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规范练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规范练第34页一、选择题1.(2015江苏徐州期末)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民族经济工业化b.礼仪风俗简洁化c.民间服饰西洋化d.社会生活近代化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新国民形象”。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穿着打扮,并没有反映工业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国民装扮,并未涉及礼仪习俗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新国民穿着的西洋化特征,排除c项,“自由帽”“文明装”“进步靴”“义务话”等信息反映了社会生活出现了近代化特点,d项正确。2.(2015河南洛阳一模)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导学号26400112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题干没有涉及服饰西化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穿着的改变,没有体现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故b项错误;在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这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攀比的风气,故d项错误。3.右图漫画滑稽魂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内容反映出()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技影响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取个火吧”。漫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无法点火,说明当时人们不可能普遍使用电灯,故a项错误;漫画讽刺了当时民众的无知,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生活贫困落后”,故c项错误;用灯点烟枪正说明了“认知反差”,故d项正确。4.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概用长揖”。鸦片战争后,传统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仅为部分陋习、部分省份,不能说明此时陋习基本被清除,故b项错误;材料“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说明部分官员已经接受一些近代习俗,故c项正确;一些省份仅革新陋习,不足以说明地方摆脱中央控制,故d项错误。5.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答案:b解析:本题题眼是“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本质”。从“风气固判然两截”可知城乡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但不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故a项错误;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乡观念差距是由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这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距拉大,故b项正确;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并非“本质”,故c项错误;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d项错误。6.(2015辽宁抚顺期末)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冲击着传统男尊女卑观念导学号26400113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题眼是“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20世纪30年代,汽车在中国还未成为主要的出行工具,故a项错误;“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上海一地的交通状况,并未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体现了新式交通冲击着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故d项正确。7.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道:“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可知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故选d项。8.(2015四川绵阳二模)右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通信工具的进步,题眼是“电话”。由图中人物的外表特征可判断出这一时期应是清末,而图中人物手拿电话进行通信,可以判断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已经开始应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贝尔发明了电话,故b项错误;图中只表现出一个人正在使用电话,这并不能说明电话已在中国广泛使用,故d项错误。9.“中国一城一邑一乡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题眼是“盖有新闻纸出”。材料没有体现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于讲述报纸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人们传达信息的方式由“常贴墙阴屋角间”“多旋贴旋扯”到“新闻纸出”,这体现了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10.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导学号26400114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题眼是“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根据“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该报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侵略的内容,故b项错误;该报纸不是介绍政府政策内容的,故c项错误;该报不仅仅宣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还有电影和演艺等新内容,故d项错误。11.(2015浙江宁波二模)下表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时的节目内容,由此可以看出()19:05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节座谈19:15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19:25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19:30舞蹈四小天鹅牧童与村姑和春江花月夜19:50科学教育片电视(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a.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b.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亲密无间c.工农题材的作品在宣传中占重要地位d.文艺战线“左”倾错误已经非常严重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题眼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表格中没有涉及“人民公社化”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播放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学教育片电视,不能体现中苏合作亲密无间,故b项错误;“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体现了工农题材,到农村去是农村题材,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是工业题材,牧童与村姑是农村题材,材料反映了工农题材的作品在宣传中占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艺战线的“左”倾错误已非常严重,d项错误。12.(2015安徽安庆二模)“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土豪”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日益庸俗化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题眼是“网络热词”。a项说法“已主导”过于绝对,排除;网络热词植根于社会热点事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商业价值,故c项错误;对于大众文化的评价,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发生的主要变化,并概括说明变化的特点。材料二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中国的变化“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这些因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表现。材料三国庆六十周年之际,在一部六十年与六十部的专著中,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位列第一。有人把这部诗歌称为“开国之绝唱”。(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请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加以说明。参考答案:(1)变化:经济结构:近代企业出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阶级结构:出现了买办阶层、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社会生活:西方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等传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社会性质: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特点:被动性:在外国冲击下出现;渐进性:由表及里,逐渐展开;不平衡性:变化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2)封建制度的制约使洋务运动失败;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使戊戌变法失败;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反扑使辛亥革命的成果失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阻碍了社会变革。(3)说明: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制定了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了“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全新姿态步入国际舞台;制定了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14.(2015浙江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摘编自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材料二东西洋考是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于中文近代报刊的首创。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的时代背景及特点。(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参考答案:(1)邸报是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邸报是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