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2 新人教版(1).ppt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2 新人教版(1).ppt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2 新人教版(1).ppt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2 新人教版(1).ppt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课件2 新人教版(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 了解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 孔子及其学说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等 2 掌握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 诸子百家的言论 3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树立良好的学风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老子小档案 主要思想 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家学派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学讲故事 1 孔子生活在什么时期 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2 他的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3 他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 一 孔子 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方面 礼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 仁者爱人 依礼行事 克己复礼 2 政治方面 为政以德 以德教化人 以礼治国 连连看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 伟大的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有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经典诵读 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桥梁 合作探究 孔子的思想对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有何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 各诸侯国变法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孙武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仁政 民贵君轻 反对不义战争 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 顺其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者 国之大事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引导探究 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 关于治理国家 观点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韩非 法家 哪一个学派的主张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法家 倡导 无为而治 倡导 仁政 主张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法家 严格惩罚 儒家 教育引导 道家 自我觉悟 我认为 思想碰撞取法古人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孙武 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孙子兵法 春秋 论语 道德经 仁 的学说 反对战争 主张 仁政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主张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主张 兼爱 非攻 主张改革 提倡法治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韩非子 墨子 庄子 孟子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春秋晚期 百家争鸣 总结提升 随堂训练 1 一阴一阳谓之道 事物都包含对立的两方面 对立的双方又相互转化 这是谁的观点 a 老子b 孔子c 韩非d 墨子 2 复旦大学的校训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源自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这一名句 此名句出自 a 韩非子 b 论语 c 道德经 d 孙子兵法 1 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应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2 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 请举一例说明 3 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 请说出你的理由 观察下图哲理漫画 回答问题 师生共勉 让我们拥有 仁 儒家 孔子 的美德 抱一颗 兼爱 墨家 墨子 之心 用发展 辩证 道家 老子 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