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教学:牧童文化意象初探——《所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组诗教学:牧童文化意象初探——《所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组诗教学:牧童文化意象初探——《所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组诗教学:牧童文化意象初探——《所见》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诗教学:牧童文化意象初探古诗所见教学设计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 赵春松教学目标:1掌握所见一诗的生字词,理解诗意,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情趣 2探究古代诗人心中的“牧童”这一文化意象。读懂其他几首牧童诗句。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情趣; 读懂其他有关牧童的诗句。教学难点:探究古代诗人为什么羡慕牧童。教学过程:一、认识牧童形象问君生活何足羡1.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人物常被文人墨客所羡慕而写入诗中,他们就是牧童。什么是牧童? 2.只是放牛放羊的孩子,诗人为何羡慕他们?今天我们就从牧童诗入手。我们曾经学过一首有关牧童的诗,叫清明。从这首诗中,你能找到答案吗?出示:清 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牧童在这首诗里只是个配角,我们寻不到答案。现在,我们来看一首以牧童为主角的诗所见。【教学评价:教师开门见山引出“牧童”这一古代田园中随处可见的人物形象,学生认识到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牛放羊的孩子,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即把目光投向牧童、关注牧童、聚焦牧童。教师进而提出本课探究的核心话题:诗人为何羡慕牧童?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随后教师点出了探求的方法,就是从牧童诗入手,来读懂牧童的精神内涵,读懂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浓浓的诗的文化语境中即将引领孩子经历一次文化之旅。 】二、品读牧童表象羡尔闲看庭前花1.“所见”是什么意思?2.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这幅画面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先读读诗,我们再交流。 3.振,就是振荡。这一“振”字,可不平凡,它向读者传递了什么?4.他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悠然自得 、怡然自乐) 5.牧童捕到鸣蝉了吗?生:我认为捕到鸣蝉了, 因为牧童很机灵。生:我猜没捉到,可能老黄牛突然“哞”的一叫,吓跑了知了。 6.到底有没有捉住呢?在我们想知道结果时,诗人却戛然而止,给后世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7.我们来读读这首诗,想想诗人为何羡慕牧童?8.每天骑在牛背上,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多么逍遥自在!作者袁枚年轻时就做了官,但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被名利所左右,33岁时他便洒脱地辞了官,与母亲在随园过起闲适的生活。有一副对联写这样他,我们来读读看: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出示对联)【教学评价:这首诗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浅显易懂,教师不必过多干预学生学习的过程,只需让他们稍加诵读,潜心涵泳,感悟意境,在品读想象中再现牧童这一表象,充分领略诗中牧童生活的怡然自得,闲适之趣,这样的生活不由令人心生向往,学生初步懂得了诗人缘何羡慕牧童生活。此时,教师适时的简介本诗的作者性灵诗人袁枚不喜做官的洒脱性格,让学生进一步读懂了诗人的内心,读懂了本诗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教学便显水到渠成。 】 三、赏读牧童意象羡尔无是亦无非1.牧童闲散的生活一直被诗人所羡慕,所向往。我们再欣赏几首牧童诗。出示: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指导学生读流畅)2.夕阳西下,在一个长满青青草的池塘边,你读出小牧童的那份悠闲了吗?3.想怎么坐就怎么坐,展现了牧童调皮任性、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出示: 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学生自由读)4.春风轻轻吹,细雨轻轻下,多么美好的大自然。小牧童在干什么?5.一首首牧童诗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生读)6.多媒体呈现几幅牧童水墨画师伴以深情描述:从牧童诗中,我们感受到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他们不必在官场争斗,不必追名逐利,每天只与青山绿水相伴这一切是多么轻松惬意!牧童,已然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正如宋代黄庭坚的名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出示此诗句,学生齐读)【教学评析:教学中,引入了其他牧几首童诗,学生在组诗对读的同时,既增加了积累,又实现了诗句和意境等方面的对照,以达到古诗词间互识、互补和互证的目的。通过其他牧童诗的赏读,学生感受到牧童率真纯朴、无羁无绊的恬然与现实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更深刻的领悟了诗人缘何羡慕牧童生活“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牧童,已成为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 已成为诗人回望的精神家园,学生初步理解了牧童这一古典意象的文化内涵。 】教后反思:所见语言清晰流畅、明白如话,这首诗安排在五年级,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其诗意理解起来很简单,放在低年级来教学也未为不可。因此,如果按平常的方法花一节课40分钟就诗教诗,未免低估孩子,且学生也无甚收获。牧童是这首诗的主角,也成了我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点。“牧童”这一群体,因其给人一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感觉,与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实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在古代文化中,常被写入诗文,画入画中,这时的牧童已不再是单纯的现实再现,而是成了诗人理想的化身。“诗人为何羡慕牧童?”这一问题成了本课所探究的话题,此时,我把所见这首诗当成了一个工具,正应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理念。在对诗的充分读、想象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牧童无忧无虑、轻松惬意、悠然自得的生活,诗人处于官了场黑暗中,油然而生羡慕之情,对牧童的生活心向往之。学生豁然开朗。此后,我又出示了几句描写牧童的诗句,来验证这样的结论。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牧童是我国古典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