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规划设计.ppt_第1页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ppt_第2页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ppt_第3页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ppt_第4页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2 补充 城规中的 七线 红经批准的建设用地红线 规划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 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蓝江 河 湖 库 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 紫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黑高压线用地的控制范围 黄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 城市规划中确定的 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橙铁路和轨道交通用地范围的控制界线 红线 绿线 蓝线 紫线 黑线 黄线 橙线 3 第一章居住小区规划 4 第一章居住小区规划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住宅用地规划第三节公建用地规划第四节道路用地规划第五节绿化用地规划 5 第一节概述 一 居住区的由来1 居住空间 过去分散 集中 密集里坊 居住区在农业社会的原形人类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步入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 工业化促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加快了人类的发展速度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 2 空间形式 从平面化 立体化发展进入20世纪 人口增长的趋势愈加迅猛 城市规模持续膨胀 环境污染问题日显突出 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开始探索理想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 确定用地范围 位置 包括改建范围 2 确定规模 人口数量 户数 和用地大小 3 确定建筑类型 数量 层数 布置方式 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 内容 数量 标准 规模 标准等 5 各级道路宽度 断面 布置方式 出入口 停车位及方式 6 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及场地设计 7 居住区景观设计 如绿地 休憩的广场等 8 经济技术指标和造价估算 7 1 居住区类型概念 居住区 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 50000人 10000 16000户 相对应 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 规模大 2 配套设施完备 3 环境优雅 4 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二 居住区类型和规模 8 9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 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0 15000人 3000 5000户 相对应 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 规模适中 2 配套设施齐备 3 环境标准适度 4 以居住职能为主金陵御花园 梅花山庄 锁金新村 瑞金新村 五台花园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居住组团 一般称作组团 被小区道路分割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 3000人 300 1000户 相对应 拥有基本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 规模小 2 配套设施少 3 以居住功能为主 辅以少量基本生活设施 21 人口要求 摘自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 2 居住区规模 22 3 三者关系 1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23 2 居住区 组团 24 3 小区 组团 4 独立组团 25 三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1 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 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 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2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积极采用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 3 共享社区原则对居住区的财富公平共享 包括共享设施 共享服务 共享景象 公平参与 26 四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 1 舒适性 要有完善的住宅 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及公共绿地服务设施项目齐全 设备先进 并且有宜人的居住环境 2 便利性 居住区的用地布局要合理 公共建筑与住宅有方便的联系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布点恰当 便利居民使用 居住区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成合理 步行与平行互不干扰 有足够的停车场地 3 卫生性 在居住区内有完善的给水 雨水与污水排水 煤气与集中供暖系统 居住区内空气新鲜净洁 无有害气体与烟尘污染 日照充足 通风良好 无噪声 公共绿地面积较大 4 安全性 对防止火灾 地震 交通安全有周密的考虑 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5 美观性 居住区应具备赏心悦目 富有特色的景观 建筑空间富有变化 建筑物与绿地交织 色调和谐统一 27 上海汤臣一品 高收入阶层的居住区 主要是以超大户型 低密度 大绿地开发为主 每户预留一个停车泊位 并配套设置高档次消费设施 28 中等收入阶层的居住区 主要是中密度 大户型开发 适度布置绿地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设计一定比例的机动车停车泊位等 29 低收入阶层的居住区 以满足居民居住和基本生活需求为主 采取高密度 小户型的开发方案 30 五 技术经济指标1 技术经济指标居住户数 户 居住人数 人 总建筑面积 万m2 住宅建筑面积 万m2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毛密度 住宅净密度 容积率 高层住宅比例 中高层住宅比例 人口毛密度 人口净密度等 31 六 居住区构成要素 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 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用地 32 第二节 住宅用地规划 一 居住建筑的布置形式二 建筑层数三 住宅间距四 有关名词说明 33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34 一 居住建筑的布置形式 一 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成排布置 使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 缺点 如处理不好 易造成单调 呆板的感觉可通过采用山墙错落 单元错开拼接 成组改变朝向等布置手法来避免其缺点 35 36 一 行列式布置 37 38 39 是指建筑沿街或院落周边布置 二 围合式布置 一 居住建筑的布置形式 40 二 围合式布置 优点 空间封闭 院落完整 有空地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 可阻挡风沙和减少院内积雪 利于节约用地 提高建筑密度缺点 部分居室朝向较差 不适合炎热地区 41 四季花城半围合式 42 嘉定安亭新镇 43 三 混合式布置 以上两种形式的混合 大多大部分住宅以行列式为主 少量住宅和公建沿道路或院落布置 44 四 自由式布置 结合地形 兼顾日照 通风等前提下 成组自由灵活布置 尤在高层住宅中常用 散立 曲线 曲形 点群式 45 五 行列式和围合式比较 布局简单造型简单 成本低采光通风好 无个性门当户对 私密性差不重景观 尤其浪费小区外景观 造型美观 有个性 识别性强易做出中心庭院景观有更多的家庭能享受小区外围的自然景观 拐角处私密性不好 需处理相邻住户易干扰相互遮挡 采光通风差 46 二 建筑层数 1 3层 低层建筑4 6层 多层建筑7 9层 中高层建筑10层及以上为高层建筑 47 三 住宅间距 标准 按照大寒日 元月20 或冬至日 12月22 底层住宅朝南房间接受日照时间计算 南京 大寒日底层住宅接受日照时间不小于2个小时 一 日照间距 sunshinespacing 48 49 50 51 注 底层窗台面是指距离室内地坪0 9m高的外墙位置有效日照时间带 它规定了有效日照时间的范围 是判定某地采光是否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参数之一 它为居民维护自己的采光权 或称日照权 合法权益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 某地区属 建筑气候区内 以大寒日为日照标准日 日照时数 3小时 有效日照时间带 h 为8 16时 那么 该地区的有效日照时间应为 以底层窗台面为计算起点 在正午12时前 后各4小时 即8时至16时 时段中的连续3小时为有效日照时间 其余时间则视为无效时间 52 三 住宅间距 计算公式 D H H D 日照间距 H 前排房屋高度H 后排住宅底层窗台高度h 规定时日当地太阳高度角 一 日照间距 sunshinespacing 53 三 住宅间距 但实际中日照间距一般采用H D 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后排住宅之间距离之比 一般1 X的形式如 哈尔滨 1 2 15 山东1 1 8 上海1 1 0 宁波1 1 1 南京 1 1 3 一 日照间距 sunshinespacing 54 低层 多层和低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 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 两侧间距考虑交通和消防要求 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 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米高于24米的中高层和高层住宅 前面的间距应按其前面住宅的高度来决定 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 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米 二 住宅间距 sunshinespacing 55 四 有关名词说明 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外墙外围线测定的各层平面面积之和 地下室 半地下室 层顶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0 都不计入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 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的面积之比 56 四 有关名词说明 建筑密度 是指建筑覆盖率 即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建筑密度超过60 的地段为建筑密集地段绿化率 是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57 四 有关名词说明 建筑高度 平屋顶建筑 从室外地段至女儿墙顶坡屋顶 坡度小于35度 室外地面至屋檐口 大于35度 室外地面至屋脊的高度 58 第三节公建用地规划 59 一 公共设施的分类与规划要求 一 公共设施的分类 60 二 规划基本要求适当集中 使居民一次行动就能达到多种目的缩短服务半径 使居民尽量少花时间符合人流走向 使用频繁设施设在居民下班必经之地不干扰住户 61 二 公共设施的分级与规划 一 公共设施的分级 62 家 5分钟 1 2 310分钟 4 515分钟 6 720分钟 830分钟 1 幼儿游戏场2 儿童游戏场3 幼儿园4 小学5 商业中心6 中学7 超市8 医院 63 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居住区的出入口 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居住区内或集中布置在居住区的中心综合性社区活动设施宜安排在居住区较为重要便利的位置 64 65 教育设施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 服务范围及出入口位置 学校和幼托应保证学生就近上学 但要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 防止相互干扰 66 户外活动场地儿童游戏场地 靠近住宅入口 安全保障 分区设计青少年活动与运动场地 实用性老年人健身与休闲场地 无障碍设计 易达性 交往性 67 68 三 市政公用设施 一 供水系统水泵房 一般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 有噪声 二 排水系统污水排水泵房 雨水排水泵房 69 三 供电系统变电室 宜设在负荷中心附近 四 通信系统用户光纤终端机房 约500 1000户预留一处 15 20平方米 公用电话亭 半径200米邮政局 半径不小于500米 70 五 燃气系统调压站 单独设置且与其他保持距离 服务半径500 1000米 六 环卫系统垃圾收集点 6 10平方米 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米 七 工程管线地下敷设 71 第四节道路用地规划 72 居住区交通与路网布局原则 方便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 顺而不畅 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分级布置 逐级衔接 因地制宜 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 建设经济 功能复合化 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空间结构整合化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73 一 交通方式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1 交通方式的选择机动车交通按交通工具分 非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住宅区的交通特征 生活性特征2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置人车分行交通组织方式 人车混行 74 人车分行 1928年在美国新开发的住宅计划中提出了 雷德朋 式的完全人车分流系统 1933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 Radburn NJ 小镇规划中首次采用并实施 在同一平面上行人和机动车有各自的流线 在人 车发生冲突的地方设置简易立交 这种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的解决了私人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 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广为采用 75 76 77 人车混行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同一套路网 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 这也是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 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 特别对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 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基本都采用这种方式 78 79 80 81 二 道路类型 分级与宽度1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级道路 红线宽度20 30米 车行道9米 如有公交 可增加至10 14米 人行道2 4米 一块板 82 83 居住小区级道路 红线宽度10 14米 车行道5 8米 人行道1 5 2米 84 居住组团级道路 红线宽度8 10米 车行道5 7米 一般不专门设人行道 85 宅间小路 路面宽度不小于2 5米 连接高层住宅时路面宽度不小于3 5米 86 道路的转弯半径按机动车速度为15km h计算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居住区级道路与城市道路 居住区级道路交叉时 转弯半径R 10 15m 2 居住区级道路与居住小区级道路交叉时 转弯半径R 9 10m 3 居住小区级以下道路交叉时 转弯半径R 6m 87 88 三 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规定 1 居住区 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89 2 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 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3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米4 人行出入口不大于80米 5 沿街建筑物长度大于150米时 应设不小于4m 4m的消防车道 90 6 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 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7 居住区 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不小于75 8 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大于120m 并应设面积不小于12m 12m的回车场 9 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10 道路纵坡 最大纵坡坡长 91 92 四 居住区道路的布置形式 1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的布置形式 丁字形 十字形 山字形 93 94 95 2 居住小区内主要道路的布置形式 环通式 车行 人行通畅 住宅群落划分明确 但处理不当易受汽车交通干扰 96 半环式 97 尽端式 可减少汽车干扰更安全 安静 节省道路面积 但对自行车不够通畅 宜将人行道路和自行车道布置在一起 98 混合式 环通式和尽端式的混合 99 五 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1 经济发达地区 1个 100 200 2010年南京每百户有14 6辆车 经济不发达地区 1个 200 300 2 地面停车位 总停车位10 别墅住宅每户1 2个车位服务半径 150m3 布局形式 地面停车 地下停车 半地下停车 基本要求 100 101 一 机动车的停放方式与交通组织 1 车辆停放的基本形式 1 平行式优点 停车带较窄 车辆进出方便 迅速缺点 每个停车位占用的面积多 102 2 垂直式优点 每个停车位占用小缺点 停车带及通道占地较宽 103 3 斜列式优点 停车带宽度随停车角度而异 适于场地受限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放均较方便 有利迅速停放与疏散缺点 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车多 104 4 停车场内的交通组织 停车与发车方式 a 前进式停车 后退式发车b 后退式停车 前进式发车c 前进式停车 前进式发车 105 停车位与行车通道的关系 a 一侧通道一侧停车b 中间通道两侧停车c 两侧通道中间停车d 环形通道四周停车 106 5 停车场与外部道路的联系出入口宜布置在居住区 小区主入口附近 但与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有一定距离 进出停车场的交通流线与场内交通流线不宜相互交叉 干扰 107 2 停车场 停车点的布置 1 布置方式露天集中布置 规模大 便于统一管理 宜布置在与居住区主 次道路毗连的专用场地上 分散设置 规模小 布置自由灵活 形式多样 使用方便 1 集中 建设单层或多层停车库居住区和住宅群落的车行出入口或服务中心周围可减少汽车通行量和污染但对于较大规模居住区可能会造成不便2 分散 建设以住宅群落为单位的分散型集中停车场或在住宅院落内设置分散停车位 场 108 2 场地绿化增加绿荫 保护车辆防止暴晒 降低噪声和空气污染 绿地率 30 采用铺装地面 提高绿地率 变硬质景观为软质景观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3 汽车库的设置 1 汽车库的一般形式单建式 附建式 混合式 2 汽车库的垂直交通坡道式和机械式a 长直线型b 曲线型c 短直线型d 倾斜楼板型 118 119 3 汽车库的基本要求最小净高 小型车2 20m 轻型车2 80m出入口 地上车库 停车位 50辆 出入口 2个地下车库 停车位 100辆 出入口 2个两个入口间距 10m单向车道宽度 4m双向车道宽度 7m出入口离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距离 70m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4 自行车停车场 点的规划设计自行车棚接近住宅 可存放于地下室 也可在住宅阴影区内设集中存放车棚 1 停放方式垂直式 斜放式 2 平面布置方式单排 双排 3 出入口数量 2个宽度为2 5 3 5m每组场地长度为15 20m 127 第五节居住区绿地规划 128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面广量大 且与居民关系密切 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一 绿地的功能1 改善小气候2 净化空气3 遮阳4 隔声5 防风 防尘6 杀菌 防病7 提供户外活动场地 美化居住环境 129 二 居住区绿地的组成与标准 一 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1 公共绿地 1 居住区公园 主要供本区居民就近使用 面积约1ha左右 2 居住小区游园 主要供居民就近使用 面积0 5ha为宜 3 小块公共绿地 通常是结合住宅组团布置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2 宅旁或庭院绿地 北京恩济里居住小区的宅旁绿地 灵活布置 140 房屋间距较小的住宅宅旁绿化 141 142 143 144 145 3 街道绿化 道路绿化 146 居住区绿地的指标1 平均每人公共绿地面积 住宅组团不少于0 5 人 居住小区 含组团 不少于1 人 居住区 含小区与组团 不少于1 5 人 2 绿地率 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的比例 要求新区不低于30 旧区改建不低于25 147 148 三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 重点与一般及点 线 面相结合的原则 2 尽可能利用劣地 坡地 洼地进行绿化 以节约用地 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 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 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4 居住区绿化是面广量大的绿化工程 不应追求名贵的花木树种 应以价廉 易管 易长为原则 绿化可以草地为主 149 平面布局 分为规则式和均衡自由式 1 规则式有明显的主轴线 对称或不对称 或者呈规则的几何图形 2 均衡式则布局灵活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 自由分区 但在总体上要给人一种均衡合理的感觉 自由活泼但又不失严谨 150 立面设计 1 立面设计应以满足功能为基础 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 2 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 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 乔灌木 建筑小品 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面效果 3 大片绿地则可利用成片乔灌木 竹林等来塑造 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透视效果 以取得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151 四 城市居住区绿化的趋势 1 以人为本 的思想为导向2 坚持 可持续发展 的生态园林发展方向3 居住小区的健康理念 152 五 居住区绿化的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 1 选择易管 易长 少修剪 少虫害 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 2 行道树宜选用遮阳力强的落叶乔木 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 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采用大量扬花 落果 落花的树木等 3 树种可采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 以速生为主 4 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 可采用乔木与灌木 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 搭配组合 以丰富居住环境 5 居住区各类绿化种植与建筑物 管线和构筑物的间距 153 上海彭浦新村居住区局部绿化布置与植物配置 154 155 第二章居住小区景观规划 156 第一节绿化种植景观第二节道路及照明景观第三节场地和硬质景观第四节水景景观第五节庇护性景观与模拟化景观 第二章居住小区景观规划 157 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质量对居住生活的质量十分重要 外部环境已成为选购住房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室外场地2 环境小品 158 第一节绿化种植景观 159 一 常见绿化树种 常绿针叶树乔木类 雪松 黑松 龙柏 马尾松 桧柏灌木类 罗汉松 千头柏 翠柏 匍地柏 日本柳杉 五针松落叶阔叶树 无灌木 乔木类 水杉 金钱松常绿阔叶树乔木类 香樟 广玉兰 女贞 棕榈灌木类 珊瑚树 大叶黄杨 瓜子黄杨 雀舌黄杨 枸骨 石楠落叶阔叶树乔木类 垂柳 直柳 枫杨 龙爪柳 乌桕 槐树 青桐灌木类 樱花 白玉兰 桃花 腊梅 紫薇 紫荆 戚树 青枫 竹类 慈孝竹 观音竹 佛肚竹 碧玉镶黄金 黄金镶碧玉藤本 紫藤 络实 地锦 爬山虎 爬墙虎 常春藤花卉 太阳花 长生菊 一串红 美人蕉 五色苋 甘蓝草坪 天鹅绒草 结缕草 麦冬草 高羊茅 马尼拉草 160 二 居住区绿化的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 1 选择易管 易长 少修剪 少虫害 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 2 行道树宜选用遮阳力强的落叶乔木 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 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采用大量扬花 落果 落花的树木等 3 树种可采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 以速生为主 4 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 可采用乔木与灌木 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 搭配组合 以丰富居住环境 5 居住区各类绿化种植与建筑物 管线和构筑物的间距 161 上海彭浦新村居住区局部绿化布置与植物配置 162 三 绿化植物与建筑物 构筑物及各设施间距的规定 163 四 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的规定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 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绿地率 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 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 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 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 包括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级 小游园 小区级 和组团绿地 组团级 以级儿童游戏和其它块状 带状公共绿地等 小区中心集中公共绿地 应尽量朝阳 大部分面积不宜在建筑阴影之下 绿地内应有一定的供人活动 休憩场地 小面积的硬地 水体和建筑小品设施可计入绿化面积 中心公共绿地的设置应基本符合以下规定 164 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设置规定 165 五 种植设计规划方法的风格和类型 整形式种植类型 整齐庄重 富序列感 宜用在规则式园林布局 整形对称轴线式构图实例 整形对称式对植 法国凡尔赛宫 整形式花台和花坛式样参考资料花台 A独立式B组合式C台阶旁花台D带座凳花台E靠墙式花台花坛 A带状花坛B绣花花坛C花丛花坛D花坛组合 166 167 168 169 170 自然式种植类型 富有自然变化与村野情趣 宜用在自然式和混合式园林布局1 自然式种植实例2 自然式孤植 宜选巨大长寿 又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