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晚更新世西西伯利亚托博尔河伊希姆地区森林草原气候环境的动态研究摘要 环境考古学的丰富记录为环境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西南西伯利亚地区在最晚约从晚北方期到亚大西洋期之间8500年间的自然变迁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围绕着这一地区文化发展的年代顺序,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到历史时期。史前的气候条件与早期托博尔河伊希姆地区移民的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已经被证明,早期特有的适应性社会经济结构反映出自然资源的存在对地域范围的推动作用,以及扩大区域文化交互的激烈程度。通过调研分层的考古遗址和孢粉学的剖面,花粉光谱学研究显示,大范围地重组了与自然及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域范围。中亚地区相对干旱的气候环境导致了西伯利亚南部的草原地带向北方扩展,多次刺激了西南、最北边和东边的游牧群体在全新世逐步进入前面提及的森林草原、针叶林地带。相比之下,原始的以渔猎为生的部族所处的环境略带寒冷和潮湿,并且随着大西洋气候影响作用的增强,降水量逐步增多。与之相联系,他们的中石器文化从以前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扩展到前面所提开放的草原地带,并且在这过程中重建了南部稀疏针叶林环境。由气候变化所触发的农业地带变化和区域性人口流动在物质文化上也得到充分的证明。1 介绍孢粉学的研究是了现代多学科融合的环境考古学的重要部分。他们对于西西伯利亚低地变化着的自然栖息地文化的标志性事物(居址和墓葬)按地层进行了重建,这一做法已经被相对有条件地采用。孢粉学对于托博尔-伊希姆地区温带草原和南方针叶树林史前及早期历史期游牧民族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已经受到关注。大约二十五个已被发掘的重要遗址和数个被详细分层的草原湖泊遗址深受孢粉学深入调查的影响。在地理学范畴内,后者提供了大量有关区域居民活动信息、史前的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的记录。当前,多学科的环境考古学研究着眼于西西伯利亚的西南部平原,根据传统的观点来看,这一地区被认为是“不重要的”。这一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证据大约为30000年前,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于平原的南部边缘。多学科合作为研究全新世文化的发展以及建立单个遗址的年代序列提供了历史学上详细的时空关系,这些基于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提供的线索。这篇论文总结了西西伯利亚大约8500年前森林草原/温带草原地区自然变化的最新证据。其大部分内容与亚北方期和亚大西洋期相关,相对应的为西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铜器和铁器时代。但除此之外,一些人类早期间隔期缺少花粉的数据资料以及缺少相关的保护。研究结果显示,在重构环境波动与人类活动联系转变的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湿度的不同,而气温在这个过程当中则起到很有限的作用。2 研究地带的地理自然条件研究的主要地带在西西伯利亚平原的西南边缘亚欧大陆北部典型的地貌特征定位于北纬54度到58度,东经63度到72度之间的一块低地。它的西边以乌拉尔山地为界,南部是哈萨克斯坦的古生代山脉,北部和东部是salahard河和额尔齐斯河低地。西西伯利亚南部的气候受潮湿的大西洋暖风和寒冷干燥的东亚气流的混合影响。现在则变现为大陆性气候,夏天温暖、半潮湿,冬天寒冷相对干燥。可以说,是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区域地理环境是由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覆盖于前寒武纪大理石碳酸盐和石英岩岩床上的堆积生物造成的,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边缘。在第四纪,这一地区并非直接受到冰川作用的影响。在那一阶段,冰水和湖泊沉积物填满了低地,黄土的覆盖面积覆盖到被抬升的高原和河流阶地,东部乌拉尔山斜坡上的碎片输入到西西伯利亚平原。在中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的冰期里,这一地区经常受到地形变化的影响,其原因是,大量冰期融水被西伯利亚北部(北极)的冰所阻挡,进入亚拉海和里海。现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部被巨大的冰川湖淹没,形成了晚冰期早期北极冰原和南方大陆水的分异。紧接着上一个间冰期的适宜期,这一地区北部都被森林冰原或者冰原草原所覆盖,而南部则是冰川边缘的稀疏草原。与之接近的乌拉尔山脉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在LGM期是不结冰的西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则被寒冷干燥的冰川边缘的草原冻土所覆盖。在最后的晚更新世冰期,永久冻土形成了河床,呈线状镶嵌在大部分地区,形成牛轭湖和池塘,以及边远地区的桦木-松树-赤松林在缺水的干旱环境下出现在更高的海拔上。先前冻土地面的退化造成附近湖泊的移动,也影响了沼泽和草地的结构。广泛的沙石堆积显示出了晚冰河世纪的末期风力作用的增强。西西伯利亚地区晚冰河世纪的末期和全新世早期的降水量推测非常少,大约只有今天降水量的80%。测算出的年降水量数据不超过350mm,与今天的干旱草原和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气候相符。更新世即将结束之时,永久冻土被限制在西伯利亚北纬55度附近,并且在早全新世全面瓦解和退却之前,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波动。主要研究的地点位于托博尔-伊希姆盆地之间目前主要围绕南方干旱地带向北方湿润地带的过渡进行。如前所说,根据花粉以及其他多学科环境资料证明,这一过渡地带具有非常强烈的大陆性特征,也有与之相应的植被覆盖。在南部草原和针叶林边界附近,环境的变化起着非常大的影响。3 全新世前的占有者根据已经发现的材料来看,西西伯利亚西南部最早有人类居住的时间与晚冰河世纪中间的间冰期有关。一个准确无误的上期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西西伯利亚西部边缘的索西瓦河盆地也是托博尔-伊希姆南部针叶林地区的西北,作为证据的是,已经发现了与之相关的牙/骨和石器制作工业体系,以及一个生活居址,这些都得到生物学的高度关注,并且得到证实。更新世的大型动物群以长毛象为主(98%),并且一些小的物种(如鸟、鱼),在晚更新世表现出差异。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资源的变化,不同动物采取了各种更成功的方式适应副极地冰原草地环境。寒冷和极度干燥的气候导致了最南端和受乌拉尔山保护地区人类居址的减少。难南部草原地区受调查的上旧石器遗址西西伯利亚西南部边缘,在伊希姆、巴拉宾斯克中额尔齐斯低地的遗址往往处在90150米高的河流阶地上。由于极端的气候条件(高度大陆性气候、地表水饱和以及河流受阻),因而人们认为,西西伯利亚有人类活动应该在LGM很久以后,大约在距今17000到16000年前。关于伊希姆盆地黄土地冰河世纪晚期花粉记录来看,持续的针叶林生态系统为松树和桦树占领,继而被稀疏草原取代,主要有欧洲赤松、桦木属、柳树属、赤杨属、榆属、禾本科、菊科、蒿属、麻黄属。更新世末期气温逐渐转暖,激发了人们向西西伯利亚和东边临近的乌拉尔山脉进发。最终,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接下来的全新世建立了民族和人口的基础,在这片土地上永久定居下来。4 全新世时期环境和文化的发展4.1 晚北方期至大西洋期从北方期的晚期至北方-大西洋期的过渡段里(距今大约85007700年),即中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时间,北方地区主要为桦木林,混合有桤木和松树,与现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森林草原地带类似。松树林南部的森林草原带几乎绝迹。这一阶段是北方期气候适宜时期,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西西伯利亚南部和北部都受到大西洋气流的影响。关于中石器时代托博尔-伊希姆地区有人类活动的证据还非常有限。建立在冰原附近的住宅遗址采用了轻便的地面木质结构,以适应河湖地带的自然环境。文化特征则表现为细石器的衰落,并且为刃口石器工业体系所取代。这也揭示出细石器文化是从南方传播至边远的北方和东北的。除此之外,也证实了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是以采集狩猎为生,并且为Ugro-Samodiysk原始民族的建立打下基础。4.2 大西洋期西西伯利亚西南在大西洋期早期(77006300BP)的文化面貌是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干旱化相关的。干旱造成了区域地表平面沼泽植被的密度减少,这一指标在即将干旱湖泊中的密度对气候具有指示性作用。MAP的提高为南方稀疏草原向北扩展做出贡献。其特点表现为在洪水泛滥过的土地上人类的居址产生了季节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南方的针叶林如桦木林和松树林等,都超过了现在的边界。哈萨克斯坦北部典型的南方草原向北迁移,远远超过了现在草原、针叶林的北界,西伯利亚的森林种类也随之减少。适宜的气候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托博尔-伊希姆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旧石器遗存所证实。在这些文化当中产生了创新性的文化因素,如装饰、陶衣、几何形细石器工业体系和石镞等。随后,东欧平原的南部和中部以及中亚草原地带有证据的干旱化进程使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逐渐恶化,推动了当地人类的迁移。大约在6500年前,里海的水位以海平面计算波动幅度大约为50米(最大的衰退),显示了亚欧大陆中部的极度贫瘠。全新世中期的环境灾难促使人们由逐渐干旱的里海和亚述海地区迁徙到环境更加适宜和湿润的森林草原地带,即西西伯利亚的Fore-Ural和Trans-Ural地区,当时新的建筑形式半地穴式居址也证明了这一点。人类新的领地一般都靠近水源(河流和湖泊),也就意味着穿透过的渔猎群体以河岸的生物资源为生。这个阶段大约在79005500年之间,与之相关的重要遗址有:You-tobor 3, 902570BP、Tashkovo 1, 744060BP。西西伯利亚西南西南的环境在大西洋期中期(63005300BP)发生了变化,逐渐变得湿润,这在63006100BP的水生植物群中有所体现。现在托博尔-伊希姆地区大部分的稀疏草原被北方森林草原、针叶林所取代,后者由主要河流的河谷向南部扩散开来。稀疏草原的优势地位被桦木林所占据,但松树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距今6100-5300年之间,全新世气候变暖和干旱化的过程都有孢粉学的记录,逐渐恶劣的环境使得其范围到达今天北部森林草原边界的最南部。同时,草原占据了优势地位,具有特色的西西伯利亚中部草原生态系统系统初步形成,对今天边远的南部产生影响。这些史前气候和范围的变化一般与新石器时代形成的牛轭湖、浅池塘有关。从地形上讲,当时的遗址都位于河流平原低地,地理形态与现在的河漫滩相似,显示出大西洋期盛行湿润的气候条件。当时的经济基础以渔猎为主。从考古学上讲,这些都具备了托博尔-伊希姆地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格子纹和格子刻花纹交替纹饰的手制陶器。陶器的序列表明了这一地区与南方草原地区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原始西西伯利亚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联系。在大西洋期的末期(53005000BP),西西伯利亚平原气候适度温暖,从牛轭湖和湖泊中河谷中的低水位以及形成的沼泽看来,当时的降水逐年减少。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尤其是开阔地带和一些边远的小岛,形成半干旱的草原气候,原本广大的森林仅存于北部和一些湿润的河谷。对于这一地区干旱化加强有关的记录是,距今51005000年前,南方草原继续向北方扩展,中亚南部温暖的气流最终决定了托博尔-伊希姆地区自然环境的转变以及植被覆盖的变化。西西伯利亚北部和中部地区性的气候则继续受大西洋气流的影响。总体说来,现在的情形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西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森林草原的稳定性、大西洋气流带来均衡降水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托博尔-伊希姆地区在全新世中期产生了有特点的文化实体,很有可能是西西伯利亚Ugro-Samo diysk民族的祖先。遗址往往分布在被抬升的丘陵、台地、河流阶地上,周围多分布有沼泽地,传统的狩猎经济被更加固定化的、使用网捕捞的渔业所取代,现在或者过去河流沿岸粘土当中包含的网状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花粉的记录显示出这一地区人类活动影响作用的增强,临近地区喜湿性植物所占的百分比增多,修正了考古学地域的文化面貌。南部草原植被向北方扩展,为新的中亚地区特有的具有复杂装饰纹样的陶器提供了年代上的联系,同时也证明了西西伯利亚地区部分当地人迁徙到更远的北方和东方,也即针叶林和半湿润草原地带。4.3 亚北方期接下来的亚大西洋期(50004500BP),初期气候偏凉,根据孢粉学的记录,这一现象在托博尔地区的西部尤为明显。距今46004300年之间,托博尔河的水位显著提高,河成盆地几次大面积的洪水事件也证明了这一点。松树林与稀疏原地区典型的桤木混合,在树林的构成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西伯利亚松树和赤松则生长在更高的河流阶地上。一些河流支流(乌拉尔南部和中部的托博尔支流)的恢复也证明了区域性湿度的提高。但托博尔-伊希姆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湖泊和池塘却经历了水位的下降,最后为类似沼泽的环境所取代。稳定的针叶林地带仅仅局限在稍微偏北的地区。针叶林的分布地域超过了今天的界限,包括了现代部分亚针叶林地带。总体来说,西西伯利亚西南亚大西洋期接下来一个气候阶段的环境已经被花粉和其他多学科证据重建。50004800BP:气候凉爽,降水减少。48004700BP:地区气候稍偏寒冷,湿度增加。47004600BP:大范围的气温变暖。46004500BP:托博尔地区湿度增加,而其他地区却与之相反。现在已有的环境考古材料揭示了一个方格刻画纹陶器文化地区的持续性,与南方地区文化的联系已经被发掘出的金属器件所证实,尽管其在占据绝对优势的石制工具当中数量极其稀少。一种比较流行的学术观点认为,粘土制成的网纹陶器,证明了渔业在当时所占的优势地位;发现的各种材质的箭簇,则说明了狩猎经济仍然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金属时代人类的居住遗址多发现在河漫滩上,大多数位于最低的阶地,只有少数在高的阶地上。托博尔-伊希姆地区在全新世(45003200BP)时期气候温暖,极度干燥,与亚大西洋期的中期相一致。尽管气候与自然条件随着不同的阶段变化,如湿度增加阶段(43004100BP,41003700BP,37003450BP)、温暖干燥阶段(45004300BP,41003700BP,34503200BP),最后证明受到MAT的影响,导致区域植被覆盖面积的扩大。日趋增强的干旱导致了地表水位的下降和森林面积的减少,如松树林撤至今天边界以北很远,被半干旱的草原所代替。大河河谷的河漫滩则保持了相对良好稳定的环境。相比托博尔地区,伊希姆一带的花粉资料揭示了更早、更集中的环境变迁,在其干热地区,桦木稀疏原保存了下来,但并未参杂有松树。西西伯利亚生物区最显著的向北迁移发生在4100年前。在34003200BP之间,这一地区大部分为南方典型的森林草原和大的露天草场所覆盖。北方的亚森林草原地带很有可能继续向北扩散,到今天广大的亚针叶林地带。花粉记录揭示了大西洋气流影响的减弱和中亚大陆性环流区域影响力的增强。那一阶段,当地的史前经济以渔猎为主,家畜蓄养和农耕也发展迅速,虽然数量较少,但是推动了经济基础的变革。栽培植物增加了食物来源,地区的人口数量发生了改变。青铜时代早期更大规模、更加集中和更多数量的考古遗址证明了人口数量的显著增加。这一时段,区域间文化联系加强,当地族群与外来群体文化上相互影响,伴随着全球性农业人口的迁移,将文明由南部带到了原西伯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知道叶尼塞和为止。在BP初的第二个千年里,主要的移民可能来自伊朗语系的民族,从干旱草原地带逐步占领了北方稀疏草原地区。托博尔-伊希姆地区受到新来族群影响的首要标志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文标志,并且已经得到证实。其余则保持着传统的渔猎经济,不包括一些新的特点,如马的饲养。大约在41003900BP之间,由于气候的变化,农耕集团迁移到此处建立他们的居住地,造成了文化上的入侵。他们将住宅建立在低的河流阶地上,对他们而言,高的阶地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家庭农业。从花粉的记录推测,更加抬高的阶地暴露在强烈的阳光辐射和风化作用之下,水资源加速枯竭,再也不适合选择半定居生活方式的人们。农耕群体完全适应了西西伯利亚西南的自然条件,这一地区与现在中部森林草原相比,植被覆盖的面积占据了绝对优势。孢粉光谱研究显示,这一地区拥有了主要的草类,人造草 和杂草也证明了族群的转变,以及更加集中的居住区和更频繁的经济活动。随后,大约在36003500BP,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放牧形式的经济开发占据了优势地位,主要集中在河漫滩地带。而在此之前,定期爆发的大洪水使这一切变得不可能。考古学记录了大量深挖的水井,明确显示了一次长时间的饮水不足。几条主要河流的资料也显示水位下降,一些河床和湖滨为粘土所掩埋。经济以农耕为基础,依赖于一种优秀的长角动物牛。最近获得的花粉资料提供了农耕的证据,围绕它的研究已经展开。托博尔-伊希姆地区亚大西洋期最后一个阶段处在波动的亚湿润大陆性气候和亚干旱气候的间隔影响下。过去的这些气候变化各自不同地构建了当地的范围,在某些地方表现地尤为激烈。在年代序列上,其与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早期主要文化期一致。托博尔西部地区大约31002800BP气候变冷,这也得到孢粉记录的证实。随后其他地区受到影响。当时的湿度与现在相比偏低,但在2700年前又升高了。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托博尔北部地区气候的不同发展密切相关,对重建松树在内的针叶林产生作用。托博尔-伊希姆的南部地区湿度持续不足,使得桦木稀疏原和中生代草原只存在于河谷等有限地区。同时,其他更多的开阔地则为草原所占据。良好的气候条件导致了一场渐进式的、持续的物种入侵,亚针叶林带和北方针叶林进入南方草原地带,这个进程背后的动力是大西洋期在西伯利亚西北地区大气环流的增强,这块低地的南部和东部依然受占优势的中亚气候的影响。托博尔北部地区气候湿度指标在31002800BP时间段之内上升,青铜器时代晚期人口和经济的转变也显示了这一变化。先前以农耕为基础的经济,逐渐为更加复杂的、多导向经济所取代。人类居住的地方大部分位于相对河漫滩较高的地点。在晚一点的阶段,建立在高的河流阶地的防御性建筑取代原来的居址,以防御北部民族向南方草原地带入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过程中新的移民与原居民之间看似并不和平。在托博尔地区的西部,也即乌拉尔山的东坡,包括乌拉尔河右侧的支流,出现了波浪纹和十字纹装饰的陶器,这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在伊希姆地区,北方的族群从稀疏草原区出发,沿着主要的河流河谷扩散开来,其主要遗址位于河流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地,并且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渔猎。托博尔-伊希姆地区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的过渡阶段造成了短暂的文化共生现象。被调查的西西伯利亚遗址区长期为典型的草类和牧草所覆盖,这些具有指示作用的草类保存在厚的文化堆积当中。当地居民与外来族群文化上的联系导致了经济上的一些变化。在托博尔-伊希姆地区的南部,地层当中“人为形成的”花粉数据指示了人类活动的证据,但缺少了相关的文化遗存。但是,29002500BP之间早期农业的存在、不明文明与明确的文化之间的联系还存在着问题。任何情况下,主要文化的重大转折与主要气候导致的环境转变有很大的关系。4.4 亚大西洋期西西伯利亚西南现代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重建进程开始于亚大西洋期初期。从早大西洋期开始,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导致了森林向先前树木稀少的森林草原地带扩张,南部主要为桦木林,北部则是松树和枞树林。但是,区域的森林范围还没有达到今天地理的极限。除了这个主要的现象以外,紧接着以草原为标志的干燥间歇期之后是一个更加湿润和寒冷的气候期,伴随着森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总而言之,这一阶段草原向更远的南方退却的趋势已经开始。铁器时代的早期开始阶段,托博尔-伊希姆地区出现了各种文化,他们出现在不同时段,有些也有了短暂的继承关系。这些文化进程的基础是青铜时代晚期当地居民与北方人口融合的结果。畜牧业是牧民主要的经济方式,但是逐渐由家养动物转变为固定的、季节性迁移蓄养动物。在当时,马的蓄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食物的产出,加之进步的、适应环境的主要经济形势,都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殖反过来强烈推动了土地的开发,如河漫滩和河流阶地,以获得更多的牧场更加湿润的气候推动了北方稀疏原(森林-草原)面积的扩展。人类居址的选择也促进了先前干旱的高的河流阶地和内陆高原生物产出的提高。托博尔-伊希姆最终为新的文明所取代,这种文明与东部草原、西伯利亚南部毗邻山地的塞西亚文化中心相关联。这种进步的、地理上广分布的文化要素带来了新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与西西伯利亚南部距今2500到1800年间稳定的气候条件和人口的增长是分不开的。数量众多的防御建筑都建立在阶地平台上(包括最高的三个阶地),固定、半固定的动物饲养是经济的主要形式,以渔猎经济为补充。文化层中的孢粉资料显示了自然草地的存在,但是典型的农业起源指示性花粉记录还未找到。亚大西洋期中期的湿润阶段(19001000BP),这一地区南部的户外草原进一步后撤,在接下来的时段里(170011400BP),森林入侵,托博尔、伊谢季、伊希姆河沿岸以及哈萨克斯坦北部发现了松树林。这一地区性的植被覆盖转变过程早于大面积的桦木入侵,几乎达到了今天托博尔地区的密集程度。随后,湿度降低(14001100BP),气温上升(11001000BP),被认为是气候最佳期。在这一期间,托博尔-伊希姆地区的植被覆盖没有多大的变化。大西洋期的最后阶段,即全新世的最后一个千年中,西西伯利亚西南的气候条件大约与今天相似。距今约1000700年间,亚针叶林和北部森林草原地区树种的构成已经形成了今天的形式。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整个地区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距今700500年间,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变化。相比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湿度上升。距今500300年间,西西伯利亚地区气候更加湿润,先前显著的地区性湿度差异逐渐稳定下来。最后的三百年间,以温暖的大陆性气候和逐渐增加的降水量为特点。托博尔-伊希姆地区亚大西洋期的中期和晚期均已被考古学证明与中世纪早期文化相关联,其年代大约在距今13001200之间(700800AD)。经济仍然传统的畜牧业和狩猎业,没有发现农耕的证据。整个地区转受土耳其居民所影响采取了半固定生活方式,以马的蓄养为代表的畜牧业占据优势地位,渔猎业仅仅作为经济的补充。5 小结 现代环境考古多学科的资料提供了西西伯利亚托博尔-伊希姆地区人类的迁徙、产生特定的经济形态与史前气候紧密联系的证据,反映出自然资源的存在对地域范围的推动作用,以及扩大区域文化交互的激烈程度。调查过的考古学遗址和草地花粉光谱记录揭示出史前植被的范围与自然条件相关,并且与人类活动的加强也有一定的关系。全新世西西伯利亚南部干旱的过程导致了草原面积的扩大,多次刺激了畜牧族群逐步从西南流入更远的北方,从东部进入了先前的森林草原和稀疏针叶林带。与之相反的是,由于大西洋气流影响作用的增强,产生了适度寒冷的间歇期,水分结冰加强,导致了与先西西伯利亚和Trans-Ural中石器文化相关联的原住渔猎族群分期向南部广阔的草原地带扩展,这个过程也是稀疏林环境重建的过程。这些由环境触发的人口迁移被物质文化所证明。主要的托博尔-伊希姆被研究地区被证明是环境高度敏感地区,也是地理学上稀疏林、草原和北部针叶林的国度地带。致谢西西伯利亚托博尔-伊希姆地区第四纪环境考古学研究受北方发展机构资助(俄罗斯西伯利亚分支,秋明)。参考文献Abramova,M.B.,Stefanov,V.I.,1985.额尔齐斯河流域的Krasnoozernoe文化 .发表于西伯利亚最新发展地区的考古学调查.Nauka,Novosibirsk,pp.103130(俄罗斯).Arkhipov,S.A.,1971.西西伯利亚的全新世.Nauka,Novosibirsk,332 pp.(俄罗斯).Arkhipov,S.A.,1989. 西伯利亚全新世的地层年代Geofizika 89(56),1322(in Russian).Arkhipov,S.A.,Volkov,I.A.,1980.Palaeogeography of the Western SiberianLowlands during the Maximum Late Zyryansk Glaciation.Nauka,Novosibirsk(in Russian).Arkhipov,S.A.,Gnibidenko,Z.N.,Shelkoplyas,V.N.,2000.Correlation and paleo-magnetism of glacial and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n the West Siberian Plain.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6871,1327.Astakhov,V.I.,Arslanov,Kh.A.,Nazarov,D.V.,2004.Age of mammoth fauna on thelower Ob.Doklady Akademii Nauk 396(4),253257(in Russian).Borzunov,V.A.,1992.The Trans-Ural Region on the Crossroads of the Bronze andIron Ages(Gamaynskaya Culture).Ural State University Press,Ekaterinburg,188pp.(in Russian).Chlachula,J.,Serikov,Yu.B.Last glacial ecology and geoarchaeology of CentralTransural area:the Sosva River Upper Palaeolithic complex.Boreas,submittedfor publication.Grichuk,V.P.,1992.Main types of vegetation(ecosystems)during maximum coolingof the last glaciation.In:Frenzel,B.,Peczi,M.,Velichko,A.A.(Eds.),Atlas ofPaleoclimates and Paleoenvironment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LatePleistoceneHolocene.Geographical Institute,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and Gustav Fisher Verlag,BudapestStuttgart,pp.123124.Kremenetskiy,K.V.,Tarasov,P.E.,Cherkinskiy,A.E.,1994.History of pine islands inKazakhstan during the Holocene.Botanical Journal 79(3),1330(in Russian).Mangerud,J.,Astakhov,V.I.,Murrray,A.,Svendsen,J.I.,2001.The chronology ofa large ice-dammed lake and the Barents-Kara Ice Sheet advances,NorthernRussia.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31,321336.Matveev,A.V.,1998.The First Occupants in the Forests of the Trans-Urals.Nauka,Novosibirsk,417 pp.(in Russian).Matveev,A.V.,Orischenko,A.V.,Zakh,V.A.,Panfilov,A.N.,Petrenko,Yu.V.,1991.Radiocarbon age and chronology problems of archaeological monuments of theNeolithic and the Bronze Age in the south of the Tyumen region.In:Problems ofChronology and Periodization of Archaeological Monuments of SouthernSiberia.Altai State University Press,Barnaul,pp.2831(in Russian).Matveeva,N.P.,Volkov,E.N.,Ryabogina,N.E.,2003.New Monuments of the Bronzeand Early Iron Ages,vol.3.Nauka,Novosibirsk,pp.117136(in Russian).Petrin,V.T.,1986.Palaeolithic Sites of West Siberian Lowland.Siberian Branch RAS,Novosibirsk,142 pp.(in Russian).Poshekhonova,O.E.,2004.Peculiarities of the ceramic production at the Neolithicoccupation in the TobolIshim region.In:Vesti Arkheologii,Antropologii iEtnografii.(In:Archaeology,Anthropology and Ethnography News),vol.5.SBRAS,Tyumen(in Russian)2026.Ryabogina,N.E.,Ivanov,S.N.,2008.Paleobotanical arguments on prehistoric andMiddle Age occupation in West Siberia.In: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Russian Botany Congress,vol.II(XVIII)/3.RAS,Suzdal,pp.400402(in Russian).Timofeev,V.I.,Zaitseva,G.I.,1996.Problems of Absolute Chronology.Archaeology ofthe Neolithic of North Eurasia.Nauka,Moskva,pp.345354(in Russian).Velichko,A.A.,Catto,N.,Drenova,A.N.,Klimaov,V.A.,Kremenetski,K.V.,Nechaev,V.P.,2002.Climate changes in East Europe and Siber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中班主任个人工作方案
- 2025年大班幼师个人工作方案演讲稿
- ECR共同体 2025年全球趋势白皮书
- 《PHP开发技术》考试题(2)及答案
- PHP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电子教案14 问卷统计器-文件和目录操作
- 2025年球节点金属网架螺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玻璃钢采光瓦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特优大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煮练联合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资产评估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led灯具的技术协议
- 两会安全施工方案
- 阿尔及利亚医疗器械法规要求综述
- 《销售配合带动》课件
- 2023年10月自考试题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 刘姓氏的由来研究报告
- 《餐具我来摆》 课件
- AOI检查缺陷识别对照表
- 数据标注行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 《白雪公主》剧本台词中英文版
-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