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区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社会工作视角下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区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社会工作视角下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区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社会工作视角下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区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社会工作视角下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区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社会工作视角下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 区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s Mental Growth Community Projects Painting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作者:郭 蕊 指导教师:张菊枝 2014 年 4 月 20 日社会工作视角下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 区项目设计与实践研究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s Mental Growth Community Projects Painting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学生:郭蕊班级:MSW2012 学号:2012001003专业方向:公共服务 指导教师:张菊枝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自2013年5 月至2014年4月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城市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摘 要流动儿童跟随家庭的迁徙进入城市生活,流动儿童在经历生活环境的变化后, 更加需要适应环境的内在和外在引导。以便能够引导改善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问 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机构实践,利用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和理论及社工 的专业价值观为依托,运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分析研 究流动儿童的成长特性和年龄特点,发现绘画艺术能够利用随性涂鸦,作为通往 流动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从自我的情感表达,达到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 的融合。所以本文利用绘画艺术的手段介入流动儿童的精神成长的需求。本文通 过“七彩蒲公英”项目,也是探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面向流动儿童精神成长 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专业社工方法作为项 目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也通过社工专业的“助人自助”理念作为道德基础,努力 引导和改善流动儿童指拥有对自身正确的发展认知,在生活上学会自我发展和调 试,能够调整当下所处环境的内心调试和自省,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并能主动 影响他人的对生命充满自信和积极目标的精神逐步成熟。当前在运用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研究很少,运用绘画艺术介入 流动儿童工作也不多。大部分都是艺术治疗范畴,所以,在社会工作视角下运用 社区工作和小组工作利用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区项目设计与实践 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关键词:社会工作 小组工作 流动儿童 绘画艺术介入AbstractIncreasing urbanizatio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problem is more and more intensified, with immature little faces appeared, the problem of migrant children also gradually into the line of sight of people, into the city, they gradually become a member of the city, but in the face of such a group of vulnerable groups, they have to face their ow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to all aspects of problems, such as, in addition to outside support and help, also including the floating children learn initiatively adapt itself.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at,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 values on the spiritual growth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 category, with the support of social work theory, using the art means involved in the spirit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 growth needs,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social work service. Eventually help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 active. Fl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to help childrens spiritual growth practice work needs an effective path of service. Therefore, looking for a kind of effective means of intervention, as the work path, can help to flow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services. Thi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the floating childrens spiritual growth study,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igrant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tegration, due to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of growth and experience also produced its own some growth habit and growth traits. But floating children this special disadvantaged groups are plagued by a lot of bad factors, make it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significantly or hidden mental barriers, painting art intervention is in the casual graffiti, put up a bridge leading to the inner world, to enhance the confidence and ability of floating children face the problem. Flow through live in painting art, children can safely in a warm environment to enjoy the fun of artistic creation, search, search for self, self perfectself personalityself life and integration. By association, description, cultivate divergent and creative thinking, suitable for artistic method can remove the restless heart, get good mental and physical comfort.Keywords: Social Work; Team Work; Migrant Children; Painting Art Intervention目录第一章导论1一、问题的提出1(一)研究群体的出现1(二)研究问题1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2(一)研究目的2(二)研究意义2三、研究综述3(一)流动儿童成长的相关研究3(二)绘画艺术介入儿童成长的相关研究5(三)儿童精神成长的相关研究6(四)社工与绘画艺术介入的定义7四、概念界定8(一)流动儿童的概念的界定8(二)精神成长的概念界定8(三)绘画艺术概念界定9第二章项目设计的视角与方法10一、研究视角10二、研究方法10三、研究过程11第三章项目前期分析12一、基于调研的项目介入对象需求分析12(一)项目需求评估12(二)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特点分析15二、社工与绘画艺术介入的优势和创新分析16三、项目实施前期准备及计划17(一)项目实施前期准备17(二)项目实施计划18三、绘画艺术介入工作预期成效19四、绘画艺术介入的方法19I(一)绘画艺术介入19(二)绘画艺术小组分享讨论20(三)家庭作业20第四章项目实施研究21一、以绘画艺术手段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小组活动实施21(一)绘画艺术小组活动实施21(二)绘画艺术小组活动成果22(三)绘画艺术小组活动评估23二、以绘画艺术手段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社区活动实施26(一)绘画艺术社区活动实施27三、绘画艺术社区活动效果评估29第五章研究结论30一、社会工作视角下促进流动儿童精神成长30(一)流动儿童学习和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30(二)小组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学习主动思考31参考文献33附录35致谢37II第一章 导论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群体的出现 伴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大量的城市移民,即农民工。这一庞大的劳动力群体把他们的生 活重心转移到城市,最主要的是他们把家庭带到城市。于是,城市中就出现了另 一个特殊群体-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被动地成为二代移民大量流入城市中。由于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适应性等等方面都经历着成长的 迷茫、生活的迷失、身份差异的窘境,具体来讲包括家庭关注的缺失、教育的断 层、居住生活条件的流动、身体健康的状况不良、社交圈的改变的不畅通等等1。这些儿童正在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个体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成长时期。流动儿童面对着来自各个层面的成长影响,他们能否承受生存给予他们的压 力,能否正确的调整自我的心理情绪,较好的接受和学习社会文化、社会道德等 方面的内容,良好地转化社会角色对个人的规范,这些都将会对流动儿童未来成 长的健康以及独立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2,也因此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 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重视。3(二)研究问题 社会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先进的理念和实务方法。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下,遵循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价值规范,运用社 会工作专业方式和手段,帮助流动儿童的精神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 用社会工作方法促进流动儿童精神成长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良好思路和途径。是社 会工作专业自身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长远发展的需 要。所以,釆取社会工作视角,探究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地、面向流动儿童精神 成长地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支持系统,使流动儿童能够有更好的精神成长发展, 是我国发社会展与专业资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儿童的成长,45 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5 岁左右是掌握 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56 岁是掌握 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612 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塑造的黄金时期4。孩子们会1李艳红,王希江.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1):12-13.2肖玉梅,欧晓彦.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探析J.行政与法 2006,4:2-4.3肖玉梅,欧晓彦.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探析J.行政与法 2006,4:2-4.4周皓,荣珊.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1,(3):3-4.1将自己对于外物的感受储存在大脑里的自身记忆表现出来,然后用他们稚嫩的体 会和反应抽象地表达出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孩子们在 5 岁时的创作性是最高 的,几乎等同于绘画名家。儿童所描绘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对于 现实生活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回馈的感知并不是成人思维方式所能反应的1。对 色彩的运用更能显出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随意的涂抹颜 色,这并不是“离谱”的表现。而是在他们的世界中,世界本就是丰硕多彩的。 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真实心里脑子的写照,是孩子激情的外在浮现。绘画也是一种 艺术,它跟音乐、跳舞一样富有魅力,可以说是人类神色达意的一种形式。那么,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在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中, 同样会有特殊的环境感受和自我认知,并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精神成长。他们有着 天生的童趣和善恶的自我整理和反应,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表现在具体的事物 描绘中。他们的独立绘画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内心的成长以及对于社会、家 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在他们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亦或是不能 形成完成的思维逻辑表达情绪的时候,从大脑到手便形成了绘画。在绘画的时刻, 他们偶然间造就了对颜色、外形、空间位置的果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 开辟很有益处。通过这些绘画作品也就更能体会到流动儿童心理的特殊需求和特 别的成长指导2。通过社会工作的视角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流 动儿童间的互动,运用社会工作中特有的发现和挖掘手段帮助儿童、发现儿童的 需求。从而达到流动儿童健康的精神成长的需求。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社会工作视角关注流动儿童的精神成长范畴,在社会工作理论的支持下,使用绘画艺术手段介入流动儿童的精神成长需求,并 提供相应社会工作服务。(二)研究意义 流动儿童精神成长改善与促进,是对于流动儿童、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未来负责。在迁移改变的人生起点中,流动儿童如何面对学校、家庭、社会建立起正确 的认知。如何调试和确立良好的朋辈关系、自我认知、未来目标的树立,这也就 是其流动儿童精神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帮助和促进 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实务工作就需要一条良效的工作路径3。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视1栾文敬.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期刊,2013,22-3.2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5-15.3裴林亮.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D.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2角对流动儿童的精神成长展开研究,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流动儿童精神成长中,由于成长环境的流动性、特殊性,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经历也产生了其特有的精神成长习惯和精神成长特质,在儿童成长时期,精神成 长有助于儿童健康的成长发育。但是流动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则受到了很多不良因 素的困扰,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显著或者暗藏的精神成长障碍。绘画艺术对 于儿童成长时期是一个十分良好的辅助手段,儿童通过联想、描述等方式,培养 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适合的艺术手段可以平复焦躁的心灵,表达流动儿童内心 的需求和对于现实的内心整理反应,使身体和精神得到良好抚慰。理论意义上,本研究旨在利用当代绘画艺术为媒介去引导和提升流动儿童健 康的精神成长,预期能够超越简单的物质帮扶形式。在此过程中探索绘画艺术作 为一种介入手段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对引导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现实可能性。实践意义上,通过绘画艺术手段,引导改善流动儿童精神成长中所产生的的 问题,挖掘流动儿童的内心世界,提高流动儿童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使其更加健康的成长发育,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 目标。促进其主动思考和自我规划的能力。在心理和身体的各个方面形成积极的 精神成长发展。三、研究综述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及相关书籍和报刊,不乏对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的 研究,然而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运用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相关研究 则相对匮乏。所以本文在探索以小组工作的方法干预流动儿童精神成长。(一)流动儿童成长的相关研究 1.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研究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其中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的城市 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心理层面的的影响,首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城市儿童的心 理健康相比较而言,流动儿童的情绪反应、内心、自我认知、注意不能集中、朋 辈关系各方面都存在着心理健康隐患,并且流动儿童家庭成员关系、亲子关系都 不及城市家庭。其次,家庭关系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的关系直接 影响到家庭关系以及亲自关系,夫妻教案的关系经常出现矛盾、争吵、打架等现 象出现,在外人面前或者在室外对孩子进行漫骂等行为,都会对流动儿童的心理 健康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证明家庭生活的不愉悦影响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流动儿童移居到城市中的不适反应。流动儿童身 心都还处于发育和形成的阶段,社会阅历不足,所以,面对迁徙所带来的不适感也 很难自己调整适应。关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影响因素中,首先是年龄因素。部分学者认为,流3动儿童的年龄越小对身边的环境和接纳程度就越高,相对适应程度也就较高。与 此同时,年龄相对较大,5 岁左右开始已经逐渐的有记忆和心理活动。对于外界 事物逐渐形成了认知和自我感受。所以他们对于外界因素也就越来越敏感。这些 敏感包括接纳程度、自我对待外界压力的承受度。至此,更加容易出现成长过程 中精神世界的偏差。使其精神出现成长困境。再次,就是朋友圈子和学校环境也 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指引。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学校是主要的社会化场所,那么是 否有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则成为了流动儿童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入学校这 样的初级社会化的场所。上述资料中可以发现,家庭、学校、朋辈关系都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程 度的因素。2.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农民工子女心理敏感的因素错综复杂,这也是因为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人生经历。有学者把这些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几 种影响因素。首先,受到同伴的欺负是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敏感的原因之一; 成绩和同学、师生关系这三种变量对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影响作用都是十分重 要的因素之一。这三种因素对于流动儿童的影响十分显著。流动儿童近年来越来 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流动儿童也是帮助千千万万个流动家庭,也是我们 和谐社会、人文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流动儿童都同样面临着研究的 挑战,无论是从精神成长还是从心灵成长的范畴。相对城市儿童而言,流动儿童 在经历了人生轨迹的改变之后,在其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加要面对着自我的 内在调试和社会对于他们接受程度的外在调试。有鉴于此,我国学者对于流动儿 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心 理因素主要包括自尊心的因素。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最初期的也是最直接的首 要自尊心形成的因素。但是,很多流动家庭父母勤苦的劳作和在城市中穿梭,无 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成长变化。同时,父母的言行举止、观念都会影响孩子的发 育和人格的形成。对于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与 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敏感度。3.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研究 在农民工为中心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中,提供了以下的分析资料。首先,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一些学校不积极接受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包 括入学制约多、入学手续繁复,就读困难,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很难享受到良好 的学校教育资源;其次可以接收的学校在管理上存在着,学生较多,管理难度增 大,学习环境拥挤等问题。最后是社会支持保障原因,教育行政相关部门没有能4力协调其他部门,只能单独地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这致使指导政策难以落实, 打工子弟学校的安全令人忧虑。基于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 题是保证流动儿童的基本政策和保障,有专家在对于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中 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解决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 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一个难点。我们 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为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提 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明确流入地政府、学校的义务教育责任,严格监督,严格执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改善流入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为农村流 动人口子女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关怀和教育。流 动人口随迁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一些研究中体现, 从制度层面和教育层面提出了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首先从制度方面提 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从教育层面,给家长的建议为量减少因 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抚育是爱的倾注,是心灵的抚慰,也是精神上的勉励 和鞭策, 是行为上的督促和示范1。给教师和学校的建议,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庭 ,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对流动学生多关心,弥补流动儿童亲情上的空缺,在班 级营造温馨的氛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沟通和关系, 关注孩子的心理建设,让他们体会到家庭般的爱。开展兴趣小组,对学生的特长 和爱好进行鼓励和开拓。鼓励他们参加课后小组,开展丰富的活动,注视培养他 们开朗的性格。(二)绘画艺术介入儿童成长的相关研究 1. 绘画艺术介入的理论支持研究龚鉥在艺术心理治疗的研究中,阐述了中国的国画艺术与西方的术治疗体系 之间的联系,作者认为在绘画创作时,人们可以返回到与当时情景合一的心灵感 知,把自己代入情境中去,消除当下的和时间进程的意念,达到禅家说的“无心” 境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心灵、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2。有学 者在其的艺术治疗探索的研究中,对两名具有明显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十二次绘 画艺术治疗干预实验,其内容包括“自画像”、“我喜欢的人”、“一个秘密”等相 关的艺术治疗课程。结果发现他们的恐惧、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都能够通过绘 画艺术表现出来。从而也能够更深一步的发掘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更深层原 因,以减轻这两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3。蔡宝鸿指出,绘画分析作为一种1程福蒙,柯洪靛.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再审视J教育探索,2006:4-5.2龚鉥.艺术心理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04):3-7.3何静.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有效的自我分析手段,是一种可行的内心检测以及自我调适的心理治疗途径。把 这种方法运用在心理健康的教学当中,可以指引学生从心灵深处构建自我意识, 作为精神成长的自我探索手段,促进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陶琳瑾的研究 中发现,心理咨询师通过绘画治疗的手段,配合任课教师对一个班级中的学习偏 科的学生、孤僻不合群的学生进行了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把美术课程与绘 画艺术治疗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的绘画艺术治疗。2. 对特殊儿童、问题儿童进行绘画艺术治疗的相关研究 在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艺术治疗研究中指出,艺术创作必须应用知能和感官,可促进感觉统合,例如对于部分因受到心灵创伤而导致心理、情绪不稳定的 孤残儿童,可有助于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进而引导他们的意识行为。1同时,周红老 师的研究课题“美术治疗理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中,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 童教育中的应用。周老师指出,首先要构建安全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其次要 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与接纳,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然后是通过游戏引导美术创 作活动,最后还要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该文章可以说为特殊儿童 美术治疗临床可操作性提供了指导2。在国内的美术治疗中,也对于特殊儿童进行 了评估,美术创作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通过作品,他们描绘各种各样的情 感,表达对世界和环境的认识。美术治疗提供了安全的心理环境,这也是激发和帮 助儿童的内心表达的顺利因素。他们通过对绘画材料的操作和使用,来宣泄内心 的情绪,这也是美术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把难以表达的情绪和经 历转化成具体的视觉形式,从而表达对于现实场景中的人和事物的情绪,进而建 构出内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通过树立在创作中收获的成就感迁移到生活和学习 中,以达到健康的精神成长。这种安全感不仅有助于自我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宣 泄,也能够使特殊儿童提升信心,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3。通过美术创作,不 仅能够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能展示出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外界的感 知。更能够激发他们对于成长的热情。这也正是他们融入社会面对成长所必须的 动能。(三)儿童精神成长的相关研究 很多学者都在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发展,先进社会对于儿童的成长关注重点在于孩子的衣食住行,但是没有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健康。精神成长时至 今日仍然是一个模糊的词汇,但现实是,精神成长已经成为当下一代未成年人的1王丹.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社会福利, 2007, (06):3-9.2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3杨宣英.国内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中的应用及评估J.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310012:5-6.6时代危机了。那么儿童精神成长潜能表达也是儿童成长的生命主动力,并且儿童 在精神成长中应该是主动的一方,也就是说,只要外部的条件良好, 就能帮助儿 童自我精神成长。(四)社工与绘画艺术介入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很多,尤其是对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研究非常全面。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从心理学、教育、社会、人口四个角度展开的非常全面的。 研究者们总体上是将流动儿童作为整体的,而忽视了个性差异。而社会工作的方 法不仅能从整体考虑,也照顾到个性化因素。而社会工作的方法不仅能从整体考 虑,也照顾到个性化因素。并基于这种需求提供相应社会工作服务。而本文章所 做的“七彩蒲公英”项目就是介入流动儿童的需求提供相应社会工作服务。1.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支持体系的内容 帮助流动儿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家庭教育和人际关系,依托社区开展小组工作,以达到改善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环境和内在要求1。通过建立完善的社 会工作服务体系,从流动儿童的外部环境入手,以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工作价值 体系的运用,发觉流动儿童内心世界的精神成长问题,以绘画艺术小组,作为社 会工作小组的媒介,通过社会工作项目,帮助流动儿童能够接受社会工作的服务 形式,使流动儿童被动的被服务到流动儿童自身可以找到良效的自我调节和发展 的认知阶段。帮助其能够建立正确的成长需求和精神成长动力。2.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支持的对策 学者们试图利用小组、社区、个案三大方法来解决流动儿童的实际问题2。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为帮助流动儿童精神成长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消除对于流 动儿童精神成长的不利因素3。呼吁学校实行“一校社工”制度,推进学会作的发 展;整合、区资源“一校社工”制度,推进学会作的发展;整合、区资源“一校 社工”制度,推进学会作的发展;整合、区资源“一校社工”制度,推进学会作 的发展;整合、区资源“一校社工”制度,推进学会作的发展;整合、区资源“一 校社工”制度,推进学会作的发展;整合、区资源区间的互动4。3.绘画艺术介入流动儿童精神成长的支持体系 绘画艺术在流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承载着感官、心理等多重表现层面。在儿童发育初期,可以充分的表现儿童的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反应。在小组工作1翟振武等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2)3-4.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25.3邱剑,安芹.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1):11-15.4裴林亮.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D.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7利用绘画艺术介入的引导下,儿童可以展现自身的绘画艺术才能,能培养儿童的 动手动脑能力。帮助其精神成长和个体性格的形成。从而建立家庭、学校、社会 等生活、社交体系。四、概念界定(一)流动儿童的概念的界定 有关“流动儿童”的界定,许多文献直接运用“流动人口子女”来替代“流动儿童”,对于流动儿童的称呼也有很多,例如“城市流动人员的子女、打工者的 “第二代”等;我国在 1998 年 3 月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流动儿童少年是指 6 至 14 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从描述中对于“流动儿童”的 界定是在未成年人中,怎样界定“流动”的范围是户籍所在地,存在的分歧则在 于“流动时间”的长度衡量。在上述的界定中主要是把范围定位在“居住半年以 上”。在人口普查中“居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或“在本乡 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同时,户口在“本县(市)其他 乡镇街道”或“本省其他县(市)市区”或“省外”1。本研究对于流动儿童概念界定为,流动儿童即年龄在 6-12 岁,随父母移居城市生活并在城市中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无该城市户籍的儿童。(二)精神成长的概念界定 精神成长是人类需要具备的一种生命活力。通过精神成长,消融我们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使其保持高度的和谐与统一,让我们持久地体验到宁静感和充实感。 它会影响我们能否具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持久地在生活中体验到幸福感,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能力、智力、生命的活力,从而影响到我们能否在生活 中收获丰硕的物质果实。只有通过精神成长,才能恢复神经系统强健而富于弹性 的本源状态,使身心保持一致,持续生命的活力,从而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能产 生和谐稳定、统一的关系。巴哈伊曾认为,每个灵魂的最终生活目标,是取得道德和精神上的卓越,即 将自己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行为符合博爱创造者的意旨。“你拥有的潜能,”巴哈欧 拉证明说,“只有借助于你的意志力才能显现出来。”本研究中所指的精神成长,是指儿童拥有对自身正确的发展认知,在生活上 学会自我发展和调试,能够调整当下所处环境的内心调试和自省,树立积极的生 活观念,并能主动影响他人的对生命充满自信和积极目标的精神逐步成熟。1白先春,留守与流动儿童登记与调查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统计研究,2010:20-21.8(三)绘画艺术概念界定 大量的文献论述了“绘画艺术”也就是说不能要求创作者像单纯绘画那样一定要形似,而是把具体的事物通过图形化处理,关键在于精神和情感的组成要素 构建,强化形态特征,简化结构,形成一种纯粹地、明显地呈现方式来表现具体 的内容。是一种文化和地域的表现,也是传播信息的载体1。具有图形的通俗性与 高度清晰的识别性,表现较为自由,充满个性,容易以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传 达标志的神髓。以绘画艺术为媒介实施对服务对象的帮助服务,只在开发和挖掘流动儿童的 艺术潜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素材和案例支持2。那么社会工作视角下 的“绘画艺术”,是通过社会工作理论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的介 入手段。通过小组工作社会工作方法提供服务。绘画艺术介入特色鲜明,主要是 以提供绘画艺术为介入的主要的方式。最终达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使得流动儿 童这一新时期的特殊群体得到真正的健康成长。本研究所指的绘画艺术,即通过图形、结构、自然形态等单纯鲜明的视觉表 达绘画作品本身所反映的思想、内心活动等思维。具有功能性的绘画艺术。1何静,蒋明全. 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15,2:2-5,.2徐凤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性艺术治疗研究J.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学,2012:7-8.9第二章 项目设计的视角与方法一、研究视角本研究采用的是社会工作视角,根据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对于服务对象进行 适当的需求分析,并将流动儿童成长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影响的过程,其必受到 在空间与时间等诸多层面的因素的影响,同时,本研究体现了体现社会工作的理 念,它不是生物性的,而是社会性的。本研究的介入方法设计也是基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性因素,将社会工作的专业 方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运用到项目设计及实施当中。对于流动儿童而言,他们就像一只飘动的蒲公英,随风飘摇等待降落,等待 在一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风中,在阳光下他们都是美丽 而脆弱的。我们应该为他们营造一片绚丽的折射光,折射出他们最本真、最纯粹 的斑斓色彩。所以,本研究中的项目名称叫做“七彩蒲公英”。也预示着他们将会 展示自己最明亮、最绚烂的颜色。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和观察。 首先,通过阅读和选题相关的权威、专业文献,把握流动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和主要研究内容,扩充理论知识选择合适、新颖的角度进行研究,不断深化对 选题的认识和理解,专业的艺术和绘画理论书籍及文献研究,寻找适合的绘画艺 术方式,同时,艺术心理学一级艺术治疗的著作和专业文献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大 量理论支持。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案例给了本研究有效的研究方向。确定 本研究内容框架。其次,运用访谈了解参加“七彩蒲公英”活动的 5 位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现 状,以及家长们的需求问题为社工策划和开展活动提供基础资料方向。在每节小 组活动后,运用评估量表收集艺术教辅的感受和社会工作者现情况,不断改进活 动方法提升质量。在此,访谈通过与 5 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交流,了解他们需 求情况。详尽的分析流动儿童的需求情况和家长对于这一活动开展的期望和切实 需求,并且了解他们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和想法,还向家长了解还在参加活动后的 表现和改变,还向家长孩子在“七彩蒲公英”活动一段时间后是否有什么改变, 评估效果。最后,“七彩蒲公英”的每一项活动,社工都参与其中。小组开展时通过观察 组员们的表现和反应,完善活动内容对特别给与关注。流动儿童通过观察组员们 的表现和反应,流动儿童在参加“七彩蒲公英”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和参与前进 行比较关注他们发展,10三、研究过程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社区选取为项目研究对象。绘画艺术小组工作介入前, 对社区流动儿童进行前期访谈,对于流动儿童及家庭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进行前 期需求评估。采用社区招募的形式,流动儿童及家庭自愿报名参与“七彩蒲公英” 社区项目,共 12 名同学:过程:对流动儿童实施为期三个月,每周一次,每次90 分钟的小组活动。绘画艺术小组过程中对流动儿童以及家庭进行访谈评估。了解流动儿童参加小组课程中的变化,并记录分析。 小组结束后,再次对流动儿童进行结果评估。了解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变化,并对小组工作评估成效。此外,小组活动结组时,对儿童绘画作品 整理分析,用以掌握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收获及其绘画艺术小组介入前后的改变。绘画艺术社区活动,对小组工作的总结和展示,采用社区展览和平训活动鼓 励流动儿童和展示流动儿童绘画艺术创作,也让更多的人关注流动儿童这一弱势 群体,并且发现及肯定流动儿童的艺术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信。11第三章 项目前期分析一、基于调研的项目介入对象需求分析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的儿童群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的成长特性, 在家庭、学校、社会适应性中诸多方面都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存在着影响, 而这些影响对于流动儿童本身的个体化成长和人格特征的形成又是十分关键的。 在外因的作用下,内因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流动儿童的年龄特性和生长环境的 迁移也是很多流动儿童难以从自身内化这些问题。(一)项目需求评估 1.学校学校是流动儿童,学习和社交主要场所。那么面对教育资源不足,师资紧缺。 也就加剧了流动儿童学校教育不足。这些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资金 投入,使农村学校面貌一新,的确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但是只是着重于 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的建设,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学校没 有专业的德育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政府对流动儿童 投入太少,不能有效地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严重影响流动儿童的德育, 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流动儿童德育问题的根本原因1。一味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德育的普及力。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而政府评价学校的好坏却是学校教学质量,学校为了声誉,一心一意地抓教学质量,完全 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普遍只重视智育,重视应 试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把学校德育工作简化为“教化顺从”,要求学生无条件地 认同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而单凭这一点点是不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 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研究者访谈了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小学四年级班主任老师,年龄 28 岁,从事教师工作 4 年,在对于学校德育教育教育的方面的访谈问题中,受访教师认为,学 校在对流动儿童的德育工作上,一般都是班主任的事情,而现在学校的工作重点 是教学和安全,学校评价老师的工作标准是教学质量。老师们有自己的教学压力。 所以基本上学生不出什么问题,老师也就不会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教育,很少积 极主动地开展德育工作。可以发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化严重。不管是学校领 导,还是学校老师,都知道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的工作材料和 工作总结和工作报告、计划中,德育教育的部分也始终排在前列,但是面对教学 压力,现实中几乎看不到德育教育的影子,而德育工作的隐形,也没有可行的评1郭志巧.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运用J.江南大学,2012:7-8.12定标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德育工作常常是作为一些教师课程目标,但是目标 的实现的现实程度,就变成了形式。访谈中教师在最一线的位置对于流动儿童的 教育困境进行了表述,她认为,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中,这些孩子的的情感相对 比较脆弱,也非常敏感。老师的言语和说教方式的尺度难以把握,对于教育轻重 的把握难以同一般城市的儿童相当。也担心会有可能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安全问 题,所以班主任不太敢大胆地对流动儿童进行管理的,其实老师和孩子双方存在 隔阂。老师对于这些孩子的德育工作比较消极也比较被动。通过上述访谈教师的摘要以及一些报道和文献中可以发现,班主任对学生的 德育工作,其主要形式就是说教,过于注重传统灌输,一度被学生认为是“说教 课”、“政治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所以取得的效果可以讲是微乎其微。由于长 期空洞的讲道理,对学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反感 和抵触。班主任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 只会在班会上讲道理,忽略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陈旧的模 式与当代中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工作比较被动,有时候反 而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没有起到德育的功效。2.家庭 家庭教育是流动儿童的基础教育,也是流动儿童性格和品质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场所。有研究表明,家庭的经济收入能力和家庭的组成结构并不能影响家长 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论贫富,家长们都期望能够与孩子相对充足的教育机 会。能够影响家长教育期望的因素在于,孩子成绩、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和家长的 生活经历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态度等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家 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和期望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在访谈家庭中,家庭背景为安徽进城务工家庭,女儿8岁,在打工子弟小学读 书的夫妻进行访问得知,夫妻双方在经营一家路边摊,生活不规律,凌晨起床工 作,要到接近半夜才收工,一家人在离路边摊不远的自建房出租屋,居住面积25 平米。但是由于学历受限,表示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但学习和生活的必需品 还是对于孩子非常舍得花钱添置的。在辅导家庭作业方面拂去表示偶尔会对于孩 子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询问,他们表示没有充分的像孩子解释过为何要离开家乡 来到城市,他们认为孩子长大就会明白。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夫妻双发都 表示没有认真的为孩子打算过,顺气自然就好。访谈分析发现,流动家庭对于孩子的需要存在着认知上的盲点和误区,不能 准确的处理好经济供养和精神无谓的关系。忙于生计的夫妻没有时间和经历与孩 子耐心沟通,所以也就导致了这些流动家庭的夫妇那一准确的了解孩子的情感需 要。133.社会 从社会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大量报道,大量的调查材料和研究都在关注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