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PPT.ppt_第1页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PPT.ppt_第2页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PPT.ppt_第3页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PPT.ppt_第4页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概论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一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二 社会变迁的因素三 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一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 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 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在社会学中 社会变迁 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 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社会变迁的类型 1 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 文化滞后 理论 人类非物质文化的变迁总是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 物质 制度 行为 心理 观念 2 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3 进化的社会变迁与革命的社会变迁 4 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二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一 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 二 人口与社会变迁 三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四 社会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五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六 经济与社会变迁 一 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 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化自然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条件与前提 环境决定论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 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孟德斯鸠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 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 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蒙古高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那里只能是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生态环境决定了那里的居民只能以游牧为生 游牧民族的生产 生存 方式决定了他们善于骑射的民族特点 而善于骑射的民族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在冷兵器时代必然能经常打败农耕民族 中国历史的大部分都可以这样解释 二 人口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人口问题 对社会的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 三 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制度安排影响重大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 四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 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 五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 科学技术的发展 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成为带动社会变迁的先导 六 经济与社会变迁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 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 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1 社会进化论 社会变迁 生物进化 2 均衡理论 这一理论就其本意来说是否定社会变迁的 60年代后就同进化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进化的均衡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历史的进化过程 主要表现为社会系统适应环境能力的不断增强 3 冲突理论 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连结在一起的整体 4 历史循环论等 5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是决定因素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一 社会现代化二 现代化的标准 一 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 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 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 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这种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工业化 城市化 理性化等实现的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潮流 二 现代化的标准 现代化的标准 工业化 城市化 民主化 法制化 世俗化 科层制化等 现代化的国际标准既具有纵向动态的历史相对性 又具有一定历史时空条件下的横向绝对性 历史相对性 50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当代现代化理论中的 信息社会论 的代表有 第三次浪潮 的作者托夫勒和 大趋势 的作者奈斯比特 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 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二 理性化 世俗化 合理化 三 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四 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五 城市化六 人的现代化 一 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 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其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 即是社会结构的分化 第一 个人角色分化 个人的社会分工 第二 社会组织的分化 组织的社会分工 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 第三 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分化 社会的一体化 社会的一体化 伴随社会分化过程的同时 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形成高度的一体化 封闭性的社会格局逐渐消失 人们之间基于分工与合作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 普遍主义的社会规则成为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原则 不同社会成员的价值目标和利益目标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协调起来 二 理性化 世俗化 合理化 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 伴随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神圣的东西不再神圣了 人们更以一种理性眼光看待社会事物 尼采曾宣告 上帝死了 这里的上帝显然也代表着一种价值体系及其派生出的道德律令 韦伯则用合理化这一概念来把握这一转变 并且预言未来将是一个愈来愈为工具理性所支配的时代 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 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 验证对象世界 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 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 对目标和所需手段进行的选择 这些工具和手段有较高的效率 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 与理性相对立的是愚昧 习惯 传统甚至是迷信等 理性主义的几个要点 1 明确地意识到行动的目的 并根据价值的大小对它们进行比较 2 预测并计算后果来权衡行动的必要性 考虑目的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对效果负责 3 根据目的选择手段 并对各种手段进行比较和选择 以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为选择标准 4 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严格的首尾一贯性 理性化对社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就是理性的精神 所谓科学的精神即是理性的精神 现代化与非道德化 所谓非道德化 是指一部分社会行为退出道德评价之外 或者是道德评价在这里不再起决定性的作用 道德标准让位于其它标准 如性行为 消费行为 如对成就和专业能力的强调 就会相对削弱道德评价的效力 三 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 科学技术也促进了社会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的变革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 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 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技术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 经济不断而迅速地增长 2 经济结构的变化 由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 即人们所谓的工业化 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 几乎所有国家都曾经历了工业化的过程或正在努力追求工业化的目标 以致在很长一个时期里 工业化 成了社会现代化的同义语 五 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 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规模扩大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 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是由城市人口的比例标明的 人类居住方式的这种变化 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 人类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六 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 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增长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没有人的现代化 不能叫现代化 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一个国家 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 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 它的现代政治 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 以1984年为例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11000美元 而中东一些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如阿联酋是22000美元 卡塔尔是20000美元 科威特是17000美元 现代人的特征 人际方面 待人平等 尊重他人 具有独立见解 能容纳不同意见 对变化的态度 乐于接受生活变迁 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乐观的生活态度 工作方面 效能感与自信心 时间感 重视技术技能 对陌生环境不抱戒心 具有信任感 生活 对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理解力 期待子女受教育和获得现代职业 兴趣广泛 接受信息能力强 不相信命运 英克尔斯的四点论 信息灵通 积极参与的公民 有显著的个人效能感 在对传统势力影响上 尤其在处理个人事务需要下决断时 高度的独立自主 乐意接受新经验新思想 即思想开放 认识问题灵活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一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二 迟发展效果即后发优势三 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四 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一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1 收入水平悬殊巨大 2 人口增长更为迅速 医学的进步使得婴儿死亡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 而出生率仍然保持在高水平上 这样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3 国际移民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这100年中 欧洲向海外移民总共超过了一亿人 在20世纪初 移民运动达到了高潮 然后开始下降 4 农业生产率相对更低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出现了农业革命 因此在工业化开始时农业生产率就比较高 5 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存在着很大差异6 国际经济环境对后进国家不利 工业生产系统化 投入大 成为后发国家的障碍 二 迟发展效果即后发优势 一 有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供利用 二 有其他知识和经验教训可供借鉴 三 结构变化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四 世界经济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 1 有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供利用 后发优势 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可以利用引进的方式 廉价而快速地获得技术升级 日本在1950到1990年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 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亚洲四小龙从1950到98年金融危机发生 也同样维持了近四十多年的快速增长 有的学者对这种状况持悲观主义态度 认为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是造成富国与穷国经济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 更多的学者认为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正是后进赶上先进国家的一大优势 由于有很多现成的科学技术知识可以利用 作为后来者 发展中国家不需要花费巨资来从事研究与开发 2 有其他知识和经验教训可供借鉴 从计划制度到市场制度的转变就是发展的后来者向先进的市场经济国家学习的结果 在宏观调控 企业管理 金融保险 财政税收 证券期货 社会保障等方面无不向先进国家学习 当然 这里所说的学习 既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也要吸取别人的失败教训 3 结构变化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后进国家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 往往呈现出二元经济的特征 即先进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 先进部门的生产率要比传统部门的生产率高 4 世界经济更加开放 国际贸易对后进国家有利还是有害 在发展经济学家中间还存在着争论 前面指出 由于贸易条件恶化 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后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但是 也有人认为 国际贸易通过商品和要素流动使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好处远大于损失 中国轿车市场的快速增长 2000年时有关部门估计 今后十年 将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扩张迅速和汽车行业大规模整合的十年 预计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在2005年将达100万辆 2010年轿车市场销量将达200万辆 增速最快的将是小排量的私人用车 实际情况 2005年底 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160万辆 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1852万辆 占总量的58 6 2005年中国销售各类汽车590万辆 其中轿车278 74万辆 特别关注 后发优势的陷阱 1 陷阱之一 技术平台与先进技术的虚入效应所谓技术平台 一方面是指后起国的技术进步往往处于 引进 模仿 引进 模仿 的被动循环之中 缺乏自主创新与提升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指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 引进的技术陷入 藩篱 不能广泛扩散到国民经济中去 从而使得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有限 制约了工业化的进展 先进技术的 虚入效应 所谓先进技术的 虚入效应 是指在跨国公司大量的独资或无本地资本参与的纯外商合资企业经营的情况下 即使先进的技术随着先进的生产要素流入东道国 但它们被牢牢地控制在跨国公司的手中 只不过表面上由在东道国注册的企业掌握着 其技术转让的界限 程序 范围 都仍由处于东道国之外的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所严格控制 东道国政府几乎无所作为 2 陷阱之二 制度夹生 倘若后起国为了 赶超 而跟世界市场接轨 采取一揽子的办法 把凡是发达国家目前所有的市场形式 机制 制度工具 都加以引进与模仿 而不予消化与创新 那么 各种市场组织形式 机制 工具往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成熟性 不适应性与不完善性 即 制度夹生 夹生的制度中各类因素相互之间摩擦 碰撞 对抗 就构成了利用后发优势的障碍和风险 跨越陷阱的路径选择 1 把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相结合 立足于国情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只有把学习外来的经验 技术 制度与自身的特色和条件进行整合 优化 创新 才能使后发优势内部化 真正产生 赶超 效应 2 强化技术创新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3 加强制度创新 构建真正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三 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 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态 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在中国 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不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 从而使得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 其实质在于城乡不平等 二元社会结构明显地 长期地存在 将会成为导致或加剧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 四 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1 政府是国家政治 经济独立的捍卫者 维护者 2 政府是现代化的提倡者 计划制定者和组织者 3 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 4 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但是 发展中国家政府如何合理发挥作用 在什么程度上发挥作用 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第五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二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冲突与困境三 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四 改革是推进现代化的需要五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水平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就已经不自觉地卷入了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分别代表着在原有社会制度内部推进现代化的器技层次和体制层次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但是并没有触动深层的社会结构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5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到21世纪中叶 中国有望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富强 文明 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冲突与困境 迄今为止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 现代化 其基本精神或最终目标与传统 社会主义 不仅是不同的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立 相互冲突的 正是 社会主义 和 现代化 过程二者之间内在本质上的差异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冲突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价值冲突 一方面 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 均贫富 求大同 等具有浓厚平等主义色彩的 价值 实质理性 传统 另一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度低下 国家统一的未完全实现 与美国 日本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 以及后来由于 社会主义阵营 破裂所导致的中 苏之间的激烈对抗等等因素 又使得它在社会生活中贯彻效率优先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与增长速率的要求同样变得极为迫切 马克思等人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人们就能够或有条件将它清除 而代之以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社会制度 从而将上述矛盾和问题彻底消除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 这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社会应该就是 社会主义社会 三 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诚信缺失问题处在转型期的人对未来的预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