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3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4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绪 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 1、知道化学是什么; 2、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 3、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活动,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 通过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情景导入:【知识回顾】 小学自然中学过,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有许多性质 ; 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现象,如蜡烛可以燃烧、铁器会生锈等;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导入新课 : 畅想式提问或故事讲解或图 示介绍,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老师表演的魔术(实验):( 1)白纸显红字,( 2) 水变 “牛奶 ”, “牛奶 ”变水 ;想一想: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讨论交流: 提到 “化学 ”,同学们能联想到什么? 【 问题 1】 : 化学是什么呢?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社会进步起到什么作用呢? 自主学习 : 用 2 分钟阅读书 P1-2 页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活动 :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 。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讨论交流 : 化 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 小结:化学的作用: 化学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适当的课件及简单容易的小实验,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把握化学研究的几个方面。 【 问题 2】 : 我们生活在美好的物质世界里,每天都在与 哪些 物质打交道? 讨论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个别阐述 。 1、组成 2 【 问题 3】 : 你想到过这些熟悉的物质中都含有什么吗? 自主学习 : 用 2 分钟阅读书 P2-3 页找出相应的答案。 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物质由元素组成 。 小结: 物质由元素组成 。 2、结构 【 问题 4】 : 蔗糖、木材、酒精等物质中所含元素种类是相同的,可物质 性质 差异很 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展示 金刚石、石墨微观结构图 : 讨论交流: 小结: 物质的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3、性质 【 问题 5】 : 你能用哪些方法鉴别铜片和铝片,酒精和水 。 讨论交流 : 小结: 性质是区别不同物质的依据。 4、变化规律 【 问题 6】: 铁会生锈,铁锈与铁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怎样防止铁生锈? 讨论交流 : 三、化学发展史简介 自主阅读 : 用 2 分钟阅读书 P2-4 页了解相应的知识。 讨论交流 : 化学的发展史 : 归纳概括 : 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 化学的过去: 化学的现在: 化学的未来: 自读完成 : 绿色化学 。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建设美好家园 。 趣味导读 有人说:化 学家在从事上帝的工作。因为化学家不仅关心自然界中已经有的元素与物质,而且还创造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元素与新物质,正在一个 “老的自然界 ”旁边创造一个年份 已知化合物的数目 1900 55 万种 1945 110 万种(大约 45 年增加一倍) 1970 236.7 万种(大约 25 年增加一倍) 1975 414.8 万种 1980 593 万种(大约 10 年增加一倍) 1985 785 万种 1990 1 057.6 万种(大约 10 年增加一倍) 2000 2 630 万种 3 “新的自然界 ”。 100 年来,新分子层出不穷。请看: 由表可见,新化合物的数目飞速增长,这就是化学家的本领。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吗?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吧 ! 精讲 点拨 : 【例题 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是( ) 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解析】 A 项 属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B、 D 项与物理学科有关,而 C 项利用石油可以加工制成各种新产品,此过程是化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答案】 C 【例题 2】绿色化学是 21 世纪化学与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它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 “ 绿色销毁 ” 是根据绿色化学思想所采用的无污染销毁。请举例说明什么是“ 绿色销毁 ” 。 【解析】绿色化学的特点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我们可以用秸秆处理、垃圾处理等阐明这些观点。 【答案】秸秆可放入沼气池中,这样不污染环境,同时能得到燃料,不应该焚烧。垃圾应该分类处理,有的可 以回收再利用。盗版光盘可以用压路机轧碎后回收利用,盗版书籍可以送造纸厂打成纸浆再利用,假冒伪劣商品可分门别类,回收利用,不应该用焚烧的方法销毁。 【例题 3】课本 P4页 中,鸟与鱼生活在一起,是因为鸟笼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薄膜,请你推测制作鸟笼的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或性能是( ) A.绝热 B.透气 C.导电 D.隔水 【解析】我们知道,鸟生活在天空中,鱼生活在水中。鸟与鱼一起生存,要求制作鸟笼的材料应有良好的透气、隔水性能。 【答案】 B、 D 达标体验: 1.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所面 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 合成高效化肥; 新型高效药品的开发; 研制快速降解的塑料; 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下分解水得到氢气; 合成人造皮肤; 研制植物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 开发新型制冷剂代替氟利昂; 消除汽车有害尾气。请将以上问题归类,并把其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 1)健康问题: ( 2)能源问题: ( 3)粮食问题: ( 4)环境问题: 2.下列各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内容的是 ( ) 4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B、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设计新程序、开发计算机新功能。 3.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画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拉瓦锡 D、门捷列夫 4. 下列叙述符合绿 色化学要求的是( ) A.化工厂的烟囱中排放出未经处理的烟尘 B.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河流中 C.农民焚烧作物秸秆 D.垃圾分类回收,并进行化学加工再利用 课堂小结:化学研究物质 拓展提升: 1.下列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 A 开发利用化石燃料 B 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 制备 无污染洗衣粉 D 治理环境污染 2.下列生产中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 发明指南针 造纸技术 烧制陶瓷 火药的发明 青铜器的制造 A、 B、 C、 D、 3.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 A 会制造劳动工具 B 发现和利用了火 C 原子论和分子论的创立 D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4.组成自然界的元素只有 _ 多种,到 21 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_ 万种。 5.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 ) A 铁器 B 青铜器 C 塑料器具 D 石器 布置作业: 请上网冲浪或去图书馆查阅或者通过 报纸、杂志等途径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化学究竟是对人类社会利多还是弊多,请就此开展一次辩论: 正方:化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反方:化学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答案:达标体验: 1.( 1) ( 2) ( 3) ( 4) 2.C3.D 4.D 拓展提升: 1. B 2.B 3.C 4.一百多, 3000 万 5.D 组成 结构 性质 变化规律 5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 1) 学习目标 : 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 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 学习 重点 与 难点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与 判断 。 情景导入 : 化学研究 _的 _、 _ 、 _ 、 _等方面。 引言 :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一、物质的变化 下面请大家 做 几个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 实验 】 : 实验 1 1 水的沸腾 【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 : _小结: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_ 【实验】: 实验 1 2 胆矾的研碎。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 _ 小结 :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_ 【思考】 : 实验 1、 2 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交流: _ 【实验结论】: 1._叫做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特征 】 : _. 强调: 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 生活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呢? 6 举例: 【实验】: 实验 1 3 研碎前后胆矾 的溶解, 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_ 小结 :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_ 【实验】: 实验 1 4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 二氧化碳通 入澄清石灰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1、 _ 2、 _ 3、 _ 小结 :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_ 【思考】: 实验 3、 4 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交流: _ 【实验结论】: 2._叫做 化学 变化。 【化学变化 特 征】 : _。 强调: 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 讨论交流: 生活中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呢? 举例: 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 哪 些现象 ? 讨论交流: 强调: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 帮助 我们 判断 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讨论交流: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精讲点拨: 【例题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 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解析】因为化学变化常伴有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化学变化,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生成其他物质。 7 在 A、 B、 D 的变化前后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因此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而 C 的食物腐败是由于食物与空气等发生了反应,变成了其他的物质而不能食用,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例题 2】 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他三者有本质区别的是( ) A 铁生锈 B 水结冰 C 煤燃烧 D 脂肪酸腐败 【解析】 铁生锈是铁变成了铁锈这种 新物质,煤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脂肪酸腐败生成了不同于酸的物质,总之,这三种都生成了新物质。而水结冰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选 B。 【 例题 3】 为什么一个苹果被分成许多小块,甚至榨成果汁仍然能吃,而腐烂后却不能再吃? 【解析】苹果被分成许多小块或榨成果汁,只是大小和形状发生了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但苹果腐烂后生成了新物质,对人体有害,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腐烂的苹果不能吃。 达标体验: 1.下列描述涉及一些物质的变化,其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3.人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燃气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课堂小结: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特征 伴随现象 举例 联系 区别 8 拓展提升: 1.下 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家庭自制冰块 B馒头变馊 C糯米酿成酒 D 火柴燃烧 2.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潮起潮落 B 海市蜃楼 C 风起云涌 D 光合作用 3.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生成新物质 B 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 4.下列变化中 ,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 铁生锈;铁被腐蚀 布置作业: (必做题) 1.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磨杵成针 B 死灰复燃 C 木已成舟 D 积土成山 2.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燃烧、蜡烛熔化 B 冰雪融化、冰糕变软 C 剩饭变嗖、高粱酿酒 D 灯泡发光、铁锅生锈 (选做题) 3.一种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则这种变化( ) A 一定是升华 B 一定是化学变化 C 不可能发生,固态物质要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 D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9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时 2) 学习目标 :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 并能分清 哪 些是物理性质, 哪 些是化学性质。 2.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 3.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景导入 : 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 性质? (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自主学习: 用 5分钟阅读课本第 7至 9页内容,找到并划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理性质? 3.通常研究的物理性质有 _。 4.什么是熔点 _。 沸点 _。 密度 _。 压强 _。 合作学习: 同桌相互检查记忆情况,相互释疑。 讨论交流 : 表 1 1 一些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讨论交流 :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 物理 性质的例子。 讨论交流 :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探究 : 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强调: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会、可以、易、难 等 。 例如: ( 1)木柴燃烧 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 化学性质 ( 2)铁生锈 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化学性质 (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 “ 物理 性质 ”里面含着哪 两层含义 ? 小结: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10 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 观察 老师演示(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 实验 1-5探究氧气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闻气体是的正确操作)。 讨论交流 : 怎样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思考交流: 1.思考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交流 :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2.思考 :水、二氧化碳、乙醇(俗称酒精)有哪些用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还能 说出哪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 :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归纳小结: 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个人思考,组内交流并在全班展示 ) 精讲点拨 : 【例题】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 (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 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 1)铝的物理性质有 _; ( 2)铝的化学性质有 _。 【解析】根据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与铝不同的氧化铝,铝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新物质氢气,铝本身也发生改变,这些都属于铝的化学性质;其余则属于它的物理性质。 【答案】( 1)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质地较软、密度较小,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 2)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 成氧化铝,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达标体验: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11 A.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甲烷(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极难溶于水 C.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燃烧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铁、铝制作炊具 B.用汞(俗称水银)作体温计的指示液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铜制作导线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受热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水银的熔点低 属于物理性质 D.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化学性质 4.手放在一块被火烧烤的板上仍安然无恙,则这块板材具有的性质是( ) A.透气 B.耐高温 C.防水 D.绝热 5.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6.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 木材做桌椅 B.用 水灭火 C.用 汽油 作燃料 D.用 铝 制作 电缆 2.古人曾将铅煅打成细细的铅条,作为笔来写字,这也是“铅笔”名称的由来。铅条能象现代铅笔一样写字,这一现象与铅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 ( ) A.硬度小 B.熔点低 C.密度大 D.能导电 3.下列家庭常用品中,可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别? ( 1)盐和糖 _;( 2)铜制品和铁制 品 _; ( 3)酒和醋 _;( 4)瓷勺和塑料勺 _。 4. 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木炭能燃烧; 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将木炭粉碎; 木炭可制黑火药; 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属于用途的是 _。 5.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一,填写下列空格。 ( 1)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_;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研究物质 组成 结构 决定 决定 性质 决定 反映 变化规律 12 ( 2)煤气燃烧 _;( 3)玻璃破碎 _; ( 4)铝箔能在空气中剧烈 _。 6.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 10g 碘可以完全溶解在 50g酒精中配成碘酒,酒精还能溶解许多其它物质。点燃酒精灯,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又在火焰上罩 一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白色物质。根据以上文字叙述归纳小结,试回答: ( 1)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 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 ( 2)推断酒精的一种用途: 。 ( 3)运输和储存酒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 布置作业: (必做题 ) 1.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 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根据以上叙述, 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1) _( 2) _ ( 3) _( 4) _ ( 5) _;化学性质有 _。 2.美国科学家卡尔克里斯特领导的科技小组曾经成功地制取出盐粒大小的 N5。在制取 N5 的实验中,曾发生了爆炸,摧毁了实验室的部分设备。因此,科学家认为:N5 与氮气不同,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如果能让这种物质保持稳定,则它可能会成为火箭和导弹的理想燃料。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以下问题: ( 1)填表 氮气 N5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 2)请你想象一下, N5 在应用领域的用途 _。 3.下列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密度比空气小 B无色气体 C能跟氧气反应 D难溶于水 4.下列叙述中,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生产碳酸型饮料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煤用于作燃料 D铜丝用作电线 ( 选做题 ) 6.市场上销售一种不粘锅炊具,内壁涂有一层叫聚四氟乙烯的物质。请推测做涂层的聚四氟乙烯可能具有的性质。(至少答 2 条) 13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 1)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4、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景导入 : 观察四大发明图片,观察古代的一些化学器具。 讨论交流 : 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了解化学史。 得出结论 : 化学是一门以 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通过对它的 _、 _、 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活动与探究 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讨论交流: 【 观看图片 】: (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说出对蜡烛有哪些认识?(多角度) 合作学习: 学生提出自己对蜡烛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互相解答。 自主学习: 用 3 分钟阅读课本第 12 页内容,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可以按课本第 12 页的提示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描述记录,填写表格。 14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们交流,比一比 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 谁的 描述越详细越准确 , 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 【 展示提升 】 通过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 深入探究】 : 蜡 烛熄灭时的白烟成分是什么呢? 【 实验 】: 【 现象 】: _。 【 结论 】: _。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 1)关注 _; ( 2)关注 _; ( 3)关注 _。 精讲点拨: 【例题】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以下做法中你认为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因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故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燃着时 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 1-10 和 图 1-11 实验 熄灭后 进行图 1-12 实验 15 【解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意外的现象,千万别轻易忽略这些细节,许多发明和发现都是源自实验中发生的与期望不符合的现象或数据。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就是从类似的意外发现中,不断地探究进而取 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我们也应该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在探究过程中,除了实验和观察外,查找资料、与他人交流等也同样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方式。因此 A、 B、 D 的做法都是可取的。 【答案】 C 达标体验: 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 1 s 2 s 后取出,能观察到 ( ) A、均匀的变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2.蜡烛是由 和 组成的,蜡烛的颜色是 , 形状 。硬度较 ,气味是 ,蜡烛不溶于水,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 (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蜡烛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3.蜡烛燃烧既发生了 变化又发生了 变化,火焰分 层, _ 最暗 , 部分的温度最高, 部分温度最低。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 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 和 两种物质。 4. 1 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 成的。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 “ 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 ” 。就 “ 拿磁铁来吸引一下 ”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课堂小结: 活动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拓展提升: 1.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 A 白烟是燃烧时生 成的二氧化碳 B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16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 设 ,因为 。 2.为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住的加热效果,李明同学取来 3 支试管,分别编号为 A、B、 C。向试管内各加入 3 mL 水,进行了如下实验: ( 1)把 A 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 3 cm 处加热; ( 2)把 B 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 ( 3)把 C 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灯芯处加热。 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A B C 水沸腾所用时间( S) 90 30 45 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_,根据这一结论你对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 _。 3.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液化石油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布置作业: (必做题) 1.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 2.自 1985 年起,每年的 9 月 10 日确定为教师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 诗句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歌颂了人民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 目前有些蜡烛生产厂家宣传的广告词 “ 不流泪的蜡烛 ” 即蜡烛熔化后不会从周围流下,你相信吗?说明原因。 (选做题) 3.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现象。某同学用干冷的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过一会儿,火焰逐渐减弱,移开烧杯火焰又恢复正常。他想了想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到没有水珠出现,火焰仍然逐渐减弱。 ( 1)你认为火焰变微弱 的原因可能是 _。 17 ( 2)该同学用一氧化碳做相同实验的目的是 _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 2) 学习目标 : 1.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分析能力。 2.培 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 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探究报告进行修改并使之完善的能力。 知识准备: 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 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练习 ,你还存在哪些问题?(组内交流) 情景导入: 我们人既吸入气体也呼出气体,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吗? 讨论交流: 我们吸入的是空气 含有氧气、水蒸气和其它杂质气体和尘粒等,而其中_是人体需要的,呼出的气体中它可能没有或很小。从生物学中我们已经道人和动物呼出大量的 _,所以我们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它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高。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是湿润的,呼出的气体中水分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_。 【提出猜想与假设】: 1、人呼吸需要氧气, 则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将 _; 2、人呼出二氧化碳,则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会 _; 3、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可能增加或减少或基本不变。 自主学习 :用 3分钟阅读 课本 P14 页相关资料: 1.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 _,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 _。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 _,浑浊越多,二氧化碳越 _。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 _。水蒸气在常温下易凝结成 _。 自主学习: 用 3 分钟阅 读课本第 14-16 页内容,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合作探究: 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实验过程】: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步骤 1】: 向 1 瓶空气和 1 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 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滴入到空气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18 【结论】: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_的二氧化碳。 【步骤 2】: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 【现象】: 空气中,木条持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中, 木条很快熄灭 【结论】: 空气中含氧气量 _,呼出气体中含氧气量 _。 【步骤 3】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 【现象】 :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一层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水雾出现。 【结论】 :呼出的气体中含水量 _,空气中的水蒸气 _。 完成探究报告: 对人体吸收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完成探究报告或自制报告) 探究报告 探究活动名称: _ 探究活动目的: _ 用品(可自选): _ 步骤 现象 分析 结论: _ 问题和建议: _ 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展示 探究报告,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精讲点拨: 【例题 1】市场上销售的碳酸饮料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将实验设计及相关内容填入下表中。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解析】要检验冒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来检验。 【答案】 19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打开汽水瓶 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导管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 【例题 2】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它可以在空气中点燃。取一段用砂纸打磨过的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氧化镁是一种白色的固体粉末。根据上述有关镁的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由 _生成 _(填物质的颜色、状态),该过程发生了 _(填 “物理变化 ”或 “化学变化 ”); ( 2)镁带燃烧时的现象是 _。 【解析】( 1)镁带燃烧前是银白色金属,燃烧后生成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粉末,所以该过程生成了其他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2)注意:不要将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测、结论等相混淆。例如,描述实验现象时,不应直接指明生成物的名称。本题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是实验结论,而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才是实验现象。 【答案】( 1)银白色金属 , 白色固体粉末 , 化学变化( 2)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粉 末。 达标体验: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氧气 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 A.食盐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净水 D.蔗糖水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 A.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右图所示的 a、 b 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 a 熄灭、 b 变旺 B. a 变旺、 b 熄灭 C.都变旺 D.都熄灭 5.通过探究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呼出的气体里含有较多水蒸气 6.填表: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把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酒精灯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酒精燃烧时生成了_ 用手触摸上 一步骤中 的烧杯 底部,感觉_ 说明酒精燃烧时有热量放出 _ 用塑料软管向一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吹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_ 20 课堂小 结: 1.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得出: ( 1)呼出的气体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较少的氧气;( 2)空气中有较多的氧气,较少的二氧化碳和水; 2.可以设计实验证明上面的结论。 拓展提升: 1.在学习植物细胞结构时,我们经常利用显微镜把细胞分解为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等几个不同部分来认识,这种方法属于 ( ) A、比较 B、归纳 C、理性思维分析 D、实验分析 2.1998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 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 (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