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 论证.doc_第1页
12章 论证.doc_第2页
12章 论证.doc_第3页
12章 论证.doc_第4页
12章 论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章 论证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证法2归谬法3预期理由4偷换论题5理由虚假二、填空题1论证是由()、()和()三部分组成的。2“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是在论证时以()作为论据造成的。3在论证中运用淘汰法来论证时,所采用的推理形式是()。4运用反证法作论证时,所设立的相反论题与其引伸的命题之间必须是()关系。5归谬法是借助于()推理来完成的。6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在三段论推理中表现为()的错误;在论证中表现为()的错误。7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如果断定“只有天下雨,地面才湿”是假的,就是必须断定()是真的,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8从逻辑思维规律来看,“王某的犯罪行为属过失盗窃罪”这句话犯有()的逻辑错误。9“是否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这是认定被告人已构成贪污罪的必要条件”这句话,从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看,违反了()。10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否定X属于A反映的对象,又否认X属于非A反映的对象,就会犯()的逻辑错误。11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律,若已知(pq)为假,可推知(pq)必然为真。12根据排中律的要求,如果断定了“必然P”是假的,就必须断定(),否则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13所谓一个论证的充足理由就是该论证的()理由。14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如果用一个另外的概念去代替实际上与之不同的某个概念,就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中的()律。15苏东坡曾写过一首七绝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该诗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三、单项选择题1在驳斥一种错误论断时,可以不必直接证明其错误,而只需要把与它相矛盾的另一论断的真实性证明之后,就可以确定所驳斥的论断是错误的,这是根据()。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2为了证明某一论题的真实性,我们可以不直接证明它,而是证明与它相矛盾的的另一论题是假的,就证明了我们要证明的论题是真的,这是根据()。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3论题是通过论证来确立其真实性的命题,因此,它()。只能是已被证明为真的命题只能是真实性有待于探索的命题既不能是已被证明为真的命题,也不能是真实性有待于探索的命题既可以是已被证明为真的命题,也可以是真实性有待于探索的命题4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设立的反论题与要证明的论题之间是()。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值关系蕴涵关系5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时,设立的反论题与引伸出的推断之间必须是()。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蕴涵关系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6选言证法是()。证明包含论题的各个选言肢都真证明不包含论题的各个选言肢都真证明包含论题的各个选言肢都假证明不包含论题的各个选言肢都假7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是()。预期理由循环论证推不出来偷换论题8“法学是社会科学,因为法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也是研究社会现象的。这一论证()没有违反论证规则,是正确的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犯了“推不出来”的逻辑错误犯了“论据虚假”的逻辑错误9“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什么优秀的法律文化值得向世界传播,这种认识不符合实际,历史上中国大量的优秀法律文化传播到国外,对它们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一议论是()。直接证明直接反驳间接证明间接反驳10“根据三段论的规则,如果两个前提都是特称肯定命题,不能得必然必然性结论;如果一个前提是特称肯定命题,另一个前提是特称否定命题,不能得必然性结论;如果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否定命题,也不能得必然性结论。由此可见,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命题的三段论,不能得必然性结论。”这段论证运用的是()推理。简单枚举归纳完全归纳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11“哲学不能代替法学,因为如果哲学能够代替法学,则哲学就应对诸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意识等进行具体的研究,而哲学是不对这些进行研究的”与“哲学能够代替法学吗?不能,因为如果哲学能够代替法学,则哲学就应对诸如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意识等进行具体的研究,而哲学是不对这些进行研究的”,这两段议论所运用的论证方法()。都是反证法前者是归谬法而后者是反证法都是归谬法前者是反证法而后者是归谬法。12“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都必须接受系统全面的法学教育,因为这些管理者要有效而良好地履行管理职责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修养,良好的法律修养只能来自系统全面的法学教育,只有这些管理者具有了良好的法律修养后,他们才可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有效而良好地管理”,这一议论的论证方式中运用的是()。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三段论推理13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对于“如果死者是砒霜中毒而死的,那么死者牙根必然是青黑色”与“只有死者的牙根是青黑色,死者才会是砒霜中毒而死的”这两个命题()。如果断定它们中一命题真,另一个命题假,就会违反矛盾律如果断定它们都真,就会违反矛盾律如果断定它们都假,就会违反排中律如果断定它们中一个命题真,另一个命题也真,就会违反充足理由律。14在一次关于某起案件性质的讨论中,有的人认为本案应定为抢劫案,有的人则认为不应定为抢劫案。会议主持人请甲、乙二人对这两种意见发表看法。甲说:“我现在还不敢肯定究竟哪种意见对。”乙说:“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对。”从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上述甲、乙二人的说法()。甲和乙都违反了矛盾律乙违反了排中律而甲不违反任何逻辑思维规律甲和乙都违反了排中律甲违反了排中律而乙不违反任何逻辑思维规律15在揭示概念外延过程中犯“多标准划分”的错误,其实质在于()。没有遵守同一律没有遵守矛盾律没有遵守排中律没有遵守充足理由律16既不同意说“某甲是成年人”,又不同意说“某甲是未成年人”。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这样()。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并不违反逻辑思维规律17甲:“有资料介绍说,读初中时的华罗庚数学成绩并不好,有时还考不及格”。乙:“这是瞎说,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怎么可能连初中数学都考不及格呢?!”上述甲、乙二人的对话()。都没有逻辑错误甲违反了矛盾律乙违反了同一律乙违反了排中律18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对“A法院有的审判员是共产党员”与“A法院的审判员不都是共产党员”这样两种命题()。不能断定它们都是真若断定了其中一个是假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真可以断定它们都假的若断定了其中一个是真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假的。四、多项选择题1“可以肯定王某没有作案时间。因为如果王某有作案时间,在案发时他就不可能在车间上班,然而调查材料证明,发案时他确实在车间上班”。这一论证采用的是()。直接论证间接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反证法。2在论证中,违反论证方式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偷换论题循环论证以人为据草率证明不能推出。3“王同志讲:某甲肯定在现场出现过,因为某乙看见某甲在现场出现过。但现已证明某乙不可能看见某甲在现场出现,所以,某甲肯定没有在现场出现过”。这一议论()。证明了某甲在现场出现过证明了某甲没有在现场出现过没有证明某甲在现场出现过没有证明某甲没有在现场出现过证明了王同志的说法不能成立4“我们认为将本案定为放火罪不能成立。如果被告的行为是放火罪,那么被告在主观上就应具有烧毁化肥仓库的故意,但被告只是用火柴烧化肥口袋而意外引起仓库起火,只是企图把口袋烧开一个洞口,达到偷出化肥的目的,并没有烧毁化肥仓库的故意。”这一论证运用了()。反证法归谬法直接反驳间接反驳间接证明5“公诉人讲:本案被告预谋策划、携带凶器,在光天化日之下,于首都繁华地区抢劫公款,因而犯有抢劫罪,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情况并不能作为定性为抢劫罪的根据,因为,第一,就通常情况看,意图犯罪的人,往往都要作一些必要的预谋、准备,这种有预谋的犯罪活动,抢劫罪可以有,抢夺罪也可以有。第二,被告着手抢款时虽带刮刀,但一直别在身上没有用,当然就谈不上他以刀来实施抢劫。第三,犯罪的时间地点,并不是每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刑法对抢劫罪的构成,在时间地点上并不作具体要求,所以,以被告在光天化日之下,于首都繁华地区抢劫公款,作为定抢劫罪的一个条件,缺乏根据。”这段议论是()。反驳公诉人的论题反驳公诉人的论据指出公诉人犯了“论据虚假”错误指出公诉人犯了“不能推出”的逻辑错误指出公诉人论据与论题的联系不充分6论证中,违反充足理由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有()。论据虚假预期理由循环论证不能推出草率证明7在一个论证中,作为基本论据的判断可以是()。真实性明显的事实性判断真实性不言自明的公理或科学定理真实性尚未确定的判断经实践反复检验过的一般性理论和原则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判断,以及依法作出的司法解释8下述情形中,违反逻辑思维规律的有()。既断定“所有S不是P”真,又断定“所有P不是S”假既断定“只有p,才q”真,又断定“或者p,或者非q”真既断定“这支笔是白色的”真,又断定“这支笔是黑色的”真既断定“他可能是中学生”假,又断定“他可能不是中学生”假既断定“如果p,那么q”真,又断定“或者非p,或者q”假9下列逻辑形式中,违反矛盾律要求的有()。pp(SAP)(SEP)(pq)(pq)(pq)(pq)(pq)(pq)10下列议论中,违反逻辑思维规律要求的有()。我完全同意大家对案情的分析,但还有些异议我反对你的意见,但尊重你的发言权是否利用职务便利,是认定被告人构成受贿罪的必要条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年春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11甲、乙、丙三人因涉嫌某案件而被传讯,当办案人员问到是谁作案的时候,甲说:“我不是作案人”;乙说:“我不是作案人”;丙说:“甲是作案人。”若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则可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推知()。甲说真话而乙说假话乙说真话而甲说假话丙和乙都说真话而甲说假话甲是作案人乙是作案人12下列各组命题中,适用于排中律的有()。“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pq)与(pq)“必然P”与“并非可能P”SIP与SOP“并非所有S是P”与“并非所有S不是P”五、指出下列论证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并将论题、论据按论证方式的推理形式排列1“我们认为被告人曹某的行为符合贪污罪特征。其一,曹某在当班时收到德国客人多付的是一张1000马克的旅游支票,不能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曹某利用职务之便,采用积极的违法行为,擅自填写兑换水单,将马克兑换成现金,。因此,曹某的行为是侵吞旅客错付款项的行为。其二,德国客人多付1000马克给收银台后,此款的性质应属公款。我国刑法规定:由国家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财物属于公共财物。德国客人多付1000马克后,该宾馆即取得了这一财产的代管权。其三,曹某的行为是职务行为,曹在该宾馆当班期间,是作为宾馆的法定工作人员与客人发生的职务行为,该宾馆是个法人,对曹某在履行职务期间的民事法律行为负有责任,当德国客人多付给曹某1000马克时,并非客人与曹的私人交往,而是曹代表宾馆与客人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曹某利用宾馆赋予她本人收银员的职务之便,主观上有侵吞的故意,客观上采取擅自填写兑换水单手段,将宾馆代为保管的具有公共财产性质的1000马克兑换后据为己有,应认定为贪污罪。2“公诉人认定1997年6月,程某以乙厂名义与工商银行支行办理抵押贷款80万元的手续,在未经集体研究及未签订任何书面协议情况下,于同月23日擅自将此款全额划入甲公司帐户,至97年案发时,尚有30余万未还,案发后才全部追回。程某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供他人从事营利活动,情节严重,已构成挪用公款罪。而事实是,程某当时任乙厂长,97年6月,甲公司私营老板王某希望程某以乙厂名义向银行贷款供甲公司使用。条件讲好后,程以乙厂名义与银行办理了产权抵押贷款,23日,该项贷款划到甲公司帐户,案发后,此款本息全部返回。并且程某事前曾向上级分管领导报告,与本厂分管财务领导通气,向财务部门人员安排办理手续;80万元本身是在期限以内还给银行的,既没有违约,也没给该厂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这一行为是企业之间的资金转借行为,目的是为企业谋利,属于违反财经纪律,不构成挪用公款罪。程没有利用职权谋私,没有侵犯公款的使用权、占有权、收益权,且所有财务往来都入了企业的帐,完全具备民事借款的法律特征”。六、下列各段议论是否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1“江某就是本案凶手无疑。因为:第一,江某是该银行营业所的记帐员,熟悉营业所的内部情况;第二,案发后,江某最先到达现场而不及时报告,反而浇水扫地破坏现场;第三,用于纵火焚尸的引火物谷草是江某在发案前三天带来营业所的;第四,据说江某家中有把刀子,其刀口宽度、长度与被害人身上的作品大体吻合。综上所述,江某完全有可能是本案凶手。”2被告确有盗窃行为,念其出于无意,可予从轻处罚。3“认为有的犯罪行为是合法的,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可是,认为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不是合法的,这种说法,也未免太绝对了。”4有一天早晨,在单身宿舍三楼301室,好玩麻将的年轻数学教师被杀,是被啤酒瓶子击中头部致命的。经过半个月的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这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嫌疑犯都同被害人住在三楼,但四人都否认自己作案,不过各人的说法不同。他们的说法是:赵:“不是我杀的。”钱:“李就是杀人犯。”孙:“钱就是杀人犯。”李:“不是我杀的。”现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真话,请问:凶手是谁?如果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请问:凶手又是谁?七、论述题1什么是同一律?违反同一律的典型错误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2试用归谬法反驳“大前提是特称肯定命题,小前提是全称否定命题的三段论也可以是有效的三段论”。3试用选言证法证明“三段论AAA式是第一格的有效式”。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略)二、填空题1论题;论据;论证方式2真实性尚未得到证明的命题3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4充分条件5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6中项不周延(或“四概念”);偷换论题7虽然天未下雨但地面也会湿8自相矛盾9矛盾律10模棱两可11排中12“可能非p”真13既真实又充分14同一15归谬法三、单项选择题1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