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崇焕遂乞终制,不许。十二月进按察使,视事如故。(明史卷二五九 列传第一四七 袁崇焕列传)】应该说这段话并不长,可是一个在奸人当道、民不聊生之时挺身而出的大英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明史的这种对比描写,对于袁崇焕的光辉形象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极大地强化了人们对明末天启年间忠奸善恶的评判。然而,历史学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题,仅仅只有是与非两种答案,人物也并非仅仅只有奸与忠两种面孔。历史学是一门需要在对史料记载的反复辨析和考证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基本讨论的学科。而具体历史问题,也应该多方面考察不同史料,互相较比之后,才能确定其真实性。不加考校而对历史问题随意的下结论是非常不严肃的行为。而所下的结论,也是颇有疑问的。本文欲通过对一些基础史料的研读,就明史所载高第“尽撤关外”的说法寻根究底,以图恢复历史的原貌。其实明史关于高第“尽撤关外”的说法很简单,出处也极少,在明末史料中出现的地方只有两处。一处出自周文郁的边事小纪(卷一 辽西复守纪事),大略如下:【中枢高第以柳河之故下檄马帅,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宁前道袁公崇焕身卧宁远以争曰:“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高不得已止撤锦右守兵回关,并驱屯兵、屯民以入】。而另一处出自茅元仪的督师纪略(卷十二):【乃自下檄文龙,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崇焕、元仪力争之,元仪谓,奴三年不来,非天幸也,实以我兵势既张,畏而不敢尔。柳河之役,我损失不过四百人,中朝自欲张大其事耳。而奴实以船城之失过于是,且逼于沈阳,而心怀忧悸。如不撤兵,奴必不敢轻我而来。如撤即奴窥我之怯,其入犯也必矣。请身系司败,直至明春,如不撤而来,与撤而不来,皆甘军法。莫之省。崇焕身卧宁远以争,曰,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第不得已,止撤锦右守兵回关,并驱屯兵、屯民以入。公私所屯粮,俱不许运,凡弃置数十万石。】应该说这两份资料的记述基本一致,事件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人,分别是督师孙承宗、经略高第、宁前道袁崇焕,事件的大致经过是督师孙承宗因柳河之役的原因被罢免,接任者经略高第下令尽撤关外,宁前道袁崇焕坚决抵制,使尽撤关外的行动只完成了一半,可是真实的历史真是如此吗?首先来考据一下高第的生平:高第,字登之,滦州人(即今河北滦县),具体出生年月现已无考。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进士,最初任临颖县令。临颖县在河南,当年属开封府,各方志中的高第传记都说他赈灾救荒,“医活数万人”。而且比较廉洁,缴上来的赋税根本不拆封,就直接送到开封府上,由此杜绝了耗羡的弊端。不久高第“转户曹,榷浒墅关”,也就是派去了苏州钞关收商税。随后高第升任大同知府,是正四品的官员了。由于当时财政紧张,各地王府宗室俸禄难以支付,高第从自己的官俸中捐出三千两银子来补助(其主要对象当然是在当地就藩的代王等)。由以上记录似乎可以看出,他家底殷实,对钱财等事项至少表面上并不贪婪,是以廉洁奉公,慷慨捐资为升官之道的。万历三十八年(1610)二月,高第从大同知府转为山东按察副使(实录作按察使,但从后文来看应为副使),以府台转臬司,品级虽不变,通常被视为升迁。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月,高第考满,再从山东副使升为湖广右参政(从三品)。湖广通志说:“高第分守荆西,修学宫及魁星楼、尊经阁。捐资区画,不烦民力”。不久后,高第升山东按察使(正三品),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再升为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很快又升山西左布政使。天启元年(1621)三月,吏部以高第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令其巡抚大同。据永平府志,滦州志等记载,他私人出资七千两银子,助给边将的抚赏。高第曾著有抚云疏稿一书,当为此时的奏疏集子,可惜早已散轶,无从得见。天启二年十二月召高第入京,为兵部右侍郎,进入明朝的枢画中心。三年三月,高第再次升迁,为兵部添设左侍郎,次年正月又成为正牌左侍郎。天启四年(1624)二月,高第却突然致仕。天启五年正月,大学士魏广微上疏,推荐两位原任兵部侍郎李瑾与高第,请皇帝再次起用两人,以加强京城的防守。二月,起高第为兵部左侍郎管工部右侍郎事,负责军械装备等事务。不久,兵部尚书赵彦致仕回籍,于是廷推新尚书。高第作为兵部左侍郎却没有上廷推名单。但前后廷推了数次都不满意,最后还是点中了高第升任兵部尚书。五年八月,孙承宗因柳河之败,不断被人弹劾,于是请辞。朝廷于是又会推新的经略,第一次举荐王之臣、王之采、阎鸣泰、刘遵宪,结果都不合上意,命令另推。第二次举荐高第、王在晋、张鹤鸣、文球,最后点中了高第,以本兵出边。刚做了五个月的兵部尚书,即被赶出了北京。五年十月,高第以兵部尚书身份经略辽东,所谓的“尽撤关外”以及宁远大战就发生在高第经略辽东期间,六年三月因病致仕。崇祯元年四月在清算阉党时被平反,恢复其原有待遇,只是因为年龄原因而没有重新启用。纵观高第的生平,可以说他一生的仕途比较平坦,任职期间既无甚么卓越的政绩,也算不上碌碌无为,基本上是按照官员的正常升迁秩序用几十年时间一步步按部就班升迁上去的。从高第的履历和遭遇来看,虽然高第是由阉党的魏广微推荐复用的,却没有什么证据表明高第本人与阉党有什么关系。天启四年致仕之前,魏忠贤虽然在宫中把握了一定的权力,但是与外廷冲突还并不多,朝廷上大多还是东林党所号称的“正人君子”在位。当然,高第也不是东林党的人,但与东林党也没什么恩怨,天启三年东林诸人搞癸亥京察,打击异己的时候,也没牵涉到高第。天启四年爆发的党争使得大批官员倒台,其中主要就是东林党人,随后替补的官员中间固然有一些是阉党中人,但也有相当部分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甚至还有很多人是反对阉党的,即如与高第同时被荐起用的李瑾,就是反对魏忠贤的。高第出任兵部尚书后,并没有附和魏党。康熙二年的永平府志记载说,当时魏忠贤、崔呈秀势力炙手可热,想要升其同党郭钦为都督同知头衔,又想让参将梁甫升任总兵,矫中旨特授,不料高第“皆不应”。而且高第看到杨左被逮,榜掠甚惨,在经筵上力陈“党锢宜释”,使得魏忠贤异常恼怒,唆使天启召见高第,“切责之”。 至于康熙二年、五十年、乾隆、光绪四种永平府志,光绪滦州志等,则都说是魏忠贤因为高第之前在经筵上力陈党锢宜释,对其衔恨,正好宁远有警,因此让其经略出关。也就是说,事实真相是高第和阉党的关系很浅,甚至属于阉党的对头,属于被阉党打压的对象。周茅在这个问题上撒谎了。茅元仪在督师纪略中说高第当年巡抚大同之时,所调兵马羸弱,为孙承宗所持,因此深恨孙,“以杀公为己任”。将高第和孙承宗的履历进行比较,两人爆发冲突的时间应该在天启二年二月至十月,高第出任大同巡抚而此时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孙承宗因广宁之役而上任,在此期间并没有去过高第的防区。因为当时整个国家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山海关和熊王之争。高第和孙承宗的矛盾产生最多是由大同地区抽调到山海关的援兵素质问题。但是援军的素质很差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因为各地的官员不太可能将自己手上的精兵强将都派到别人手下,派遣的多是老弱残兵,熊庭弼经略辽东时就上奏说援兵素质极差。好的军队不过逢三取一符合标准,差的就只能够逢十取一。而且既便是大同的援军问题很大,经手人也只能是熊庭弼或者王再晋,孙承宗和高第起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随后孙承宗六月就出关视察蓟辽防务,并与当时的辽东经略王再晋就战略问题产生争异,最后在孙承宗的主导下罢免了王再晋。因为朝廷当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出任辽东经略,孙承宗于是自请督师辽东。因孙承宗离任兵部而后调高第进中枢,又随后因孙承宗离开辽东而选派高第接任,高第可以说是在孙承宗之后亦步亦趋的。茅元仪所说的高孙结怨的可能性很牵强。高第是否有“尽撤关外”的权利或者说能力所谓的“尽撤关外”到底指的是什么?按照明史以及周茅的说法,尽撤关外是指的【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要考据高第是否“尽撤关外”,研究一下他的职权范围是很重要的。在天启五年九月至十一月之间,高第先是兵部尚书,随后又以本兵身份出任经略,这两种身份都非常敏感而重要,但是否就此表明高第有权“尽撤关外”呢?高第“尽撤关外”的行为意味着放弃整个关外,将进攻后金、收复辽东的战略转变为消极防御的战略,是对孙承宗三年苦心经营辽东彻底否定。应该说这是明朝战略决策的一个重大改变。身为当时的国防部长和战区司令的的高第有这样大的权力独自决定这件事情吗?这是不可能的,纵观古今中外,作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或者辽东经略(战区司令),确实可以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但是要完全左右朝廷(政府)的决策,甚至独自决定这样的战略决策,这样的人只可能是权臣或者藩镇,否则他们的下场都会很惨。这样的例子又很多,代表人物就有南宋的岳飞和朝鲜战争时期的麦克阿瑟将军。甚至就在高第出任经略的前两个月,前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就因为广宁之败而尽撤关外而被传首九边。而高第是权臣或者藩镇吗?从其生平来说是算不上的。那么高第本人是否拥有类似于岳飞、熊廷弼或者麦克阿瑟的魄力而敢于独断专行呢?从其生平来说也没有这个可能。也就是说高第既无权力也没有魄力来进行“尽撤关外”这样的行动,那么高第是如何“尽撤关外”的?无论是谁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四:历史的真相是什么?1;锦右、宁前的性质。那么锦右、宁前到底都是什么地方?其性质又如何?据大明会典的记载:【寧前兵備一員。春夏、駐劄寧遠。秋冬、駐劄前屯。東至寧遠(土答)山所,西至前屯中前所抵關。所轄、寧前二衛、城堡驛所、共三十二處。兼管屯田、馬政分巡遼海東寧道一員。帶管廣寧錦義等處兵備。春夏、駐劄錦州。秋冬、駐劄義州。東至廣寧鎮武、並西興、西平、西寧、平洋等堡,西至錦州杏山驛。所轄廣寧等九衛、城堡驛所、三十五處。兼管屯田、馬政】宁前就是宁前道,而锦右指的分巡辽海東宁道的一部分,即当时由明军所实际控制的锦州、右屯、大小凌河等地区。关于宁前道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虽然在广宁之役后宁前曾经被放弃过一段时间,但是不久之后就恢复了,袁崇焕就是此后的第一任宁前道臣。可是锦右又如何呢?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概念:信地。信地指的就是由朝廷委派文武官员颁发印信、堪合、关给并明确说明官员的管辖范围和责任的地区。在明朝即便是游击、备御等低级官员的信地任命都是需要经过朝廷认可的。而信地结合关防的制度是明朝有效控制军队调动的手段,这个是必须要走的是法律程序,任何五品以上的武官任命都要报备,否则无效。一般是先加某衔署理,等圣旨下来后才正式就职。根据大明会典卷之一百六十六律例七【兵律一主將不固守】【府州縣掌印、并捕盜官、與衛所同住一城、及設有守備官駐劄本城者、俱比照守邊將帥、被賊侵入境內、虜掠人民律、發邊遠充軍。其兵備守巡官、駐劄本城者、罷職為民。若非駐劄處所、兵備守巡、及守備官、俱降三級調用。若府州縣、原無設有衛所、但有專城之責者、不分邊腹、遇前項失事、掌印捕盜官、照前比律處斬。兵備守巡官、亦照前罷職降調。其有兩縣同住一城、及府州縣佐貳首領、但分有守城信地、各以賊從所管城分進入坐罪。】可是锦右的情况并不同。自天启四年九月孙承宗指派马世龙、袁崇焕收复锦右等处之后,朝廷就从来没有把锦右地区当作信地,虽然也曾经委任过分巡辽海东宁道部分官员,但都是虚职,都没有上任。天启二年任命的广宁道抚夷练兵佥事万有孚仅仅在关门干采木修房的杂务。【边事小记-辽西复守纪事广宁道万佥事有孚募守边夷人采木督辽人修缮。.故广宁郡司马制府王公象乾用以为广宁道使在关专抚虏也故使督采木。】【督师纪略(卷二)万有孚,故广宁逃回郡司马。象乾用以为广宁道使,专抚虏广宁,久失籍名,以侨寓关门,以其督虏也,故使督采木。】而天启六年所委派的张翼明却仅仅负责辽饷,【六年正月丁卯 升礼部员外郎张翼明为山东右参议,管辽饷。】(注:户部档表明张翼明同时担任分巡辽海东宁道道臣)两人都没有去驻地上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王再晋的一份奏折可以说明问题。三朝辽事实录(卷八)【二年四月王在晋题删冗惩贪疏:.再照辽东虽失,而我未可一日以忘辽,则西路监军刑慎言应带辽海、东宁等处职衔,辽东监军袁崇焕应带开原屯马职衔,宁前兵备张应吾应带广宁等处及粮储马政职衔, 登莱监军道应带海盖等处职衔。至于经略之监军及西平堡、盘山路、中路、南路、广宁路及出使朝鲜南路监军尽从裁减,登莱监军亦止存其一。天津、辽饷并归兵备道似可监管,山海关府佐应留应裁,容臣查议停妥,另疏题请。一年之间可省饷银二三万,裁去各道家丁等役可养兵四五千,此皆节浮省费之实事也】也就是说,朝廷所任命的分巡辽海东宁道的官员万有孚、张翼明等都是虚职,并没有去上任。那么为何袁崇焕要说【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呢?四年九月,孙承宗派遣镇臣马世龙、王世钦、道臣袁崇焕率兵巡历广宁,并在锦右驻防哨探兵马;五年三月,太仆寺卿黄运泰上疏请复广宁,被阁臣驳回,理由就是【关门将帅兵马尚未可战】明熹宗实录;同月众人弹劾关宁军虚兵糜饷,要求清兵核饷;五年春夏之交,孙承宗在没有朝廷命令的情况下移师关外,派大军分驻锦右、大小凌河等处。这说明锦右地区一直是被朝廷作为哨探之地的,这一点是孙承宗、茅元仪、袁崇焕等人所共同承认的事实。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三)遂与诸臣安哨兵于锦州、松山,以堵西虏,接归正之民。更以两前锋轮驻中左所,而两营之兵番分哨于松锦之间,益去宁远凡二百里,而哨探既远,耳目既明。】(两朝从信录卷之二十四)。督师纪略【(卷十)仅安先锋于锦州,至是出屯关外,欲乘机即为进,不惟不使疑,而亦不使中朝同阻。】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二月戊戌 宁远参政袁崇焕疏辞升职请终制,因陈善后事宜,请以十万五千官兵汰为八万,以二万兵留关内,六万布关外,宁远添二辅城以为犄角,各堡增设铳台以为应援。而宁远以东仍安哨探,令就地为耕,有事仍收宁远。】两朝从信录卷之三十【四月 巡抚辽东袁崇焕酌定两镇职任,以便责成疏曰:.往时止以关门为经督抚镇之信地,宁前一带,俱驻防兵马,东则哨探屯种而已;今皇上敕臣驻扎宁远,则既复之地如宁远以西便当随地分认,设立专官。未复之地,宜分头探哨,渐图恢复。】也就是说,事实真相就是袁崇焕所说的在锦右地区【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都仅仅只是孙承宗擅自行动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锦右的哨探之地的性质并没有改变。2:“尽撤关外”的原始出处。在高第任兵部尚书之时,曾经有过一篇为周茅所指责的奏折,这里面应该有“尽撤关外”的影子,或许就是周茅之流所指的“尽撤关外”的原始出处。这份奏折被明熹宗实录和三朝辽事实录共同收录,虽然都不是全文并有所删节,用词也有所不同,但是大致意思仍然是相同的,摘录如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兵部题称:先据传闻枢辅马镇守率领兵马渡河攻海州等语,本部看得今秋防正严,西虏已显肆挟逞,而奴酋又久蓄狂谋内地为急,渡河之举万不可轻动。业马上至书枢辅并札行马总兵,急宜停止,还当回至锦州,讲折西虏严为防御。去后顷与初六日早据山海传言,马总兵令李承先等领兵过渡,自己领兵西旋,被奴将官兵尽行杀伤等情,闻之不胜惊骇。夫在我战守向来无实着,岂可轻动过河。今挑奴,奴酋杀戮官兵,致开大衅。万一奴骑乘此长驱,则宁、锦等处能保其无虞,而山海关城系于安危极重。前闻在关兵马甚少,又何恃以守乎。合令总兵马世龙速将关外各兵急选精壮者,多方调守关城,加急御防,务期万全。毋得仍前忽视,致误大事,自干军法也。】【(明熹宗实录天启五年九月丁卯)兵部尚书高第奏: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徽外拒奴虏者,惟榆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速挑选精兵,谨防山海。及查关上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营地方,分布驻防。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之关外,昨日奴衅已开,目前报仇,都令欲逞,此何等时也,犹不思防内而防外乎。至于歹青之死,如系入犯阵亡,当斩以理,若因索赏被杀,彼执有词,都令挟杀父之仇,索偿命钱,抚夷武弁岂能以空言塞虏,欲支吾日久,愈触其愧忿之心闻桂英都令回营,大怀忿恨虏酋亦为动情万一骤发,款局遂坏,将决裂不可收拾也是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得旨,关门固内防外,诚系急着,枢辅必能留心。西虏挟赏,若抚道镇将诸臣善能调停,毋坏款局,以开边衅。】将这两份资料比对着看,会有很大收获,基本上可以了解高第奏折的大致意思。在这两份资料里面都只有【合令总兵马世龙速将关外各兵急选精壮者,多方调守关城,加急御防,务期万全。】和【近闻渡河取败,宜速挑选精兵,谨防山海。是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也就是说高第仅仅认为当时山海关极其空虚,为此要求从关外调集精兵加强山海关的防御,其中并无放弃任何地方的想法或者企图。那么高第对山海关的担忧是否有道理而山海关防御空虚是否是事实呢?督师纪略(卷十一)【是时车营十二分四镇,盖赵率教、满桂已于五防升总兵,故与尤世禄、王世钦分左右前后四部,部分中左右三协,协主一营,共听制于世龙。而前锋三营,鲁之甲主之;后劲五营,杨家谟主之。而别有李秉诚火营一,龙武水师五。至是前锋兵尽在前行,后劲兵更番出入,左右部各以二营出填锦右,各以一营守关。而前屯部之三营,分驻于中前、前屯、中后;宁远镇之三营,分驻于中右、宁远、中左。】【天启五年十月乙酉 御史焦源溥上关塞情形,言关门将领多半骄纵,城池守具尽弛,只有山石道所编居民为辅兵执竿守垛而已。紧要一关,狼狈如是。尚敢轻率出兵,徽幸于万不得之数哉。又闻虏酋以歹青之故挟我,素囊以丧礼之故挟我,坐门夷丁已尽撤去,则出犯在所必然。两夷夹攻,将如何以应,关门殆岌岌矣。】也就是说山石二路、百里长城、无数墩台墙堡仅仅只有两个车营和半个火器营来防守,兵力还不到两万,于是地方官员只好将当地的百姓编成辅兵执竿守垛,山海的空虚可见一斑。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安置在关外的蒙古部落也开始闹事。看来高第对山海关的担忧确实有道理而山海关防御空虚也确实是事实,但是即使如此,天启皇帝仍然对孙承宗无比信任,一口气否决了高第的建议。【关门固内防外,诚系急着,枢辅必能留心。西虏挟赏,若抚道镇将诸臣善能调停,毋坏款局,以开边衅。】从这两份史料来看,高第不但没有提出“尽撤关外”的建议,而且他所提出的加强山海关防御的建议也被否决了。3:高第不是接替去接替孙承宗的。在周茅的文章中都说十月罢孙承宗而高第来代,高第出任辽东经略是接替孙承宗吗?据明熹宗实录记载,自辽东经略王再晋被罢之后,朝廷对是否任命辽东经略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天启三年十二月孙承宗上书请裁辽东经略,但他一直称病请归,甚至一度向朝廷推荐接替的人选。柳河败賉之后,朝廷并没有罢斥孙承宗的意思,阉党中的李鲁生还上书【望枢辅即出治军,集右屯、锦义之兵于宁远】此人和这份奏折都很很有名,因为李鲁生是唯一准确预见柳河败賉的朝廷官员,这份奏折同时被三朝、两朝和实录所收录。虽然任命了高第出任辽东经略,可是明熹宗实录随后的记载却匪夷所思;【经略高第疏乞申明节制。得旨,封疆重权,全在经略。文武将吏分别劝惩,一切军法从事。务期扫除积弊,使旌旗改观,法在必行,以称朝廷特简至意。】【大学士孙承宗屡疏乞归,上许之,加特进光禄大夫,萌一子中书舍人,遣行人护送驰驿回籍,赐银一百两,彩缎四表里,大红坐蟒一袭,并谕善自调摄以需召用。】(明熹宗实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时高第的身份是兵部尚书出任辽东经略,而孙承宗的身份却是署理军务大学士、兵部尚书、蓟辽督师,高第是孙承宗的下属。而孙承宗并非一个很好相处的人,他先后赶走了辽东经略王再晋和辽东巡抚阎铭泰、张凤翼,而高第和孙承宗的战略方针更加存在冲突。高第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经督不和的局面,请求朝廷申明节制。朝廷对此的处置是授予高第全权而同意孙承宗致仕的请求,对孙承宗致仕的待遇也是极尽荣耀的。也就是说,事实真相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所想的罢孙承宗而以高第来代,反而是因为经督并立,事重权分,朝廷对此做出正常的人事调整。4;从其它一些史料细节否定“尽撤关外”1)清太祖实录记载:【天命十一年一月戊午 上率诸贝勒大臣,统兵征明.前锋精锐至西平堡,获明谍者讯之,知明右屯卫守兵千人,大凌河兵五百人,锦州城兵三千人,此外人民随地散处,大军兼程而进,至右屯卫,其城守参将周守廉,率军民已遁,明舟运之输,积贮海岸,上留将八人,统步卒四万,命悉移贮右屯卫。大军前进,明锦州城守游击肖升、中军张贤、都司吕忠、松山参将左辅、中军毛凤翼及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守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听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镜前表演及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杭州下城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1月份阶段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Python语言程序设计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地理(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大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与中国经济发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山杜克大学《日语笔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班3月质量检查英语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绍兴实验学校2025年初三英语试题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试卷含答案
-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更新)
-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高清版)
- GB/T 3512-200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 GA 1512-2018公安单警装备金属手铐
- 产品表面达克罗处理作业指导书
- 年度设备维护保养计划表
- 幼儿园中班语言《跑跑镇》课件
- 引水隧洞回填灌浆技术交底
- 送达地址确认书(样本)
- 讲师课时费签收表
- 方舟洪荒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