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酸碱失衡的判断与处理.doc_第1页
常见酸碱失衡的判断与处理.doc_第2页
常见酸碱失衡的判断与处理.doc_第3页
常见酸碱失衡的判断与处理.doc_第4页
常见酸碱失衡的判断与处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酸碱失衡的判断与处理酸碱失衡是各种重危急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正确认识与及时处理酸碱失衡,对于提高重危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1常用考核酸碱失衡的指标1.1pH和氢离子浓度(H+)是反映体液总的酸碱度的指标,受呼吸和代谢两个因素影响,正常动脉血pH为7.357.45,H+为404 nmol/L;静脉血pH较动脉血低0.030.05。pH是H+的负对数。pH 7.4时,H+为40 nmol/L;在pH 7.17.5的范围内,pH每变动0.01单位,H+即向相反的方向变化1 nmol/L。如pH 7.35,H+即为45 nmol/L;pH 7.46,H+则为34 nmol/L。pH和H+这种关系,可用于核算血气分析报告有否误差。1.2PCO2系指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2所产生的压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紊乱的指标。正常动脉血PCO2 3545 mmHg (1 mmHg=0.133 kPa,下同),平均40 mmHg;静脉血 PCO2较动脉血高57 mmHg。若PCO235 mmHg,则为呼吸性碱中毒(呼碱)或代谢性酸中毒(代酸)的呼吸代偿;若PCO245 mmHg,则为呼吸性酸中毒(呼酸)或代谢性碱中毒(代碱)的呼吸代偿。1.3HCO3-即实际碳酸氢盐(acute bicarbonate,AB),指隔绝空气条件下实际测得的HCO3-值,是反映代谢性酸碱紊乱的指标。动、静脉血HCO3-基本相等,正常值2227 mmol/L,平均24 mmol/L。HCO3-22 mmol/L,可见于代酸或呼碱代偿;HCO3-27 mmol/L,可见于代碱或呼酸代偿。1.4SB即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SB),指标准条件下测得的HCO3-值,其意义和AB相同。正常时AB=SB。若ABSB,见于代碱或呼酸代偿;ABSB,则为代酸或呼碱代偿。1.5BE即碱剩余(base excess,BE)是在排除呼吸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反映血浆碱储增减的量,因而是反映代谢性酸碱紊乱的指标。正常值3 mmol/L,平均为0;高于正常值为代碱,低于正常值为代酸。1.6CO2CP即CO2结合力,指血浆中呈化学结合状态的CO2量,其意义同HCO3-。正常值5071 vol%,平均58 vol%,如除以2.24即HCO3-值。1.7AG即阴离子隙(anion gap,AG)。AG=Na+-(HCO3-+Cl-),正常值816 mmol/L。任何原因使体内乳酸根、丙酮酸根等示测定阴离子堆积时,根据电中和原理,必然导致HCO3-的下降,出现代酸;此时AG升高。因此,AG升高即代酸的代名词。1.8潜在HCO3-(potential bicarbonate)是指排除高AG代酸对HCO3-掩盖作用后的HCO3-,即潜在HCO3-=实测HCO3-+AG。其意义在于揭示合并高AG代酸时代碱的存在。2常见酸碱失衡的判断2.1基本原则2.1.1核查检验报告有否误差:依据H-H公式:pH=PK+log HCO3-/ PCO2(对数形式,烦琐)Hendersion公式:H+=24PCO2/HCO3-(简单易算)举例:(1)pH 7.40(H+=40 nmol/L),HCO3-24 mmol/L,PCO240 mmHg,代入公式: 40=2440/24等式成立,报告无误。(2)pH 7.35(H+=45 nmol/L),HCO3-36 mmol/L,PCO2 60 mmHg,代入公式: 452460/36等式不成立,报告有误。2.1.2分清原发失衡与代偿变化、单纯性或混合性酸碱失衡依据下列酸碱失衡代偿规律:HCO3-、PCO2任一变量的原发变化,必然引起另一变量同向代偿变化。如原发性PCO2的升降,必有HCO3-代偿性的升降;反之亦然。单纯性酸碱失衡时,原发失衡决定pH或酸或碱。若HCO3-和PCO2呈反向变化,或二者明显异常而pH正常时,则提示有混合性酸碱失衡。2.1.3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特别是应掌握病史、治疗情况和电解质等辅助检查资料;注意动态观察,自身对照;重视AG和潜在HCO3-在混合性酸碱失衡判断中的应用。2.2判断方法2.2.1预计代偿公式2.2.2判断步骤根据pH、PCO2和HCO3-三个参数,并结合临床,确定原发失衡;根据原发失衡选用公式;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并将结果与实测HCO3-或PCO2进行比较,作出单纯性酸碱失衡判断;混合性酸碱性衡的判断,则要联合使用预计代偿公式、AG和潜在HCO3-,以免遗漏高AG代酸和三重酸碱失衡(TABD)。表1常用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按mmHg计算)失衡 原发变化 代偿反应 预计代偿公式 代偿极限代酸 HCO3- PCO2 PCO2=1.5HCO3-+82 10 mmHg代碱 HCO3- PCO2 PCO2=0.9HCO3-5 55 mmHg呼酸 PCO2 HCO3- 急性:代偿可致HCO3-34 mmol/L 30 mmol/L 慢性:HCO3-=0.35PCO25.58 4245 mmol/L呼碱 PCO2 HCO3- 急性:HCO3-=0.2PCO22.5 18 mmol/L 慢性:HCO3-=0.49PCO21.72 1215 mmol/L注:有者为变化值;无者为绝对值 表2Kraut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按kPa计算原发 继发 代偿预计值 所需时间 代偿限度代酸 PCO2 PCO2=HCO3-(0.150.02) 1224 h 1.3 kPa代碱 PCO2 PCO2=HCO3-(0.070.02) 1236 h 7.3 kPa急呼酸 HCO3- HCO3-=PCO2(1.10.4) 510 min 30 mmol/L慢呼酸 HCO3- HCO3-=PCO2(2.60.2) 7296 h 45 mmol/L急呼碱 HCO3- HCO3-=PCO21.5 510 min 17 mmol/L慢呼碱 HCO3- HCO3-=PCO23.75 7296 h 12 mmol/L2.2.3各型酸碱失衡判断示例例1患者突然呕吐,呛咳,呼吸困难,面色发绀。pH 7.27,PCO2 8 kPa(60 mmHg),HCO3-27 mmol/L。急性呼酸?HCO3-=8-5.33(1.10.4)=2.670.72.671.5=1.8694.005HCO3-=实测HCO3-正常HCO3-=27-24=3 mmol/L,落在上述范围,结论:急性呼酸。例2慢性肺心病患者。pH 7.35,PCO2 8 kPa (60 mmHg),HCO3-31 mmol/L。慢性呼酸?HCO3-=8-5.33(2.60.2)=2.672.42.672.8=6.4087.476HCO3-=实测HCO3-正常HCO3-=31-24=7 mmol/L,落在上述范围,结论:慢性呼酸。例3患者突然发生气急。pH 7.50,PCO2 3.86 kPa(29 mmHg),HCO3-23 mmol/L。预计HCO3-=正常HCO3-+HCO3-=24+0.2PCO22.5=24+0.2(29-40)2.5=21.82.5=19.324.3 mmol/L实测HCO3-23 mmol/L落在此范围内。结论:急性呼碱。例4高热2周,呼吸浅快。pH 7.434,PCO2 29 mmHg,HCO3-19 mmol/L。预计HCO3-=正常HCO3-+HCO3-=24+0.49(29-40)1.72=24-5.391.72=16.8920.33 mmol/L实测HCO3-19mmol/L落在此范围内。结论:慢性呼碱。例5心跳骤停,数分钟后复苏成功。pH 7.32,PCO2 30 mmHg,HCO3-15 mmol/L。预计PCO2=1.515+82=22.5+82=30.52=28.532.5 mmHg实测PCO2 30 mmHg落在此范围内。结论:代酸。例6间断性呕吐1周入院。pH 7.48,PCO2 48 mmHg,HCO3-36 mmol/L。预计PCO2=正常PCO2+HCO3-=40+0.9(36-24)5=40+10.85=45.855.8 mmHg实测PCO2 48 mmHg落在此范围内。结论:代碱。例7慢性肺心病伴心功能不全,经抗生素和利尿剂治疗。pH 7.40,PCO2 67 mmHg,HCO3-40 mmol/L。PCO267 mmHg40 mmHg,pH正常,按呼酸预计代偿公式计算:预计HCO3-=正常HCO3-+HCO3-=24+0.35(67-40)5.58=24+9.455.58=33.455.58=27.8739.03 mmol/L。实测HCO3-4039.03 mmol/L,提示代碱。结论:呼酸并代碱。例8原发性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接受过多的氯化氨治疗。pH 7.20,PCO2 50 mmHg,HCO3-19.2 mmol/L。呼酸?预计HCO3-=正常HCO3-+HCO3-=24+0.35(50-10)5.58=24+3.55.58=27.55.58=21.9233.08 mmol/L。实测HCO3-19.221.92 mmol/L,提示代酸。结论:呼酸并代酸。代酸?预计PCO2=1.5HCO3-+82=1.519.2+82=28.8+82=36.82=34.838.8 mmHg实测PCO2 5038.8 mmHg,提示呼酸。结论:呼酸并代酸。例9心跳骤停,复苏过程中补碱偏多,呼吸浅快。pH 7.60,PCO2 30 mmHg,HCO3-28 mmol/L。呼碱?预计HCO3-=正常HCO3-+HCO3-=24+0.2PCO22.5=24+0.2(30-40)2.5=222.5=19.524.5 mmol/L。实测HCO3-2824.5 mmol/L,提示呼碱。结论:呼碱并代碱。代碱?预计PCO2=正常PCO2+HCO3-=40+0.9(28-24)5=40+3.65=43.65=38.648.6 mmHg实测PO2 3038.6 mmHg,提示呼碱。结论:呼碱并代碱。例10糖尿病并大叶性肺炎。pH 7.39,PCO2 3.19kPa(24 mmHg),HCO3-14 mmol/L。代酸?(1)预计PCO2=1.5HCO3-+82=1.514+82=21+82=292=2731 mmHg实测PCO2 2427 mmHg,提示呼碱。结论:呼碱并代酸。(2)PCO2=HCO3-(0.150.02)=100.13100.17=1.31.7实际PCO2=5.33-3.19=2.141.7,提示呼碱。结论:呼碱并代酸。以上介绍了临床常见的、较为简单的几种酸碱失衡类型。至于复杂的酸碱失衡,如代碱并代酸和混合性代酸(即高AG代酸并高氯性代酸),判断较为困难。应该强调的是,计算AG,结合临床,显得尤为重要。TABD的判断则须联合使用预计代偿公式、AG和潜在HCO3-。其步骤包括:确定呼吸性酸碱失衡类型,选用呼酸或呼碱预计代偿公式,计算HCO3-代偿范围;计算AG,判断是否有高AG代酸(TABA中的代酸一定为高AG代酸);计算潜在HCO3-,并将其与用公式计算所得的HCO3-代偿范围相比较,判断代碱的存在。例11pH 7.33,PCO2 70 mmHg,HCO3-36 mmol/L,Na+140 mmol/L,Cl-80 mmol/L。判断过程:(1)依据pH 7.33,PCO2 70 mmHg,HCO3-36 mmol/L,提示呼酸。按呼酸预计代偿公式:预计HCO3-=正常HCO3-+HCO3-=24+0.35(70-40)5.58=24+10.55.58=34.55.58=28.9240.08 mmol/L(实测HCO3-36 mmol/L,落在此范围,呼酸成立);或:HCO3-=PCO2(2.60.2)=(9.31-5.33)(2.60.2)=3.982.43.982.8=9.5511.14(实际HCO3-=1211.14 mmol/L,提示呼酸并代碱)(2)AG=140-(80+36)=2416 mmol/L,提示代酸;(3)潜在HCO3-=实测HCO3-+AG=36+(24-16)=36+8=4440.08 mmol/L,提示代碱。结论:呼酸+高AG代酸+代碱(呼酸型TABD)。若不计算AG和潜在HCO3-,则会误诊为单纯呼酸。例12pH 7.56,PCO2 27.6 mmHg,HCO3-24.05 mmol/L,Na+140 mmol/L,Cl-90 mmol/L。判断过程:(1)依据pH 7.56,PCO2 3.67 kPa(27.6 mmHg),HCO3-24.05 mmol/L,提示呼碱。按呼碱预计代偿公式:预计HCO3-=正常HCO3-+HCO3-=24+0.49(27-40)1.72=24-6.11.72=17.91.72=16.1819.62 mmol/L;(2)AG=140-(90+24.05)=140-114.05=25.9516 mmol/L,提示代酸;(3)潜在HCO3-=实测HCO3-+AG=24.05+(25.95-16)=24.05+9.95=3419.62 mmol/L,提示代碱。结论:呼碱+高AG代酸+代碱(呼碱型TABD)。3常见酸碱失衡的处理3.1基本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预防医源性酸碱失衡:特别是代碱,还有机械通气不当引起的酸碱失衡;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同步纠正;根据血气变化逐步纠正,不可矫枉过正。3.2处理方法3.2.1代酸:严重的代酸应予碱性药物纠正。碳酸氢钠作用快,疗效好,对代酸患者可改善心功能,多为临床应用,其它的碱性药物基本上都被淘汰了。但碳酸氢钠亦有下述副作用: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荷;使PCO2升高,抑制外呼吸;可致低钾血症,引发心律失常;可使氧离曲线左移,并可使组织氧利用率下降,加重组织缺氧,乳酸增加;可加重脑组织酸中毒;使用不当,可致代碱,反倒加重病情。因此,临床补碱量宜小不宜大,且应将总量分次补给。对急性代酸患者,补碱后HCO3-升至1416 mmol/L即可。一般而言,可根据下列公式确定补碱量:补碱量(mmol/L)=(正常HCO3-实测HCO3-)体重(kg)0.2例:一代酸患者,体重60 kg,血HCO3-10 mmol/L。补碱量=(24-10)600.2=168 mmol/L已知5%NaHCO31.66 ml=1 mmol/L故应补5%NaHCO31681.66=101 ml(12小时内补完)3.2.2代碱:由于代碱多与低钾血症相伴随,故首先强调补钾。多用KCl,还要适当补充NaCl。Cl-是可交换的阴离子。根据电中和原理,Cl-的升高,必有HCO3-的下降,因而补氯有助于纠正代碱。此外,在肾小管,Cl-可将Na+,H+-Na+交换受抑,H+排出减少;同时,随着Na+被带出,HCO3-回收减少,均有助于减轻或纠正代碱。对于较重的代碱,可用盐酸精氨酸。该药直接提供H+,能有力地纠正代碱。可于5%10%的葡萄糖液中加入10 g,4小时内滴完;24小时可用2040 g。必要时还可临时用乙酰唑胺0.25,既可利尿,又可纠正代碱。3.2.3呼酸:主要是改善通气,补碱应慎重。一般pH7.2方考虑补碱。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可先予5%NaHCO34060 ml缓慢静脉推注或滴注,尔后根据血气情况考虑是否再少量补给。这是因为呼酸时肾脏回收HCO3-增加,过量补碱将会导致医源性代碱,增加肾脏的负担。3.2.4呼碱:可用纸筒重复呼吸,或以吸入5%10% CO2的方法予以纠正;必要时,还可用安定抑制呼吸。3.2.5混合性或三重酸碱失衡:处理时应抓住主要矛盾。如高AG代酸是突出问题,可通过补液使尿量增加,必要时可用利尿剂,AG自会下降;若以低氯、低钾代碱为主,应通过补充电解质加以纠正。一般而言,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肺、肾和心脏功能的基础上,只要没有水中毒和高钾血症的危险,就应补足水分和KCl。随着水和电解质失衡的纠正,肾脏排出过多的酸或碱,酸碱失衡就会逐步纠正;如pH仍过高或过低,则应酌情补充酸性或碱性药物。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研究进展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400037)钱桂生(审校)摘要:本文简述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特点以及CO2超射和高碳酸血症的概念、产生机制及其诊疗,期望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诊治水平。心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国外的统计表明,院外发生的心搏骤停,只有10%20%的患者能恢复自主循环,存活出院的患者仅占6%。国内资料表明,院外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cardiac and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为2.58%,1周存活率仅0.7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心搏骤停时酸碱失衡的诊断和治疗上的困惑,至少起了部分作用。因而,深入研究心搏骤停时酸碱变化的特点、机制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CPR效率监测方法目前尚无CPR效率监测的理想而实用的方法。常用而相对可靠的有血气分析和呼出气CO2监测(ETCO2),两者各有利弊13。血气分析可通过体内血气和酸碱变化来反映心输出量变化。但需多次采血,且采血部位不同,结果也不同。ETCO2操作简便,无创伤,能动态反映CO2肺部排出情况,从而反映心输出量变化,但不能准确揭示体内酸碱状态。两者联合使用,互相补充,方能比较准确地监测CPR效率。CPR期间酸碱失衡特点由于心搏骤停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抢救时往往难以顾及有关检查,故心搏聚停的血气观察报告,特别是动态血气观察报告甚少。1986年,Weil等报告16例心搏骤停患者的血气及酸碱变化,结果表明CPR期间动脉血pH(pHa)平均为7.41,平均混合静脉血pH(pHv)为7.15,差别非常显著(P0.001)。其中13例心搏骤停前动脉血气指标与心搏骤停时无显著差别,而其pHv明显降低,PvCO2明显升高4,国内报告心搏骤停患者的动脉血气结果,pH大多偏酸(6.967.28),而PaCO2的变异较大,即有降低,也有升高。CPR成功的动脉血气结果,表现为pH先升高,后降低,再逐渐恢复正常;PaCO2先降低,后升高,再逐渐恢复正常;即出现所谓“二氧化碳超射(CO2 overshoot)”。国内报告1例心肺复苏前后的动态血气分析,也表现为明显的二氧化碳超射。笔者曾观察1例脑外伤手术病人的心肺复苏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也呈类似表现。若不结合病史,仅凭血气结果必然诊断为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1987年,Garnett等证明ETCO2是CPR监护的有用指标,CPR期间ETCO2突然增加提示自主循环的恢复。可能系随着自主循环恢复,肺血流增加而死腔减少。1989年Sanders等报告用ETCO2监护CPR,并发现ETCO2与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ETCO2大于1.33kPa的病人全部存活。ETCO2也显示与心输出量相关。因此,国外许多学者推荐将ETCO2作为CPR期间的无创性监护工具以估计病人的循环状态。此外,急症动脉和中心静脉插管需要额外的时间和操作,而仅花几秒种就能将经气道CO2监护仪连接到呼吸机,完成ETCO2的监护,进而可较为直观地了解CPR效率。从上述临床及实验结果,可将心搏骤停及CPR期间血气变化的特点归纳为,在未使用碳酸氢钠而心脏按摩及通气有效等基础上,血气变化的特点为:动脉血为呼吸性碱中毒,混合静脉血为呼吸性酸中毒,即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动态观察表现为PaCO2先低后高,pH先高后低,这些表现常提示CPR有效。复苏成功,PaCO2和pH逐渐趋于正常;CO2超射是自主循环恢复的标志之一。二氧化碳超射及其产生机制通气与灌注恒定时,ETCO2反映PaCO2,实验证明,控制性心脏按摩和通气者由于肺泡CO2排出减少,ETCO2反映全身和肺灌注的减少,因而ETCO2是血流依赖性。CPR时,一旦自主循环恢复,ETCO2就出现明显的升高,这种现象称为二氧化碳超射。其产生机制为:心搏骤停及随后的CPR这段时间,组织内的CO2迅速增加,由于继发肺前高碳酸血症,低灌流使肺泡CO2排出减少导致组织和静脉PCO2升高。而低灌流肺的相对高通气引起PaCO2降低,造成肺后(即动脉)低碳酸碱血症。自主循环恢复,复苏成功,蓄积在肺前血管床和组织的CO2才被转运到肺,并经肺排出,从而在自主循环恢复的最初一段时间出现CO2排出明显增加即二氧化碳超射。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及其产生机制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paradoxic hypercarbonic acidosis)是近年来提出的关于心搏骤停时酸碱失衡的一个新概念。Grundler等研究发现,心搏骤停时机械通气的实验猪其动脉血为呼吸性碱中毒,而混合静脉血为呼吸性酸中毒。CPR成功后,这些异常迅速逆转。Weil等的临床研究也有类似发现。Weil等将心搏骤停时,动脉血的呼吸性碱中毒,混合静脉血的呼吸性酸中毒的酸碱失衡称为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Weil等还认为CPR期间,混合静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更能准确地反映组织的氧合和酸碱状态,动脉血气结果作为CPR时指导酸碱失衡治疗的指标是不合适的4。估计CPR酸碱状态的静脉血标本可以从几个部位抽取。实验动物和ICU病人多以肺动脉血标本作为理想的混合静脉血,而在CPR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上腔静脉或经颈内静脉引入的右心导管静脉血作为混合静脉血。除血气外,心肌也是实验研究观察心搏骤停组织酸碱状态的常用组织。Kette采用快速响应选择性离子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测定心肌PCO2(PmCO2),同时用玻璃电极测定心肌pH(pHm),结果表明心搏骤停11min,猪的PmCO2由7.2kPa升至46.1kPa,pHm由7.20降至6.38。CPR成功后30min内,PmCO2和pHm几乎完全恢复到心搏骤停前水平5。显然,心搏骤停时,心肌内也存在明显的高碳酸性酸中毒。如上所述,无论是体外血气分析,还是在体的心肌组织酸碱状态测定,都表明存在着明显的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其产生机制尚未明了。Tucker等观察室颤5min,猪的pHa、PaCO2均无明显改变,pHv则由7.41降至7.35,PvCO2由5.73kPa升至6.4kPa。而CPR9 min,pHa、pHv均明显下降进入有临床意义的酸中毒范围6。提示组织内高碳酸性酸中毒,只有在组织灌注恢复后,才能在血气分析中显示出来。Falk等观察ETCO2演变情况为,心搏骤停及CPR之初,ETCO2通常较低。随着胸外按压使血液循环情况改善,ETCO2稍微增加。恢复自主循环后,ETCO2立即急剧增加。由此可见,这种高碳酸性酸中毒不是由肺衰竭而是由循环衰竭引起。高碳酸性酸中毒的CO2来源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Ichihara等在实验中发现,心肌缺血10min,PmCO2从3.5增高到18.8kPa。而HCO3在心肌缺血30min后,由46.57.7mmol/L降低到17.36.1mmol/L。这一发现提示缺血性酸中毒即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的基本原因是H+增高则加速HCO3-中的H+从而产生更多的CO2。Johnson等7的研究证明了这一发现。显然,心搏骤停时,混合静脉血的血气分析结果所显示的高碳酸性酸中毒,本质上是缺血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所引起,临床上对此类酸碱失衡的诊断和处理,都应注意与呼吸衰竭所致的呼吸性酸中毒相鉴别。反常性高碳酸性酸中毒的治疗问题在CPR的临床实践中,碳酸氢钠曾被不加区别,毫不怀疑地使用了许多年。近年来,对CPR时是否使用碳酸氢钠及其替代药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1,810。国内也未统一,但多主张慎用碳酸氢钠。国内报告一组814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中,804例接受5 naHCO3 200ml静脉滴注,表明事实上人们还是认为补碱治疗比较保险。有人认为pH7.207.25为复苏安全水平,依据是pH7.19,心肌收缩力减弱,组织灌流不足,易致心律失常,不利于心肺复苏;pH7.26,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不利于氧的解离,加重组织缺氧和乳酸中毒,同样对心肺复苏不利。因此,既要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减弱心肌收缩力,又要组织氧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pH7.207.25可能是较为理想的酸碱范围。 小结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观察,在CPR时是否补碱治疗这一问题上都存在着矛盾的结果。影响因素包括观察对象的种属差异,观察时相的早晚,用药的配伍及剂量,以及观察指标的不同。一、国内心搏骤停的实验研究报道甚少,临床研究报道多系小样本的回顾性分析,90年代出版的几本急重症的治疗专著,有关心搏骤停抢救中碳酸氢钠的使用问题也未统一,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有必要组织力量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二、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进行动态血气或/和ETCO2监测,两者联合使用,能更准确地反映CPR效率。三、目前尚无何种水平的酸中毒需要纠正的可靠证据,若动脉血pH7.207.10,方可考虑纠正。在其他替代药物的优越性未被确认前,碳酸氢钠仍是首选的CPR纠酸药物,剂量以0.50.7mmol/kg为宜。四、纠酸应根据血气分析,若不知道以前的酸碱状态,只有在CPR延长期(1020min)才能考虑给予1剂推荐剂量的碳酸氢钠。五、需要特别强调,在通气充分的条件下,尽快恢复自主循环是CPR最好的纠酸治疗。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 三者的平衡状态是维持正常稳定的内环境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正常代谢和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 ICU的病人在这三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紊乱或严重的失调。故ICU的医护人员均应具备有关这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1酸碱平衡 判定酸碱平衡主要是靠血气分析的三个重要参数:pH、PaCO2、HCO3。其中最主要是pH,它反映病人的血液是酸性还是碱性,这两种变化对机体影响均很大。故它是治疗的主要对象,也是正常生理代偿的对象。PaCO2只是用来计算pH的预测值,以便与测得值比较,其另一意义是反映通气和弥散功能;HCO3是用来断定机体对异常代谢紊乱的代偿是否正常,因为它是抗pH剧变的缓冲剂。呼吸性碱中毒是仅有的可以代偿的主要酸碱平衡失调。故可以说,在机体代偿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从pH可以判定主要紊乱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从PCO2与HCO3的变化还可判定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酸中毒,有十条规则可以运用,对在ICU工作的医护人员有很大帮助。2水、电解质平衡 ICU的病人多数不能有正常摄入食物及水和电解质。有的在入ICU前就有水、电解质紊乱,有的有异常引流,例如:胃肠或胸腔引流,或由伤口渗出,故应及时进行对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治疗。应由三个方面入手:保持水、电解质基础需要量;补足异常丢失量;补足已存在的失水与电解质不足或限制某些成份的输入。酸碱平衡判断软件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谢晓谦1,陈建荣1,李民1,蔡映云2(1.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1;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200032)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快速、准确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软件,以指导临床处理酸碱紊乱。方法:在Windos98平台下,以改良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以及代偿预计值计算公式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用Delphi 5.0编写全部程序。输入动脉血气及血清电解质检测数据即可输出酸碱平衡的类型。结果:应用本软件对118例次酸碱平衡紊乱进行分析,准确率100.%;而手工判断准确率为89.8%(0.05)。对20例单纯型、70例二重混合型、28例三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使用本软件判断,所需时间分别为(9.00.6)s、(8.91.3)s和(9.11.6)s,明显少于手工计算判断时所需的(20.416.8)s、(92.445.3)s和(128.666.4)s,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或0.001)。结论:本软件界面简洁,操作方便,结果准确可靠,分析时间短,在临床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关键词:酸碱平衡紊乱;软件设计;计算机分析Developmen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 acidbase balance computer software XIE Xiaoqian, CHEN Jianrong, LI Min, CAI Yingyun.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Medical College, Nantong 226001, Jiangsu, China; 2. Zhongshan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develop an acidbase balance computer software for estimating acidbasedisturbance rapidly and accurately. Methods : The data module was set up,based on HendersonHasselbalch(HH) and compensation formula, and the program was written with Delphi 5.0. Results : The right results was100. percent in 118 cases of acidbase disturbance patients by the software, while those with the right results was 89. percent by hands (.). In 20 cases pureacidbase disturbance, 70 cases doubleacidbase disturbance and 28 cases with triple acidbasedisturbance, it took only (9.00.6)seconds,(8.91.3)seconds and (9.11.6)seconds respectively, with software, while which were much less thanthose by hands (20.416.8) seconds, (92.445.3) seconds and (128.666.4) seconds, respectively,0.001. Conclusion :This software has a terse interface, by which the acidbase disturbance wasconcludedexactly and quickly. Key words:acidbase disturbance; software development; computer analysis临床工作中经常要对酸碱平衡情况作出迅速和准确的判断,通常使用列线图或根据代偿值公式计算结果来判断,但过程复杂,也不方便。我们在参考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13,总结出一套酸碱平衡的判断流程,并编制了计算机软件,经临床试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软件设计:1.1.1系统组成:硬件为586以上PC机,操作系统为Windos98以上,全部程序用Delphi 5.0编写。1.1.2程序组成模块:包括数据录入、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判断、图形显示、报告打印、查询等模块。1.1.3操作程序:打开程序后,进入软件判断界面(见图1),输入患者的检验单号码、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临床诊断、测定日期、动脉血气测定值(pH或H+、HCO3和PaCO)、血电解质(Na、K、Cl)测定值、尿电解质(Na、K、Cl)测定值。本软件考虑H+对酸碱度的衡量更精确,使用其作为酸碱血症判断指标,为照顾临床习惯同时保留pH值。根据临床资料人工判断急性或慢性病程,原发是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等,在选项中进行选择。软件判断标准如下1,2,4: pH7.45为碱血症;依据代偿预计公式,判断是否存在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阴离子间隙(AG)16 mmol/L为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AG1.6为合并代谢性碱中毒。1.1.4软件输出:对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包括4种单纯性酸碱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5种混合型二重酸碱紊乱(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2种三重酸碱紊乱(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能区分AG增高型(包括乳酸性酸中毒和酮症性酸中毒等)和高氯性酸中毒4。然后判断代偿或失代偿及偏离程度(图1)。贮存的资料可保存随时提供查询和打印,并可了解病情变化趋势。1.2数学模型:公式1:改良 HendersonHasselbalch(HH)方程1:H+(nmol/L)= 24 PaCO(mm Hg)HCO(mmol/L)。以下HCO如未注明,均采用理论计算值(1 mm Hg=0. kPa)。公式2:AG值1:AG=NaClHCO。参考值:816 mmol/L。公式3:AG值1:A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