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宜阳县香鹿山镇三中 张东坡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句。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此文寥寥数语,却有着丰富的容量,既记述了游览经历,描绘了月夜小景,更传达了苏轼遭贬谪处境中微妙的心境。对于有一定文言文学习基础的八年级学生而言,此文的文意疏通难度不大,应以学生自主翻译为主,教师对重点常用词及易错语句的翻译进行点拨强调即可。 教学可侧重于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对写景语句的赏析,应将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适时穿插相关背景介绍,设计提纲挈领的主干问题,以问题驱动课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联系背景,感悟作者心境,品味语言。【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句。【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第一学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 一位台湾记者采访文化史学者余秋雨先生时,问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你知道余先生的答案是吗?“苏东坡”。说到苏轼,我想用两个字短语来形容他,他是中国文人里边,最有才华的一个人,也是中国文人里边最倒霉的一个人,为什么这没说呢?稍后为大家揭秘。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从中寻找到答案。出示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句。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题目文体:记:记录、记叙 夜游:夜晚出游 地点:承天寺 文体:游记,记叙文,也是短小的小品文 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迫离京,调任杭州任通判,之后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元丰二年(1079)因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句,以“诽谤朝政”罪名被捕入狱,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迫于生计,他到城外的东坡开垦荒地种田,东坡居士的称号由来于此。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黄州之时,文中的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寓居承天寺。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执掌相位,废除新法,生性耿直的苏轼,对旧党执政后的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于是又遭陷害。此时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容于旧党,再次贬官,两个月内连贬三次,最远被贬到海南岛,据说在宋朝,贬官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遇大赦北归,卒于常州,他一生历典八州,行程万里,最有才华,也是最倒霉的。)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停顿提示: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同学们可以借助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含义,译读全文念:想到 遂:于是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交横:交织纵横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像流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只有84个字,却把一件事记叙的清清楚楚。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和张怀民 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结果: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自然美景,悟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文中有记叙,有描写,也有抒情(即写夜游经过绘院中景色抒闲人情怀)。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作者去寻找张怀民,一方面是因为两人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另一方面也暗示两人的处境,同时贬谪之人,无人敢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对应。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月光照在院中,像流水一样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摇曳多姿,可以推想月光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月光”、“松柏”均为高雅的象征,寄托作者高雅的人生乐趣。4、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苏轼告诉我们: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苏轼是闲人吗?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无所事事的人。它包含复杂的意味,这里是指被贬谪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既有闲置之悲,也有得闲之喜;一个闲字包含作者太多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一点也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清闲;他数次被贬,行程万里,他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清闲)三、课堂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容量丰富,文中有记叙,有描写,也有抒情(即写夜游经过绘院中景色抒闲人情怀)。蕴含着作者几多的人生感慨: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乐观豁达的心态,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四、拓展延伸 苏轼告诉我们:“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