press (the original motivation), transmission parts (gear), in part (to the paper, humid, on the road, printing, admission papers institutions) are formed.Source original form part of the motor, so generally uniform circular motion. Drive through part of the original motivation of energy transfer to the part, so that all can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chanical work, so cyclical, closely coordinated, accurate mechanical movement to complete printing tasks.Therefore, to use the printing press, the first printing pres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he mechanical drive and the convergence.The design of specialized printing presses around the main drive, Press analysis of the main transmission routes, comprising parts, Design and Synthesis Movement system. Focus on the design of the agencies familiar with the fun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theory. 1 设计方案1.1设计工作原理印刷是使用版面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印刷机是借助印刷压力或其他方式将印版表面上的图文信息以油墨或其他显示媒体的形式转移并牢固地附着在纸张或其他承印物表面上的一种自动机器。一. 标签印刷方式下面就各种印刷方式的特点作一简单分析(1) 凸版印刷 商标的凸版印刷通常采用专用机械。印品墨层厚,色彩鲜艳,轮廓层次清晰,大面积实地色块表现较好,但网线版印刷效果不如胶印。另外,凸版印刷机械占地面积小,机动性强,可与凹凸压印、电化铝烫印、模切压痕结合,使商标印刷品具有浮雕效果,图文灿烂闪光、造型各异,能适应商品包装的特殊要求。(2) 胶版印刷 适合于色彩连续调设计原稿的印刷,层次丰富、细腻。所以,以彩色连续调原稿为主构成的商标设计图案适用于胶版印刷。印刷高档套色时,一般采用胶印,图文再现性好,可印150lpi以上的高档标贴产品。另外,胶印机速度快,效率高,大批量印刷可降低成本,缩短周期。(3) 网版印刷 墨层厚实,可达1mm,使标贴具有立体感。但印刷速度慢,适用于不干胶薄膜贴卡、聚酯墨标牌等的印刷。目前应用的标贴印刷机中常有一凸印为主、网印为辅的组合印刷方式。(4) 柔性版印刷 由于采用轮转印刷方式,印刷速度快,有专用于商标的窄幅柔性版印刷机,可与印后加工相联接,如上光、模切、卷废等工序,构成一条龙生产线,还可以使用水性油墨,对环保和人体健康非常有利。(5) 凹版印刷 和柔性版印刷一样也是采用轮转印刷方式,印刷速度快,一般使用溶剂型或紫外光固化油墨(UV油墨),干燥时间短。(6) 组合印刷 商标图文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在一个上采用不同的印刷方式一次完成印刷,即采用组合印刷方式印刷。就我国商标印刷的发展来看,目前仍以不干胶凸印为主。根据以上分析,不干胶凸印适用面广,效果也很明显。所以我们在本次设计中选取了不干胶凸印来研究。二.不干胶商标凸版印刷工艺(一)感光树脂版由于不干胶商标印刷机的结构特色,印刷版台和压印滚筒无包衬,靠树脂版自身的柔性实现印刷,而且树脂版可以很方便地粘在印版滚筒或印刷平台上不需作任何处理,所以,不同压印方式的不干胶商标印刷机,一般采用固体感光树脂版作为印刷版材。(二)不干胶商标印刷机不干胶商标印刷机采用积木式结构、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印刷机,既有印刷机的特点,又有印后加工的装订机械特点。不干胶商标印刷机压印方式有平压平、圆压平、圆压圆三种形式。1. 平压平型不干胶商标印刷机(见图1)采用间歇式输纸,即纸张静止时压印,完成印刷后再输纸。印版安装在纸张上部的平台上,压印版台在纸张的下面,依靠版台的上下运动实现压印,完成油墨转移。该机将印刷、烫金、模切各工位分别单独传动,三工位间相对位置可任意调整。在印刷工位,印版相对静止,压印版台上下运动,完成印刷过程。在烫金、模切的压印方式上则采用下版台静止,装有烫金印版和装有模切刀的上版台上、下移动实现烫金和模切动作。工艺路线为:印刷烫金模切切断或复卷。2.圆压平型不干胶印刷机圆压平型不干胶商标印刷机的纸张运行方向和印版滚筒旋转方向于一般印刷机不同。纸张是沿印版滚筒的轴向跳格移动,印版滚筒是垂至于走纸方向旋转。纸张在印刷平台上每跳格一次,印版滚筒往复一次,印完一色。四色印刷,纸张就必须在印刷平台上移动四次,完成套印工作之后,便可进入烫金、覆膜和模切。圆压平不干胶商标印刷机的工位安排有各种组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机型。3.圆压圆型不干胶商标印刷机大都采用卫星式传动的圆压圆压印方式。由于滚筒是圆压圆型,压印接触时间短,一般无烫金装置。产品需要烫金时可在其他设备上完成。这类机器可在印刷工位后安装上光装置,同时还具有两种模切装置,卷筒纸拉力控制装置,卷筒纸位置调整装置和自动搅墨装置。四色轮转标贴印刷机的工艺路线为:前二色印刷烘干后二色印刷烘干模切复卷。平压平、圆压平、圆压圆三种印刷方式比较(表1)通过以上表格比较,以及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平压平型不干胶商标印刷机来作为研究对象。平压平型不干胶商标印刷机可嵌套的其他附加功能较多,各功能之间工位分别传动,有利于删减功能和以后的功能拓展。综上所述,我们对以上各类机器进行综合、删减和补充等手段,确定我们的设计方案:1. 凸版2. 平压平型3. 包括输纸、印刷、复卷等工位我们设计四色不干胶标签印刷机,在保证印刷时的套印精度的前提条件下,合理分配印刷与传墨的关系。首先是保证严格传动比的:如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和链传动等,以齿轮传动的精确性最高。其次, 没有严格传动比的:如带传动和摩擦传动。本机的传动系统如下: 侧规收纸部件 棘轮传动 主电动机 连杆机构印刷部件 输墨部件 输纸台升降电机给纸台升降 主机、收纸、印版、规矩、输墨的具体传动路线(见图)。图1印刷机工艺简图工作原理:图2 原理图整机有四部分组成电机版台连杆机构输纸机构传墨机构印刷时纸卷安放在输纸机上,匀速放卷。由收纸棘轮机构拉动纸带移动,完成纸带输送过程。在线带输送到前规和侧规处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纸带被压紧贴靠在下印版台上,并且随着版台的上下摆动而运动。保证纸带在接触上印版时纸带静止。印刷完成后,在到下一次印刷的这段时间内,纸带移动到指定位置,同时传墨机构完成传墨动作。后面以及相关部分再详细介绍印刷过程及原理。1.2设计内容(一) 总体布局。(见图1)本次设计的是标签印刷机的三维造型及运动模拟。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标签印刷机的构造,先通过对其研究确定它的基本造型及运动方式,画出相应的二维图,并确定其尺寸。然后通过三维制图软件将其转化为三维图,在这里我们三维绘图软件选择了CATIA。绘出三维图后在通过对其传动方案的设计进行运动模拟。(二)传动方案。1、 由前面的内容可以得知,我们所设计得印刷机要求有这几个动作来完成:a、印版的上下往复运动;b、输纸机构的间歇运动;c、着墨装置的间歇运动。2、印版的上下往复运动,考虑到印版材料等方面,印版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单靠简单的凸轮机构来完成有一定的困难。我们选择了一个曲轴偏心机构加上一个缓压装置来完成,以达到吸收能量降低冲击的作用。(见图3)3、输纸机构的间歇运动,这一动作对于实现四色套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它有严格的动停比。同时考虑到我们所设计的机器不单只加工一个型号的产品,我们根据产品的规格大小来调节纸带每次走动的距离。由此,我们选择一个可调节的棘轮机构来实现这一功能。如图4所示,棘轮机构由曲柄 摇杆机构O1ABO2驱动。在主动轮1的槽中安装滑块3,由丝杆2调节其位置,以改变曲柄O1A的长度;连杆AB的长度可由螺母4调节。通过改变曲柄的长度,则可改变棘轮动程的大小。而调节连杆的长度,则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动停时间比。图4,棘轮机构4、着墨装置的间歇运动,由于要保证印刷的质量,所以机器印刷一次必须使印版着墨一次。由前面已经确定印刷机为平版凸印结构,所以传墨不能采用传统的传墨方式。我们在这方面创新设计了一种传墨方式。采用链条传动,来带动着墨棍往复运动。设计了两组着墨棍,以减缓单个着墨棍的工作频率,同时也提高印刷速度。当着墨棍经过印版位置时就能完成着墨任务,由于印刷的时候下印版要带动纸张接触上印版的,所以着墨动作应避开印刷动作。即着墨棍和下印台不能同时出现在印刷位置。不能使它们有任何接触的可能。 5,着墨机构示意图(三)执行机构的协调设计我们所设计的印刷机的各执行机构的运动是周期性的,即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各执行机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就周期性的重复。通过资料查询得知,对于这种固定运动循环的机械,当采用机械方式集中控制时,通常用分配轴或主轴与各执行机构的主动件联接起来,或者用分配轴上的凸轮控制各执行机构的主动件。1 确定机械的工作循环周期根据设计任务书中所定的机械的理论生产率,确定机械的工作循环周期。机械的工作循环周期即机械的运动循环周期,对于本设计的机械,T=1/3s。1. 确定各执行构件动作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前面已有一些简单介绍,在这里在做一个系统的分析介绍。如下图所示,(图6)(1)纸带经过输纸机构,预先设置其穿过印刷工位。到达收纸棘轮,经其他规矩部件对其位置设定。也就是将纸带放在印刷位置。在印刷过程中,纸带由收纸棘轮根据印刷标签的规格大小来控制其行程。纸带的A点走到1时,即印刷第一色,印完后,收纸棘轮转动,并带动纸带移动,使A点走到2处,完成第二色印刷。依次完成四色印刷,即完成了一张标签印刷。图6(2) 下印版台通过曲轴机构作上下往复运动。下印台被顶起时印刷。(3) 传墨棍由链条带动其作连续运动。对以上三个动作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三者必须同时到达接触点A。其余时间不得接触。通过执行机构的设计阶段,已经确定了各功能的执行机构:a、 选用行程可调棘轮机构实现纸带的间歇运动;b、 选用链传动机构实现传墨运动;c、 选用曲轴、连杆机构实现下印版台的上下往复运动。3. 在一个运动循环周期内各执行机构的行程区段:纸带有两个行程区段转位和停歇,其动停比k1;下印版台有两个行程区段上升和下降。最后,协调各执行机构动作的配合关系。此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为了保证各执行机构在运动时间上的同步性,将各执行机构的主动件直接安装在同一根分配轴上或通过一些传动装置把他们与分配轴相联。如图7所示,把收纸棘轮的主动件直接和分配轴1相连接,以保证分配轴转动一周棘轮也转动一个角度,从而带动纸带移动一个标签位移;将分配轴设计为一个曲轴,直接与版台的连杆机构相连接,保证分配轴转动一周,版台也相应做一个运动循环;将传墨装置的主动件通过圆锥齿轮和分配轴相联,以保证分配轴转动一周,传墨装置使传墨棍传墨一周。(2) 由于传墨装置所带动的传墨棍与下版台的运动轨迹是相交的,故在安排这两个执行机构的运动时,不仅要注意时间上的协调性,还应注意其空间位置上的协调性,以防止下版台被顶起时,传墨棍也经过或还未完全离开印刷工位,两者相碰而造成机件损坏。(3)由于印刷是采用四色套印形式,故在安排纸带运动时,应注意与下印版台的运动协调一致。否则,当下印版台运动到最高位置时纸带还没有达到预定位置,而使套印不成功,就完不成工艺要求。(4) 为了保证机械有较高的生产率,在保证不发生干涉的前提下,应尽量使各执行机构的动作有部分重合,以缩短机械的工作循环周期。着墨棍在对上印图7版进行着墨时,着墨装置里边的匀墨机构就可以工作。下印版台在离开最高位置时,也就是上一次印刷完成后,下一次印刷的着墨动作和输纸动作可以同时开始进行。一些设计要求条件:1、 设计要求电动机轴与工作轴垂直,且传动比较大,同时为使传动更加平稳,齿轮强度应较高,考虑采用直齿锥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2、 锥齿轮的加工比较困难,特别是大尺寸锥齿轮。一般应放在高速级,以减小其直径和模数。但需注意,当锥齿轮的速度过高时,此时还应考虑能否达到制造精度及成本问题。3、 采用闭式齿轮传动,可以得到良好的润滑与密封,更能适应在铸造车间繁重恶劣的条件下长期工作,且使用与维护方便。在本传动设计中,我们大体的传动过程为:由电机输出转矩,经皮带传动输出到第一根轴,在经过皮带的第一级降速后,再通过齿轮传动第二级降速达到所需印刷的频率。第一根轴是齿轮轴(斜齿轮),转矩传到第二根轴上的大齿轮,第二根轴是根凸轮轴,在其上通过轴承轴套连接上连杆,连杆推动下印台作摆动来完成相应的合版运动。由于下印台与上印台有严格的运动关系,所以我们将从刚才的第二根轴一端引出一圆弧锥齿轮,通过它将运动分配到上印台上从而保证印刷动作的协调。有了大概的总体传动路线,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分析计算各参数:由于我们要求的印刷频率是每秒钟3次,所以我们的印速为3*60180次(每分钟),我们初步选型是,第一级皮带传动的传动比为1:2,第二级斜齿轮的传动比为1:3,通过两级传动其应在180转左右,所以,电机转速应为180*3*21080转每分。通过查找相应的电机选型手册,大概选取910980转每分的电机。确定曲柄连杆机构在其极限位置时相对于竖直方向的摆角,即前面的图(2)原理图,之所以要对其进行设计,是因为:整体印刷机构有严格的传动分配,即当着墨辊每给上印版上次墨后,下印台必须上合一次,这样就必须保证下印台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尽可能一致,最好是相同。通过初步数据的确定,并对机构进行相应的几何分析,我们确定当极限为位置左偏竖直位置12时下印台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是完全相同的。大概估算一下下印台的质量,通过对运动的分析来确定下印台的最大转矩,通过传动路线的推算来完成对电机的最终选型。设计斜齿轮传动,确定其模数、齿数、螺旋角、齿轮宽度,及对齿轮进行强度校核。进行轴的直径确定,键的校核,轴承的校核。确定初步尺寸,画出传动装配图。进行审核分析。第二章各机构设计分析校核2.1 电机的选型由于电机是整台印刷机的原动件,是整台机器的动力源,所以它的作用也就相当重要了。当电动机的型号过大,会使它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电机选的过小,它又不能完全充分带动机器,所以对电动机的选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下就是我们电动机的选型计算过程:1. 估算下印台的质量通过去商标印刷企业的参观实习及自己初步的数据规划参考,初步确定下印台的质量为80Kg。2. 下印台转动惯量的确定由于下印台是围绕其一端的轴线作摆动,为了计算的方便,将下印台看作一处处均匀的长条状长方体,其转动惯量计算可视为长杆绕其一端转动来得出。即:J=mL/3,其中长度L取1500mm,即1.5米。J=80*1.5/3=60Kgm2. 下印台达到最大速度时的角速度经过原理图的分析,可得:当曲柄在左水平位置时其向上的线速度达到最大,由于其每秒中完成3次印刷,所以曲柄角速度为6rad/s,此时曲柄上的线速度为v=6rad/s*Lq, Lq=55mm,所以v=1.04m/s.此时下印台的线速度几乎和曲柄相同,在此我们近似取v下1.0m/s.所以,v下/L下印台1000/1200=0.83rad/s3. 下印台的最大动能 WJ*/2=60 Kgm*(0.83rad/s) /2=20.7焦耳由于曲柄从最低点到左水平位置时其角速度由0到最大,而此间所花的时间为1/12s,由公式WW=Pt,其中P为功率。由式可得P12*20.7248.4瓦又因为Pf*v,所以f=P/v248.4/1.0248.4牛,曲柄上所受的力也为248.4牛,且在其切线方向,所以曲柄上的转矩为: Mf*r=248.4N*0.055m=13.7Nm 大齿轮上所受的周向力为: f大(周)1.1*1.01M/r大=1.1*1.01*13.7 Nm /0.066m=230.6N (其中1.01为摩擦消耗系数;1.1为总体系数,包括锥齿轮的一部分动力传递) 因为大小齿轮的周向力相等,所以小齿轮的转矩为: M小齿230.6N*0.022m5 Nm 因为大皮带轮转矩与小齿轮的转矩相差无几,且小皮带轮是大皮带轮直径的一半,所以小皮带轮的转矩即电机转矩为 M电机0.5*52.5 Nm由于存在缓压弹簧,电机转矩可以缩到2 Nm即,我们所选的电机型号为:Y132M16型,其具体参数为:额定功率:4千瓦,满载转速:960,额定转矩:2.0。2.2 齿轮的设计校核1. 选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印刷机为一般机械,速度不高,故选用7级精度(GB1009588);材料选择:由表查得小齿轮材料为40Cr(调质),硬度为280HBS,大齿轮材料为45钢(调质),硬度为240HBS,两者硬度相差40HBS;选小齿轮齿数为Z124,大齿轮齿数Z224*372;选取螺旋角,初选螺旋角14。2.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按公式计算,即d1t1). 确定公式内各计算数值:(1) 试选Kt1.6。(2) 由图选取区域系数ZH2.433。(3) 由图查得=0.78,=0.87,则+1.65。(4) 计算小齿轮传递的转矩:T195.5*100000P1/n195.5*100000*7.5/480N*mm37500 N*mm(5) 选取齿宽系数1。(6) 查得材料的弹性影响系数ZE189.8 Mpa(7) 由图按齿面硬度查得小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极限600 Mpa;大齿轮的接触强度疲劳极限550 Mpa。(8) 由式计算应力循环次数N160n1jLh=60*480*1*(2*8*30 0*10)=1.382*10N2=1.382*10/3=0.46*10。(9) 查得接触疲劳寿命系数KHN1=0.90,KHN2=0.95. (10) 计算接触疲劳许用应力取失效概率为1%,安全系数S1,由式得:【】1KHN1*/S0.9*600540 Mpa【】2KHN2*/S0.95*550522.5 Mpa(11) 许用接触应力【 】(【】1+【】2)/2(540+522.5)/2Mpa531.25 Mpa 2). 计算(1) 试算小齿轮分度圆直径d1t,由计算公式得d1t/41.8mm。(2) 计算圆周速度 vd1t n1/60*1000*41.8*480/60*10001.05m/s(3) 计算齿宽b及模数mb=*d1t=1*41.8mm=41.8mmm= d1t*cos / Z1=41.8*cos14/24mm=1.7mmh=2.25 m=2.25*1.7=3.825mmb/h=41.8/3.825=10.93(4) 计算纵向重合度 0.318 Z1tan =0.318*1*24*tan14=1.903(5) 计算载荷系数K已知使用系数K1。根据v1.05m/s,7级精度,由图查得动载系数K1.07,故K=1.12+0.18(1+0.6*1)*1+0.23*0.001*41.8=1.42由图查得K1.35.又查得K= K=1.2。故载荷系数KK K K K1*1.07*1.42*1.21.82(6) 按实际的载荷系数校正所得的分度圆直径,由式得:d1d1t41.8*43.63mm(7) 计算模数mm= d1 cos/ Z1=43.63*cos14/24=1.77mm3. 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由式 m/确定计算参数(1) 计算载荷系数 K= K K K K=1*1.07*1.2*1.35=1.74(2) 据纵向重合度1.903,查得螺旋角影响系数Y=0.88。(3) 计算当量齿数ZZ1/COS=24/COS14=26.27Z= Z2/COS=72/COS14=78.82(4) 查取齿形系数由表查得Y2.592;Y2.222(5) 查取应力校正系数由表查得Y1.596;Y1.768(6) 查得小齿轮弯曲疲劳强度极限500 Mpa;大齿轮的弯曲疲劳强度 极限380 Mpa。(7) 查得弯曲疲劳寿命系数K0.85;0.88。(8) 计算弯曲疲劳许用应力取弯曲疲劳安全系数S1.4,得;【】K/S=0.85*500/1.4=303.57 Mpa【】=/S=0.88*380/1.4=238.86 Mpa(9) 算大小齿轮的YY/【】并加以比较Y Y/【】2.592*1.596/303.570.01363Y Y/【】2.222*1.768/238.860.01645大齿轮的数值大。设计计算 m/1.23mm对比计算结果,由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法面模数m大于由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法面模数,取m2mm,就可满足弯曲强度。此时,按接触疲劳强度极限算得的分度圆直径d143.63mm,于是由 Z1d1* cos/ m43.63* cos14/221.17取Z122,则Z222*366。4. 几何尺寸计算(1) 计算中心距a(Z1+ Z2)m/2 cos(22+66)*2/2* cos1490.7mm将中心距圆整为91mm(2) 按圆整后的中心距修正螺旋角arc cos(Z1+ Z2)m/2 a= arc cos(22+66)*2/2*91=14.75因为值改变不多,故参数、K、Z等不必修正。(3) 计算大小齿轮的分度圆直径d1Z1 m/ cos22*2/ cos14.7545.5mmd2= Z2 m/ cos=66*2/ cos14.75=136.5mm(4) 计算齿轮宽度b=*d11*45.5=45.5mm圆整后取B2=45mm,B1=50mm。 所以,所选齿轮模数为2mm,齿数分别为22、66,螺旋角为14.75,宽度分别为50mm、45mm。2.3 轴的结构设计 轴是组成机器的重要零件之一。一切作回转运动的传动零件,都必须安装在轴上才能进行运动及动力的传递。因此轴的主要功用是支撑回转零件及传递运动和动力。 按照承受载荷的不同,轴分为转轴、心轴和传动轴三类;按照轴线形状的不同,分为曲轴和直轴。其中直轴中的阶梯轴常用于转轴。 轴的材料主要是碳钢和合金钢。钢轴的毛坯多数用轧制圆钢和锻件,有的直接用圆钢。由于碳钢比合金钢价廉,对应力集中的敏感性较低,同时可用热处理的办法提高其耐磨性和抗疲劳强度,故采用碳钢制造轴尤为广泛,其中最常用的是45钢。轴的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计算两方面:轴的结构设计是根据轴上零件的安装、定位及轴的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地确定轴的结构形式和尺寸。轴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会影响轴的工作能力和轴上零件的工作可靠性,还会增加轴的制造成本和轴上零件装配的困难等。轴的工作能力计算指的是轴的强度、刚度和振动稳定性等方面的计算。多数情况下,轴的工作能力主要取决于轴的强度。这时只对轴进行强度计算,以防止断裂和塑性变形。而对刚度要求高的轴(如车床主轴)和受力大的细长轴,还应进行刚度计算,以防止工作中产生过大的弹性变形。对高速运转的轴,还应进行振动稳定性计算,以防止发生共振而破坏。 轴的机构设计包括定出轴的合理外形和全部结构尺寸。轴的结构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轴在机器中的安装位置及形状;轴上安装的零件的类型、尺寸、数量以及和轴的连接方法;载荷的性质、大小、方向及分布情况;轴的加工工艺等。 为防止轴上零件受力时发生沿轴向或周向的相对运动,轴上零件除了有游动或空转的要求外,都必须进行轴向和周向定位,以保证其准确的工作位置。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是以轴肩、套筒、轴承挡圈、轴承端盖和圆螺母来保证的。利用轴肩定位是最方便可靠的方法,但采用轴肩就必然会使轴的直径增大,而且轴肩处将出现应力集中,所以轴肩定位多用于轴向力较大的场合;套筒定位结构简单,定位可靠,轴上不需开槽、钻孔和切制螺纹,因而不影响轴的疲劳强度,一般用于轴上两个零件之间的定位;轴端挡圈适用于固定轴端零件,可以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圆螺母定位可承受较大的轴向力,但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故一般用于固定轴端零件;利用弹性挡圈、紧定螺钉及锁紧挡圈进行轴向定位,只适用于零件上轴向力不大之处。零件的周向定位:常用的周向定位零件有键、花键、销、紧定螺钉以及过盈配合等。 在此,我们只通过第一根轴来计算。 轴的最小直径的确定: 有公式:dA=126*=26mm(其中A126,由查表得出;P4千瓦;n480r/min) 由于轴的最小直径为26 mm,在进一步的设计中我们选取的轴径是45 mm,是是满足要求的。 2.4 键的校核计算 键是一种标准零件,通常用来实现轴与轮毂间的周向固定以传递转矩,有的还能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或轴向滑动的导向。在此,我们用的是普通平键连接。键的两侧面是工作面,工作时,靠键同键槽侧面的挤压来传递转矩。键的上表面与轮毂的键槽底面间则留有间隙。平键连接具有结构简单、装拆方便、对中性较好等优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此键连接不能承受轴向力,因而对轴上的零件不能起到轴向固定的作用。键的选择包括类型选择和尺寸选择两个方面。键的类型应根据键连接的结构特点、使用要求和工作条件来选择;键的尺寸则按符合标准规格和强度要求来取。键的主要尺寸为其截面尺寸(一般以键宽*键高表示)与长度L。键的截面尺寸*按轴的直径由标准中选定。键的长度L一般可按轮毂的长度而定,而键长等于或略短于轮毂的宽度。选取凸轮轴上一键进行计算: 轴径是76,齿轮宽度为50,传递转矩为T238N。 由直径76,选取键的初步尺寸为20*12,宽度为45(比齿轮宽度略小)。 键、轴、轮毂的材料都是钢,查表得许用挤压应力【】100到120MP,取其平均值为110 MP。键的工作长度L452025,键与轮毂槽的接触高度.*。所以: 2T*10/2*238*1000/6*25*7642 MP110 MP 可见其是远远满足挤压强度的,键的选择有些大所以可将其尺寸相应放小,取16*10也是可以的。2.4 轴承的选用 滚动轴承是现在机器中广泛应用的部件之一,它是依靠主要元件间的滚动接触来支撑转动零件的。与滑动轴承相比,滚动轴承具有摩擦阻力小,功率消耗少,启动容易等优点。 滚动轴承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内圈用来与瓶颈装配,外圈用来和轴承座装配。保持架的主要作用是均匀地隔开滚动体。轴承的内、外圈和滚动体,一般是用轴承铬钢制造的,热处理后硬度一般不低于60HRC。由于一般的轴承这些元件都经过150C的回火处理,所以通常当轴承的工作温度不高于120C时,元件的硬度不会下降。 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一) 轴承的载荷 轴承所受载荷的大小、方向和性质,是选择轴承类型的主要依据。 根据载荷的大小选择轴承类型时,由于滚子轴承中主要元件间是线接触,多用于承受较大的载荷、承载后的变形也较小。而球轴承中则主要为点接触,多用于承受较轻或中等的场合,故在载荷较小时,应优先选用球轴承。 根据载荷的方向选择轴承类型时,对于纯轴向载荷,一般选用推力轴承。较小的纯轴向载荷可选用推力球轴承;较大的纯轴向载荷可选用推力滚子轴承。对于纯径向载荷一般选用深沟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或滚针轴承。当轴承在承受径向载荷F的同时,还有不大的轴向载荷F时,可选用深沟球轴承或接触角不大的角接触球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当轴向载荷过大时,可选用角接触较大的角接触球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或选用向心轴承和推力轴承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分别承担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 (二) 轴承的安装和拆卸 便于装拆,是在选择轴承类型时应考虑的一个因素。在轴承座没有剖分面而必须沿轴向安装和拆卸轴承部件时,应优先选用内外圈可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