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怀与接受关怀.doc_第1页
学习关怀与接受关怀.doc_第2页
学习关怀与接受关怀.doc_第3页
学习关怀与接受关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專題演講 中譯資料之一 學習關懷與接受關懷作者:Nel Noddings,摘譯:黃柏叡今日許多年輕人不僅無法發展關懷他人的能力,而且似乎也不知道接受關懷的意義何在。我們的社會應更有效地用關懷兒童來減少暴力和疏離。本章即在說明學校應以何種方式幫助兒童學習如何關懷以及接受關懷。一個暴力的風氣許多報章雜誌報導了美國的青少年和兒童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和槍枝威脅的生活環境。但隨著報導次數的增加,惡劣的情況卻未因而減少。一些社會學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者把原因歸咎於各式各樣的社會、學校或媒體問題。於是,許多學校則計畫做一些防範措施,如實施金屬檢查、請保全人員等,但這些方式並無法完全有效。最有效的行動方式似乎是轉變整個學校的風氣。亦即,使學生在基本上應相信學校或社區中的成人將會給予持續性的關懷。學習接受關懷學習接受關懷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持續性(continuity)。所有兒童都需要具有知道某些特定成人在兒童的生命中將有一段時間會給予正面態度的安全感。即Sara Ruddick所謂的支持(holding),支持意味著減少危險及調合差異,而非刻意尖銳地凸顯這些差異。支持,也是維持兒童安全感最基本的和諧、資源與技能等的方式。今日,兒童大都無法從家庭和社會中獲得所需的持續性,因此,學校更應該注重此需求。而教師則應如同好家長般,給予兒童支持。持續性在小學及中學皆有其重要性,然而,學校教育中的結構卻使得教師無法給予完整的關懷。若我們能夠正視兒童和青少年對於持續性關懷的需求,則應著手思考在此原則下的教育政策。有些教育政策可能只是達到某些表面或短暫的效果,但卻無法真正地益於師生之間的關係。然而,在持續性的學校環境中,卻可以與社會其他相關機構結合,致力將關懷傳達至需要的家庭、父母以及社區當中。可能會有決策者或教育理論家持以下的意見:學校應被視為或被建構為一多元目的的機構,不能只提供學術資源或單一目的。事實上,證據顯示,接受服務周到或類似家庭般等責任的學校,其表現會比只提供學術目的的學校好。如果我們要兒童學習如何接受關懷,那麼他們應先有關懷他人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把學校對學生的關懷視為首要目標。持續性本身並無法確保關懷的產生,而是需要藉由對師生之間共識的堅持,以及減少冷酷與忽視的可能性。然而,學校若致力於對兒童的關懷,則需要不斷地鼓勵對關懷意義的討論。教師必須找出時間與同事談論所遇到的問題,而學生則需學習如何察覺與珍視關懷。從關懷的現象學式分析言之,吾人可以清楚地瞭解施與關懷者的意識,有兩個特徵:第一,呈現出一種特別的關注形式,稱為全神貫注(engrossment)。這種關注的形式實際上是一種包容性的,同時也是一種以被關懷者為導向的關注。第二,呈現出一種動機上的轉變,施與關懷者在動機上的能量將可找尋出被關懷者的需求。接受關懷的兒童,將能夠誠摯地學習到在他們周遭的成人們身上所表現的這些特徵。給予他人的關懷,即使是再小的成份,他人仍然能感受得到。接受到關懷的人在意識上很自然地就是能夠接收到這份關懷,並在態度上顯出明顯的感知與積極的回應。於是,施與關懷者也隨之而感受到此接受關懷者所做出的回應。若以上分析正確,那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為什麼這麼多的學生會抱怨他們的老師不對他們關懷。學校教育的結構,尤其是中等教育部分,教師們無法給予個別學生所需的關懷。同時,學校為了要解決顯而易見的學科成就低落問題,學校也只好重視這些相關的議題。回到先前所討論過的,正由於持續性本身並無法有效地確保關懷的產生,於是,強制性(或是強迫,coercion)將會影響到吾人試圖要達到的關懷。一些教師可能會以為了學生好為名的關懷,而達到強迫學生學習的做法。就如同Alice Miller所謂之惡意的教學(poisonous pedagogy),教師們將學生的意志(will)當作是自己意志的替代品(substitute),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仁義道德的高調(如:將來你會因此而感激我),而將強迫學生做不願意的事加以合理化。然而,這麼做只會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請注意關懷和信任的重要性。正因為關懷,我們得以察覺出學生在既定活動中的不情願,同時我們也允許他們表達出這種心情。不過,身為教師則必須知道這些既定工作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也須有所堅持。若學生能夠信任教師,則他們將能夠接受教師的這份堅持。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是否關懷的關注在教學的過程中總是不夠?且為什麼總是將自以為是的信念充斥在我們的權威和方法上?我認為,對於關懷加以公開的討論和分析將能獲得此問題的答案,而且也將能揚棄任何不健康的強迫形式。無論何時,只要我們強迫兒童去從事不與他們內在目的相關的事情,這種強迫至少就是應被質疑的。雖然有些強迫是無可避免的,如:接種疫苗或接受牙醫的檢查。但在課業上的強迫,即使是再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或目的,如教育機會均等或是為了學生好,都應當由師生雙方面對面的討論。我並非主張所有學業上的需求都應如此。若學生能在訊息充裕下選擇追求某特定的生涯或目標,那麼要求他們達到自己所選擇之目標的要求則是合理的。但是一個假定有特殊目標的需求若無那些瀕臨在惡意的教學的學生來參與,或若拒絕聆聽學生所經歷的以及學生真正想要的,那麼我們則是將學生視為是一集合性的群體,並強迫他們成為抗拒的一群。許多教育工作者可能會認為青少年太過年輕,而無法未自己的將來做決定。因此,為了避免將來的後悔,教師應在其成長過程中拉他們一把。但這種想法卻忽略了:學生以自己為目的的學習,不僅僅是能將自己有興趣的學科學好,同時,還具有能將學習這件事學好的這層意義,亦即,學習成為一個學習者。如果能夠達到這個層面,他們將能了解如何追求新目標,同時也將更有信心。若以強迫的方式要求學生學習,那麼他們的心態上將永遠無法準備好要進行學習,而且也不是一種真正的學習。但是,若是在一個關懷與信任的氛圍,則學生將表現出對某學科的興趣。因此我認為,關懷必須將關注力放置在個別的學生身上,同時,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需求與興趣。在學業上強迫的結果,常導致學生的挫折感,而這種挫折感則會觸發引起暴力。若青少年的興趣與天賦未能被稱讚與鼓勵,則他們將無法學到接受他人關懷的意義何在。同時,關懷也可能會被誤用或濫用。師生雙方皆需共同討論這件事。事實上,從上述的觀點可知,教師與學生在了解接受他人關懷之意義之後,將會對強迫性質的教學與關懷加以抗拒。學習關懷世界如此的紛亂、社會如此的不安。更糟的是,家庭中的歡樂與情感上的支持也消失殆盡。當然,要實施以關懷為主的學習方式是不容易的。學校方面可能也會因為這種學習方式無益於未來的入學考試而忽視他們。學習關懷可能不像是學習數學般的具有明確的程序,而且,在學習關懷之前可能也須先學習如何接受關懷以及對自我的關懷,但此過程並非是單向線性的。當我們開始去關懷他人時,我們將會比接受關懷而學到更多。當我們學習如何自我關懷時,我們將更能夠察覺到他人所付出的關懷。今日的兒童應當知道如何自我關懷以及關懷他人。然而,無奈的是,學校似乎只想把每位學生都送進大學,而各科的教師也只想教本科的知識,並拒絕將道德與倫理的成份融入教學的過程當中。或許,要求所有學校課程都包含關懷的主題是不盡情理的,但是,若是將這些主題引介入傳統的課程當中將會是有益的。將會有更多的學生對學科本身感到興趣,進而引發對其他學科的興趣,同時,學生也將會被鼓舞去探索更深入的問題。在自我的關懷以及認知方面,學生在探索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時,應給予建議與支持。只是填寫性向測驗或例行公事的生涯輔導是不夠的,應該要有專人給予個別學生面談與提問的機會。另外,教師團隊之間共同計畫、努力,將各科的知識與內容加以整合與連貫,引導學生對意義的追尋以及建立自尊。但是,學校常常是流於解決毒品、酗酒、性以及暴力等問題。學校和教師應運用各種媒體與方式,建立並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形象與認知,包括性別、種族、社群、文化與年齡等差異在現實社會中應有的基本認識與態度。學習關懷他人與學習自我關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學校可以提供一個關懷與信任的學習風氣,教師也可運用合作學習、非競爭式評量以及服務式學習等教學策略,這些策略不能僅止於完成學習,而應是關懷與關愛的一部分。這種關懷與信任的學習風氣,將影響學校教育的結構,從而得以影響師生之間的關係、接納家長與社區成員對教育的意見以及轉變課程實施的模式。在關懷他人方面,有三個主題值得吾人思考。第一是愛(love);第二是友誼(friendship);第三是女性的關懷傳統(womens traditions of care)。如前所述,教師們可以從不同的學科當中,抽取出同性質的元素或單元,以這些主題為軸,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暴力、兩難情境、種族、年齡、性別等問題,或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學術上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實際的社會問題。結論造成暴力的因素有很多,但很明顯地,能夠學習到關懷以及接受關懷的人們甚少會從事暴力的行逕。我已指出,學校的首要之務即是將關懷融入於教學結構、師生關係以及課程實施當中。同時,營造關懷與關愛的需求,並不會減少課程智識上的向度,反而會豐富學生與教師在智識上、道德上以及精神上的生命。進入21世紀,智識上和道德上的努力皆是人際關係的首要之務。而學校將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如何關懷與接受關懷。資料來源: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