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谈文本拓展.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谈文本拓展.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谈文本拓展.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谈文本拓展.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谈文本拓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谈文本拓展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学习资源的拓展为我们的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文本拓展出现了喧宾夺主、无度无序、游离文本等等问题。笔者认为拓展应始终立足文本,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并起到训练学生能力、丰富学生表象、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同时引领学生适度延伸课外学习。这样始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文本拓展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往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关键词: 文本;拓展;学生;有效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本拓展便应运而生了。课堂也从单走向了热闹,文本拓展几乎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为此费尽心思,一会儿抓住课文的某一点进行创造性阅读,一会儿对人物进行多元解读,一会儿利用课文引出话题进行辩论,一会儿又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大容量整合这种探索看起来活跃了课堂,活跃了学生思维,但也让人感到这种活跃背后隐含着贫乏和肤浅。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无踪,让学生捉摸不透;又像餐桌上的“火锅”,想添啥就添啥,让人感觉随意。难怪有专家说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得了“浮躁病”。显然,这样是违背课堂“拓展”的初衷的。文本拓展是文本解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与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都相融相生的。文本拓展训练来源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学生只有在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直面对话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体验、感悟和创造,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进行文本拓展关键在于教师钻研教材,立足课文,精心选点、设点,将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围绕着文本来考虑和设计,使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使课堂因拓展而流光溢彩,使学生因拓展而学有所获。一、以兴趣为“起点”,激发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教师呈现的拓展材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乐此不疲时,就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拓展效应”。所以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材料作铺垫,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会尽快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对作者的介绍,或是对课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关的内容,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或生动、或真实的材料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习新课增加动力。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小珊迪一课时,采用了真实的故事作为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起点”。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到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也拒绝了他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那个留学生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进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中查到你在德国乘公交车时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能让人信任呢?”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师:那么就让我们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吧。这个故事的导入,恰恰是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主旨所在。正因为这个有效的拓展,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从新课伊始,就一直萦绕在学生的心头,直到课终。二、以难点为“基点”,领悟要义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着差距时,教师应以这个“难点”为基点,不惜“笔墨”,为突破难点而适度拓展,让学生自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对文本中出现的难点句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采用了拓展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师:为什么称“罪恶的子弹”?为什么说“和平之花”是娇嫩的?让我们先来看看战争记事簿吧!(课件播放战争记事簿,补充有关战争的资料,引导学生从战争发生的时间、地区,感受战争的频繁和一触即发。)师:你能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其中一个词或对整句话的理解吗?生:我知道了“罪恶的子弹”原来是指可恶的战争,它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它是罪恶的。生:“和平之花”是说人们期盼和平的美好心愿,可是这个和平却像花朵般娇嫩,它一旦经受战争的侵袭,随时都会凋谢枯萎。生:我明白了原来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和平还没有真正实现,原本我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读书,在优美的小区散步,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地方面临着战争的摧残,那儿的人们多么希望和平啊!学生通过教师拓展的战争资料,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罪恶的子弹”、“和平之花”这些原本较难理解的词语意思,而且对这句话包含的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体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变得轻松和形象起来。此教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通过适度的拓展,既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三、以发展为“着力点”,提升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往往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我们应以此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课文月光启蒙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段话时,当学生问道:“歌谣怎么能长呢?”时,就有这样一段教学实录: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是啊,歌谣怎么能长呢?大家想想这里的“长”是什么意思? 生1:“创作”的意思。 生2:“产生”的意思。 生3:是“流传”的意思。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长歌谣”的“长”是产生或者流传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个句子改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产生歌谣”好不好? 生4:这样这样改不好,这里用“长”显得生动。 生5:我觉得“长歌谣”是把歌谣比成能生长的东西。 师:对!说“长歌谣”确实很生动,因为作者把歌谣当成了有生命的东西。生长需要土壤,那么生长歌谣的土壤是什么呢? 生:人民。 师:说得好!黄河故道上长五谷的土地是贫瘠的,但长歌谣的土壤却是肥沃的,这肥沃的土壤就是勤劳善良的人民。同学们对这个句子领会得很好,你们通过思考感受到了句子蕴含的诗意,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教学片断,教师的引导和阐述都很简练,很到位。教师通过提问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领悟“长歌谣”的表达效果,而且感受到了文字背后蕴含着的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既是语言学习、文学欣赏,又是人文熏陶,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这样的拓展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四、以丰富为“支点”,启迪思维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其中所选的课文无不是高度凝练的经典之作。但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单靠仅有的教材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应给学生提供解读、感悟文本的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文化背景,扫清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文本的知识障碍,让文本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好平台,找到理解的“支点”。如难忘的泼水节,文本仅仅呈现傣族儿女和周恩来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内容,对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周恩来深受人民爱戴等内容均无介绍,因此如果单靠文本的内容让学生体验“难忘”和“幸福”,学生的理解会非常表层化,甚至茫然和抽象。为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适时的拓展来丰富这些空白点,让学生的理解从表层走向深层。在教学傣族人民盛大的泼水节场面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画面,同时出示相关的傣族风俗民情,让学生充分感受泼水节和美丽的傣族风情。而后问: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所有傣族人民感到难忘和幸福呢?生:因为周恩来总理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师:是的,因为周恩来总理的到来让节日更加多姿多彩,你了解周恩来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图片和介绍吧!教师出示周恩来的图片和相关的介绍,并配以声情并茂地解说,使学生认识了一代伟人周恩来。这样的于课文空白处的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更为学生理解文本,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找到了“支点”。此时此刻,“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已不再是个空洞的语句。五、以震撼为“沸点”,升华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篇幅简短、文字简明的有效拓展,非但不会喧宾夺主,反而会收到神来之笔般的绝佳效果。这样的拓展往往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可谓找到了学生情感的“沸点”。永生的眼睛讲述的是一家三代人对捐赠眼角膜的认识和态度。琳达14岁丧母,父亲决定将其母亲的眼角膜捐赠给医院,这令悲痛的琳达难以接受。但父亲的劝慰说服了她。当琳达也有了自己的女儿温迪后,小孙女温迪并没有因为外公要捐赠眼角膜而反对,相反为外公感到由衷的自豪,而琳达也为拥有这样富有爱心的女儿倍感骄傲。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其实这个故事还有一个震撼人的结尾,那就是在在外公去世不过两周的时间里,14岁的温迪因为车祸不幸丧生了,琳达这位伟大的母亲又一次在捐赠器官的协议书上签署了名字。教学在充分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后,可以这样引出拓展:温迪这位才华横溢又富有爱心的女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你知道吗?(大屏幕一字一字呈现结尾)随着一个一个字符的出现,学生显然已被深深震撼了。这时让学生提笔写写读后的感想,让学生沸腾的情思化作文字汩汩流淌出来,引发对人物的赞美和对自己精神的洗礼。生:这个结局太令我意外了,但琳达的坚强和她的想法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家庭。生:永生的眼睛,说的多好啊!琳达的妈妈、爸爸还有14岁的女儿温迪虽然相继死去,但他们死了还要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切,当盲人因为他们而重见光明,他们会永远记住眼睛的主人,并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这个短短的结尾,正是作者情感的升华,道出了文本的真正涵义,更是课题永生的眼睛的点睛之笔,显得极富震撼力。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在最后呈现结尾,使学生读懂了文本,明白了“永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情感共鸣,又升华了自己的情感,课堂也因此出现了“沸点”。六、以延伸为“终点”,增智益趣“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在这句话告诉我们即将学完一篇课文,而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使学生明白阅读教材仅仅是个“起点”,要使自己到达“终点”这一路上要阅尽“无数的风景”,从而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自己的修养。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时,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杨万里仅仅是在赞美荷花的美丽吗?生:应该还在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吧。师:知道“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哪里吗?师朗诵。屏幕呈现爱莲说片段,供学生欣赏。师: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赞美了荷花的外在美,而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荷花的内在品质。自由朗读爱莲说,谈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荷花的高洁品质。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师:其实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原诗题目还有四个字,谁知道?(送林子方)杨万里写诗送他,意图何在?生:赞美林子方品行高洁,出淤泥而不染。使:正因为荷花的清新脱俗,所以历代爱荷者甚多,赞荷诗词也很多。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几首,一起来读读吧!(出示小池、甘草子、苏幕遮)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以教材为蓝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