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按照提示填空。(1)楚天千里清秋,_(辛弃疾水龙吟_)(2)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3)黄庭坚登快阁一诗的尾联是“万里归船弄长笛,_”。(4)周邦彦苏幕遮,描绘鸟儿生活的句子是“_,_”【答案】 (1). 水随天去秋无际 (2). 登建康赏心亭 (3). 落花水香茅舍晚 (4). 此心吾与白鸥盟 (5). 鸟雀呼晴 (6). 侵晓窥檐语【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题目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际”“茅”“盟”“晴”“檐”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按要求选择2. 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的诗句是( )A.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B.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C.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D.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听力专家曹永茂教授解释说,人的耳朵在正常的情况之下,对传输的声音是等比例放大。_,就像在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这导致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变得异常敏感。A. 如果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则说明耳朵高频听力受损B. 因为耳朵高频听力受损,所以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C. 如果耳朵高频听力受损,传输声音则是呈几何倍数放大D. 因为传输声音呈几何倍数放大,所以耳朵高频听力受损【答案】2. B 3. C【解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题干的要求,分析选项内容,然后做出正确选择。题干提示“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主要秋季、桂香、悠闲等。A项,桂树枝叶碧绿莹润,宛如玉琢而成,金黄的花瓣花蕊俏立枝头,黄绿相映,煞是迷人。看到它,便让人联想起酣眠于碧纱帐中的香艳佳人。在天气初凉的八月金秋,桂花便在晓风中和月光下暗暗地绽放飘香。此句描绘桂花开放的季节和四周的环境,突出了它的幽香和冷艳。没有突出悠闲。B项,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C项,这联诗借用神话传说表现了灵隐寺声色香怡人的特色。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诗人深受此胜境的感应,不由自主地赞叹。没有突出悠闲。D项,开头两句,诗人用直而概括的笔触,描绘了南国桂树的风采。诗的未两句,用拟人化手法,道出桂树四时繁华的原委:因为不畏风霜雨雪的摧残,所以也就不会有凋零衰败的日子。没有突出桂香、悠闲等。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首先要在通读语段的基础上,把握核心内容,了解语段的中心意思,其次要分析各个选项的侧重点以及其与上下句的关联等。从后面“就像在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可知,前面应是说声音放大,A项,“则说明耳朵高频听力受损”与后面的“就像在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衔接不连贯,故排除A项。B项,因果关系的表述不合语境,上文说“人的耳朵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下文“耳朵高频听力受损”应该从假设的角度说,而不应该从因果的角度说,故排除C项。D项,该选项同时具有A项和C项的错误,故排除D项。C项,从假设的角度说,并且“传输声音则是呈几何倍数放大”与下文“就像在耳朵里安装了一个扩音器”衔接自然。故选C。【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二、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4. 第段中提到的“四书”,包括大学、_、_、孟子5.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中怀疑求真态度的重要性。B.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由于中国人并不注重寻求新知识。C.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D. 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6. 第段加点词“用功”在文中的含义是:7. 综观全文,“格物致知”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4. (1). 中庸 (2). 论语 5. B 6. 忽视思考研究,只埋头于理论学习(埋头于读死书) 7.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积极、有计划;实验者需要判断力和灵感(实验者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8. 首先由“四书”引出什么是“格物致知”,接着论述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埋没,从而表明当今世界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做到格物致知,最后总结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需要注意识记。【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错误。结合“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分析,“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篡改文意。C项,“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错误。结合“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分析,“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强加因果。D项,“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错误。结合“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分析,“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因果倒置。故选B。【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用功”,结合“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等分析,指的是忽视思考研究,只埋头于理论学习。【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分析,“格物致知”需要具备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结合“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分析,“格物致知”需要积极、有计划;结合“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分析,“格物致知”需要探索的实验者有判断力和灵感等。【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概括思路。结合“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分析,开篇引出“格物致知”;结合“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等分析,中间主要论述传统教育对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埋没,从而表明当今世界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做到格物致知。结合“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等分析,最后总结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点睛】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月儿,已好久不见时近望日,秋已深,旷野寂寂,唯皓月当空,如故人私语。突然想起,有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与月亮相见契谈了。刚刚的一场秋雨,气温下降很多,空气能见度很高,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天上,清辉洒向人间。“夜深深,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故国家园萦梦中”。永远怀念小时候月亮,那是夏天,仰面躺在打麦场上,天上的月亮好大呀!在酥软的暖烘烘的麦秆香中,小虫子在四周缓缓游弋鸣叫,娘一边打着芭蕉扇替我们赶蚊子,一边给我们讲娥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还让我们辨认月面上砍树的月老。那时候月亮离我们很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农事、家务都在月光下完成,许多游戏和故事都在月夜演绎。月亮在榆树上面,我和小妹依偎在母亲旁边坐在榆树下面。这时母亲早已做好面条打扫干净院子等着招待打场的人们,哥哥和帮忙的邻居背着一袋又一袋麦子送回北房,“唰”“唰”往席囤里倒麦子的声音传出来。饱满的麦粒染着亮闪闪的月光便装得母亲满心欢喜。月光真白,把天地漂得一尘不染,山野、树木、花草、院落处处近看一幅画,远看一方景。忽远忽近、或高或低的虫吟鸟鸣随月光无处不在,月下的远山是一个神秘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上中学有月亮的晚上,学校归来,月光下的白杨树在公路两边构成一个幽远的长廊,偶尔会有一辆汽车驶过,深邃的夜空和披上轻纱般的山野,听着回声四起的脚步声,那应该是今生最恬静最美好的一程了长大了,无论在月光下遐想,还是在月亮在窗外发呆,那种心情和意境真的是如醉如痴。睡下也不愿拉窗帘,因为有月画映窗。“灭烛延清光”,洞开门窗,到阳台上看看月亮,让自己周身浸泡在如水的月色里,洗去一身的疲惫与浮躁。我至今看见树影婆娑的窗子都格外留连。看着一钩晨月在晨曦中徜徉,我就想日子怎么能永远这么美好下去在那故乡中秋节晚上,我一个人奋力跑上山头,看着略带昏黄的明晃晃的月亮被远山慢慢吐上来,心头不禁一阵狂跳,就像见到久别的老朋友。原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我痴痴地望着月亮,想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我可以随心嚎叫,自由呼吸。清辉均匀地洒满四野,远处一列灯火通明的客车划过地平线,不知车厢里有多少婴儿正在母亲的怀里安然酣睡。脚下,不知从那哪里跑来一只野兔拱拱我沾满泥浆的裤腿,又漫不经心、满不在乎地转向别处。这是我毕生难忘的月夜!“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真愿意就这么枯坐下去,直到地老天荒,然后化作一块巉岩,让恋人、亲友都将我遗忘!“子规夜半犹啼血,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时候,心头无端回响起“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一股酸酸咸咸的感觉从发哽的喉头丝丝缕缕缠绕而上,使我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一滴滚烫的泪珠竟滚了出来。我常常想,地球人拥有一个月亮真是太幸运了!地球是男人,月亮是女人;地球阳刚,月亮阴柔;地球是山,月亮是水;地球是大块文章,月亮是诗;地球是关西大汉操铜琵琶,月亮是小家碧玉执红牙板。没有月亮,人间将会多么失色、单调!温润的溶溶月色是人类情感的催化剂和酵母。没有月亮,没有月亮的盈虚圆缺,就不会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窦萌动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绪离愁,就不会有那么多“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人,不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恩爱情仇的人间故事。现在的喧嚣与杂乱斑驳遮蔽了月亮,与月相会,须如孤子痴心,远远的、远远的找一方净土,期月披裟而来。静夜中,听月轻吟。月是我的知心朋友,期望月光如水9. 从写景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10. 下列对文章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月”有关的古诗文,抒情中更增添了文学美和音律美。B. 第段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和回味在记忆的月色及其所承载的美好生活中。C. 本文运用想象与联想,描写了月夜美景,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D.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描写若干次赏月经历,并抒写了当时的丰富情感。11.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记忆中有月亮相伴的生活情景,用意是12.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段为例,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语言。13. 本文的标题富有特色,请加以评析。【答案】9. 描写了月色和虫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以声衬静)/远景和近景相结合,渲染幽美宁静的意境,表达愉悦、安宁之情。 10. D 11. 以记忆中有月亮清辉日子的恬静美好和情感萌动来反衬“喧嚣与杂乱斑驳”的现实中没有温润的溶溶月色相伴日子的遗憾和失落,表达对如水月色、纯净内心的呼唤。 12. “地球阳刚,月亮阴柔;地球是山,月亮是水”“没有,没有,”运用整句,节奏感强;又运用散句,句式参差错落,增加抒情性。多方面诠释了月的美丽可爱,赞美月亮对于地球人的精神情感的寄托价值。 13. 对话的形式/拟人化的语言,把月儿当作朋友,富有亲切感;语句双关,照应开头和结尾,含蓄表达对记忆中的美好的赏月情景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现实“喧嚣与杂乱斑驳”社会环境的委婉批评。【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本题题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结合“月光真白,把天地漂得一尘不染,山野、树木、花草、院落处处近看一幅画,远看一方景”“虫吟鸟鸣”等分析,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角度来写景;结合“近看一幅画,远看一方景”“忽远忽近”“月下的远山是一个神秘的故事”等分析,从远景和近景相结合的角度写景。主要描写了月色和虫鸣,渲染幽美宁静的意境。本题在分析效果的时候,重在分析对“我”闲适美好的心情的衬托作用。【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并抒写了当时的丰富情感”错误。若干次赏月经历,有的详写,有的是略写的,并不是每次赏月都是为了抒写当时的丰富情感。故选D。【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记忆中有月亮相伴的生活情景,用意是”,需要立足文本内容,找出相关记忆中有月亮相伴的生活情景的内容,然后分析用意。结合“清辉均匀地洒满四野”“没有月亮,人间将会多么失色、单调就不会有那么多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人,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恩爱情仇的人间故事”“现在的喧嚣与杂乱斑驳遮蔽了月亮,与月相会月是我的知心朋友,期望月光如水”分析,以记忆中有月亮相伴的生活情景和现实对比,记忆中有月亮清辉日子的恬静美好和情感萌动,现实中没有温润的溶溶月色相伴,通过对比,用记忆来反衬现实中没有温润的溶溶月色相伴的遗憾和失落,表达自己内心的呼唤。【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题干要求“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语言”,主要从长短句、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首先要熟知句式角度可从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角度来分析。第段中有“地球是男人,月亮是女人;地球阳刚,月亮阴柔”这样整齐的短句,多方面诠释了月的美丽可爱;也有“温润的溶溶月色是人类情感的催化剂和酵母。就不会有那么多“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人,不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恩爱情仇的人间故事”这样的长句和散句,赞美月亮对于地球人的精神情感的寄托价值。【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文本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表达效果、写作手法、内容主旨等方面分析标题的妙处。特别是对运用了比喻或象征手法的文题既要答出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答出它的深层含义。而且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来探究文题的妙用,这样答来,角度才全面,答案才规范。“月儿,已好久不见”,拟人化的语言,把月儿当作朋友,富有亲切感。结合“时近望日,秋已深,旷野寂寂,唯皓月当空,如故人私语。突然想起,有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与月亮相见契谈了”“永远怀念小时候月亮”“现在的喧嚣与杂乱斑驳遮蔽了月亮,与月相会,须如孤子痴心,远远的、远远的找一方净土,期月披裟而来”分析,照应开头和结尾,表达对记忆中的美好的赏月情景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的喧嚣与杂乱斑驳的含蓄批评,语意双关。【点睛】标题的表达效果是指整体感知标题所起到的作文,分析从语言特点和其效果上来分析,语言是否精巧,新颖,语义是否语带双关、引人思考等等,语言运用的妙处,也就是表达效果往往会起到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标题虽然短小,但是却可以或运用修辞,或用疑问句式、或化用诗句或成语、或者在人称上采用第二人称等,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田家行【唐】王建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14. 选出与所给作品体裁相同的一项()A. 登楼(杜甫)B. 雨霖铃(柳永)C.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D.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5. 以下对这首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开头两句,用互文手法,写村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写出了一派丰收忙碌场景。C. 五六两句从侧面下笔,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D.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16. 后人评价这首诗歌“立意精巧,讽刺深刻”,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4. C 15. A 16. 本诗前六句,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从“的知” 和“不望”可知即使丰年农民一样衣食无着。作者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看似写乐,实是嘲讽,是作者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诗体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按形式分,有中华传统诗和外式诗两大类。中华传统诗有古风、格律诗(律诗和绝句,又称近体诗)、词、曲等;外式诗,习惯称“白话诗”,有十四行诗、自由诗等。此诗为乐府体诗歌,七言古诗。A项,七言律诗;B项,属于词;C项,杂言古诗,七言古诗;D项,是元曲。故选C。点睛: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错误。“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使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七、八、九、十这四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故选A。【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诗句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前两句直接描写乡间农民的精神面貌,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三、四、五、六这四句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是因为夏粮、夏茧丰收,有了一个好收成。“五月”二句,写织妇因为喜悦,面对五月艳阳,也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在缲丝车上细致认真快乐地抽丝织素。五月麦风清,写夏粮丰收;檐头缲车索索作响,写夏茧丰收。作者一写收麦,一写缲丝,抓住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温饱落笔,突出丰收的景象。七、八、九、十这四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写麦、茧丰收的结果。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的知”一句为神来之笔。这句诗把农民一次次缴纳苛捐杂税,但不知是否还有新的赋税要缴的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不望”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并奏原之( )(2)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亦犹蓄聚以自资也( )A.供给 B.资历 C.资费 D. 积蓄(2)堪充旨味者多( )A.心意 B.命令 C.美好 D.意义19. 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B.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C.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D.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20.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21. 第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感动B. 自傲C. 庆幸D. 欣慰22. 第、段“编撰史书”和“察案”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和_的特点。【答案】17. (1). (1)原谅/宽恕/赦免 (2). (2)带领 18. (1)A (2)C 19. B 20. 行冲自己认为书生不可以承担(承受)搏击责任,坚决辞去按察使。于是任用宁州刺史崔琬代替他。 21. D 22. (1). 善于写史,注重考证 (2). 断案谨慎公正【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作答时将文言实词带入原句中或原文中进行推断,“原”结合“之”分析,“之”为代词,他们,译为原谅、宽恕、赦免。句意“一起将上奏请求赦免他们”。“引”,结合“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等分析,译为带领,句意为“行冲于是召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研讨削减”。【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资”,结合“蓄聚”“自”分析,应该译为供给、充实。句意:就好比用自己积蓄来充实皇上的积蓄。故选A。“旨”,结合“伏想门下宾客愿以小人备一药物”分析,译为美好。句意:可以充作好味者多。故选C。【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第乖”是违背的意思,句意为与先人比较有所违背,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行用”是动用、使用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句意:然而与先人比较有所违背,章句隔绝,如果要采用,我担心不行。故选B。【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以”,动词,认为;“堪”,经受得起,能够承受;“之”,助词,的;“固”,坚决;“辞”,辞去职务,不接受;“乃”,连词,于是;“以”,介词,用;“焉”,代词,他。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作答,第段画线句“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意思是“这是我的药中宠物,怎么可以一日没有呢?”,这是仁杰听了元行冲的话后抒发的感慨,表达一种欣慰之情。故选D。【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共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第段“编撰史书”,事情详细而文笔简练,追根究底,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元帝后受命,考正谣谶,特著论以明确这件事,这些说明他善于写史,注重考证。第段“察案”,结合“固辞按察”“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等分析,反映了元行冲断案谨慎公正。【点睛】参考译文:元行冲,河南人,后魏常山王素连的后代。少年时死了双亲,被外祖司农卿韦机抚养。考取进士,多次转为通事舍人。元行冲曾经对仁杰说“:下奉事上,就好比用自己积蓄来充实皇上的积蓄。如贵家的积蓄,脯腊月奚胰作为饭食用,参术芝精作为预防疾病用。我想门下宾客,可以充作好味者多,希望用小人备做一种药物。”仁杰笑着说“:这是我的药中宠物,怎么可以一日没有呢?”元行冲认为本族出于后魏,但没有编年史,于是撰写魏典三十卷,事情详细而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跟在马后的形象,魏收旧史认为晋元帝是牛氏的后代,冒姓司马,用来应证石文。行冲追根究底,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元帝后受命,考正谣谶,特著论以明确这件事。开元初年,自太子詹事出朝任岐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己认为书生不可以担负搏击责任,因此辞去按察使。让宁州刺史崔琬代替。不久又入朝为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志昧同父异母的哥哥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审问之下,被迫承认了自己的不实之罪,就关进狱中等待判罪,十多人受牵连,行冲察明此事是冤案,一起将上奏请求赦免他们。四次迁为大理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遭侍御史王旭陷害,皇上命令由大理卿评判,行冲认为李杰从政期间清白正直,不应该白白地被谗言陷害,又上奏请求按分列条目来从轻处理,当时虽不被采纳,却深为一时的舆论所赞誉。当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上奏请求通用魏征所注类礼,皇上即令行冲召集学者撰写义疏,准备陈列在学馆。行冲于是召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研讨削减,缩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献给皇上。尚书左丞相张说反驳说:“现在行冲等人去除魏征所做注解,缩成一家,然而与先人比较有所违背,章句隔绝,如果要采用,我担心不行。”皇上认为张说是对的,于是赐给行冲等人二百匹绢,将书贮存在内府,最终不得在学馆陈列。行冲不满众儒排挤自己,辞去官职,著论以排解郁闷,名为释疑。元行冲不久又多次上书请求做官,皇上应允了。十七年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叫献。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甲:人之口腹,何常之有?富贵之时,穷极滋味,暴殄过当;一过祸败,求藜藿充饥而不可得。石虎食蒸饼,必以乾枣、胡桃瓤为心,使坼裂方食;及为冉闵所篡,幽废,思其不裂者而无从致之。唐东洛贵家子弟,饮食必用炼炭所炊,不尔便嫌烟气;及其乱离饥饿,市脱粟饭食之,不啻八珍。此岂口腹贵于前而贱于后?彼其当时所为拣择精好,动以为粗恶而不能下咽者,皆其骄奢淫佚之性使然,非天生而然也。吾见南方膏粱子弟,一离襁褓,必择甘毳温柔,调以酥酪,恐伤其胃,而疾病亦自不少。北方婴儿,卧土炕,啖麦饭,十余岁不知酒肉,而强壮自如。又下一等,若乞丐之子,生即受冻忍饿,日一文钱,便果其腹。人生何常?幸而处富贵,有赢余,时时思及冻馁,无令过分,物无精粗美恶,随遇而安,无有选择于胸中,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子瞻兄弟南迁,相遇梧、藤间,市饼,粗不可食,黄门置筋而叹,子瞻已尽之矣。二苏之学力、识见,优劣皆于是卜之。吾生平未尝以饮食呵责人,其有不堪,更强为进。至于宦中,尤持此戒。每每以语妻孥,然未必知此旨也。明谢肇淛五杂俎(节选)注 梧、藤:梧州和藤州。乙: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所失,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23. 乙文选自高中教材篇目 _,作者_。24. 可填入甲文第一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者B. 哉C. 尔D. 耶25. 简析甲文第一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6. 对“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也是磨练意志培养性情的方法之一。B. 这也是一种引起内心波动变化的方法。C. 这也是控制内心压抑欲望的方法之一。D. 这也是一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27. 简析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主旨有何异同。同:_异:甲文:_乙文:_【答案】23. (1). 训俭示康 (2). 司马光 24. B 25. 对上文所叙述的事例分析总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骄奢淫佚”的习性,不是天生这样。从而引出下文的举例论证。 26. A 27. (1). 同:都强调富贵不能长存,即使身处富贵也应避免骄奢。 (2). 异:甲文:从个人的角度,表达以俭朴生活来磨练心志的思想; (3). 乙文:从家风的角度,倡导节俭,以利子孙后代。【解析】【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出处及作者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语段内容,结合所学课文分析判断,平时需要多积累、识记等。结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等分析,乙文选自高中教材篇目训俭示康,作者是司马光。【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结合语句内容,分析选择虚词。“此岂口腹贵于前而贱于后”,这难道是口味和肚子先前很高贵后来变得低贱了吗。结合“此”“岂”等分析,此处可以用“哉”。故选B。【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彼其当时所为拣择精好,动以为粗恶而不能下咽者,皆其骄奢淫佚之性使然,非天生而然也”,他在富贵时所吃的经过精挑细择的精致美味,还动不动就认为食物粗糙而不能下咽,都是因为他骄横奢靡的性情造成的,而并不是天生的。对上文所叙述的事例分析总结。结合下文“吾见南方膏粱子弟日一文钱,便果其腹”分析,从而引出下文的举例论证。【2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