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_第1页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_第2页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_第3页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_第4页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前 言第一部分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一、突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三、巨大的客源市场依托第二部分 规划总则一、规划的范围和时限二、规划依据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三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规划思路二、发展目标三、总体布局四、景观特色塑造第四部分 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规划一、旺隆鸭路石斛长廊二、云集片区避暑山庄三、朝阳摩崖造像四、鸭岭蔺州古镇第五部分 农民新村建设规划一、农民新村建设与旅游效能发挥二、农民新村建设要求三、农民新村旅游开发要点第六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建议前 言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乡村旅游,现已形成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而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便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逐步成为游客最多、人气最旺、条件最方便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品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其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实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既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近年来旺隆镇乡村旅游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旺隆镇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的趋势,但我镇处于起步阶段,需进行规划、整合、建设和发展。为了促进旺隆镇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新路子,特编制旺隆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第一部分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一、突出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旺隆镇位于赤水市中部地区,地理座标位置。东经1051230。北纬285238。东面与葫市镇,南面与丙安乡,西面与天台镇毗邻,北面与四川合江县接壤。全镇国土面积110.3平方公里。旺隆镇政府所在地距赤水市中仅27公里。交通条件较为方便。境内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主要公路交通干线有:赤-旺、赤-长、旺-鸭、旺-小等四条交通干线。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仁-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开始建设。因此,其地理位置尤为显得十分重要。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一)优良的生态环境区域地处贵州高原大娄山山脉。北缘向四川盆地过渡边缘地带,形成高山、半高山、河谷丘陵地貌。地形特征为盆状。最高海拔高程1030m。最低海拔高程285m.。海拔高程较为悬殊。境内出露地层为白垩上统夹关组(K2J)巨厚红色中长粒石砂岩与紫色泥岩互层、侏罗系重庆统蓬莱镇组(J3P)后厚层灰色石英砂岩,第四系坡积物、残、崩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厚1-4m。岩体裂隙发育。区域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因而兼有川南高温、湿润和贵州高原乍寒乍暖的气候特征。为中亚热带温暧湿润气候区。境内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表现为夏热冬凉,水热同济,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C。7月为最热月(月平均气温28.0C)。1月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7.9C).年平均日照为1262小时。夏季光照条件好、湿度大、无霜期在345天左右。境内集雨面积110.3平方公里。河流主要由:泥池沟、联会沟、龙岩沟汇入鸭岭河流入赤水河。还有同心沟流入合江车网甫家沟汇入赤水河。云集沟、石峨沟流入白云平滩沟汇入合江凤鸣后流入习水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039万立方米。平水年,来水保证率50%时为11919万立方米。偏枯年,来水保证率75%时为10233万立方米。枯水年,来水保证率95%时为35829万立方米。旺隆镇溪沟纵横,景色秀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108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9.5%,是全国绿化达标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是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旅游目的地。(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旺隆镇以农业旅游资源为突出优势,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农作物栽培复种指数为260,是赤水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石斛、柚果、红苕粉丝、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观光农业和乡村避暑山庄已经有很好的基础,石斛和柚果产业已经成为在区域上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目前,全镇陆续发展农家乐、餐饮业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发展乡村旅游经验。旺隆镇乡村旅游资源系统见表1-1。表1-1 旺隆镇乡村旅游资源系统一览表资源系统代表性景观大类亚类基本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山景二郎坝、观音泉、朝阳村红石梁珍稀植物桫椤树、花黄桷树、石斛花水域景观湖泊二郎坝水库人文旅游资源古建筑宗教寺庙鸭岭寺古迹古遗址宋代石刻 摩崖造像 蔺州古城旅游节庆观音民俗文化节、射洪桃花节、船山区桂花节等休闲农业果园龙岩果园 云集茶山石斛基地新春石斛基地 红花石斛集约化栽培畜牧基地鸭岭大烂坝塘河渡假村旅游商品土特产品鲜石斛、石斛盆景、石斛系列产品、红苕粉丝、沙田柚特色餐饮石斛鸡、石斛鸭、兔、河鱼、黑山羊等中药材石斛 黄柏、杜仲工艺品竹沙发芯 竹筷、竹签、竹碳 三、巨大的客源市场依托旺隆镇乡村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场依托是:赤水市旅游圈、重庆、泸州、遵义、赤水为基本客源市场地;(一)占领市场的三大热点1、生态旅游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成熟,旅游者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为特色的旅游项目,追逐阳光、蓝天、绿色植被、清新的空气等,对大自然及环境保护的关切和兴趣增强,进行生态绿色的旅游者大大增加。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生态环境旅游年”,200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旺隆镇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其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国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度假旅游与城市化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随着赤水经济圈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赤水市区规模不断扩张,旺隆镇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加之城市中较高的经济收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压力巨大的工作以及对时尚的追求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增长十分迅猛,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已成为主打产品。旺隆镇由于高速路穿越而过,全市物流中心规划在旺隆,东南面是竹海景区和丹霞最具特色的五柱峰景区,西面是四洞沟和石丈洞瀑布,西北面是赤水城市作为强大依托,建设乡村避暑旅游度假区,市场前景乐观。3、乡村旅游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游客更多地反朴归真,追求乡村体验为特色的现代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正在形成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模式。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乡村旅游主题年”,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利用旺隆镇周围的“原生态”,构建都市人群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市场潜力巨大。农家乐、避暑山庄成了城市居民的好去处。2、人均收支状况 赤水市城市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状况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该旅游市场影响较大。从我国目前旅游供需分析看,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的家庭可以接受短距离旅游,赤水市现居民收入较高,举家出游条件充分,家庭民主气氛浓、平等意识强有密切关系,具有成为景区重要客源市场的条件。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赤水市城乡居民在住宿、娱乐、游览和交通等方面的人均消费构,旅游消费约占城乡居民总消费的10左右,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赤水市民旅游消费的比例将逐渐增大。第二部分 规划总则一、规划的范围和时限(一)规划范围旺隆镇所辖10个村和一个社区,涉及的乡村旅游景点,面积约10 平方公里。(二)规划的时限2011年2015年,包括两个阶段:近 期:20112012年中远期:20122015年二、规划依据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2、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3、城市规划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4、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5、赤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深刻领会和执行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胡锦涛同志总结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贯彻执行赤水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竹业强市,旅游兴市”的战略思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用活各种旅游资本,发挥巨大的旅游效能,获得最佳的经济产出,并且让农民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受益者。(四)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中,实施农业安民、旅游富民策略。(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旺隆镇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田园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第三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规划思路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体”,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三个结合,即: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结合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扩大农民受益面、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二、发展目标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城乡建设和人文生态的共容互动;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城市化。三、总体布局根据旺隆镇地形地貌趋势、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及分布,结合规划主体构想,将旺隆镇乡村旅游发展定位为“一个中心、一个长廊、三个片区”的形体结构。“一个中心”-旺隆镇集镇区(兴旺社区)“一个长廊”-旺鸭石斛生态长廊“三个片区”兴旺社区片区-云集片区-红花鸭岭片区四、景观特色塑造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景观特征,将旺隆镇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划分为4个类型:一、人文特色景观:主要包括服务接待区特色建筑群和体验农家生活的人文景观等。二、滨水特色景观:以旺隆鸭生态石斛长廊和渠河为主体,构建亲水环境。三、生态果林景观:既是旺隆镇乡村旅游的基础底景,也是以规模取胜的特色支撑资源。四、云集避暑山庄:以独特的气候和山体良好的植被成为康体运动和农业体验的“绿色生态氧吧”。第四部分 重点片区开发建设规划 一、旺隆集镇石斛长廊到2015年,将旺隆镇集镇区建成一乡一品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雅,文化积淀深厚,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泸-赤-习最佳双休日及黄金周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成全国最大的金钗石斛之乡石斛长廊,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优秀旅游景点。 1、概况旺鸭路是旺隆镇至赤习大道连接的大门,12.5规划将现有的6.5米宽公路改建长24米宽的大道,总长度4.4公里,规划面积380亩。2、旅游功能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花卉基地3、具体建设项目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结构进行调整;以集约化石斛和原生态自然栽培形成具有不同景观效果的观光区。开发丰富多彩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观光与休闲活动相结合,要具有一定的档次,避免低层次农家乐式的开发,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加强环境营造硬环境营造: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注重整个景区的观赏环境营造,突出朴实田园环境氛围,突出特色,杜绝过多人造园林出现。拉大与城市环境反差,让游人获得真切的乡土环境感受。游赏软环境营造: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发观念,处处为方便游人着想;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对环境与食物的卫生管理。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增长教益;开展石斛花卉栽培,环保知识讲座,建立“花卉栽培示范基地”、“生态环境示范基地”,把花卉观赏与教育相结合,让游客在“悦目”的同时,达到“益智”的目的。开发主题旅游活动项目。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可以推出“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农民自做餐”等,让旅游者体验农耕文化,领略乡村田野风光。借助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田园风光,因地制宜、依地附势,构建以浪漫爱情为主题的田园乡村式休闲房地产社区。 二、云集片区避暑山庄 1、概况云集位于旺隆镇集镇以北15公里,离赤水城区35公里处,毗邻长期月亮湖。赤长路路面宽阔穿越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云集片区历史悠久,景色秀丽,目前有一个120亩的茶场,气候凉爽,旅游开发基础较好。2、旅游功能休闲避暑及自然生态旅游3具体建设项目云集申报休闲山庄。3、 朝阳摩崖造像 1、概况朝阳村位于旺隆镇集镇以北20公里,离赤水城区40公里处,毗邻长期月亮湖。赤长路路面宽阔穿越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旺隆镇朝阳村,离赤长公路5公里处。石峨咀摩崖造像在一座形如鹅咀的山峰顶一墩高20米、宽15米,形如的巨石崖上雕刻的菩萨,菩萨高4米、宽2米。石峨菩萨在1982年2月23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二级中带内保护文物。石峨菩萨现在是朝阳村村民自发性的管理,菩萨的培修是靠当地的自愿者到处化缘来培修,石峨菩萨工正灵验,深得乡邻朝拜,香火旺盛。石峨菩萨 至今未开发成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石峨菩萨地处边远地带,海拔1100米左右,赤长公路朝阳地段打健坪处分路5公里(经过朝阳村委会)。现在交通不方便,虽然修通了通村公路,但路面太窄、客车无法通行,需要改善交通环境。2、旅游功能历史文化遗产及自然生态旅游3具体建设项目朝阳村摩崖造像建设成为一个宗教圣地和自然生态旅游。 四、鸭岭蔺州故镇修建在赤水河畔有一个靓丽的民居村落-旺隆镇鸭岭新村。鸭岭原名为阿蔺。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之溪棹歌第28首有小注:“自丙滩以上有阿蔺、葫芦脑”。其中的丙滩即为现在的丙安,阿蔺即为今天的鸭岭。早在汉、唐、宋时期就有了人类文明,并有相应的历史记载。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据,夜郎最大; 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今天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都属于当时的夜郎,聚居着广大土著居民(当时的少数民族)。到唐朝时,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陈熙晋写的唐朝坝辨说:“按顾祖禹方舆纪要废蔺州在永宁宣抚一百八十里”。 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谭骐骧教授在播州杨保考中说:“明统志永宁司东有唐蔺州废址”。永宁即今天的古蔺一带,按上两文所述,当时的蔺州也就大约就在今天的鸭岭。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废蔺州。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又设滋州辖寨,鸭岭为当时的绥远寨。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袁世盟奉命征讨赤水河一带的少数民族叛乱,方毁于战火,只留下成堆的瓦砾、烧焦的柱梁和被泥沙埋没的石阶古道。当地的居民在官兵赶尽杀绝的屠刀之下,余生者辗转逃到了当时的永宁地界,并逐步繁衍兴起了现在的古蔺场。明、清以来,袁氏后裔等新迁来此的汉人,在原州寨驻所附近修建寺庙,焚香祈祷,名为阿蔺寺。如今,在当时的州寨驻所附近仍保存了多处石刻碑记。目前能完整可见的有“思归台”“木龙岩”“李最石刻”等。思归台当是官员们离乡别境到此任职,常于巨石上眺望远方,思念家乡和亲人,因而题字刻石名为“思归台”;木龙岩所刻为:“乙未岁辛已月初三日壬寅 木龙岩忠羽郎权滋州绥远寨守把兼道路巡检王武开”。经考,此处的乙未岁当是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李最石刻是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寨官张侠离任,接任寨官李最为其刻石表功送行。这是迄今为止贵州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石刻之一。其原文如下:“寨治之西二百步远,丛灌间,有巨石屹立若屏状,其修丈余,周广三之,葱翠阴烟,举惬人意。大凡大涧而岩下,枯非落落者。比知寨李公题曰:全璧河南张侠,久笈憩观,意亦有适。公以淳熙丁酉七月视篆 ,职业忠勤,边陲肃静。越二年,蒲秩将归。且全者,天下之至难。惟能全神于内,全形于外,然后可以保其全而酬酢万变,是犹有取全璧而归赵者也。乙亥重阳日侠原意官书。全璧寨官李最寓意书此。”此外,到处均有精工细刻的柱台、古墓等,其图案精美、雕工细致。随着千年风雨侵蚀,这些缺乏任何保护措施的珍贵历史文物和人文画卷正逐步消亡。当我们伫立于思归台上,怎能不感受到千山万水的思念与牵挂?当行进到木龙岩前,怎能不回味起古人信仰的纯朴与执着?当面对着李最石刻,怎能不激荡起保境安民的责任与情怀?当脚踏上古道石阶,怎能不畅想出蔺州古寨的恢宏与繁华?蔺州遗址就像是一名披坚执锐受伤而归的战士,又像一位饱经沧桑满目疮痍的老人,他们正等待着后人的抚慰和赡养。他们从千年前悠悠走来,是鸭岭文化的象征与历史的记忆,不该就这样被人遗忘!2、旅游功能文化观光及生态休闲度假3、具体建设项目鸭岭寺建成一个展示蔺州古镇的露天博物馆,结合金钗石斛长廊策划景区农家乐“旅游产品等本地特色。强化农家乐规范管理,促进农家乐旅游市场不断成熟和完善。第五部分 农民新村建设规划一、农民新村建设与旅游效能发挥以建设新农村、新民居为切入点,对旺隆镇现有村落和农民住房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改造,将其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功能较为齐全、以旅游接待为主的服务型农村。以农村新民居为平台,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业,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胜地,做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旅游服务多功能,形成“城市沿线皆景观,村村风貌有特点,家家户户有亮点,特色农业成景点”的现代城乡生产生活新模式,实现新农村建设中旅游富民的发展目标。二、农民新村建设要求1、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避免城乡一样化。新农村,依然是农村,首先在功能上要具备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特质,其次,在建筑风格和布局上要保持自然村落的格局,形成与城市、城镇较大的反差,在环境上对城市居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一定要避免农民新村建设布局的城镇化。2、农民新村(或中心村)要建设成为生态新村、文明新村、旅游新村。3、新农村的公共设施,既满足农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