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_第1页
发展心理学_第2页
发展心理学_第3页
发展心理学_第4页
发展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 儿童的动作发展模式 动作发展 的 规律: 从上到下; 由近及远; 由粗到细。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 1882 年,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学出版。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关键期; 发展的年龄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 强调外部环境。发展只有量的累加,不存在阶段。 阶段性: 强调内部成熟和遗传。跳跃式的以产生新的行为模式的形式展开的。 综合性看法: 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性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连续发展模型: 发展是感知、运动、认知与操作上的平稳、连续的量的增加(行为主义) 发展的阶段模型: 发展是不连续的,在不同发展阶段,发展具有质的差异。 (皮亚杰:智慧发展理论;弗洛伊德:个性发展观点) 关键期: 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胎儿的关键期: 胚胎期 ( 2-8 周),最容易造成先天缺陷 运用关键期: 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 , 有利于其行 为和能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缺失。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测验法( 4)评估法 ( 5)临床法( 6)生理心理法 临床法: 又称诊断法。皮亚杰提出。研究者利用感觉器或其他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观察者的外部 行为进行考察,探究其 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常用研究设计 横断设计(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实验,探究其心理发展规律。 被试:被试组 A( 7 岁);被试组 B( 8 岁);被试组 C( 9 岁) 测试时间:一般不超过 1 个月 优点: 1.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样本易选取、控制 3.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 缺点: 1.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性质,不足以确切反映个体发展的连续性 和转折点 2.受“世代效应”影响,不 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不同而在心里 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纵向设计(纵向研究): 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探究其心理发展规律。 被试:一组儿童 测试时间:每隔一段时间(每半年,每年) 优点: 1.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资料,从而系统的了解量变 和质变的规律。 2.有利于了解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之间的联系,对了解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有益。 缺点: 1.周期长、费用高、被试数量有限 2.样本恒定困难,死亡、搬迁、厌烦导致被试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 3.被试有“练习效应” 儿童发展的理论 成熟论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学习与训练难有显著 的效果。 行为主义 华生:外部环境决定行为 斯金纳 :操作条件反射。强化塑造儿童行为。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 班杜拉 社会学习论 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 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 得某些新的反应,或改变现存的反应特点。 替代强化:通过他人的行为及结果,儿童既不需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 自我强化:当个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埃里克森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0-1 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自主对羞耻和疑虑( 1-3 岁):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和羞怯感 3.主动对内疚( 3-6 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4.勤奋对自卑( 6-11 岁):获得勤 奋感,克服自卑感 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青春期):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 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平衡化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通过格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 格式:用于认识世界的概括化的动作模式,如吸吮格式 同化:将环境刺激纳入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 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 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一个动态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 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年龄阶段也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生态系统理论: 微系统:对儿童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区; 中系统:个体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及微系统 之间的联系或过程; 外系统: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 传媒、社会福利 宏系统:文化系统,涵盖社会的宏观层面。 价值观,风俗习惯,生产实践 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神经可塑性:突触可塑性 、 神经元条件性活动、皮层功能代表区可塑性 。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发展的前提是大脑神经纤维髓鞘化。 6 岁末基本完胜髓鞘化。 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顺序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大 脑早期可塑性表现为:可变性,代偿性 可变性:某些细胞的特殊功能可变更 代偿性:一些神经细胞可代替邻近受损的神经细胞功能 4 岁时神经突触达到峰值,超过成人水平的 50% 大脑的反射活动 :脑的最基本活动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1.为以后发展的复杂动作技能打下基础 2.新生儿反射在 6 个月内消失,它们的消失时间可以作为神经系统是否 成熟或有无障碍的一种指标 新生儿的反射活动及作用 反射 作用 眨眼反射 保护婴儿免受强刺激伤害 觅食反射 帮助 婴儿找到奶头 吮吸反射 提供喂养的可能 游泳反射 如果掉到水里,能帮助婴儿生存 摩罗(惊跳)反射 在人类过去的进化史中,此反射可能有助 于婴儿抱紧母亲 抓握反射 为婴儿自主的抓握行为做准备 强直性颈部反射 可能是婴儿自发地伸手取物做准备 行走反射 为婴儿自主行走做准备 巴宾斯基反射 未知 双生子对比研究: 研究遗传心理发展作用的最有效途径。 样本: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普通兄弟姐妹 唐氏综合症: 由于第 21 号常染色体行的偏差所引起的。危险性随产妇年龄增长而增大。羊 膜穿 刺加以检查。 胎内环境的影响: 母亲年龄:年龄太小: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的可能性增加; 年龄偏大:分娩困难,死胎增多,唐氏综合症 香烟:尼古丁引起周围血管的收缩,影响胎儿的血氧供给,过量吸烟可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饮酒:孕妇大量饮酒,会产生胎儿酒精综合症。 药物:药物改变了母亲的生理状况,从而改变了子宫内的环境。 母亲情绪:母亲激烈的情绪反应或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会在胎儿身上产生累积效应 致畸因子:怀孕期间环境中的任何引起损害的因素可统称为致畸因子。 遗 传力: 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种特质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 一致率: 当双生子中的一方具有某种特质时,两个人都表现出这种特质的可能性有多大。 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 注视偏好范式: 婴儿对某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另一个对象,说明婴儿对一个对象表现出偏好。 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区分两个刺激。婴儿并非完全任凭环境支配,在知觉注意方面 天生就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婴儿对人脸和靶心图有知觉偏好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 一个新异刺激会使婴 儿产生定向反射。同一刺激反复出现,定向反射减少直至消失 去习惯化: 当给予另一个新异刺激时,婴儿会产生另一个新的定向反射。 结论: 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婴儿的知觉偏好;婴儿的再认记忆能力 婴儿深度视觉的发展:视崖实验 客体永久性: 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尝试信念。婴儿 10 个月左右获得。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知是同化 -顺化过程: 同化: 己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体所偏好的现有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同化是使外在刺激 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 顺化: 指个体对特定事物作出反应,改变 了自己己有的知识结构。顺化是相反或互补的过程,是内在心理 结构适应于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 个体认识新事物时,倾向于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同化它,当新知识不同于原来的结构时, 在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认识,改造认知结构,发展思维。 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同化占优势时,儿童会主观众歪曲事实,出现自我中心主义:顺应占优势时,儿童完全按事物外在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动作。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就只能处在某一个适应水平,没有认知结构的发展;只有顺应没有 同化,认知结构又无法稳定下来以适应环境。同化和顺应取得平衡的机制是“自我调节”。当同化和顺应取得平衡时,就能最有效地适应世界。思维的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平衡到高级平衡的过程。平衡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变动的过程,一种平衡的建立意味着新的不平衡的开始。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大致年龄(岁) 描述 感知运动阶段 0-2 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 他们的运动行为反应了感知运动格式; 格式逐渐分化和整合,在阶段末,形成现实的心理表征。 前运算阶段 2-6 儿童能够 利用表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思维更敏捷、更灵活和有效,并且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共同使用; 思维受自我中心主义所限制,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并显得刻板 具体运算阶段 7-11 获得了运算概念,是构成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 这些可逆的有组织的运算使儿童能够克服前运算思维的限制; 习得了守恒、类包含、观点采择以及其他概念; 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对象 现存的或心理上表征的对象 形式运算阶段 12-15 心理运算可被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也能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 能用于当前的情境, 也能用于将来的情境,以及运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的陈述。 青少年获得了科学思维、假设 演绎推理,命题间推理,逻辑推理,能够理解高度抽象的概念 迭波理论: 人在一定年龄阶段,不只运用一种策略解决问题,而是由不同的策略,通过策略竞争,一些策 略占有优势,一些策略被淘汰,从而表现出不同策略之间相互交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儿童会从简单低级的策略方式转向复杂的高级的策略方式 计数原则(格尔曼): 1.一对一原则 2.稳定次序 3.基数原则 4.抽象原则 5.次序无关原则 错误信念任务测试: 心理理 论: 不是一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 的预测和解释 错误信念: 对世界的错误表征 错误信念范式: 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 错误信念范式结论: 1.儿童对于事物具有一定的信念 2.不同人持有的信念可能不同 3.3-5 岁是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 如何通过错误信念: 1.理解信念 2.理解正误信念 3.理解正误信念的共存 智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 IQ 趋于更加稳定;智商的稳定性随着年龄增长,智力的发展具有累加性。 可变性 :有时甚至会发生剧烈的变动。 1.婴儿时期的智力测验结果不能很好预测以后的智力 2.过了婴儿期,不同年龄儿童的 IQ 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随着年龄的增长, IQ 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大多数儿童的 IQ 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可变性 的 原因: 智力发展的速率存在个体差异;测验本身的效度问题。 智力发展的差异性:标准差为 15。 130 以上 极优秀(超常) 120 129 优秀 110 119 中上 90 109 中等 80 89 中下 70 79 边缘水平 70 以下 智力落后 弗林效应: 自智力测验发端以来,智力测验平均成绩在不断上升。 比率智商:( 智龄 /实际年龄) *100 离差智商: 100+15*(测验分数 -平均分数) /标准差 非智力因素: 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成败归因:内归因与外归因 原因部位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性 稳定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可控的 经常的努力 即刻的努力 教师的倾向 、同学关系 别人的帮助 不可控的 能力习惯 心境情绪、疲劳、疾病 任务难度、学习条件 机遇、运气 与成败归因有关的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两种原因向度:内外向度;稳定性向度 稳定性向度 稳定因素:能力,人格,工作难度,职业要求,法律法规; 非稳定因素:情绪,努力程度,机遇,环境,运气。 原因的分类:能力(内在 /稳定);努力(内在 /不稳定);任务难度(外在 /稳定); 机遇(外在 /不稳定) 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不论多么努力,也没有成 功的可能 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儿童句法结构的发展: 婴儿语音发展的顺序: 反射性发音阶段 ; 叽叽咕咕的声音和笑声 ; 发音游戏阶段 ; 牙牙语 ( 4-6 个月 ) 前语言阶段 ( 0-12 个月) : 婴儿说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词之前 妈妈语 :照料着对婴幼儿的特定言语形式,有语词少、语速慢、发音清晰、音调高度夸张的特征,且很少 有语法错误 快速映射: 仅接触过单词一次,就迅速习得单词的部分意思 制约观: 1.客体整体对象制约假设:单词指的是整个客体,而不是客体的部分或属 性 2.相互排除原理假设:儿童假定客体只能有一个名字。听到一个新名字时,更可能用于指一个未 知客体,而不是一个已知名称客体 过度规则化: 儿童有时候会将新的语法词素过度泛化地应用到普通言语的不规则词中的现象。 儿童语言的发展: 单词句( 1-1.5 岁):有意义的单词; 电报句( 18 个月):双词和三词句,如“妈妈坐坐”、“开车车”; 完整句:句法结构完整的句子。 词义的扩张与缩小: 过度扩展: 即儿童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儿童赋予所 说的单词不同的意义。 过度缩小: 儿童过于狭小地应用某一称谓。 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社会性参照作用: 婴儿理解或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 基本情绪: 是指那些先天的、在进化中为适应个体的生存演化而来的情绪。 包括微笑,哭泣,害怕,兴趣,惊奇,厌恶等。 微笑: 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自发微笑 ( 0-5 周):主要是用嘴作怪相,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 3、 4 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如运动、发生物体或人脸。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 5、 6 个月起):随着视觉刺激能力增强,开始能对不同 的个体做出不同的反应 怯生: 对人的害怕 婴幼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乎的害怕反应。 影响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 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复合情绪: 是在社会情境中经由自我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情绪,包括自我意识情绪和移情。 自我意识情绪: 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是将自我卷入情绪中 的一种特殊情绪类型,包括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等。 情绪表达规则: 社会化过程 中习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的情绪表达,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规则 气质: 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 气质的类型: 容易型 (容易带) 、困难型 (不容易带) 、慢热型 (两者之间) 。 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气质不稳定的原因: 1.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 2.某些行为的含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 3.环境对气质也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依恋形成标志: 形成离别焦虑 依恋的特点: 寻求与依恋 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依恋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 0-6 周) 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反应期, 6 周 -6 个月) 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 7-24 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 交互关系形成期( 24 个月以后) 依恋的测量: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测验 。将 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突 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此时依恋能被最好地观察到。 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 回避型依恋; 不安全 抗拒型依恋; 不安全 混乱型依恋。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要求和反应性 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 1)权威型教养(要求高,反应性高)( 2)专制型教养(要求高,反应性低) ( 3)放纵型教养(要求低,反应性高)( 4)忽视型教养(要求低,反应性低) 同伴关系的评定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