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符号化与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doc_第1页
旅游美符号化与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doc_第2页
旅游美符号化与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doc_第3页
旅游美符号化与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doc_第4页
旅游美符号化与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美符号化与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陈昌茂旅游美在历史中通过客观化和符号化而形成的审美文化,我们称之为旅游审美文化。旅游美符号化即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是旅游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旅游美在审美事件中表现为旅游美美感,在展开中符号化为旅游审美文化。如果从大文化的视野来看,中国文化中最有灵性最富人文关怀最具人情味的便是旅游审美文化了。仅从文学视觉说,中国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游记保存了中国人的精神品位,一种鲜活的生命感觉在轻扬,不像三国演义那般多谋多计,也不像红楼梦那般绝望和悲凉,它们以一种旷达的审美情怀关照人生,滋润着尘世中人们疲惫不堪的心灵,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一、旅游美美感符号化与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张法在美学导论中建立了美感符号化原理,主要内容为:当一个面对某一对象,产生了审美现象,这种现实现象在他以后面对同一现象又反复发生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一对象对认为美的对象,认为美就是这一对象固有的性质。这一美的被指认和对象的被命名,用一个理论术语来说,就是美感的客观化和美感的符号化。客观化是指,在感觉上合理论上,美都被认为是这一客体固有的性质;符号化是指,在实际上,客体被认为美,不是由主客体之间通过审美活动建立起来的。这种通过客观化和符号化建立起来的美文化,我们称之为审美文化。这些旅游审美文化已经为整个民族、文化、时代符号化和客观化了。这种公共定义性和公认客观性的力量,能够使人们通过符号认知而产生美感经验,也能使人们在通过符号认知,虽然没有美感出现,仍认定它为美,从而与整个民族、文化、时代的知识体系相认同。中国旅游审美文化主要体现在游历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旅游地。山水无名,因人而名,因文而名,因事而名。成名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符号化了二、中国古代旅游审美文化的生成方式中国旅游审美文化是“名文化”。 “一生好作名山游”是李白的名句,也是他的旅游追求。李白如此的诗仙,也在追求“名山”。为什么要去名山呢?这是旅游动机的一个深层次方面:一方面它是已被符号化的地方,不用说,它是值得一游的;另一方面,出游是受“旅游标志物”左右的,没有旅游标示物,就不可能产生旅游目标动机。中国旅游审美文化形成主要体现在著名风景名胜的符号化。它往往通过以下三个途径。1、帝王巡游帝王巡游在中国古代旅游活动中占有重要 地位。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乘坐八骏马车西行至昆仑丘,与西王母会面,互赠礼品,为后世帝王巡游之开端:先秦帝王的巡游开启了历代帝王巡游的先河。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陇西、登鸡头山;公元前219年,东巡齐鲁,封禅泰山,公元前218年,出咸阳东巡;公元前215年,东临碣石;公元前210年,南巡荆楚,“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五次巡游,耗时经年,行程万里。据汉书武帝纪,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游历达30多次。其中大的巡游有四次:西至雍县,抵于汾阴;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东巡齐鲁,封禅泰山,巡 游渤海;南到南郡,巡游荆扬。隋炀帝在位时共有八次大规模出巡。康熙、乾隆有“六下江南”的故事。康熙二十三年(1684),第一次下江南,由北京-泰安-泰山-淮水-扬子江-苏州-南 京,谒明陵。二十八年(1689),康熙二下江南,经济南-扬州-苏州-杭州-钱塘江-会稽山-大禹陵;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四下江南。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六下江南,沿扬州、苏州、杭州、南京等在内的京杭大运河一线。泰山是中国旅游审美文化的杰作,源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72代帝王到泰山封禅祭祀。受帝王朝拜的泰山,自然居于“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地位。神化了的泰山,在人们的精神上无形地高大起来。文人墨客更是接踵而至,他们留下的众多墨迹、石刻和文物构成了“文化的瑰宝”。精神文化上的高大雄伟使人们“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的旅游审美价值底蕴深厚便“重如泰山”了。帝王巡游的地点,往往成为旅游的热点。泰山因此成了中国的“中华第一山”,苏杭因此成为游人向往的”天堂”, 沿大运河一线成了旅游观光线路中的”黄金通道”。2、士人漫游余秋雨的散文名篇庐山实际上是叙述了庐山的旅游审美文化生成的过程:历代名人在这里留下的印记,特别是留下的艺术名篇。I、“中国早期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司马迁“南登庐山”并记之于史记之后,这座山就开始了它的文化旅程。”II、“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它的文化浓度之高,几乎要鹤立于全国名山中了。那时,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先后在庐山弘扬教义,他们驻足的东林寺和简寂观便成了此后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精神栖息点。这两人中间,慧远的文学气息颇重,他的五言诗游庐山写得不错,而那篇600多字的庐山记则是我更为喜爱的山水文学佳品。但是,使得这一僧一道突然与庐山一起变得文采斐然的,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庐山还拥有过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的归隐行迹、山水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庐山密不可分,谢灵运的名气赶不上陶渊明,却也算得上我国文学史上五言山水诗的鼻祖。这两位大诗人把庐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诗化垫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个庐山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文化史。” III、“于是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唐寅等等文化艺术家纷来沓至,周敦颐和朱熹则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如果把时态归并一下,庐山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了。”中国旅游审美文化的形成方式与文学艺术是分不开的。一个地方,往往是名人游历之后,写下了艺术作品诗、散文、绘画等等,这些作品不断被传播,成了名篇,于是它所描写的地方也就成了风景名胜地。3、 宗教朝拜我们以四川峨眉山来说明。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志记载:东汉,峨眉山药农蒲公在山顶创建普光殿,开创了峨眉山佛教的历史。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高僧慧远之弟慧持和尚入蜀。慧持于次年上峨眉山,同山僧一起,择地建庵,塑供菩萨神像,取名普贤寺。峨眉山为普贤道场之说,由此而来。 西晋武帝时(266289年),扶持佛教,外方僧人,涌入蜀地,从印度来的宝掌和尚来到成都,不久上峨眉山宝掌峰,是第一位上峨眉山的外国僧人。 唐代,德宗年间(788804年)外方僧人昌福、西掸、白水、灵玉、澄照、正性、大乘等和尚相继来到峨眉山,建寺供佛。清音阁、华严寺、白水寺、灵岩寺、黑水寺正是这段时间建成的。宋代,乾德四年(966年),宋太祖敕內侍张重进,往峨眉山普贤寺庄严佛像。开宝五年(972),宋太祖“赐峨眉山新寺名光相。”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 朱元璋因“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久乏唱导之师”,敕遣南京天界寺僧宝昙和尚(13341393)到峨眉山住持。 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钦派大臣葛哈齐,头等待卫海清、乾清门头待卫五哥,兵部员外郎德其内等人,到峨眉山降香。峨眉山僧人重建新亭取名“接王亭”,作为接待四王之处。四王带来康熙皇帝赐给峨眉山寺庙的大量经卷、诗文、匾联。民国时期,一九三九年八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住洪椿坪时,请来三十个和尚,为抗日阵亡将士超度。共和国建国后,峨眉山众僧大多数仍留山住寺。1982年中发19号文件下发后,寺庙得到恢复和发展。现有寺庙26座,其中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的有5座:报国寺、万年寺、华藏寺、洗象池、洪椿坪寺。1996年,峨眉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说:“公元一世纪,在四川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峨眉山)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21世纪初,峨眉山管委会恢复和完善金顶的佛教历史地位,使峨眉山成为了世界最高的佛教朝拜中心。峨眉山旅游审美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它宗教圣地也是在宗教朝拜中形成的。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宗教朝拜是中国古代旅游审美文化形成的主要方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历史中自然形成的。结束语“旅游审美文化生成”是旅游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开发的途径。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旅游审美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