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doc_第1页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doc_第2页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2011-3-1 14:23:46 来源: 本站整理 作者: 杨编辑 浏览次数: 50 摘要:本文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对婺源的原生态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对目前中国原生态地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对如何保护原生态环境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婺源县;原生态;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目前,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天、地、人相互影响导致环境灾害不断发生的后果。生存与发展的生态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去原生态古城镇旅游的城市人口趋之若骛。在此,把婺源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原生态地区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以期对我国其它原生态地区的保护做进一步的思考。1、 原生态状况婺源县地处江西东北部,西距景德镇80公里,被许多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县是全国16个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由于其兼有生态与文化美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农村。它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户穿村,明清古建筑群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村落的原始形态保存完好,有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婺源的原生态主要体现于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当中。而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所在。11 自然生态环境婺源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3万。境内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峦连绵,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847.9毫米。森林覆盖率达81.5,其中封山育林面积170万亩,生态公益林125万亩。婺源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乔灌木树种约有100多科,1000多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境内现有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共达80多种。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包括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多个层次水平,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内容。物种多样性与多型性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才得以平衡发展。12 人文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保持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婺源是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他从本体论、心性论角度提出的“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理”之说,确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和原则,形成其生态伦理思想,可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因此,婺源保留着完好古朴的、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文化,明清民居群保存完好,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民俗文化绚丽多彩。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在婺源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绝的根本和一个超稳定农业社会的真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限技术下对自然过程和景观格局的适应和利用)、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在宗教礼教基础上的草根社会结构)、人与神的和谐(对土地之神和祖宗之神的敬赖)。早在清朝以前,当地即有告诫村民保护村中的山林树木、造福子孙后代,禁止村民捕鱼等思想。如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从这里也应有所启示。2、 原生态保护措施在我国,尽管类似婺源这样的原生态地域环境基础较好,但是近年来是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退化,甚至遭到人为破坏,而随着旅游、交通的发展,势必对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婺源的原生态保护现状,提出以下一些措施。21 注重生态工程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保护。1997年卫星遥感资料显示,骛源年土壤侵蚀量达48万吨,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51%。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动用各种形式宣传水土保持;制订地方性规范文件,做水土保护预防监督工作;进行“四荒”资源治理开发。通过目前其生态环境的状况来看,水土保持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只是原生态地区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目前原生态地区环境特点,在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实施封育营造工程,保护扩大森林资源;(2)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工业建设当中采取节能、无污染方案;(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4)加强环境美化,实现环境自身美感。22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的建设意义相当重大:第一,发展生态农业,将有效协调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生态农业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三,发展生态农业,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优点。婺源在发展以有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根据其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特征,划分了东北生态茶林、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严禁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大气污染,同时加强对水田、土壤、河流的生态保护。23 全面开展生态旅游Ceballos-Lascurain在1988年首次将“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对其的研究逐渐深人,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均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涉及到了科学、美学、哲学等多方面的意涵。各种定义虽然观点与表述都不尽相同,但始终拥有一个核心思想,即生态旅游是强调维护“人地”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方式。国际资源组织在1992年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明确提出,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即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与此同时,“生态旅游强调游憩活动应减少对当地的冲击、减少消耗当地资源,藉此使当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保证地方旅游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论述不断地重复在相关文献中(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宣言,2002)。在人类的物质文明日益丰富而环境却日益恶化的今天,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背景下,这一思想顺应时代要求。“保护性”和“教育性”被确立为生态旅游的两大本质特征。保护性,即生态旅游是一种“保护性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性开发、利用。要求生态保护的思想融人旅游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之中,不仅重视经济效益,同时强调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性,即生态旅游不仅向人们提供游娱的场所,而且使游客在游娱的过程中接受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教育。通过生态旅游,使游客走向自然,在自然中学习和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的目的。生态旅游所强调的主要是传统旅游所没有充分重视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其与环境资源的密切联系。生态旅游资源无论采用何种结构系统加以分析,其主题最终都是环境丰富多彩的资源组成。从环境角度讲,即是环境生物多样性特征。24 合理规划交通、运输设施目前,交通、旅游设施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较大。高速路拉进了我们和大自然的距离,而我们是否能找到一条通往绿色生态的高速路呢?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所长徐凤翔教授在对各地林业生态进行考察后发现:在原生态区域,铁路、公路设施严重影响了周围植被的生长,甚至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这是我们规划设计者的悲哀。当生物环境遭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生物的自我恢复能力将有所降低。因此,在进行道路规划以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环境评价,生态研究都是相当有必要的。我们开发自然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以开发促保护,而非单纯以开发促开发。3、 结语原生态的古村落,经受着旅游经济带来的商业浪潮的洗礼。在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中,古韵遗风、农耕文化、淳朴民风都显得敏感脆弱。在为地方经济带来的增长时,那些古村又将经历怎样的嬗变?原生态已经被人们开启,在民间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我们需要找到一条和谐之路。坚持不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角度,都是我们每一个城市建设者应当为之思考与努力的。 参考文献1 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