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15个固定句式例举 2009.2.18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1.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06山东卷)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 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以为”,也可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5(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 二、“所以”,“所”,“为所” “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可用“的”来对译。如:5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06辽宁卷)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呢。6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07宁、海卷)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为所”,表被动。如:7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04江苏卷)特别被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三、“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1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05全国卷3)正当春天还不应当很热,害怕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息,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担心会有所伤害。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四、“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3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五、“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2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六、“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另外,“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4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5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七、“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2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庄子天论)诗经说:“君子既遵守礼义,而行为无差错,又何必担心旁人说闲话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之谓也”的形式,是在“之谓也”形式中动词“谓”的前置宾语之前加一个“其”字,这个“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八、“有以”、“无以”“有以”、“无以”“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用来(拿来)”、“来”等。1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五蠹)一般平民互相交友,既没有财产来彼此贪图,又没有权势用来彼此威胁,所以他们要找忠实不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有时,动词“有”、“无”的宾语省略,这时,便成为“有以”、“无以”的形式,可用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如: 2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有时,也遇到“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项羽本纪)估计大王的兵力能够拿来抵挡住项王吗?九、“如何”、“奈何”、“若何” “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3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无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4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5“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6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十、“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3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十一、“孰与” “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2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3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孰与”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 “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二、“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十三、“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2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 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3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 十四、“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2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3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十五、“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现在独因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文言文15个固定句式翻译检测 2009.2.18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译: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06重庆卷) 译:3.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05全国2) 译: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5.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06江苏)洊:再度译:6.(忠勤)公至,彞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07湖北卷)译:7.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05全国卷1)译:8.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07山东卷)译: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译:10.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译:11.成(名)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译:12.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02全国)译:1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04湖北卷)译:14.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译:15.奚足以语文事?(06湖南卷)译:16.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17.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05广东)译:18.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07山东卷)译:19.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江西卷)译:20.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译:21.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 译: 文言文15个固定句式翻译检测参考答案 2009.2.181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3.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4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5.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6.忠勤公到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教版劳动八年级下册项目三任务二《设计报警器》教学设计
-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管理与评价计划
- 产品测试服务合同(2篇)
-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调整措施
- 金融机构安全部部长岗位职责
- 2025年道德与法治课堂创新教学计划
- 门店规范服务管理
- 校园摄影的创业计划书
- 五年级写字与阅读结合方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游戏化教学计划
- 2025年淄博市光明电力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游乐场区块链数据共享-全面剖析
- 2024年陕西省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考试真题
- 槽轮机构槽轮机构包头课件
- 邻里间的温暖
- DB34T 5102-2025巢湖流域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指南
- 普法课件创新版:2025年统计法深度解析
- T-SEEPLA 08-2024 水生态监测环境 DNA荧光定量PCR法
- 2025年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招聘(2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团购合作业务协议书范本2025
- 水表安装施工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