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堂反馈高效突破.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堂反馈高效突破.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堂反馈高效突破.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方案】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随堂反馈高效突破学生用书p125p126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dna的x光衍射实验abc d解析:选c。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na的x光衍射实验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2013高考海南卷)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解析:选d。核酸中不含硫元素,a项错误;病毒的寄生具有专一性,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中,不能寄生在真菌中,b项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项错误。3(2011高考广东卷)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r蛋白质r型r荚膜多糖r型rdnar型、s型rdna(经dna酶处理)r型a. 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和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选c。1944年艾弗里和同事的实验表明,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dna是转化因子,而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但不能说明荚膜多糖有酶活性,故a、b项错误。、可组成对照实验,由实验结果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可知: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故d项错误。4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型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得到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35s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32p解析:选a。32p和35s分别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和蛋白质,将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杀死并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进入r型肺炎双球菌体内,使部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含32p标记dna的s型肺炎双球菌,s型肺炎双球菌在无32p标记的小鼠体内增殖,因此部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有32p标记,部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无32p标记;含35s标记的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后死亡,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中不含35s。5下列是关于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与细菌转化实验相同,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性状的特性而设计的b所使用的噬菌体,必须是接种在含32p的大肠杆菌中再释放出来的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在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说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解析:选b。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没有性状的表现;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大肠杆菌中才能带上32p标记;c错误,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将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及其内部的噬菌体分开;d错误,在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6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解析:选b。豌豆是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为dna,而不是a项所述的“主要是dna”,a项错误;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少量在细胞质内,b项正确;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其中不含硫元素,c项错误;hiv的遗传物质为rna,水解产物应是4种核糖核苷酸,d项错误。7肺炎双球菌能引起人患肺炎和小鼠患败血症。已知其有许多不同菌株,但只有光滑型(s)菌株能引起疾病。这些有毒菌株在每一细胞外面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保护它们,使它们不被宿主的正常防御机构破坏。以下是1928年格里菲思所做的实验,据图回答:(1)从d组实验中的老鼠体内可分离出_。(2)为了解释上述实验现象,1944年艾弗里从s型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和多糖荚膜等成分,分别与r型菌一起培养。结果发现: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将混合物注入老鼠体内,可使老鼠致死,这说明_。s型细菌的蛋白质或多糖类荚膜与r型活菌混合并注入老鼠体内,老鼠_,老鼠体内只能分离出_。(3)如果将dna酶注入活的s型细菌中,再将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