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提问艺术.doc_第1页
注重提问艺术.doc_第2页
注重提问艺术.doc_第3页
注重提问艺术.doc_第4页
注重提问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重提问艺术 激发学生思维浅尝提问的艺术昆山市张浦中学 孟玉兰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实践证明,提问是语言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好的设疑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都有很大的好处,对鼓励学生思考、检查学生理解、集中注意力,以便及时发现学习要点的变化也大有裨益。因此,设置准确而巧妙的提问,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走出误区从“实”提问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提问的误区:有些提问过于简单且没有准确性,结果虽然让学生思考但没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如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问题。提出问题空乏,难度大,缺乏针对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等问题,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内容,丝毫谈不上感悟,更没有总括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提问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提问没有创意,篇篇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等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要走出以上误区,实现有效提问,一要从教学目的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二、联系生活激活思维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熟悉的生活爱好设置问题,可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就意味着思维的大门在打开,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我教社戏时这样问:我问:金色的少年生活是丰富而美好的,你认为哪里是你的乐土?引导学生回答:我家门前的小河,我和小伙伴游泳、钓鱼、捉龙虾;我家房后的竹林,捉蝴蝶、蜻蜓,捉知了我问:请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学生回答:乐土。我问: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引导学生回答: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钓虾,放牛;第一盼望的是看社戏。我问:第二个乐事与第三个乐事作用相同吗?引导学生回答:前者是一般乐事,后者是最大乐事。突出社戏的吸引力之大,为下文看社戏作铺垫。我问:经过戏前波折之后你发现看戏过程中具有哪两种美吗?引导学生回答:景物美和人情美。我问:你能具体说说文章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回答:文章中1113自然段分别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听觉(宛转)、悠扬),视觉(碧绿的豆麦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描写出江南水乡的美景;月下归航偷豆(少年朋友淳朴、无私、热情、好客)和戏后六一公公送豆,表现了平桥村人们的淳朴、善良、宽厚、热情、好客),表现的是人情美。我问:研读课文之后,你认为作者写“我”十一、二岁去赵庄看戏的经历,想表达什么感情?引导学生回答: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环环相扣,使学生得攀援之情趣,尽求索之愉快走上一条愉快学习、自主学习的道路。三、“追问”到底,叩启思维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不断启发、“追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实现在思维上的“跳一跳”。我教父母的心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问:课文围绕哪一件事写的?引导学生回答:送子。我问:穷人把孩子送给贵妇人的态度怎样?引导学生回答:十分犹豫,说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我问: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后面的情节。引导学生回答:换子。我问:换子几次?引导学生回答:这对夫妇前后三次把他们的孩子送出又要回。我问:你认为索回的实质性理由是哪句话?引导学生回答:“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我追问:这个理由很是打动人,你体会到了吗?引导学生回答:表现父母与子女最难以割舍的骨肉情;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我又问: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平淡,换子的经过运用了什么写法。引导学生回答: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我最后问:你能说出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吗?引导学生回答:故事:孟母三迁。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诗歌:游子吟歌曲:鲁冰花咱的妈这样连续地提出一串逐层加深的问题,往往前一个问题的答案还能引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与问题间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便迎刃而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力。四、多向启发拓宽思维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勇敢探索,积极发现,以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要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我在教月迹一文时,我曾这样设问:寻月过程中孩童发展变化的过程表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好奇心;想像力;大胸怀;对美的追求。我又问: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同赏月;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求、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的;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沉思、情感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不落窠臼。像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在我教到的三颗枸杞豆和送行中我也一一尝试过。我深感培养发散思维,方能把文章内容真正意义上读懂读透,效果是明显的。五、掌握深度,撞击思维火花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的。它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例如,可以仍以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来说明这个问题或现象。我们归纳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栽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如果能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再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容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