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80073.doc_第1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80073.doc_第2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80073.doc_第3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80073.doc_第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华版(绿皮书)8007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第一部分 教育基础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概念【简单了解教育的广义和狭义之分】二、教育的本质属性【识记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2. 教育的社会属性【作为一个低频的简单题备考考点】(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阶级性(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选择】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四、教育的起源【选择】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选择】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故选B。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选择】(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早在商朝的教育体系中就出现了小学,系统的小学教育产生于西周。(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 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2. 清末的小学教育(1)第一部颁布的学制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2)第一部实施的学制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是它没有实施。七、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2012上-简答21】可转化为选择题)(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记忆】1. 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 2. 义务教育的公共性;3. 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选择题,注意经常以文言文的考题形式出现,所以需要大家清楚讲义中给定的文言文的大致意思,属于哪种教育思想】1. 中国(1)孔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五,“学、思、习、行”的学习过程。(2)孟子“性善论”“仁”“民贵君轻”(3)学记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的作用教学原则第一,教学相长(zhng)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第二,预时孙(xn)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第三,长(zhng)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缺点:贪多、狭窄、自满、畏难。教师只要了解这些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就能发扬优点,客服缺点。第四,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2. 西方【选择】(1)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式教学原则(2)柏拉图: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4)昆体良(约公元35约95年)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也被译为雄辩术原理),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一般认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故选C。1.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泛智论2. 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思想”3.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4.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文物,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5.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活动课程,“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五步教学法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与赫尔巴特的观点相对立。(三)中国近代教育家及理论【选择】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2. 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简单了解】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选择】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主张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对象问题性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提出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环节。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备选简答】(一)课题选择(二)查找文献资料(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四)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六)研究报告的撰写(七)课题结题1. 文献资料的类型【选择】(1)以载体的物质形式可分为印刷品、电子版、实物类等;(2)以资料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文章、著作、报告、光盘录像等;(3)以对文献的加工情况可分为一手资料、二手资料、三手资料。(4)以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划分成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事实性文献、经验性文献。3. 文献检索的方法【低频的选择或简单】(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阅法(4)综合查找法4. 文献检索的步骤【低频简答】(1)确定检索的关键词。(2)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3)进行初步查阅。(4)修正关键词和文献范围。(5)对文献进行归类和初步分析。5. 文献检索的一般要求(原则)(【2014下-简答23】-简单了解即可,此题转化成选择或者材料分析的可能不大)(1)明确查找目的与要求。(2)选择检索工具(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4)根据文献线索,查阅原始文献三、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学会区分】(一)调查研究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二)行动研究(三)经验研究(四)个案研究(五)叙事研究(六)实验研究四、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选择】(一)实物分析法(二)观察法(三)问卷法(四)访谈法(五)测验法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整个章节历年是个出题的低频处,万一不幸出道简答,大家只需把各个条款的关键点答上即可,关键点就就是老师留下的标题】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选择题、注意打红色的关键字】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选择题、注意打红色的关键字】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选择题、注意打红色的关键字】在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时,需要把握两点:第一点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第二点是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2015上-简答22】)二、教育的文化功能【选择+低频的简答】(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四)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三、学校文化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人口【选择题、注意打红色的关键字】人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教育是延续人类的基本活动,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简单了解】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一般说来,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此处历年没有出过考点,但是即将成为老师的我们需要理清楚三者之间的概念区别】(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四、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备选简答】(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二)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选择、能够根据给定的话术判断出属于哪种观点即可】(一)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三)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有: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四)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五)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第三节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014上-简答21】)(一)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014上-简答21】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第一,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第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第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第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第四章 小学组织管理与运行【本章历年金考过一次选择题,出题几率较低,可自行简单了解】学校管理由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小学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我国学者普遍认可的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计划、实行、检查和总结四个部分。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及其劳动特点二、教师角色【结合综合素质讲的内容,学会做选择题】(一)教师的常规角色1. “传道者”角色;2. “授业解惑者”角色;3. 管理者角色;4. 示范者角色;5. 朋友角色;6. 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角色的更换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2.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仅是教学者还应该是研究者,要精通教学理论和分析教学理论,并可以独立完成教育行动研究。3.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要开发教育资源,包括开发校外和校内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进度和结构;教师还要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4. 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三、教师劳动的特点【结合综合素质讲的内容,学会做选择题】(一)强烈的示范性(二)创造性(三)长期性(四)劳动的复杂性(六)劳动效果的滞后性和延续性四、专业知识素养【选择题、不需要记概念】1. 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本体性知识(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2. 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条件性知识(1)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基础;(2)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3)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 教师需具有教学专业素养实践性知识(1)情境性知识(2)操作性知识(3)人际知识(4)自我认识4. 教师需具有一般文化素养一般知识(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自然常识(3)工具类知识(4)艺体类知识(5)劳动技能知识(6)时政知识(二)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1. 成长的历程【学会判断这几个阶段区别即可,一般考选择题】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传统教学评价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六章 课程【高频选择题出处】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了解】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主要涉及:1. 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 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 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的类型【不需要记忆概念、只需给定的科目学会做选择题】下面分别介绍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1. 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只是,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的种类与科学知识分化情况密切相关。如语文、数学、美术等属于分科课程。2.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新课改中规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以综合课程为主。如小学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课(3-6年级)属于综合课程。(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素质培养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1.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并没有给出权威性界定,只是从综合实践活动所包括的内容和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如: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2.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进行选择学习的课程,不强制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标准里面的规定的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表现形式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1.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2. 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和态度的非正式课程。隐形课程分为三类:一是物质性隐性课程,如校园环境的特征等;二是制度性隐性课程,如人际关系准则;三是心理性隐性课程,如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三、课程层次理论【需要清楚概念,根据出题的趋势,都是给定一个概念,判定属于那种课程】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分五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三是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是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吧);五是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2015下-单选13】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A. 理想的课程 B. 正式的课程 C. 领悟的课程 D. 运作的课程【答案】A【解析】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实行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其中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故本题选A。四、课程设计模式【选择,人和观点对上号】(一)泰勒(R.W.Tyler)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 确定课程目标;2.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二)斯腾豪斯/斯滕豪斯(Lawrence Stenhouse)的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在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 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二、课程资源的分类【选择】1. 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2.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区分: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隐性课程资源指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3.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如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4. 根据资源属性区分: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5. 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非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6. 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以活动为载体三类。第四节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选择】(一)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所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是被批判的实施取向。(二)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三)课程创生取向(缔造)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课程计划只是这个经验缔造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媒介之一而已,课程实施反而更看重参与者(如师生)以茁生和演进方式建构教育经验。第五节 新课程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课程改革和新课改【了解】所谓“课改”就是课程改革,在建国以来的50多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八次重大改革,历次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这八次课程改革,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今后的改革有所助益。“新课改”指的是1996年至今正在开展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六)19811985年的第六次课程改革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七)19861996年的第七次课程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八)1996至今第八次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 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课改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具体目标【把这些话术和一些材料结合起来,能够根据这些话术灵活运用到材料分析题当中】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特点:【选择题】(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如地方或学校可选择艺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综合课程,也可选择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 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课时量的1/3。(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三、新课程和三维目标【记忆是哪三维】1. 知识与技能目标2. 过程与方法目标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四、新课改的课程结构【简单了解】(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二)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五、课程标准【简单了解概念】(一)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第二部分 学生指导第一章 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概念【简单了解】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简答】(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个体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2013上-简答21】-可转化为选择题)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一)遗传(二)环境(三)学校教育(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高频选择题】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平衡性四、互补性五、差异性第二章 学习的认知基础第一节 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有关的现象(学会判断做选择题)感觉对比:(例如笔记的时候会拿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来增强效果对比)感觉后象:(关了灯,闭眼感觉灯泡还是亮的)感觉适应:例如我们从黑屋里走出去,面对阳光的刺激会有一段适应期联觉:望梅止渴错觉:总以为刚刚发生的事情似曾相识感觉互补:盲人的耳朵会比较灵敏第二节 知觉一、知觉的概念【了解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在儿童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发展最早且速度最快的领域。三、知觉的种类【选择】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1. 空间知觉2. 时间知觉3. 运动知觉4. 社会知觉(1)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4)近因效应四、知觉的特性(【2015下-简答21】-转化为选择)(一)知觉的整体性(二)知觉的理解性(三)知觉的选择性(四)知觉的恒常性第三节 注意一、注意的概念【了解】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四、注意的分类【选择】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一)无意注意1. 无意注意的概念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二)有意注意1. 有意注意的概念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不仅取决于特定客体本身的特点,而且还取决于自觉确立的目的和自觉提出的任务。正因为这种自觉的目的和任务,才能产生排除一切干扰使注意得以维持的意志力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简单记忆】(一)注意的广度(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四节 记忆一、记忆的概念【了解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二、记忆的分类【选择】(一)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二)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三)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三、记忆的品质【简单记忆-简答】(一)记忆的敏捷性(二)记忆的持久性。(三)记忆的准确性。(四)记忆的准备性。四、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遗忘的规律【掌握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如下图)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3.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说来,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的程度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4. 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1)消退说(2)干扰说【选择】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3)压抑(动机)说(4)提取失败说(五、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已考简答】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长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复习。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1. 及时复习。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 复习方法多样化。5.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第五节 想象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种类【选择】(一)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二)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三)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 再造想象2. 创造想象第六节 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二、思维的特点【简单记忆】(一)间接性(二)概括性三、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划分【选择】1. 感知动作思维这是一种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3岁前,儿童的思维常常是伴随着动作进行的,他们不能在动作之外默默思考。如儿童骑在椅子上时,会说“开汽车了”“骑马了”等;但当离开椅子时,“开汽车”、“骑马”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2. 具体形象思维这是一种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7岁的儿童主要用具体形象来思考,思维活动受具体知觉情景的影响。例如,在他们面前把两瓶体积相同的水,分别倒进一只试管和一个广口瓶,一般的孩子都认为试管内的水多些。他们的判断直接受到水面高低的影响。3. 抽象逻辑思维这是一种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由于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因而也称为语词逻辑思维。如数学定理的证明,科学假设的提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等,运用的都是抽象思维。7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哲学家、数学家经常运用这种思维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二)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划分【选择】1. 集中性思维2. 发散性思维“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 A. 形象思维 B. 抽象思维 C. 聚合思维 D. 发散思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都是从各个方向分析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故选D。(三)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划分【选择】1. 常规性思维2. 创造性思维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会判断、选择题】(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2014下-简答21】)(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选择题】(三)定势(四)功能固着(五)原型启发(六)情绪与动机(1)动机冲突【选择题】双趋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中之一所产生的冲突。(前遇追兵,后有大河)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第七节 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概念【了解】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风格和思维方式。包含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内容。二、人格的特征【简单记忆】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三、人格的结构【选择】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特点胆汁质不可遏制型强、不平衡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刺激。多血质活泼型强、平衡、灵活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粘液质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细心、程序化、倾性,可塑性差,死板。抑郁质抑郁型弱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三)认知风格【选择】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大多是自幼所养成的在知觉、记忆、问题解决过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1.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1)场独立型: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2)场依存型: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 认知风格项目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兴趣学科数学、自然科学类学科社会、人文类学科学科成绩自然科学类学科成绩好社会、人文类学科成绩差自然科学类学科成绩差社会、人文类学科成绩好学习策略、动机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教学严密性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结构严密的教学2. 冲动沉思(1)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2)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3. 同时性继时性同时性: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加工的风格,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继时性: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加工风格,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四)自我调控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简单记忆】(一)遗传因素(二)家庭因素(三)学校因素(四)社会文化因素(五)个人主观因素五、人格发展教育理论【简单了解】(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 阶段年龄冲突人格发展任务婴儿期0 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期 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培养自主感,克服害羞与怀疑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发展亲密感,避免独孤感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第三章 学习动机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概念【简单了解】(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二)学习期待与诱因二、学习动机的功能【简单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激发功能、指向功能与维持功能。三、学习动机的分类【判断题】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判断题】第2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选择】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上广为流传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二、需要层次理论(2016简答转化为选择)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